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慧净法师「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人生无常。人的肉体,最后就是一堆白骨,和草木同腐化。人生无常,也有在母亲腹中,十月尚未成人胎就夭折;或才青春壮年就死亡;即使长寿活到八十岁,乃至一百岁、百二十岁,最后还是归空。所以,世上哪一个人最后不是成为白骨呢?我们在这里念佛,要观察人生的无常,借著这个机缘,感受自己终有一日也会死去,而现在就来为自己做准备。这样,自然就可以互相利益。光阴如射箭 红颜暗里迁我们是有年岁的人了,回想当初青春年华岁月,好像才几天前的事!可以说:光阴如射箭,红颜暗里迁,青春到老年,忽觉一瞬间。所以我们去参加告别仪式,或为人超度,要体会不是只有对方如此,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这样,而且,这一天是突然间说来就来。所以,学佛修行不能期待将来,也不能等待明天,如果是期待将来,就有无尽的将来可以空悬;如果是等待明天,永远都在等待明天中错过。这样,终有一日会措手不及,那时候,懊恼遗憾,已成徒然。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以为只有老人才会死亡,但是很多没有子孙祭拜的孤坟,都是少年人。所以,在座的老菩萨固然要精进念佛,就是年纪轻的,也不能存著侥幸之心。世间无常 人生是梦古人还说:「青冢多埋红粉骨,黄泉半是黑头人。」这在在都说明人生是无常的,要把握现在,不能等待未来(「未来」就是不一定能来,所谓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别了下床鞋)。所以说:「何人非白骨,何时非梦中。」任何时候都是在作梦的,因此说「人生是梦」。无穷尽的轮回是大梦,不只是我们躺在床上作梦,才叫做「梦」,我们现在就已在梦中了!——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即梦中!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世间;是一场梦,有梦就有醒的时候;是一场戏,有上台就有下台的时候。人生都是如此。但这必须有悟性才知道,然后向著「真」去追求,这样人生的大梦,就有觉醒的一日。不然,由这场梦进入另一场梦,由无常、苦、空的人生,又进入更加无穷尽的苦、空的鬼道或地狱道。世间皆虚假 弥陀独真实「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身体也好,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好;或是时间、空间,所有的人、事、物,凡是存在的,看得到、听得到、想得到的,一切皆假,一切都不是真的。虽然眼见的当下是存在,但那是一时的因缘和合,业缘到了,才有那种现象。既然是「缘」,无论善缘、恶缘,好缘、坏缘,是「缘」就总有离散的时候,一旦离开,当下成空,不再存在。我们学佛的人,最基本就是要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的假相。因为那不是真实,无有本体,所以不能永远存在。人的一生,成、败、得、失,穷、通、祸、福,都有他的因缘,而且也只是一时,不是永恒性的,不是不变化的。所谓:「苦莫悲,喜莫笑,原是浮生梦未觉。」意思是说:逆境不必感到苦恼,顺境也不必过于欢喜,因为一切都是未醒的浮生之梦,修行就是为了觉醒这场大梦。这是学佛的人应有的观念和作法。所以说「世间皆虚假,弥陀独真实」,只有佛性才是真实,只有念佛才能觉醒。藉假修真 舍假入真祖师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业,因为这个业大家相逢、相处,甚至做夫妻、做父子、做朋友。等到业缘一尽,各人就由过去所带来不同的业,再去受不同的、无穷尽的轮回果报,所以并不固定。我们要有这种无常观,了解这只是一时虚假的存在。什么是真实?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舍离虚假,仰慕真实,追求真实,然后证悟真实。藉假修真,舍假入真。「真」就是我们自有本来,永远不变,不受虚空因缘的变化,这就是佛为我们开示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是因为被万古劫以来业缘的烦恼、妄想遮盖住了,所以自有的本性、佛性不能显现。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能够显现,他就是得到真正的本来人了。他的这个身、心,就非常安乐,非常自在,非常无碍地存在宇宙之中,不受生、老、病、死的变化,而且能够自由自在、无罣无碍来救度众生,这就是「弥陀独真实」。一心学佛 一心念佛人人心中皆有弥陀佛性,所以我们要认清这点,了解世间苦、空、无常。当然,在尽了各人的义务、本份以外,我们就要一心来学佛,一心来念佛,这才是真实的。古人云:「说道容易行道难」,以上所讲的,也是我对自己的勉励。我们这个道场就是净土宗的道场,这个地方就是念佛的地方。现在纪念阿弥陀佛的圣诞,纪念上师往生二周年,我们没有其它的纪念方式或法会,从开始到圆满,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最有意义、最真实的纪念,对彼此都有无穷的利益。念佛福报 现当二益念佛的人,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经典中所开示的归纳起来,有两种的利益,叫作「现当二益」,现在以及将来,两种利益。我们念佛现在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归结而言,就是能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消灾免难」就是说,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化小、小化无。在默默无形之中,我们的灾难,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来化解掉。「增福延寿」就是消除减轻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使我们凡事都能有顺利的结果。