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夾槍帶棒,虛虛實實,可以說把曹營文武要員罵了個狗血淋頭。但是這番罵詞後面有究竟有什麼哏?或者說有何典故、背景或依據?自《三國演義》成書以來,讀者一直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我們不妨來一一道來。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彧字文若,生前一直是曹操的首席智囊。他自小就被世人稱作「 王佐之才」,出仕後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任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堪比漢高祖之蕭何,並多有戰略性建議,時人敬稱「荀令君」。

史書記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襄陽記》有記錄「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就是說他高大俊美,到人家作客偶爾坐過的地方,三天之後仍然余香繚繞。

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乘車隨便到當時的洛陽街上溜達一圈,經常在路上會被女人們牽手環繞起來「騷擾」,甚至很多老婦人都往他坐的馬車裡拋扔時蔬鮮果,不一會就可以積滿一車。所以後來就有「擲果潘郎」這個詞指代美男子,其實「留香荀令」堪比「擲果潘郎」,也是美男子的代名詞。

禰衡常常是看誰都不順眼,此前與人爭論時就說過「文若可借面弔喪,(趙)稚長可使監廚請客。」之類的話 。意思是諷刺儒雅俊美、謙和得體的荀文若長著一副哭喪臉,最適合干吊疾問喪之類的活!這顯然有顛倒黑白、強詞奪理的嫌疑。

「荀攸可使看墳守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曹操手下僅次於荀彧的重要謀士。荀攸年少時就成了孤兒,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時,祖父過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屬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墓。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神色異常,我猜他一定是幹了什麼姦猾的事情!」叔父一盤問。果然張權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為名暫時棲身避禍。

荀攸少時就以在墓地「慧眼識姦邪」成名,加上他為人低調,大智若愚,深沉內斂,屬於外表象悶葫蘆、腹內自有乾坤一類的人物,所以禰衡嘲諷他適合「看墳守墓」。

「 程昱可使關門閉戶」,程昱也是曹操手下重要謀士。擅長守城,多次以堅城抵禦強敵。程昱早年閑居鄉下時,就發動老百姓協助縣令出奇制勝守住了黃巾流寇試圖攻取的東阿縣城。後來他被曹操延攬,封為壽張縣令。

當曹操南征徐州陶謙時,留程昱與荀彧留守兗州大本營。曹操大軍在外相持不下時,兗州的張邈夥同呂布、陳宮大軍,席捲掠取了兗州的大部分地區,程昱再一次發揮了善於守城的特長,輔佐荀彧竭忠盡智,設法保住了兗州的鄄城、范縣、東阿三城,為曹操贏得了立足之所和回軍平叛的後方基地。以致曹操回軍時,感激地拉著程昱的手說:「要是沒有你程昱力守城池的功勞,我想回來都沒去處啊!」

另《程昱傳》記載「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太祖從之。紹聞昱兵少,果不往。」這個程昱守衛鄄城有點類似諸葛亮的「空城計」:明明守衛兵源不足的情況下,乾脆用少量的人。兵法上講究「虛虛實實,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料定好大喜功的袁紹不願涉險與小股部隊糾纏。

程昱跟從曹操以來,先後參與了攻打呂布、袁紹、劉備、孫權的大部分戰事,經常出謀獻策,見識不凡。攻取荊州後,中原之地大致平定,曹軍勢力日漸壯大。

一次,曹操念舊情,撫著程昱之背說道:「當初兗州之敗,若非聽從你的計謀,我又怎可以來到這裡呢?」程昱答道:「所謂『知足不辱』(一個人懂得知足,就不會因為過份的貪婪而以屈辱收場),如今我該急流勇退了。」從此繳還兵權,闔門不出。

程昱這種「君子慎獨」、察己自省的風格符合儒家一貫的仕君哲學,反觀曹操那位發小——南陽許攸動不動就指著曹操說:「阿瞞,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兩人做派雲泥之別,結果是許攸很快就被曹操借故幹掉,誤了卿卿性命;程昱一直得到禮待,善始善終。

程昱多次閉城堅守立功,建功後又夾著尾巴做人,全家關門閉戶低調潛隱。這是其人生精彩之筆,不料禰衡卻揀出來大加揶揄和編排!

