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巴戰火還未停歇,巴以衝突又再起,給整個中東地區上空籠罩了一種緊張的氣氛。隨後利比亞局勢再次失控,4月4日哈爾塔夫將軍領導的“國民軍”突然向的黎波里政權宣戰,4月5日的黎波里國際機場及附近的兩個小鎮被攻下。4月6日“政府軍”發起反攻,對的黎波里附近兩處“國民軍”營地實施了三輪空襲。

4月7日“國民軍”在空中與“政府軍”交鋒的同時,分兵攻打的黎波里,陣線不斷向前壓進。截止7日,雙方的傷亡人數達到了111人。當天美國向“國民軍”提出警告,商量無果後美國宣佈撤軍,但同時保留了重返的可能性。

4月8日經過了一夜休整的兩軍再次開火,新增加的傷亡數字達到了49人,因此流亡的利比亞民衆人數達到了2800人。更有大批利比亞人在逃亡過程中在海上遇險,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

一方面雙方的鬥爭進入了白熱化,另一方面很多媒體紛紛猜測哈爾塔夫是否會成爲新的卡扎菲,關於哈爾塔夫的生平資料更是被再次挖了出來,帶出了很多內幕。

首先當初哈爾塔夫也是卡扎菲的得力干將,但在一次外出行動中失敗被卡扎菲拋棄,隨後潛伏多年的哈爾塔夫被美國看中,被帶到美國生活多年。

直到卡扎菲下臺,哈爾塔夫再次瞄準了利比亞,雄心勃勃的回國。但限於當時實力不夠,一直在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併成爲美國埋在利比亞的一顆棋子。直到反對派內部爆發矛盾,哈爾塔夫才正式走到幕前,並一舉奪下了大半壁江山。隨後美國與哈爾塔夫產生分歧,美國不再扶持哈爾塔夫,哈爾塔夫很快又倒向法國和意大利。

此次哈爾塔夫發動進攻很大程度上就有某些國家在背後鼓動,雖然以美國爲代表的國際社會支持的黎波里政權,但的黎波里政權的表現卻一直不盡人意。不僅只控制了全國不超過6%的領土,就連關鍵的產油地也被哈爾塔夫牢牢把控,而想要分一杯羹的法國和意大利就暗中與哈爾塔夫展開交易。

有專家指出,此次衝突的根本原因就是作爲幕後“操盤手”的意大利和法國利慾薰心,他們企圖暗箱操作徹底打破利比亞的混亂局面,一勞永逸的享受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意大利不滿法國的某些要求,意大利的態度變得搖擺不定。同時俄羅斯又參與了進來,利比亞局面變得更加複雜。

而美國不會允許又一個卡扎菲出現,必然還會插手,那麼哈爾塔夫想借力完成統一的願望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