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發財

來源:視覺志

ID:iiidaily


4月25日,

德國著名攝影師邁克爾·沃夫在香港去世,

享年65歲。


這位曾三次獲得荷賽獎的攝影師

可能你並不瞭解


但他的作品

我們或多或少有印象

這位把真實視爲全部的攝影師

20年如一日地記錄着

中國人的樣子



邁克爾·沃夫的鏡頭

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這組《中國肖像》

還原了生活在1997-1998年期間

中國普通人的衣着


皮夾克、大西裝、喇叭褲……


中國在平凡的日子裏

自己解讀時髦

自己詮釋時尚



那個年代的女孩

喜歡把衣服扎進褲子裏

還喜歡穿着襪子穿涼鞋



那個年代的好閨蜜

總是喜歡穿顏色相近或相同的衣服

她們着迷於寶藍、豔粉、大紅

等吸睛的顏色

她們認爲一起走在大街上

靚麗並抓人眼球




每個年代

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流行和大膽



每個曾經愛美過的60、70、80後

都會從中找到那個年代

自己「心懷時尚」的影子



對比於現代低調的莫蘭迪色系

那個年代的人

對於衣着有着一種大膽和單純感


配色是否順眼和舒適

她們並不在意


最重要的是表達某一天

他們與以往不同的心情



邁克爾·沃夫還有一組

令強迫症看了身心舒暢的作品

是關於香港的那些建築



「身居要位」並經濟發達的香港

擁有着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珠光寶氣




但高昂的房價

大量勞動力的湧入

也意味着在這裏居住寸土寸金



邁克爾·沃夫拍下了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築

第一眼望上去

彷佛是電腦色塊的有序排列


然而這

正是最真實的香港




高密度的住宅

讓很多人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壓力


城市的密度

也是每個人心中

壓力的密度


很多人認識深圳大芬村油畫

也是通過邁克爾·沃夫




深圳大芬村以油畫聞名世界

在這裏

上萬名畫工夜以繼日地複製世界名畫

當這些複製品銷往歐洲時

價格翻了幾十倍



2006年

沃夫來到了大芬畫家村

只用了三兩天的時間

拍攝完成了一組《中國拷貝藝術者》



在大芬村

他拍攝了一些被複制的名畫

和完成他們的「主人」



稍稍有些陳舊的樓道里

這些人手裏舉着的

是色彩鮮豔的「世界經典」



這些人都身懷絕技

但因爲市場需要

和種種自身原因

來到了大芬村

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工匠



經典的黑白作品充滿了高級感

和旁邊懷抱孩子的婦女的「煙火氣」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今

大芬村已經從單純的複製轉向原創

很多以前複製名畫的工匠

都成爲了偏向表達個人創作的藝術家

還有幾個人開了畫展


已經離世的邁克爾沃夫

在天堂也會欣慰吧



邁克爾沃夫用帶有「平靜感」的鏡頭

無聲訴說着那個發展中的中國



把街邊廢棄的堅硬物品捆綁上柔軟的棉布 

中國人用凳子表現出了

苦中作樂和忙裏偷閒的智慧


玩具廠裏上班的女工

粉色的衣服 嚴肅的面容

萌萌的玩具



農村裏的新婚夫婦和親戚

那個年代獨有的紅色專用大衣

還有比自己身形微微大些的西裝

那個年代的人

講求一個實用和長遠



一羣殘疾人

先天的殘缺

並沒有阻礙他們好好生活的決心

也不會成爲他們面對鏡頭害羞的理由


他們與我們

沒有任何不同



進城務工的人員

身強力壯且黝黑的皮膚

大包小包扛起

但是絲絨外套和內裏的襯衣

凸顯了他的乾淨和體面



與其說他是個攝影大師

不如說他把社會和人類

觀察到了極致

長期的行走和思考

日復一日地拍下那些年的中國



斯人已逝

感謝他願做色彩的解語者

用自己的視角解讀着中國

留給我們如此珍貴、帶着年代感的畫面


真實 鮮活

永遠流傳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