「郭嘉可使白詞念賦」,郭嘉郭奉孝又是一位少年才俊,由於特別年輕,曹操本來是打算留下來輔佐他兒子曹丕成就帝王之業的首要人選,然而天妒英才,他38歲時英年早逝,病死於軍師祭酒(首席軍師參謀)任上。

如果說曹操對老成持重的荀彧、荀攸等人多了一份「敬」的話,對年少卻心意相通、無話不談的郭嘉則多了一份「愛」在裡面。曹操與他行則同車,坐則同席。

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曹操手下紀檢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不料曹操依然讓郭嘉優哉游哉,甚至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如既往的生活作風喝彩。

曹操曾撰文哀悼他:「故軍祭酒郭嘉,…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並多次稱讚他:「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可以看出,曹操與郭嘉幾乎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用現在的話說,郭嘉無疑是曹操的最好代言人。況且他每遇大事,都能侃侃而談。脈絡清楚,義正辭嚴,聲振寰宇。

比如曹操與袁紹決戰前夕,曹操正躊躇自己實力不濟時,郭嘉隨口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奏。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來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極具說服力,振作曹軍士氣的同時,實際上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我們看一下郭嘉總結的這十個方面,從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到個人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諸多因素,這些都是關係戰役成敗的關鍵。

這個總結天生就是一篇錦繡文章,雖然不乏對曹操的溢美之詞,但是更多的符合事實,切中肯綮,邏輯井然,自成體系。最重要的是,完全道出了老闆的心聲,酣暢淋漓,十分合意!

這個郭奉孝不就是正式、莊嚴場合「白詞念賦」(白有「念白」、「道白」、「念」的意思)最好人選?問題是禰衡說人家只能「白詞念賦」那就是故意貶低了!我們說郭嘉「白詞念賦」是「副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才是他「主業」。

「張遼可使擊鼓鳴金」,張遼文武雙全,與樂進、于禁、張頜、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他曾以八百驍勇在逍遙津血戰東吳十萬精兵,幾乎活捉孫權,殺得東吳嬰童夜不敢啼。

曹操在向漢獻帝上的為張遼請功的表章里說:「(張遼)每臨戰攻,常為督率」,「自援枹鼓,手不知倦」,意思是張遼喜歡親自擊鼓督戰,鼓舞士氣。

「擊鼓」和「鳴金」是古代戰場進攻和收兵的信號,一般小兵即可升任。把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說成「可使擊鼓鳴金」,顯然是嘲弄張遼不過是一無名小卒。

「 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東漢末年黃巾軍導致天下大亂。許褚匯聚宗族鄉鄰於堡塢里防衛自守。一次與賊寇長時間相持後,糧食短缺,於是他與賊人商量好拿耕牛換對方糧食。

拿到糧食後,由於耕牛隻識舊主人,就轉頭往村裡跑。許褚為表示自己守信用,拉著牛尾巴把牛倒拖回來一百多步,給山賊說牛我可是給你們拉回來了。山賊被這場面震住了,嚇得牛也不敢要,一鬨而散。禰衡由此附會「 許褚可使牧牛放馬」。

「樂進可使取壯讀詔」,樂文謙雖說是五短身材,但也膽烈過人,「五子良將」第二位也不是浪得虛名的。他最早跟隨曹操,「為帳下吏」,本職工作就是「取狀讀詔」。所以禰衡這是拿人家的出生低微說事。

「李典可使傳書送檄」,李典是與張遼、樂進、徐晃等將領不同,地方豪族出身,家裡很有勢力。我們知道曹操在世時一直是壓制士族。《魏書》記載「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

正因為李典文化底子厚,我們還記得他和張遼搭班子在逍遙津駐守時,當孫權大兵壓境後,和張遼一向關係不好的他,放棄前嫌,同舟共濟,說出那句流傳千古的話:「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禰衡意思是肚子里有點墨水又喜歡讀書的李典最適合做「傳書送檄」的活!

「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據《晉書 王祥傳》記載:當年呂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觀摩後認為佩此刀的必登「三公」高位。呂虔於是對王祥說:「我做不了三公,這刀對於我說不定還有害。而您有公輔的器量,所以送給您。」王祥堅辭不受,在呂虔幾乎強迫下他才勉強收下。

後來王祥官至太保,封淮陵郡公。王祥臨死前又把此刀送給其弟王覽,並說:「你以後前途遠大,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覽後來官至光祿大夫,其後代王導、王敦都是東晉時頓一腳就地動山搖的大人物,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之「王」,包括王羲之都是這個王家。看來呂虔不論是鑄劍還是品劍都是高手,禰衡或許為他指明了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滿寵可使飲酒食糟」,滿寵也是曹魏一名智勇雙全的將軍,平生以善飲著稱。為此,後來他還被他的下屬王凌(使美人計的那位王允司徒之侄)向魏明帝曹睿告過黑狀「寵年過耽酒,不可居方任。」,意思是滿寵過於貪杯,不適合充當一方面地方大員。想必禰衡也風聞滿寵是酒鬼一個!

「于禁可使負版築牆」,《于禁傳》里有記載:曹操討伐張綉失敗,手下青州敗兵乘亂到處燒殺搶掠。于禁率領本部人馬一路剿滅亂兵。結果有人跑到曹操那裡去告狀,說于禁造反。

曹操大吃一驚,親自去查看。于禁看到曹操旗號並不急於辯白和拜見,而是紮下營盤,構築防衛營壘(築牆),然後才去彙報曹操。曹操盛讚于禁,並厚加賞賜。

「兵亂將止,以不變應萬變」本來是古名將之風,可是卻被禰大才子歪曲若是!

