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時間管理模型》第四部分《時間管理的支柱》之《把握當下》第7篇文章,敬請持續關注,謝謝!

曾經有過一個調查統計,題目是「學生時代中你影響最深的一篇課文是哪一個?」許多人都回答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統籌方法。其實,在時間管理中,統籌方法也是一種特別重要的科學方法,它是以網路圖反映、表達計劃安排,據以選擇最優工作方案,組織協調和控制項目的進度(時間)和費用(成本),使其達到預定目標,獲得更佳經濟效益的一種優化決策方法。

一 重溫華羅庚的統籌方法

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廣泛,在企業管理和基本建設中,以及關係複雜的科研項目的組織與管理中,都可以應用。

怎樣應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洗好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間裡,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洗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丙:洗凈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水開了之後,急急忙忙找茶葉,洗茶壺茶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我們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後兩種辦法都窩了工。

這是小事,但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產管理等方面有用的方法來。

水壺不洗,不能燒開水,因而洗水壺是燒開水的前提。沒開水、沒茶葉、不洗茶壺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它們的相互關係,可以用下邊的箭頭圖來表示:

從這個圖上可以一眼看出,辦法甲總共要16分鐘(而辦法乙、丙需要20分鐘)。如果要縮短工時、提高工作效率,應當主要抓燒開水這個環節,而不是抓拿茶葉等環節。同時,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總共不過4分鐘,大可利用「等水開」的時間來做。

是的,這好像是廢話,卑之無甚高論。有如走路要用兩條腿走,喫飯要一口一口吃,這些道理誰都懂得。但稍有變化,臨事而迷的情況,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業的錯綜複雜的工藝過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這麼簡單了。任務多了,幾百幾千,甚至有好幾萬個任務。關係多了,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往往出現「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由於一兩個零件沒完成,耽誤了一臺複雜機器的出廠時間。或往往因為抓的不是關鍵,連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這一環節之後,還得等待旁的環節才能裝配。

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或先或後,關係不大,而且同是一個人的活兒,因而可以合併成為:

用數字表示任務,上面的圖形可以寫成為:

看來這是「小題大做」,但在工作環節太多的時候,這樣做就非常必要了。

這裡講的主要是時間方面的事,但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還有其他方面的許多事。這種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直接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利用這種方法來考慮問題,也是不無裨益的。

二 引申到時間統籌法

所謂時間統籌法,是應用網路圖進行計算,運籌時間,降低時間無謂消耗的做法。又稱作計劃協調技術。

操作步驟:

1 將某項複雜的任務分解成許多"作業"與"事項"。

2 將"作業"與"事項"用箭線和圓圈("作業"是指一件工作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用箭線表示;"事項"則指先行和後續兩件工作的交接點,用圓圈表示)連接起來,形成這項複雜任務的網路流程圖。

3 通過網路流程圖,找出完成這項任務花費時間最長的一條路線,即所謂"緊急路線"。

4 尋找緊急路線上可以縮短的時間,以節省各個任務的完成時間。

實施要點:

1 "作業"與"事項"應考慮周到,不得遺漏,以免工作脫節。

2 當某項工作環節很多、網路圖極其複雜時,應藉助於電子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輔助完成尋找路線的工作。

3 在對工作的各個環節加以妥善安排時,應從同時作業中工時最長的活動開始。

經典實例:

以寫報告為例,若要求用一天時間完成。其中查閱資料需要兩小時;找三個人瞭解情況共需兩小時,這三個人事前各需先準備一小時;找兩個人統計數據各需三個小時;草擬報告需四個小時左右。最合適的操作方法是:

1 上班後立即通知負責統計的兩個人統計數據,同時也通知要向其瞭解情況的三個人做好準備。

2 接著用兩個小時查閱資料。

3 然後找被訪者瞭解情況。

4 中午之前將上報的統計數據進行審查,若發現缺漏,再行補充。

5 利用下午時間草擬報告。

三 廣泛應用的統籌學

目前,統籌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並廣泛運用於各個靈越的的學科——統籌學,它研究如何在實現整體目標的全過程中施行統籌管理的有關理論、模型、方法和手段,是數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一個學科分支。它通過對整體目標的分析,選擇適當的模型來描述整體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間、各部分與整體之間以及它們與外部之間的關係和相應的評審指標體系,進而綜合成一個整體模型,用以進行分析並求出全局的最優決策以及與之協調的各部分的目標和決策。

就項目管理來說,統籌方法就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原本固有的工作模式,從而壓縮項目進度、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最常用的基本模型是網路圖,重點概念是關鍵路徑和時差,在關鍵路徑上縮短時間,在非關鍵路徑上精簡資源。

生活也是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關鍵路徑就是成長,要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我們的成長上。找到自己最深愛並能帶給自己長遠價值的事,作為重心投入我們的注意力,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既努力又勤奮,卻沒找到自己的關鍵路徑或選擇迴避關鍵路徑。想儘快喝到茶,不在「洗開水壺→燒開水」上做文章、下功夫,卻花大量精力去洗茶杯、拿茶葉。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懇懇,但收效甚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