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9日電題:嵇康的“朋克養生”:喝最烈的酒,交最鐵的友

作者 宋宇晟

1.我早上要睡懶覺,所以每天早起上班是不可能的。

2.我喜歡撫琴、釣魚,可當了官就不能出去玩耍。

3.因爲滿身蝨子,我平時必須要撓癢癢,端坐是不可能的,況且當官的話還要穿上官服,實在難以忍受。

4.工作是不可能的,我這人還懶得應酬。

這是被後世譽爲“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的話。

製圖:張艦元

彼時的嵇康正過着歸隱山林、遠離朝廷、彈琴釣魚、與好友清談的生活。

好友山濤想舉薦他入朝做官,不成想卻收到了這封絕交信。其中,嵇康還列出了這樣幾條不能出仕的荒唐理由。

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字“懶”。

懶到什麼程度呢?洗臉、洗頭,嵇康是不願意的,除非發癢,有時半個月不洗,有時一個月不洗;去廁所也是懶得去的,非要到了膀胱發脹得幾乎要轉動,才起身。

性復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製圖:張艦元

對於嵇康,不少人用“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來形容他的放浪不羈。事實上,嵇康此人能留名青史也與他表現出來的這種狂放密切相關。而他的文章書法音樂成就、對魏晉玄學的發展,似乎也都成了他那真性情的點綴。

但懶散到不講個人衛生就是嵇康的真性情嗎?顯然不是。

史書裏的嵇康非但不是以這樣一種邋遢的形象出現的,相反還很帥。

中國正史歷來對人物相貌惜墨如金,但對於嵇康,《晉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爲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

用今天的話說,至少也是“小鮮肉”一枚。

《晉書》中還記載了一件頗具傳奇色彩的小故事。嵇康曾在山林中游歷,卻被這裏的樵夫誤認爲是神仙。

康嘗採藥遊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鹹謂爲神。——《晉書》

如此看來,不知要比“小鮮肉”厲害多少。

所以,歷史上的嵇康,到底是那個懶到半個月不洗臉的人,還是仙風道骨的美男子?

事實上,嵇康給後世留下的矛盾之處還不僅於此——他年紀輕輕就寫就《養生論》,並在文章中強調修身養性、不應放縱自己,但他自己以狂放不羈而聞名;他蔑視當朝高官,卻在《家誡》中告誡兒女要小心做人;他寫下千古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可死前又將兒子託付給已經絕交的山濤。

製圖:張艦元

朋克養生

嵇康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雖然直至今日史學家仍對其生卒年代存在爭議,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嵇康被殺時僅四十歲。

那麼寫作《養生論》和《答難養生論》的時候,嵇康顯然還年輕。

他在文章中絮絮叨叨地說,養生需要循序漸進,要進行自我約束,不要以爲偶爾自我放縱不會影響身體,而酒是不利於延年益壽的。看起來好像真是個老年人一樣。

醴醪鬻其腸胃。——嵇康《養生論》

當這些文字落實到行動上時,嵇康確實不是“偶爾放縱”,他幾乎是毫不節制。

酒酣奏琴,而歡戚並用。——嵇康《聲無哀樂論》

製圖:張艦元

我們現在很難想象,嵇康在飲酒撫琴時,是怎麼看養生這件事的。但似乎有那麼一點今天年輕人“朋克養生”的意味在其中。

仕與不仕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嵇康大概應該是那種超脫世外的隱逸之人。但事實真如此嗎?

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晉書》

《晉書》中這樣記載嵇康的身世:和曹魏宗室結婚,又做了中散大夫。這顯然並不是人們想象中隱士形象。

雖然嵇康生命中確實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拒絕入朝爲官,但其實他是當過官的,甚至還可以算是當時的皇親國戚。

此外,在嵇康死前爲兒女留下的《家誡》中,他並沒有以自己的狂放不羈作爲兒子的標準。相反,他要兒子嵇紹小心做人,處處可見的是謹小慎微、明哲保身。

裏面的要求還很具體。比如,文中寫道,切不要獨自跟在長官後面,否則長官問起某事來,便不得不說。這樣一旦有人被懲辦,自己就會惹上暗中告密的嫌疑。

所居長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當極親密,不宜數往,往當有時。其有衆人,又不當獨在後,又不當宿留。所以然者,長吏喜問外事,或時發舉,則怨或者謂人所說,無以自免也。——嵇康《家誡》

嵇紹不孤

更爲矛盾的是嵇康對於兒子的態度。

當年好友山濤邀請嵇康入朝爲官,得到的卻是一紙“絕交書”。

可走嵇康臨死前,他卻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巨源在,汝不孤矣。

康後坐事,臨誅,謂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晉書》

這個故事成了唐人詩中的四個字——嵇紹不孤。

伯道無兒,嵇紹不孤。綠珠墜樓,文君當壚。——李瀚《蒙求》

很難想象,一個曾經嚴詞拒絕做官、後來又爲此與好友絕交的嵇康,會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山濤。

山濤也確實沒有辜負嵇康的囑託,隨後向朝廷舉薦了嵇紹。

歷史的糾結

看過這些,你可能會覺得完全顛覆了印象中的那個隱士嵇康。但如果將這些放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大概不難理解嵇康的糾結。

嵇康生活中魏晉交替之時。其時,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逐漸掌握朝廷權柄。

在嵇康等名士眼中,司馬氏爲魏之內臣,臣子自立便是僭越。因此,過着隱居生活的嵇康,在很多觀點上,明顯與司馬氏等權臣對立。

從這一角度來看,那封《與山巨源絕交書》也並非只是“絕交”,更重要的是表明自己的一種態度。

事實上,嵇康那種深居簡出、彈琴清談的理想本也是一種態度,一種在司馬氏看來是敵對的態度。

製圖:張艦元

史載,由於鍾會告發,嵇康被司馬殺。

在獄中,嵇康寫下了《幽憤詩》、《述志詩》以及《家誡》等。今天我們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嵇康思想的兩個方面衝突達到了極點。

一方面,他認爲自己的做法正確無誤;但另一方面又感覺到無比沮喪。

製圖:張艦元

這種糾結,嵇康終其一世未能解決,最終留下的只有那曲絕世的《廣陵散》。(完)

參考文獻:

1.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閻晶明 選編,《魯迅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

2.[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3.魯迅輯校:《嵇康集》,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年版。

4.魯迅:《嵇康集考》,《歷史研究》,1954年第2期,97-103。

5.童強 著:《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武秀成 譯著、倪其心 審閱:《嵇康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版。

7.張海英 張鬆輝:《的知識性錯誤》,《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55-58。

8.徐國榮:《嵇康之子嵇紹的歷史公案》,《文史知識》2003年第6期,45-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