「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徐晃沒有當兵之前是郡吏,似乎不是屠夫;當兵之後,開始跟著白波賊楊奉混,後來歸降曹操後就死心塌地為曹魏效力,也位列「五子良將」。

查遍《三國演義》及相關史書,都找不到「徐晃屠豬殺狗」的依據,想必是禰老師洋洋洒洒、一氣呵成的排比句下,為氣韻連貫而信口胡謅的。話又說回來,領兵打仗的大將,戰場上暫時糧草不濟、補給困難的情況常有,殺幾頭豬、屠幾隻狗的事情恐怕哪個將軍都免不了,獨獨安給徐公明說服力不足!

「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夏侯惇人稱「盲夏侯」。這哥們早些年在征討呂布時,遭呂布部將曹性暗箭傷人。他情急之下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連帶拔出,「父精母血,不可棄也!」於是放在嘴裡吞嚼下咽,並挺槍縱馬一槍搠死曹性。禰衡這裡稱之為「完體將軍」,顯然是不夠厚道,拿殘疾人開涮,戲謔嘲諷夏侯惇五官不全之意!

「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曹仁字子孝,他是曹操的從弟,曹操曾誇獎他:「曹子孝世間福將!」他是「福將」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說他是「要錢太守」卻無處可考。一般認為這個「要錢太守」應該是曹操的堂弟曹洪所誤。

曹洪,字子廉,實際上他應該不很「廉」,而是有點貪。說他貪是因為曹操在世時,每年都讓各地的縣令評估調查各位大臣的家產,結果曹洪封地的縣令報告他家豪富,堪比王侯。搞得曹操都感嘆:「我家的財產哪裡比得上子廉(曹洪)啊?」

曹洪家裡有錢但他特別吝嗇,曹丕早年還是魏王世子時,曾向他借100皮絹,結果這個做叔叔的捨不得痛快地借,因此曹丕心底記恨曹洪。

曹丕稱帝後,一次曹洪家的門客犯法,牽連到曹洪本人也入了獄。曹丕這次就豪不手軟,把他的官爵、封地、資財等一擼到底,而且還要處死他。最後多虧卞太后多次以曹洪昔日曹操追襲董卓滎陽為徐榮所敗時捨命相救的往事施壓曹丕,這才稍得寬待。

由於曹洪依仗自己百戰功高和曹操的親屬關係,平時就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經常做一些不大不小的不法之事。一般認為「要錢太守」是老百姓送給曹洪的「雅號」被禰衡誤戴在曹子孝頭上。

禰衡作為天縱英才,確實文采和辯才無礙,有很高的社會名氣和影響力,但是他喜歡輕慢侮辱權貴,表現傲慢。曹操的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諳熟政治和深通兵法的荀彧、荀攸叔侄,奇詭莫測的賈詡,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但是這些人在禰衡眼裡都不值一文。

有人說他有「輕狂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噴子」!以致他罵遍天下時,當時被罵方唯一在場的、一向老成持重的的張遼都掣劍欲斬之,可見是遭人恨得牙痒痒!其實不能簡單地用「傲慢無禮」來解釋他的行為,禰衡不是一個人,禰衡是當時士人心態的代表,說白了是一種「沽名釣譽」。

詳情請參考靠拙作:

千古第一「噴子」禰衡的精彩謝幕 http://www.toutiao.com/i6473610876036317710/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禰衡罵曹操部下的這段話,很多都有所本的。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彧是美男子,並且精通儒家禮儀,正適合去弔喪。

荀攸可使看墳守墓——荀攸幼年時,在祖父的喪禮上曾經看見有個人行為奇怪,預先作了提防,這個人果然是想來偷東西。

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黃巾賊進攻東阿時,政府部門和官兵逃跑了,程昱設下計謀守城,驚走了黃巾軍。

郭嘉可使白詞念賦——應該是說郭嘉口才不錯。

張遼可使擊鼓鳴金——張遼擅長帶兵,指揮作戰時經常要擊鼓令士兵進,鳴金令士兵退。

許褚可使牧牛放馬——黃巾起義後,許褚率領宗人在鄉間建立塢堡,抵抗黃巾軍。塢堡需要種地來給自己提供給養,許褚曾經跟黃巾軍爭耕牛,倒拽牛尾拽回來,所以說可以牧牛放馬。

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樂進可能是曹操經常被派去宣讀命令的將領。

李典可使傳書送檄——李典喜歡讀書,敬重士大夫,所以可以跟士大夫打交道。

呂虔可使磨刀鑄劍——呂虔有一把寶刀,後來認為王祥是個人才,把刀送給王祥,說王祥可以當到高官。後來王祥果然位至三公,世人稱讚呂虔有知人之明,這把刀也被稱為「呂虔刀」。不過那是很後面的事了,禰衡未必知道。

