作者@隨光

總體說來,中國人是沒有那麼愛槍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名槍,AK47、M16,它們都是槍械中的明星。但並非每個中國人,都能準確說得出它們的名字。而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三八大蓋」卻是永遠忘不了的。伴隨著民族的苦難,「三八大蓋」早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烙印,深深印烙在中國人的心頭。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三八式步槍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還要從明治維新和三零式說起。

明治維新以後,工業技術的進步,為日本槍械的設計生產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所謂有彈纔有槍,在設計子彈時,日本提出了6mm、6.5mm、7mm三個方案,考慮到7mm方案後坐力較大,不適合日本人,而6mm方案技術又不夠成熟,日本最後選擇了6.5mm方案。1895年,日本輕武器領域的「扛把子」有坂成章依託6.5×50SR有坂彈,成功研製出二九式步槍

△ 有坂成章

△ 6.5×50SR尖頭彈(三八彈)、圓頭彈(三零彈)、木頭彈頭空包彈、紙彈頭空包彈、短平彈頭近距離訓練彈、圓鉛彈頭近距離訓練彈。圓彈頭曾經一度是主流

二九式步槍經過改進後命名為三零式步槍,於1899年正式投產,是日軍裝備的第一款使用無煙火藥的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作為一款現代化步槍(當時的現代化),很快取代了日軍性能不足的村田步槍及來源廣泛的各種雜式步槍,統一了制式裝備。

△ 三零式

△ 三零式也俗稱金鉤步槍,這個外號主要來自於三零式步槍鉤狀保險撥片

三零式步槍的設計思路參考了毛瑟步槍,全槍結構精巧、易於操作,其採用6.5×50SR有坂彈,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小的一款軍用步槍槍彈之一,具有初速高、彈道平直、射擊精度高等優點,完全能夠勝任20世紀初的戰場需求。1905年的日俄戰爭,三零步槍綜合表現不錯,面對俄國名槍莫辛-納甘也絲毫不落下風。有趣的是,日俄戰爭中,俄軍繳獲的的三零步槍,後來漂洋過海到了西班牙,在西班牙國家內戰中「二次服役」。

△ 反映日俄戰爭的漫畫,這是一場荒唐的戰爭,兩個敵對國在中國的領土(東北)交戰,清政府居然表示中立

△ 反映日俄戰爭中的繪畫

不過三零式步槍可靠性有較大問題。在中國北方漫天風沙的環境下,三零式步槍經常因為雜物和砂土的侵入槍機而造成故障。其實,設計之初,三零步槍已經考慮了沙塵問題,當時日軍也進行了抗塵防沙的測試,不過那些都是沿海地區的大砂礫,而不是中國北方的漫天風沙。客觀而言,日本那點國土面積,氣候種類實在有限,根本湊不齊武器環境測試所需要的完善條件。在中國北方,三零式步槍遇到了日本沒有的細小灰塵和小土礫,壓根防不住。同時三零步槍的擊針強度也令人擔憂,如果稍微不留意,就可能搞斷脆弱的擊針,導致步槍成為廢品。

需要強調的是,擊針問題並不是小問題。從外表看,擊針也就是一根小金屬桿,但它的製造技術足以列為行業機密,能一定程度上反應國家冶金、機加工、熱處理能力,即使是現在的中國,擊針質量和壽命也只是差強人意。

統一的制式裝備不僅有利於國防工業和軍隊發展,同時也是一項展示國家實力的榮譽工程,畢竟當時有能力做到統一制式裝備,大都是工業發達的歐洲「列強」。三零式的出現讓日本人頗為興奮,但新鮮勁彌補不了糟糕的可靠性,不少士兵對三零式步槍痛恨不已,認為該槍是「鐘錶匠設計的爛東西」(日本鐘錶匠以經常製作精巧但是不靠譜的東西而聞名)。

出於擴張的需求,日軍迫切需要一款能夠適應中國北部的黃沙、嚴寒的新槍,有坂成章領導南部麟次郎等人於1905年對三零式進行大幅度改進,發展出著名的三八式步槍。該槍充分集中和發揮了當時日本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的技術成果,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加工、製造、使用過得,性能最優良的步槍。

△ 三八式步槍

當然,三八式的優秀並非只是日本人「王婆賣瓜」。一戰時期,英國人曾至少購入13萬支三零式和三八式步槍緩解武器供應壓力。三零式和三八式步槍較小的後坐力,使得該槍極易上手,英國士兵對此評價頗高,6.5×50SR有坂彈還獲得了.256步槍彈的英國稱呼。蘇俄也曾在一戰及之後。購入多達60萬支有坂步槍,甚至還一部分三零式、三八式在蘇芬戰役中被芬蘭人繳獲。

相比於三零式,三八式在外形上的最大變化,是加裝了一個非常顯眼的隨動防塵蓋,隨著槍機共同進退,可以有效防止異物的進入,也是「三八大蓋」綽號的由來。

△ 簡單衝壓而成的隨動防塵蓋極大地提高了抗污能力,這種結構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是三八式步槍設計上的神來之筆

