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先可能是古人持有的某些超自然信念的一個副產品,認為祖先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但還可能以某種方式影響自己,因而通過祭祀的方式跟祖先溝通,希望他們能夠幫助自己。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

但我們是一個不太看重死後世界的民族,孔子阻止弟子去探究死後世界,或者侍奉鬼神,反問他們:「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而對於「禮」中最重要的祭祀環節,孔子的解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不說有鬼神,也不說沒有鬼神,只是說「我們要如同有鬼神真的在一樣,去(莊重地)祭祀」,但還是「敬鬼神而遠之」,要把精力用於對待活人上。

但儒家依然非常強調「慎終追遠」,「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也就是對於喪事和祭奠祖先要非常重視,這樣才能讓「民德歸厚」。

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已經對死者進行有意的埋葬了,這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自己集團成員的關懷,眷戀死去的親人,更重要的是同靈魂觀念和原始宗教的產生有關。

靈魂不死,就成為鬼魂,人們想像鬼魂在陰間即另一個世界,也象活人一樣生活,而且能自由來往各地,具有生人不具備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氏族首領和家長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著威權,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禍。

基於對鬼魂的敬畏和對陰間生活的幻想,人們自然而然形成了對死人的崇拜,也就對屍體進行一定的處置,加以保護,安撫死者的靈魂,由此產生了各種葬法和葬禮。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動,由族長或本族有威望的長者主持。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並宰殺豬羊。

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通過祭祀來祈求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樹木有根本才能長出枝葉花果,江河有源頭才能形成滾滾長流。祖先跟我們血脈相連,對子孫後代家運的影響十分巨大,冥冥之中也許自有一股力量。

祭祀祖先可能也有這樣幾種原因:

1、祭祀的意義在於通過這種行為來鞏固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繫,增強宗族凝聚的力量。

2、祭祀祖先就是人類對生命/死亡這種現象的心裡安慰,祭祀的是祖先,同時也是未來的自己。因為自己也要死去,如果想自己死後還被銘記,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祭奠先人,那麼後人才會祭奠自己。

3、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有句台詞這麼說「人會死去兩次,一次是當你停止呼吸的時候,另外一次是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你的時候」。祭奠的意義,就是讓你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永生。

4、已逝去的親人在另一個維度空間,我們通過祭祀這種方式與他們進行溝通,遠方的他們,也許真的收到了我們的心意。

尋找最有價值的傳承,請關注我們「傳承ROOT」!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