滿寵可使飲酒食糟——滿寵喜歡飲酒,晚年王凌想要把他從征東將軍位子上趕走,進讒言說滿寵喜歡飲酒,容易誤事。曹睿把滿寵叫回許都,暗中觀察,發現滿寵確實是嗜酒如命,但是同時量大如海,不會誤事,於是又把他派了回去。但這事年代靠後,禰衡也不可能知道。

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宛城之敗,青州兵一路搶劫,于禁捕殺青州兵。當曹操懷疑他造反的時候,他又先修好壕溝和營寨,避免被敵人乘機擊潰,才向曹操報告,曹操稱讚他又大將之風。負版築牆可能就來自這裡。

徐晃可使屠豬殺狗——不太明白。

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打呂布時被射瞎一隻眼,後來經常對著鏡子發火,率鏡子。說反話就是完體(無殘疾)將軍。

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曹洪很貪財,曹仁倒是沒這個記錄。可能是把曹洪的事張冠李戴到了曹仁頭上吧。


謝邀。三國演義中禰衡罵曹操部下,見於毛本23回,說是孔融推薦禰衡為使者,去招降劉表,結果禰衡對曹操很不尊重,還把曹操的部下一陣臭罵。至於禰衡為啥這個態度,可能是因為演義中曹操是反賊,也可能因為曹操先不尊重禰衡的:

禮畢,操不命坐。禰衡仰天嘆曰:「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數十人,皆當世英雄,何謂無人?」衡曰:「願聞。」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安得無人?」

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時止有張遼在側,掣劍欲斬之。操曰:「吾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賀宴享,可令禰衡充此職。……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天下必謂我不能容物。彼自以為能,故令為鼓吏以辱之。」來日,操於省廳上大宴賓客,令鼓吏撾鼓。舊吏云:「撾鼓必換新衣。」衡穿舊衣而入……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當面脫下舊破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著褲,顏色不變。操叱曰:「廟堂之上,何太無禮?」衡曰:「欺君罔上乃謂無禮。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操曰:「汝為清白,誰為污濁?」衡曰:「汝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欲成王霸之業,而如此輕人耶?」

此後曹操強迫禰衡去荊州當使者:

卻教手下文武,整酒於東門外送之。荀彧曰:「如禰衡來,不可起身。」衡至,下馬入見,眾皆端坐。衡放聲大哭。荀彧問曰:「何為而哭?」衡曰:「行於死柩之中,如何不哭?」眾皆曰:「吾等是死屍,汝乃無頭狂鬼耳!」衡曰:「吾乃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安得無頭?」眾欲殺之。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輩,何足汗刀!」衡曰:「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謂之蜾蟲!」眾恨而散。

最後,禰衡到了荊州,因為諷刺劉表,被劉表派去黃祖那裡,最後又得罪了黃祖,終於被殺。

歷史上,這些事兒大致都是有的,不過和演義稍微有點區別。禰衡罵曹操的手下並沒有罵這麼廣泛:

平原禰衡傳曰:……是時許都雖新建,尚饒人士。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而無所適。或問之曰:「何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衡曰:「卿欲使我從屠沽兒輩也!」又問曰:「當今許中,誰最可者?」衡曰:「大兒有孔文舉,小兒有楊德祖。」又問:「曹公、荀令君、趙蕩寇皆足蓋世乎?」衡稱曹公不甚多;又見荀有儀容,趙有腹尺,因答曰:「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其意以為荀但有貌,趙健啖肉也。於是眾人皆切齒。

可見,這裡禰衡並沒有把曹操手下全部罵一頓,只是說陳群、司馬朗是殺豬賣酒的小子(張飛躺槍),又說荀彧長得帥,可以借臉去弔喪;趙融肚子大,可以請客吃肉。


我是紅雨說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禰衡可以說是古代第一說唱。

魯迅說:「曹操是個有本事的人。」想來,曹操有才華,經典詩句有很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更是直到如今許多男女老少都能隨口吟誦。曹操有能力,一統北方為後來曹丕稱帝建立打下堅實基礎。然而,歷史上曹操名聲很差。說好聽的就是「亂世之奸雄」,正常點的都是「奸臣」,嚴重的甚至連臣都不算,直接就是一個「奸賊」。還見過一些網友罵「阿瞞矮子丑無敵」。罵他的人不計其數,陳琳罵他是「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白話文就是「刨人家祖墳的缺德人」。近幾年盜墓文學興起,反倒把曹操視為祖師爺。靳東、阮經天、陳坤又高又帥的盜墓扮演者,算是給「摸金校尉」挽回了那麼一丁點名聲。

宋小寶有句話,比較有意思「討厭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確實,罵曹操人很多,要排個座次是十分困難的。筆者要說的這位。在罵曹操的人里排老幾不重要。重要的是罵的空間最廣,罵的最徹底,把自己罵死了,到了陰間還要繼續罵。這個人就是禰衡,堪稱古代第一說唱。

