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遲在乾隆年間,每月逢三土地廟、逢四花市、逢七逢八護國寺、逢九逢十隆福寺開廟設市的慣例就已經確定下來。清末白塔寺開廟設市,填補逢五逢六的空缺。

白塔寺位於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建於元代,因寺內有一座巨大的藏式白塔,俗稱白塔寺。白塔是由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和主持施工的。「亞」字形的須彌座塔基之上是覆缽式的塔身,俗稱塔肚子,環繞著七條鐵箍,使塔身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再往上是相輪,俗稱塔脖子。白塔全部用磚石砌築,外面用白灰粉刷。頂部冠以銅製華蓋和鍍金寶頂,通高將近51米,通體潔白,遠望像一個莊嚴聖潔的白色巨人。白塔是元代大都城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明代又在塔座周圍安裝了108個燈龕。民間有許多關於白塔的傳說,有的說西方屬金,所以造一座白塔鎮壓。有的說白塔下面是海眼,為了鎮住海眼,神人在海眼上面扣了個大鐵鍋,鐵鍋上面再造一座塔。最著名的是魯班爺鋦白塔的故事,環繞在塔肚子的七條鐵箍,相傳就是魯班鋦白塔的時候加上去的。建白塔的同時在塔前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元世祖賜名大聖壽萬安寺,明代改稱妙應寺。主體建築自山門以內依次為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寶殿,最後是塔院。清末白塔寺開廟以後又形成東西三廟。

白塔寺山門

白塔寺天王殿

白塔寺三世佛殿

白塔寺七佛寶殿

白塔寺塔院及設計者阿尼哥雕像

五大定期廟會遵循著「日中為市」的傳統,不開夜市。很少有人燒香拜佛,完全是商業行為。

五大廟會各有自己的特色商品,比如說隆福寺的古玩和舊書,護國寺的藏香和青果,白塔寺的木碗和花草,土地廟的木器和藤器,皆屬特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