在百岁命终之时,比较没有身苦病痛,甚至能够自在安然,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现生能够使我们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能够自在安然,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当下就断除;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生、老、病、死,寿命永远存在,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阿弥陀经》里面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而且,都是「一生补处」的果位,可以说当生成就,一生成佛。平生念佛 预知时至凡是多念佛的人,虽然他不知道,也不祈求这两种利益,但是自自然然能够拥有。尤其是多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大多能够很自然、安然,甚至「预知时至」。不久前,我曾听一位法师讲说一件自在往生的事迹。有位老菩萨,年岁不算很老,只是平生时常念佛,他固定一天念三万句「阿弥陀佛」,就算比较忙碌晚归,也要把三万句佛号念完才去睡觉。可以说念佛很勤、很有恒心,无间断,无改变。到了要往生前一个星期,他就把儿子、女儿、媳妇,全都叫到面前,一一交代后事。等到第七天早上,家里的人发觉平常这个时间,老人家应该出来吃早餐了,怎么还没出来?一进房间,看到这位老菩萨手中拿著念珠,坐在椅子上,很安详地往生去了。是人终时 心不颠倒观察古往今来,凡是多念佛的人,往往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一般。当然,我们念佛的人,像《阿弥陀经》所说的: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专一念佛,临命终时,尚未断气,阿弥陀佛就会带著清净大海众,来到他的面前,来为他欢喜、赞叹、安慰、保护,让他不受冤亲债主的障碍,能够在命终之时,心不颠倒,安然自在往生。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所以,念佛有佛的庇佑,经典中说:「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念佛的人,从现在开始到临终,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一直保护我们,永远不舍离,到临终就现身来迎接我们。所以念佛人往生的时候,总是不会颠倒。但是,如果一天有固定时间,乃至于固定数目,不管有空没空,有事情没事情,都将这句佛号放在心中,挂在口中的人,往往就有如刚刚所说的「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所以希望各位同修以及莲友,好好把握这一口气还在,身体还能让我们作主的时候,专心一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法要 自念自听我们都要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号全收。可以说这句名号是佛法之中的深奥处,就如我们佛堂右边所挂的那一幅字:「佛法之深奥者,唯南无阿弥陀佛也」。也因此,净土法门是佛法之中,所谓「归宗结顶」的法门。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得所谓神清气爽、法喜充满呢?正身端坐!摄心念佛!开怀畅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字字清楚、句句明朗,声声圆润浑厚、铿锵有力。不急不慢。能盘腿就尽量盘腿端坐;时间久了,腿会麻、涨、酸、疼,那是因为我们全身都有气血在流动,盘腿时间久,气血流不过去,但还是要流过去,所以会有酸、麻、疼的现象。如果能忍耐,一旦通过去了,下次再盘腿,就会盘得比较久。当然,如果忍耐不住,腿可以放下来。冬天到了,气候较冷,膝盖也要有毛巾围著,才不会受寒而得风湿。念的时候,嘴巴尽量要张开,所谓「开怀畅念」,怀就是心怀,要把心打开;有时候心打不开,就需要用嘴巴来带动。所以,称念的时候,嘴巴尽量地张开,就像净宽一样,他念佛时,嘴巴都张很开。嘴巴张开有什么好处?可以让我们全身全灵都投入这一句名号,让我们念起来较有精神,而不易打妄想,或者起昏沉。当我们念著念著在打妄想、或起昏沉了。这时候,念佛的嘴巴逐渐在缩小了;所以如果嘴巴半动不动了,就晓得他现在不自觉在打什么妄想,或是昏沉了。所以要尽量把嘴巴打开:「南无阿弥陀佛!」(示范一次)字字清楚、句句明朗,铿锵有力的。其次,眼睛不要闭著,闭眼容易昏沉。关键是口念耳听,记得清楚,则眼睛不乱看,心就不乱动。当然,可以大声,也可以小声。但不管大声小声,嘴巴还是要尽量张开。十念记数 都摄六根一方面出声念佛,一方面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中最好是「十念计数」。这样,口念佛号、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中专一地计数(三句、三句、四句),这就是「都摄六根」。当然,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没有别的条件,就是真信切愿,只要「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但是,我们若能专一念佛,岂不是更有法喜呢?十念计数,如能计得清清楚楚,没有杂念,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上身就会平直端正,因为身心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我们的心稳定,气血也就稳定了;如果心寂静,气血也就畅通;气血畅通,上身就会自然平直。如果身体弯曲、头垂下来了,就表示,若不是昏沉,就是有杂念了。所以,从外表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十念记数最能摄心,「十念记数」法,就是念佛时,心中清楚念到第几句,念第一句知道是第一句,念第二句知道是第二句……直到第十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这个心一面在念佛,一面又在记数,就不会想别的事。 杂念还是有,不过较微细,不会那么粗,如果杂念粗,十念记数不会那么清楚。不必数一、二、三、四……只晓得第几句就好了。念到第十句就放掉,再从第一句记起,循环往复,三句、三句、四句……就这样一直念下去。念佛要领:松静自然坐的时候,能盘腿就尽量盘腿。虽然盘腿,这个身体还是完全放松的。端坐、静坐,掌握两个要领就可以了:就是松、静。身体放松,都不执著,这叫做松,完全放松。端正坐好,这个身体就不管他了;心念完全依著这一句佛号,一句接一句念,这个心自然就静下来了。松、静的时候,我们身体本来有这个气机,就会循著自然的轨则在流动。如果原先我们身体哪里有毛病,气血不能直接通过去,就会有涨、麻的感觉,一旦通了之后,涨麻的现象就消失了,病灶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念佛,尽量盘腿,端正坐好,身体就放松了,心就专一在佛号上。不知不觉的身体就很端正,也比较没有杂念;没有杂念,身体也会比较健康;这是互相影响的。请大家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回复引用顶端