禰衡其實也算是作死的典型。他很有才,卻恃才傲物,總感覺自己天下第一。二十六歲時,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禰衡討厭曹操,就說自己有狂病,不能見,還把曹操罵了一頓,很不給曹操面子。見了曹操,他把曹操手下都給數落了一遍,說:「荀彧可以去吊哭,荀攸可看墳守墓,郭嘉能念念詞賦,張遼夠鳴金擊鼓,許褚可以趕牛放牧,樂進要去讀讀詔書,李典可以做個郵遞員傳送文書,呂虔可以磨刀把劍鑄,滿寵可以飲酒食糟,徐晃是屠豬殺狗之徒;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嘲笑夏侯惇被射瞎以後自己吃了眼珠),曹仁呼為『要錢太守』(曹仁很有錢卻很摳門)。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嗚呼!」本來都有經天緯地之才文人,打仗治軍之能的武將都成了酒囊飯袋。後來宴會上還當著眾人的面,脫光了換衣服,羞辱曹操。後來孔融從中調解,曹操本來原諒他了,讓他道歉。曹操等了好長時間,他卻穿著很隨便就來了,見了面就把曹操又罵了一遍。曹操怒了說:「搞死禰衡,和搞死老鼠、麻雀一樣。」就把他遣送給劉表,他本性不改。劉表把他推給黃祖,他還罵,黃祖是個粗人,一怒就殺可禰衡。

禰衡到了地獄,曹操死後,正好兩人在地獄碰上了。禰衡擊著鼓罵曹操,說他逼著漢帝遷都。殺了伏皇后,勒死董貴妃。殺了孔融,楊修還有他自己。還有押韻的罵:你害的生靈啊,有百來萬還要添上七八。殺的公卿啊,去哪裡查!就像用糧倉的大斗來量芝麻。你的噁心肝生來就在刀槍上掛,狠模樣描不出丹青的畫,儘是幹些出乖弄醜,帶鎖披枷。這一可以說歷史上第一饒舌歌手吧。放在今天的說唱中可以diss天下無敵手。不帶髒字卻點點擊中。所以禰衡才華橫溢的說唱啊。

禰衡從人間罵到地獄,罵的酣暢淋漓。禰衡的例子中我們還要更多的明白,有時候低調才是王道啊。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點贊和評論。

期待您的關注,再次感謝。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狂鼓史漁陽三弄》


曹操一直是自己團隊的吹頌者,動不動就「吾之子房」之類的。禰衡重點針對曹操這種自吹自擂的心態進行攻擊,但罵人內容其實就是羅貫中開上帝視角,意圖表現出這個人物對於曹操團隊的「了解」。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

荀彧是漢末三國時代的君子代表,出身名門(潁川荀氏)、德才兼備,相傳姿容也是俊美不凡。第一份官職是皇帝的守宮令(掌筆紙之類的近臣),也側面說明容貌不俗。曹操奉天子時代,守尚書令,處理政務,人稱「荀令君」。有個典故叫做「荀令留香」,出自《襄陽耆舊記》,原故事是講荀彧這個人十分講究,喜歡用熏香。後來引申為形容講究的美男子。古人弔喪問疾都是很講究的,在禮儀上沐浴熏香是普遍現象。

也有人說這是暗諷荀彧是個「白面苦瓜臉」,非常適合出席這種晦氣的場合。

荀攸可使看墳守墓。

荀攸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祖父荀曇去世,過去荀曇手下一個官吏主動要求為荀曇守墓。荀攸對叔父荀衢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姦猾的事情!」荀衢趁著這名官吏晚上睡覺的時候盤問,果然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避風頭。從此荀攸顯名。

估計禰衡話里的意思是,荀攸也就這件事兒做的不錯,而且還是在小時候。

程昱可使關門閉戶。

程昱的確在東阿曾經靠智謀幫助縣令擊敗夥同黃巾軍的縣丞。但是如果禰衡指的是這個那就是在誇獎程昱。而且,整個經過也不符合「關門閉戶」。

讓百姓關門閉戶所需要的是畏懼。程昱辦過一件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當時曹軍征戰缺糧,這位老先生用人肉充軍糧。自此一事後,朝野都對他有幾分忌憚。而且程昱剛戾,七八十歲依舊保持著暴脾氣。處理公務的態度如同千年寒冰般冷酷,對反對者的態度如同烈火燎原般暴戾。看到這種人上街能不關門閉戶?