無論如何掩飾,劍都是殺人的武器。當劍成為屠刀,它的惡名就再難被掩飾。對於中國人來說,臭名昭著的三八大蓋鐫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長期以來,小個子、小鬍子,戴著瓜片帽,拿著三八大蓋的「日本鬼子」形象早就「深入人心」。

三八式步槍繼承了三零式步槍的成熟技術,沿用了類似的槍機結構和供彈設計,仍然使用6.5×50SR有坂彈,不過做了一點小修改,把三零式圓頭彈改為了三八式尖彈頭。總之,只需要對三零式步槍的槍、彈生產線做部分修改,就可以生產三八式步槍,這對資源短缺的日本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從1905年到1945年的40年內,三八式步槍始終是日軍的制式裝備。日軍在這40年內,一共生產了640萬支各型步槍,其中80%都是三八式步槍。二戰後期,日本在被盟軍逐步封鎖後,仍然能夠製造數百萬支三八式步槍,可見其製造工藝的簡單。

總體來看,三八式步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無比誇張的長度,為了保證精度和拼刺性能,三八式步槍槍身長達到了1275毫米,再加上一把三零式刺刀,全長超過了1.6米。而根據統計,1943年時,侵華日軍的平均身高也不過1.56米。1944年,戰事擴大、兵源緊張,日軍徵兵齡放低,侵華日軍的平均身高更是降低到了1.44米。人沒槍高真是不單單是一句戲謔。

△ 注意刺刀和身高的比例

不過,三八式步槍體型修長,防塵蓋有效遮住了外形特徵複雜的槍機,看起來非常簡潔大方,加上長長的刺刀,扛起來很神氣。在新中國的開國伊始、選擇閱兵武器時,解放軍戰士就從「萬國造」步槍中選中了三八式步槍。

△ 開國大典上的步兵方陣,刺刀林立的確有氣勢

客觀地說,三八式步槍的優點非常突出:它射程遠、精度高、容易上手、製造簡單。特別是精度,三八式的槍管長達800毫米,而且膛線纏距較短。細長尖彈頭的6.5×50SR有坂彈,存速能力非常好,飛行穩定、彈道低伸,非常適合遠距離射擊,較低的後坐力也有利於緩解新兵射擊時的恐懼感。再加上三八式步槍堪稱世界上最長的695毫米瞄準基線,射擊精度自然水漲船高。三八式步槍的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訓練有素的日軍士兵,甚至能命800米距離上的目標,抗戰中的中國老兵,也曾使用三八式步槍取得優異的射擊成果。比如武漢會戰期間,一位哨兵在800米距離上,用三八式步槍擊斃了正在接受採訪、擺POSE的日本「軍神」飯冢國五郎。

△ 飯冢國五郎被擊斃的新聞報道,當時飯冢國五郎拿著武士刀赤裸上身,戴著頭盔,在記者面前哇哇亂叫,極易反光的日軍頭盔暴露了他,被哨兵打死。

更傳奇的是,我軍中還有一位用三八式步槍打落一架飛機的狠人——宋嶺春,他曾在地面用三八步槍射擊低空飛行的日本飛機,成功擊斃日軍飛行員,從而擊落飛機一架,受到了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接見。

△ 1942年初,宋嶺春參加八路軍,他參軍之前就是獵戶出身,打槍很準。1942年9月,在山東省棲霞縣駐紮的宋嶺春正在打飯。哨兵突然打出緊急防空信號,戰士們迅速隱蔽警戒。宋嶺春發現敵機十分囂張,在上空僅有百米處盤旋。部隊有規定,凡是遇到敵機不能擅自暴露目標,以免給我方帶來更大的傷亡。宋嶺春看著小鬼子在頭上轉悠窩了一肚子火,在飛機轉彎的時候,清楚地看到了駕駛飛機的飛行員。他舉起步槍快速起身,算著開槍的提前量,敵機突然轉彎,徑直朝著宋嶺春飛了過來。宋嶺春直接瞄準飛行員的頭部,一槍斃命

談到三八式步槍,不可繞開的就是它的威力問題。一直而言,三八式都有威力不足的詬病。其源頭就來當時頗具創新的6.5mm口徑槍彈。這個說法可謂是準確,又不準確,

在日俄戰爭中,日軍發現有坂彈的三零式圓彈頭,在命中人體後過於穩定,從而殺傷力不佳,因此給有坂彈換上了三八式尖彈頭。我們知道,小口徑槍彈彈頭質心靠後,在阻力不均勻的人體中會產生極強的翻滾傾向,而細長的三八式彈頭也有類似設計。況且,在近距離上,三八式步槍畢竟有2600焦耳的槍口動能,即使過穿,對人體傷害依然不小,再稍遠一點,也能保留著一定翻滾能力。

