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國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清晰地呈現出各種樣貌。

課改的不同價值取向

第一種取向是平穩至上,這是好聽一點的說法,其實這類課改基本上是迫於無奈。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反覆要求,反覆督查,左鄰右舍也都在課改,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形勢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所以不得不改,本質上是被動的,因此他們的課改標準定得比較低,只要不被領導批評責備就可以了。其課改的內涵也非常模糊,不知目標是什麼,不知課改的方向是什麼,也沒有具體的課改內容規劃。也就是說,一些學校相關負責人雖經多次培訓,了解了一些課改的概念,但與自己學校聯繫起來,他們並不知道到底應當改什麼、怎麼改和為什麼改,只是按照上級的部署或者參照同類學校的一些做法,象徵性地做點表面文章。因此這類學校不可能有多少變化,改革效果與發展前景也十分微小。

第二種取向是效率至上,這種課改基於本學校的問題,學校負責人熱切希望通過課程改革迅速改變學校面貌。他們的課改標準定得很實,內涵單一,就是想方設法提高教育質量,而他們所謂的教育質量基本上就是中考升學率、高考升學率。他們也切實研究了影響學習效果的多重環節,嘗試著在教學環節上做出比較大膽的改革。比如,在教學順序上顛過來倒過去。或者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一些減去一些,或者在教學模式上固化一種嚴密的步驟並且讓所有學科一以貫之。或者在教學管理上實行類似企業化的精細管理,課前如何,課中如何,課後如何,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效率意識貫穿始終。這些學校管理嚴格,其結果是教師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學生學習見效非常快,分數、升學率上升明顯,學校排名迅速提升,很快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民滿意率高,領導滿意度自然也高。但是這種課改充其量就是教學技術層面上的課改,其本質是功利至上的,他們追求的目標只是高分升學,對分數有影響的教學方面就關注,無關考試升學的就基本不聞不問,視野非常狹隘,教學非常局促。這類學校關注最多的是眼前利益,基本忽略了學生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打著課改的名義,變本加厲地搞應試教育。

第三種取向是發展至上,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此種教改立意高,課程改革所定的標準也高,課改的內涵豐富而多維,課程目標校本化,課程內容校本化,課程實施校本化,課程評價校本化,試圖實現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文化變革,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這樣的課程改革無疑是很難實現的:既要升學率提升,又要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既要教師會抓應試技巧,擅長提高學生分數,又要教師學術修養高,研究能力強;既要強調效率,又要重視終身發展。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課改意義重大,但實施起來見效慢,效果並不明顯。有些學校有時候一不小心升學率不升反降,其學生的分數考不過一門心思只抓中考、高考的學校,人民群眾立刻由開始的贊同,變成堅決反對,領導也立竿見影地站在群眾一邊,這樣的課改常常中途夭折,應試教育回潮現象比比皆是。

課改的不同主體

第一種是政府主導下的課程改革。基於樹立典型、創造課改政績的需要,他們抓的是屬於精英教育體系的重點中學、重點小學。其目標是大改,範圍從體制、機制創新,到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從課程教學創新,到技術手段創新;從評價方式創新,到管理模式創新。如果實現,其結果與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這樣的改革成本大,經費投入大,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支持和高額投入,全面實現目標幾乎不可能。現實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舉全市之力,或者是舉全縣之力,政策支持,經費支持,個別學校佔有了大量資源,有的學校甚至還明目張胆地搶挖其他學校的人力資源,搶奪別校的特級教師,不擇手段地爭搶優質生源。這種課改即使獲得成功也喪失了全面推廣的意義,因為它是非常態的改革,甚至是損人利己的改革。

第二種是校長為主導的課程改革。經過多年的校長培訓,很多校長已經充分意識到課改的必要性,基於學校當下生存、未來發展的需要,學校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很希望全面改革,但苦於學校自身無優勢,又無明顯潛力,資源有限,政府雖然支持,但財力支持十分有限,其改革基本停留在表面上。此種情形下校長只好選擇重點突破的策略,目標不大不小,可以說是中改,其經費投入也不多不少,課改過程也只好有虛有實,其結果與意義只能是虛虛實實,它可能部分實現課改目標,但畢竟虛實參半,意義有限。

第三種是教師自主的課程改革。這類教師一般都有自覺的課改意識,責任意識很強,他們一般都是抓住學科教學的具體問題進行課改,針對性強,效果明顯,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有所提高。但此種課改基本局限在本學科內,範圍有限,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無法溝通,不能打通學科壁壘。教師常常孤軍作戰,不能實現更大範圍的變革,因而其課改深入程度也是有限的,雖不能說是小打小鬧,但無法實現整體變革。這類課改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學科與學科貫通。政府和學校都應給予應有的支持,促進更加深入、更加廣泛的課改,從而取得更大的意義。

學校課改的外在形象

第一種是「亮麗型」的,出發點是滿足不斷高漲的社會需求。鑒於社會各界對教育普遍滿意度不高,批評乃至批判之聲不絕於耳,有改革思想的校長很想徹底改變教育備受詬病的面貌,他們熱衷於顛覆,一些人尤其喜歡「教育革命」,一會兒是課程的革命,一會兒是課堂的革命,一會兒是教室的革命,一會兒是技術的革命。這些所謂革命最容易打動一部分不諳教育實情的新聞記者、媒體編輯。這些改革看似熱熱鬧鬧,但實事求是地說有點浮躁,有點急功近利。

第二種是「務實型」的,出發點是基於問題的,基於學校自身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是立足長遠的。這類改革者並不希望一夜之間徹底解決問題,也實實在在知道世界上本沒有如此高明的妙招,其中大多數能靜心低調地工作,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他們的眼光是向內的,不期望媒體熱評,也不在乎別人冷漠甚至無視,他們更關注每天的小變化,雖然不起眼,但卻是真實的效果。

第三種是「亮麗加務實型」的,他們既是基於問題的,也是不甘寂寞的。他們雖不熱衷於新聞效應,但也比較喜歡、起碼不拒絕正面的曝光。他們的眼光有時是向內的,有時也是向外的。他們做了一些真正的課改,但所得到的熱評多半超出了實際效果。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