郭嘉可使白詞念賦。

郭嘉最著名的就是官渡前對曹操所說的,十勝十敗論,屬於強心針,但是內容上就好像詞賦一般工整。結果史書中的官渡之戰幾乎就不見郭嘉的影子,倒是荀彧荀攸和賈詡等人都有出現。所以從史書來看,郭嘉對官渡之戰的貢獻似乎只有「嘴炮」。

「白詞念賦」也就由此而來。

張遼可使擊鼓鳴金。

古代戰場,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擊鼓鳴金代指戰場指揮。換言之,張遼不能算是猛將,只能縮在中軍。

我個人認為,這個是羅貫中自己造的。在《三國演義》中張遼基本上就是一個武將標杆。打得過他的都算是猛將,比如顏良文丑關羽張飛,打不過的都算二流(東吳就是一群二流三流不入流的將)。

許褚可使牧牛放馬。

這涉及到許褚在《三國演義》中的人設。在演義里許褚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猛將。但歷史上的許褚其實並不簡單,年輕時就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亂民和賊寇。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

從中可見,牛和他的感情也夠深的了。牧牛放馬還真的是很靠譜。

樂進可使取狀讀詔。

在人們的認知中,猛將都是虎背熊腰,力可舉鼎。然而歷史上的樂進容貌短小。這句話的意思有點類似張遼的評價,就是說不太適合上前線,比張遼還不適合上戰場。

不過歷史上的樂進貴為五子上將之一,作戰能力還是可以的,而且經常作為攻城先登,足見生猛。誰說短小就不能兇殘?

李典可使傳書送檄。

李典經常與樂進相同行動,因此這倆人的描述也是對仗的。意思是說他們不適合上戰場。

李典在史書中是以「長者」形象出現的,尊重知識的將領。

呂虔可使磨刀鑄劍。

呂虔本身並沒有多少出眾的事迹,治理徐州期間倒是有用人識人的美名。「磨刀鑄劍」這個說法源可能自於一個典故——呂虔刀。

傳說呂虔有一把好劍,刀劍工匠看後說,有這劍的人當位列三公。後來呂虔見到了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魚的王祥。後來王祥成為曹魏太保(上三公),王祥後來又把劍送給了弟弟王覽,而王覽的子孫中就出了王導。沒錯,他們都是兩晉時代風光無限的琅琊王氏。

滿寵可使飲酒食糟。

滿寵是曹魏智勇雙全的人物之一。

《三國演義》寫,曹丕稱帝後大臣王陵嫉妒滿寵,就誣告滿寵年齡太大,酗酒無度,容易壞事。魏文帝曹丕也很不放心,就把滿寵找來,當面誇讚他的功勞,後來讓他喝酒,結果發現滿寵喝了一石(就是十斗),卻頭腦清晰,沒有胡言亂語的行為,於是更加認為滿寵是個人才,就讓他繼續在朝廷上效力,而且官職做得更大。

史實是,在魏明帝曹睿時代,滿寵與王凌不和,王凌的同黨詆毀滿寵年老力衰,言行荒謬,不合事理。因此曹叡才召滿寵入朝。滿寵到京城後,身體康健。曹叡見狀,又要求滿寵回到原職去。

于禁可使負版築牆。

曹操第一次宛城之戰被賈詡張綉算計,死了兒子侄子,還賠了猛將典韋。敗軍之際亂成一鍋粥,唯獨于禁所率領的泰山兵並沒有亂。有秩序撤退不說,在整頓潰退的青州兵同時,多次擊退追兵。曹操逃出升天后,表彰了于禁。

「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估計這就是「負版築牆」的出處。

徐晃可使屠豬殺狗。

最著名的殺豬人就是羅貫中塑造的張飛,最著名的屠狗戶就是漢高祖劉邦的手下樊噲。他們都是猛將的代名詞。徐晃也是五子良將之一,歷史上的實力是可以的。可是顯然禰衡不會誇徐晃的,意思就是殺人不行,殺殺豬啊狗啊還可以。

夏侯敦稱為完體將軍。

夏侯惇是曹操的親信,在《三國演義》中是一位曹魏猛將,救援劉備時被呂布軍的高順埋伏,讓曹性射瞎一隻眼,他生吞自己的眼珠殺了曹性。

歷史上夏侯惇在對呂布的戰爭中,被射瞎了一隻眼,從此成了獨眼將軍。由於他的同族兄弟夏侯淵也在軍中效命,因此軍中為了區分,習慣稱其為「盲夏侯」。這件事兒被夏侯惇聽說後非常生氣。夏侯惇雖然勇猛,但是也是個有文化高自尊的小貴族,當年因為有人侮辱他老師,他就徒手殺了對方,所以想見他也是個暴脾氣。聽到「盲夏侯」這種稱呼,他經常對著鏡子生氣,摔鏡子解氣。

「完體將軍」一詞,一個是諷刺夏侯惇是殘疾人,另一個層面是諷刺曹操集團其他的還不如這個殘疾人。

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有很多出入。在歷史上,曹仁和曹純是兄弟,曹洪是堂兄弟。而在演義里,羅貫中去掉了曹純,加強了曹洪的戲份,讓曹仁和曹洪成了兄弟。

