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即殿脊的獸頭之形。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太平御覽》中也有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鴟吻,又叫螭吻、鴟尾,也叫龍吻,是龍的第二個兒子,平素喜歡在險要之處張望,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技能,吞火噴浪。也正因如此,很多古代建築將鴟吻塑在了屋脊和屋角上,有著避火驅邪的寓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