但到了200米上,子彈飛穩了,動能也弱一點了,這時候三八式槍彈的缺點暴露出來:槍彈過於穩定,容易形成過穿,威力大打折扣,只要不是要害,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陣亡。比如在忻口戰役中,第21師師長李仙洲將軍就被日軍命中胸口,幾分鐘後才發現自己原來被打穿了,他說道:幸好不是我們的毛瑟槍打的,不然肯定沒命了。

△ 英國.303槍彈、6.5×50SR有坂彈與.30-06槍彈,有坂彈比同時期的全威力槍彈小了一圈

此外,關於三八式步槍的一大謠言就是拼刺刀前退子彈。在抗戰題材影視中,甚至是《太行山上》這樣的官方正劇中,都有類似的情景,其原因是怕子彈過打傷自己人。確然,全威力彈的槍口動能大多在3000焦耳左右,近距離穿透力極強。德國末期處決反抗者,為了節約子彈,就曾用毛瑟步槍在近距離「一槍穿倆」。有坂彈的穿透力比毛瑟彈還要強,近距離子彈穿透兩個人毫無問題。不過這種說法十分可疑,老式步槍在近距離過穿屬於普遍現象,除日本之外,其他國家卻沒有類似要求。此外,老式栓動步槍,只需要打完一發子彈,不旋轉後拉槍栓,在膛內留下空斷殼,此時再關上保險,槍械就「萬無一失」了,絕對不會走火(沒彈頭怎麼走火?)。何必要求士兵退掉子彈呢?

△ 三八式的保險,使用簡單,牢固可靠,遠好於三零步槍

△ 三零式的保險,這個保險就沒那麼可靠

有說法聲稱,三零式步槍的保險設計不佳、容易走火,日俄戰爭時,就出現過拼刺刀時,子彈穿透敵人打到自己人的情況。因此,日本軍方規定拼刺時不得開槍,最後乾脆要求士兵在拼刺之前退掉剩餘的子彈。但這個說法同樣十分可疑,畢竟,三零步槍保險不靠譜,但三八式的保險可沒有這個問題,為什麼不直接關掉保險呢?

再其次,筆者曾經閱讀過三八式步槍的隨槍說明說,說明書中根本沒有拼刺刀前退子彈的相關要求。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也從未出現日本「拼刺刀前退子彈」的記載。這個說法,會不會又是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呢?

在真實度較高的美劇中,日軍衝鋒時依然在射擊,甚至是日本還原度頗高的《坂上之雲》,日俄戰爭中士兵刺刀衝鋒時,也是邊打邊沖,總不能衝到敵人面前,「橋逗麻袋,我滴退個子彈先。」況且,國產劇中,日軍退下的子彈往往落了一地,這不符合日軍素來節約彈藥的作風,所以這一問題還有待磋商。

△ 《坂上之雲》中日軍在攻打旅順要塞的刺刀衝鋒中射擊,連表尺射擊都表現出來了

在與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交戰中,有坂三八式步槍的缺點尚能忍受,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卻不容忽視,日軍進一步發展出7.7毫米的有坂九九式步槍,由於國力疲乏,基本上只供應給了太平洋戰場的日軍。

(未完待續)

知識鏈接:

有坂成章於1852年出生,原名土木四郎,是家裡次子。1862年被過繼給同藩的火炮專家有坂長良做養子,14歲時即進入藩立槍炮局,從事兵器彈藥的製造和檢查工作,1868年赴京都學習英式操典,兩年後進入大阪教導團,1870年進入大阪少年軍官學校。有坂頗為叛逆,曾嚴重違反校規,被處以一百天禁閉,但在這段時間研究法語文獻,自學了兵器製造的基礎知識。1872年有坂退學,不久進入「兵學寮」(日本陸軍初級軍官學校前身)學習,同年12月擔任少年軍官學校教官助理,次年3月又被任命為少年軍官學校教官。直到1882年,有坂成章一直在陸軍省任職。1882年4月,有坂被提拔為陸軍炮兵大尉。

有坂成章自幼身體不佳,但不論是火炮、步槍、彈藥還是輜重車輛,多有建樹。除了三十年式步槍外,1876年研製出了底火裝填器,1898年設計出三十一年式75毫米速射炮。由於功勛卓著,有坂成章歷任多個要職。1906年,他晉陞中將,同年4月,被授予二級金質勳章和男爵爵位,位列日本華族。

有坂成章一生廉潔,十分厭惡居功自傲,雖然其他人叫他的武器是「有坂槍」、「有坂炮」,但他本人十分反對這種稱呼。有坂嗜好飲酒,煙不離手,不愛運動,討厭開會,曾在10年內從未召開過一次會議。

1911年6月,有坂成章因腦溢血退休。1915年1月12日去世,年終64歲,日本政府追授其一等旭日桐花大綬勳章。

作者@隨光

本文首發於《曉槍》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