「要錢太守」顯然是在說貪污。在曹氏宗親中,私德最差的一個應該算是曹洪了,明明家中很富,卻貪婪小氣,以心胸不寬而著名的曹丕甚至想殺了這個親戚加開國功臣。

由於曹洪真的算不得什麼名將,又或者篇幅有限,再或者為了平仄對仗工整,這裡就用了曹子孝,即曹仁,來對夏侯惇。


謝邀,

荀彧,收了荀爽屍骨,「《荀攸傳》注引《漢末名士錄》曰:「......後荀彧為尚書令,遣人迎叔父司空爽喪,使並置(何)顒屍,而葬之於爽冢傍。」

荀攸,有個守墓認出殺人兇手的典故,「......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寤,乃推問,果殺人亡命......」

程昱,說過 「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 然後就把兵權上交,閉門不出,也可以看作關門閉戶。

郭嘉,郭嘉喜歡說話,自然適合念詞,「......故軍祭酒郭嘉......每有大議,發言盈庭......」

張遼,他親自擂鼓不知疲倦,「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許褚,有倒拖牛尾的故事,「以牛與賊易食,賊來取牛,牛輒奔還,褚乃出陣前,一手逆曵牛尾,行百餘步。」

樂進,帳下小吏,可不就是念文書,「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也。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

李典,喜歡讀書的人,「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太祖善之」

呂虔,他的刀厲害,給誰誰三公,「初,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祥臨薨,以刀授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

滿龐,酒量好,「王凌表寵年過耽酒,不可居方任......寵既至,進見,飲酒至一石不亂......」

于禁,紮營防守很厲害,「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夏侯惇,被射瞎一隻眼睛,然後吃了…

曹洪,這個要錢太守是誤讀,說的不是曹仁而是曹洪,他很吝嗇,「始,洪家富而性吝嗇......」,後來曹丕找曹洪借錢,曹洪也不給。曹丕登基了就報復他了

徐晃,我考不出來……


文/炒米視角(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致力於從不同的角度還原歷史本真)

謝邀,現在很多人說禰衡是噴子的祖師爺。的確可以做類似的解答。他的確是一個大才子,也經常大放闕辭。個人覺得他更是一個「妄人」。他罵曹操部下非常經典,也有很大的污衊之嫌。孔融同學若不是因為有這麼個朋友沒事瞎噴,至少不會死得那麼快。他噴的內容很多回答都解釋過,比如罵荀彧可使弔喪問疾,在大家看來至少荀彧不應該被罵,畢竟罵得很不客觀么。

但這些根源背後,有很深的複雜性。我們知道當時門閥士族制度很根正苗紅。很多仕子想出頭,必須找個大名士給鼓吹一下,然後才變得值錢。我們知道非常有名的月旦評主講許劭兄弟。那銀子撈得嘩嘩響。還有著名的龐德公和水鏡先生,硬是評價出了「卧龍鳳雛」。

所以,很多仕人願意給這些名嘴們去評價,去吹捧。這樣才容易被軍閥們去高薪高位聘請。而禰衡顯然做法相反,他是通過罵別人,來提高自己。他一輩子就看得起兩個人,一個是孔融,一個是楊修。這兩個狂人,後來都被曹操殺了。

當禰衡自己還不是名士的時候,他請了自己的好朋友孔融同學推薦自己給曹操。但狂傲的禰衡兩次耍了他的朋友孔融同學和曹操同學。導致曹操失去耐心,把他遣送給了劉表。耍過曹操罵過曹操不下無數牛人的禰衡一來,名氣超大的。劉表自然不敢怠慢啊!但劉表看到的只是一個只會大放闕詞的人。劉表受不了,但是曹操送來的人,自己也不敢拿他怎樣,就把他推薦給了黃祖,黃祖很喜歡他,但他動不動罵黃祖」老頭」,黃祖不在意,黃祖手下看不下去啊,終於碰到」粗人」了,「粗人」可不跟你講你所謂的「遊戲規則」,禰衡最終game over了。


作為三國三大憤青的禰衡、許攸和楊修,從其生至其死,歷來使世人津津樂道,成為了我們今日憤青的祖師爺。那麼,誰最該死?