  • 分享此贴
  • 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彻悟[1楼]发表于:2014-01-21 15:01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 作者资料
  • 发送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级别: 版主 UID: 8502精华: 20发帖: 1236威望: 2345 点金钱: 0 RMB所在城市:山东淄博在线时间:303(小时)注册时间:2012-05-08最后登录:2014-07-28

    长劫轮回苦 发愿生净土慧净法师《付法藏经》里面记载:有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者,有天他带领弟子们进城。到城门时,尊者不觉悲愁流泪;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只乌鸦,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来。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就请问尊者何以刚刚悲愁,现在又苦笑?尊者说:「刚刚入城时,在城门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鬼小孩告诉我,母亲为他入城乞讨食物,已经过了五百年(鬼道、地狱道的寿命都很长)还没有出来,请我入城后,如果见到他的母亲,跟她说孩子饿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请她赶快出来。」尊者进城见到了鬼母亲,就跟鬼母亲讲,她的儿子很饥饿、很苦的事。鬼母就说:「我进城来已经五百岁了,要找一口痰吃都不容易,尤其我刚生产不久,身体很虚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它的鬼抢走。刚刚好不容易捡到一口痰,就要带去跟我的儿子一起吃,可是城门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请尊者带我出去。」于是尊者就带这个鬼母出去,鬼子吃了这口痰。尊者又问鬼母:「妳出生到现在多久了?」鬼母答说:「我出生到现在,已见这座城七成七坏。」也就是说,这城七次毁坏,又七次被建起来。可见她堕入鬼道时间之漫长。尊者因此想到轮回之痛苦与恒久,不禁悲愁流泪。后来尊者又见到一只乌鸦。尊者说:远在九十一劫前,有佛陀出世,名为毗婆尸佛,我当时出生在一位长者之家。长大后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时能跟随毗婆尸佛出家修行,是能够证得阿罗汉果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说我还没有结婚,至少要娶个媳妇,才让我出家。结完婚后,父母又说还没帮他们生孙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经六岁,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让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说:「爸爸,如果你要舍离我出家,不扶养我,不如把我杀死才离开。」我因此动了怜惜之情,就放弃了出家,跟孩子说:「我不离开你了,要一直把你扶养长大,跟你在一起。」就这样,九十一劫以来,他们在六道里面辗转轮回,一直都没有见面的机缘。今天看到这只乌鸦,原来,他就是九十一劫之前的那个孩子,我怜悯他的愚痴轮回,不由得就苦笑出来。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苦海中轮回,再深爱的亲人也会离散,即使见面也不相识。就像乌鸦并不晓得眼前这位阿罗汉,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亲。发心归净土 宋代居士吴子才,字信叟,博学多才,在朝廷当大官。虽然位居高官,却并不贪慕荣华富贵。他当官之后,请人预作一口棺木,每晚就睡在棺木里面,且令家僮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吴子才听到后,就早早起来静坐念佛。有一天,他在静坐念佛当中,请家人静静地听,一时天乐鸣空,他就在那时候,安然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晓得,人间、天上都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这就是「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无量寿经》说:「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即使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要越过大火去听经闻法,不怕大火的燃烧。为什么?因为现在超越大火,听闻弥陀的救度,就能够解脱,否则将永无穷尽地受三界大火所燃烧。所以,宁可现在辛苦修行,也不愿将来受永恒无尽的轮回之苦。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有一首偈子说: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烦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著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道害怕,也无所惊觉。今天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好好自我勉励,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六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如同千江万水必归大海,净土法门是万法的归宗。陆地上一切水流,最后需要进入大海,才能得到真正的归宿;佛门中一切的法,最后必须汇入弥陀一法,才能究竟成就佛道。