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浴德堂的用途有很多種說法,其中香妃沐浴之所的說法最為荒唐,與史實不符。

浴德堂具體位置在故宮西南西華門武英殿後敬思殿的西側,有一間具有土耳其式風格「澡堂子」遺迹。

浴德二字來自儒家經典《禮記·儒行篇》,有「儒有澡身而浴德」之語,君子常要「浴於德以德自清」,君子應該經常進行道德上的自我清潔。所以以儒治國的封建王朝是很推崇「浴德」二字的,明清故宮裡除了武英殿浴德堂,還有重華宮西配殿稱為浴德殿。

武英殿浴德堂清朝時是詞臣校書的值房,這是個專門整理、修校文化遺產的部門辦公室,另在有些場合給皇帝充當文化顧問。該堂坐北朝南,三間門臉。堂後房面闊兩間,進入大門為廳間,東間有個後門,接一條磚砌拱頂的曲折迴廊,通往浴室。浴室呈方形,屋頂穹隆形,看起來確實頗有土耳其式浴室風格,頂部有通向室外的通風口。浴室內寬敞明亮,四壁至頂貼有素白釉琉璃面磚,裡邊沒有任何擺設,讓人感到有一股阿拉伯建築風。在該室後壁築有鐵制壁爐供燒水用,後室外有鍋台,西側有井亭一座,井沿上有很深的繩槽,說明這個井曾被長時間或頻繁的使用。

那麼這個浴德堂到底是什麼用途呢?

據考證,清代這裡並沒有用來作為浴室。在明清故宮中,這個位置並不屬於內廷,而是外廷官員們辦公的地方,頂多被皇室臨時別用。史料記載清朝時這裡一直用作修書的場地。康熙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及《四庫全書》就是在這裡修訂的。在武英殿附近造一座妃子的浴池,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清朝浴德堂那間看似蒸氣浴的房間是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或者用來當香料倉庫。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曾用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武英殿北為白虎殿,用途是為皇帝死後大臣悼念齋戒之所。雖然無論齋居、齋戒還是朝賀,都需要沐浴更衣,但在這裡進行洗浴這個過程的可能性也不大。

真正作為浴室使用的時期,可能是在元朝。據考古及史料考證,武英殿浴德堂所在地是元大內宮城西南角樓外地帶,原為留守司衙門建築群,這是個大衙門,裡邊有浴室很正常。在明代重修北京宮殿時,這座浴室及古井的位置正好與東華門內文華殿「大庖井」相對稱,正合「左廚右浴」的禮制,因而得以保留。但實際用途已經不是浴室,而是用來象徵君子育德。

那麼浴德堂為什麼會有香妃浴室的傳言呢?

據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父親,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說,民國初期在武英殿區域設立博物館。從熱河運來一些文物陳設,其中有一張女性頭像油畫,被題為《美人畫像》懸於浴室門楣上,工作人員指此美人畫為乾隆帝之妃,並附會以「香妃」二字。武英殿浴德堂遂演變成為香妃浴室。浴德堂供水之井台遂被稱為「香妃井」。於是被好事者視為清宮秘史中的艷事而津津樂道。

紫禁城裡最明顯的異國建築在景仁宮東面的延禧宮,位置見下圖,是個西洋爛尾樓。

這個半成品的建築就是宣統元年(末代皇帝被抱上皇座時)計劃建造的水殿,俗稱水晶宮,原來規劃是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設計思路很美很超前:鑄鐵框架,牆面全立成雙層玻璃,中間養觀賞魚,連底層地板也是玻璃,下邊養魚,但還沒建好清朝就滅亡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