禰衡

禰衡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誰都看不起。喜歡他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孔融。孔融認為禰衡這個人是一等一的人才,不斷地向朝廷上書推薦,把這個禰衡說得簡直是曠世奇才,好得不能再好,也向曹操推薦。

孔融著有《薦禰衡表》,向曹操推薦禰衡,但是禰衡稱病不肯去,曹操封他為鼓手,想要羞辱禰衡,卻反而被禰衡裸身擊鼓而羞辱。後來禰衡罵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給劉表,禰衡對劉表也很輕慢,劉表又把他送去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因為和黃祖言語衝突而被殺,時年二十六歲。

黃祖對殺害禰衡一事感到十分後悔,便將其加以厚葬。罵大街,也得有個分寸,得分清對象和場合啊,曹操有意羞辱禰衡,禰衡裸衣擊鼓大罵曹操還情有可原,但黃祖把他視為上賓,待之大禮,反遭到他的出口不遜,惡語相傷,可見彌正平是逮誰罵誰,無禮之極!這和市井潑皮沒什麼質的區別。

當時群雄逐鹿,龍爭虎鬥,大浪淘沙,正是用人之際,豈能有這種舌劍腐儒的立錐之地,所以,即使曹操、劉表不殺禰衡,黃祖不殺禰衡,最後總會有人受不了而殺禰衡。所以禰衡死不足惜。

許攸

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許攸是一個謀士,謀士這個行當有點特殊,也有點無語。謀士們滿腹經綸,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謀士門縱橫捭闔,卻很少有人打出匡扶皇室,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等等的名號來個「舉兵討賊」。他們最想要的就是讓自己的才華得以發揮,得以施展,免得老死於林野,不留名於青史。這是謀士的可愛之處,也是謀士的可悲之處。

謀略過人戰功赫赫卻沒有人嫉妒沒有人排擠,中途棄袁紹投曹操卻沒有人猜忌沒有人離間,兼之是曹操的同鄉及好友,可以說許攸「根紅苗正」前程錦繡。可惜的是,許攸過早的自我膨脹,以至於天地雖大都容不下自己了,英雄主義害死了自己。自視功高蓋世,好大喜功,終於引來殺身之禍。所以許攸也是自取其禍,死有餘辜。

楊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軍僵持不下之時,曹軍的主薄楊修卻因一根「雞脅」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後他便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代表,而曹操殺死楊修這件事,也成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現。

但也承認楊修之死和他的才華有關。於是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說起才華的話,曹操手下,有才華的人真是不可勝數。像郭嘉、程昱、荀彧、賈詡之流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因為才華招來曹操的忌妒?那麼是因為楊修的才華犯了曹操的忌諱嗎?

眾所周知,曹操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就拿張綉來說,當年發動兵變殺了曹操的兒子和愛將典韋,後來又投降曹操,還是受到了曹操的禮遇。大度的曹操連殺子之仇都可以諒解,為什麼就不可以原諒楊修對自己的冒犯呢?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楊修不像郭嘉,程昱等謀臣那樣在軍事、政治上給曹操出過奇策。而在小事上賣弄才華,如解操於門上添「活」字一事,與眾分食寫有「一合酥」的一盒酥。自以為聰明至極。還不知操早已忌之,惡之。

他提醒我們不要太想出風頭,要懂得審時度勢,切忌恃才放曠,懂得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才能有所作為!三國的故事能夠一代代的傳承下來,除了那個動蕩時代的各個英雄的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外,最主要的是人們從裡面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禰衡來到許昌,非常高傲,估計想把首都的文人都滅了,可是轉了一圈下來,沒人買賬。他非常不爽,想到了孔融。孔融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自媒體,建安七子之一,天下青年才俊皆以為師。禰衡直接闖孔府,嚷嚷著要找孔融喝酒。

孔融比禰衡大三十多歲。不過禰衡口才確實好,幾頓酒一喝,孔融就對禰衡另眼相看,通過各種途徑向曹操推薦。很快整個首都都知道,孔府有一位天下奇才!

曹操召見禰衡,起初禰衡拒絕了。禰衡是狂士,也可能故意用這個手段抬升身價。曹曹操有《觀滄海》的氣勢與胸懷,沒跟他計較,還封了個負責擊鼓的小官。有一次宴會,曹操命他擊鼓,禰衡表演了一曲,大家聽了都說好。有同事提醒他:「你怎麼沒換新衣就上台呀?」禰衡脫去衣服,裸身搞了一出「擊鼓罵曹」。

禰衡是舌辯之才,是不是治國安邦之才,我們無從得知。在黃祖那裡,禰衡寫了一篇《鸚鵡賦》,以籠子里的鸚鵡自比,表明自己不得志。他被黃祖殺掉的時候,才25歲,放在今天大學剛畢業,一輩子還早。

禰衡看得上的,一個是孔融,一個是楊修,後來都被曹操殺了。禰衡要是留在許昌,估計也活不了太久。


禰衡很厲害,被派出使曹操,和曹操見面以後,曹操知道禰衡很有學問,於是就把自己寫的兵書拿給禰衡看,誰知禰衡看了以後欺騙曹操說,這是古人寫的兵書,在我們那裡小孩都會背誦,曹操極為驚訝,禰衡於是就背誦了一遍,曹操真以為和古人的兵書相同,於是就把兵書燒了,所以後世曹操沒有兵書流傳下來,其實是禰衡過目不忘,看了一遍就把整本書都背誦出來了,(過去的書都是用文言文寫的,都很簡略,又是刻在竹簡上,字數大概應該和今天的一篇長文章差不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