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伴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環保、厚養薄葬等理念的成熟,喪葬程序大為簡化,文明節儉的社會主義喪葬新風尚逐步形成。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喪葬方式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重視。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喪葬習俗。進入現代社會後,這些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也在發生不同的變化,其中火葬因其節地、環保而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

2018年3月22日,民政部會同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林業局、宗教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

大力推行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加快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

積極推進殯葬移風易俗

深化喪葬習俗改革,把殯葬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加大推進力度。

規範社會資本參與

鼓勵社會資本以出資建設、參與改制、參與運營管理等多種形式投資殯葬服務行業,但對於具有遺體火化等基本殯葬服務功能的殯葬設施,要強化政府主體責任.

土地資源的經濟收入是國家GDP的重要來源之一,如何有效的節約土地資源、使用生態安葬,政府也給出了一些相關指導措施。

現在政府提出生態安葬(海葬、花壇葬、樹葬、草坪葬、塔葬等等),從實際出發真正解決人們的殯葬需求。

為了順應國家的集約化殯葬模式改革,塔葬能立體化節約土地,比傳統的土葬更加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實,塔葬是我國傳統的葬儀之一,是最高的一種藏式。塔葬不但可以節約土地,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早在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地,塔葬已經很普遍了。近幾年,在廣東、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很多大的、香火旺盛的寺院,建寶塔存放靈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四川德陽的萬佛寺、廣元的西祥寺、福州的萬福寺、雲南的靈照寺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