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內聖外王」個人修養方法及其借鑒意義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9-11-29 09:11:00 ]作者:康宏編輯:studa20  【摘 要】儒家「內聖外王」思想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特徵,不僅對傳統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良好的個人修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內聖外王 個人修養方法 借鑒意義      一、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淵源及特徵      「內聖」是指人通過自身的心性修養所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養的外在表現,即把人的主體修養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域。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內聖外王」之道, 其中「修己」是「內聖」,「安百姓」是「外王」。「聖」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格就是「聖人」。而主體一旦達到仁、聖的精神境界, 必然要釋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見之於政治實踐, 成就「外王」事業。這種「外王」事業, 以「博施濟眾」為極致,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將它樹立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外王」實為「內聖」的延伸和展開,「內聖」與「外王」互為表裡, 相輔相成, 其最高境界是合而為一的。   「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體系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其實質是高度推崇道德人格對於個體生命價值的呈現,強調主體的道德人格是一切社會價值創造的終極源泉。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念,君子只有潛心於道德人格的修養磨練,將道德實踐的經驗內化到主體的心理結構之中,使主體逐步凝聚、積澱起一種強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完成「內聖」的實踐功夫,才談得上人之為人的價值尊嚴,才談得上通過社會實踐,將自我內在的人格力量外化於世俗社會的價值創造之中,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   儒家的「內聖外王」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儒家很重視人的社會本性。個人不脫離社會羣體而生存,而要生存, 就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 正是建立在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基礎上。這一理想人格乃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 自尊自愛與敬人愛人的統一。每個人都有得到他人尊敬愛戴的需求, 在儒家看來, 其前提是尊重和愛護別人。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而敬人愛人又必須從自尊自愛做起, 故荀子說:「仁者自愛」。第二, 自我滿足與滿足社會的統一。孔子說:「夫人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起點, 立人、達人是歸宿,滿足自己也要滿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懷。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人的個人價值只有轉化為社會價值,才更有意義,社會價值的實現也就是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儒家「內聖外王」思想對當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內聖」即是進行道德修養,成就聖賢人格,「外王」則是從事道德實踐以建功立業。加強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根本,是建功立業的條件,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這種內聖外王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文化產生積極影響。   一方面,傳統儒家文化的「內聖外王」人格體現成己成物的價值取向,可以克服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在「工具理性」猖獗的現代,現代人價值失落,人際關係冷漠,利己心膨脹,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從而導致人們精神家園的喪失。針對這些弊端更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來調整與制約當今人們的心態。而且,這種修身養性、內聖外王的人格體現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它有助於克服現代人的消極悲觀情緒。   另一方面,儒家「內聖外王」人格體現了自我滿足與社會滿足的統一。只有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也能滿足別人的需要,纔是仁者胸懷。內聖外王的思想突出了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且把社會價值看得更為重要,這一價值取向可以矯正現代人過於自私自利的心理,對於現代人由於「精神空虛」、「人生意義失落」而引起的沮喪、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對於提高現代人的道德心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