所以善导大师说:「是故释迦及与诸佛,劝向西方净土。」这句法语虽然简短,但意义深广,非常重要。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一旦出现在世,最后都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来劝导十方众生,修行净土法门,因为唯有这个法门,能彻底使一切众生,容易解脱,究竟成佛。是故我们的宗旨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近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也说:「九界众生舍此法,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即下无以普利群萌。」这两句法语非常重要;对整个佛教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意思是说,「九界众生」可谓包含很广,无所不包,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凡夫众生、阿鼻地狱的众生,通通包含在内。印光大师说,上至等觉的菩萨,如果舍弃阿弥陀佛这个法门,也没有办法圆满究竟成佛,所以说「九界众生舍此法,则上无以圆成佛道」,没办法圆满佛道。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确实是有经据。《华严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和华严会上诸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能现身作佛,但他们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不但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级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法身菩萨,一起归向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一个人的愿望,就是他修行的目标,普贤菩萨的目标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位阶最高的菩萨,也是华严会上的教主,他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级位法身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凡是修行学佛,最后必须往生极乐世界,才能究竟圆满佛果。所以印光大师才说:「九界众生舍此法,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即下无以普利群萌。」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他修行的目标,最后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观佛三昧经》介绍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文殊菩萨发的愿跟普贤菩萨一样,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圆满菩提,迅速成佛。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是大菩萨、等觉菩萨,也是释迦牟尼佛两边的胁士,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愿行。这两位大菩萨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就表示释迦牟尼佛最终目的是要弘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释迦所以出兴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所以印光大师才说,九界众生如果舍弃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佛果。因此十方诸佛若是要救度众生,不依净土法门,就没有办法彻底来救度众生,使之成佛。可见这个法门是多么殊胜,又多么的容易!容易,故能普遍救度众生;殊胜,才能使每一位众生究竟成就佛道。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之本愿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十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尽虚空、遍法界;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是有佛出世,所以说十方三世诸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始至终,总包含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说「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只要有这个法门,就通通包含,尽在其中,无欠无余;如果没有这个法门,就不圆满,有所欠缺。由这几句法语,可知这个法门的重要性,有此法门则一切法具足,无此法门,就算修了种种法门仍然不具足,还是要修这个法门。我们都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号全收。可以说这句名号是佛法之中的深奥处,就如我们佛堂里的那一幅字:「佛法之深奥者,唯南无阿弥陀佛也」。也因此,净土法门是佛法之中,所谓「归宗结顶」的法门。上师曾将佛法分判为五个阶段,就是:阿含二十岁、般若三十岁、禅四十岁、密五十岁、净土六十岁,尊崇净土是「老禅」,最高第一,引导全体同修归入弥陀救度的净土法门,最后自己示现在弥陀圣诞这一天,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以身作则,引导全体同修,可说婆心深切,达到顶点。因此凡是有智慧、有情义的同修,感念上师引导提携的恩义,就应当一心一向专修净土法门,不但是念师德、感师恩,也是遵循先贤古圣之道,更是为自己了生死、成佛道。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