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生態葬 3月28日,民政部在京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2-2013)》指出,全國人口每年死亡約800萬,還在隨老齡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長趨勢。由於土地資源短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現墓地緊缺情況,據了解,上海44座經營性公墓的用地總量為7000畝,迄今已經使用了5000多畝,如果以傳統墓葬每年的土地消耗量計算,數年內80%以上的公墓將面臨無地可葬的尷尬局面。為緩解殯葬用地緊張狀況,滬上不少墓園近年來大力推廣節地環保的綠色殯葬。在上海新開墓區中,有80%是1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另外,壁葬、樹葬、花葬、草坪葬等更為節地的墓葬方式也都成為各大墓園宣傳推廣的重點。

清明節前夕,記者在走訪了位於上海郊區的數家墓園後發現,與園方主推節地葬的滿腔熱情相比,市民對節地葬的接受程度依舊很低。在上海最大的壁葬墓園天逸靜園·玫瑰園,2004年開園至今,八萬個室內壁葬穴位僅銷售了不足九千穴,園方提供給特殊困難群體的免費穴位,三個月內全市僅有兩人諮詢;在長橋山莊墓園,一年前打造了極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滬上首家室外景觀式壁葬群,一年過去了,3600個穴位僅僅銷售了36個;在福壽園海港陵園,144個佔地不足0.5平方米的花壇節地葬墓穴,一年內的銷售也不過一成。與節地墓穴的「滯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價格是節地葬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傳統墓葬依然受到市民「熱捧」。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坦言,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綠色殯葬應成為未來墓葬方式的主流;人們應該改變「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

如今時代越走越前,文明越走越近。不與活人爭奪生存空間,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更大的效能,成為熱門話題。人們開始將尋覓墓地的眼光慢慢投向牆葬、樹葬、花葬、苗圃葬等環保新型殯葬方式,進而投向海洋。上海自一九九一年舉辦首次骨灰撒海活動,現已經成為中國海葬人數最多的城市。

如今,只需輕輕一點滑鼠,一座鮮花圍繞的墳塋便魔術般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祭祀者可以獻歌、獻花、祭酒,也可以填寫紀念文章、照片,盡情道出對親人的思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