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mj-006 佰生堂 今天

說到小兒的喫飯問題,有兩類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種是挑食不喫;一種是喫太多。媽媽之所以擔憂,無非是對於前者怕營養不夠,後者怕喫出問題。而往往諮詢醫生,可能會得到同一種解釋,孩子積食了。如果是爆脾氣的我就受不了:前一次不喫飯來看,你說積食,讓我回去喝稀飯;這一次喫太多,你又說積食,還讓我回去喝稀飯。

李老師說:聽我慢慢道來。有一種「不喫飯」屬於積食

積食為中醫的一個病症,百科上解釋(也是代表了大多數解釋):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我傾向於將此解釋化為積食的狹義範疇。廣義的積食我理解為: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飲食停滯於中焦所引起的疾患。再濃縮一下,一般的積食:即食不消。就是喫多了。

廣義的積食(食不消)就不止於消化不良了。

《醫學心悟》講食不消:「有風寒食不消者,病氣退而食自進;有積滯食不消者,祛其積而食自消;然有脾氣虛弱不能消化者;有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而食不消者。」這裡便可總結出積食的四大主要原因: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脾虛、腎虛。外感風寒以及傷食引起的積食,通常對證治療後,病情恢復都比較快;小兒腎虛比較少見,這種也多是因先天不足,但這種也會常常合併其他臟腑功能的不足。所以,最常見的也比較令人著急的是脾虛。那積食的食物是積在了哪裡?.

我們講食物停滯於中焦,中焦是個什麼地方呢?

《難經》亦持此說,如三十一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衰則不能食而瘦;大凡不能食而吞酸噯腐,胸膈滿悶,未必盡屬積食也,多有脾虛、腎弱而致此者。」所以,積食是積在了中焦脾胃。如果胃的功能正常,那麼就能喫而不至於傷食。如果胃中元氣滿滿,那麼就不會感覺飢餓;如果脾胃的功能正常,那麼人體就能正常飲食,並且形體充實豐滿;如果脾胃功能衰退,那麼就會出現無法正常飲食,喫的很少,或特別多,形體開始消瘦;還有一種「不喫飯」是脾虛(大便能拉)

大多數出現能喫,但同時伴隨口臭啊,放臭屁啊,肚子脹啊,未必全都是單純因為喫多了的積食,更多可能是因為脾虛、腎弱導致的。這就可以大概稱之為脾虛的消化不良。又因積食積在脾胃而不是在大腸,所以,原則上來講,排泄也是可以正常的。只是排泄物是食物運化的終極階段,所以,其過程中收受到的「阻力」必將對其終極階段產生影響。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中醫講的脾,不是西醫解剖上的脾臟,功能也大有不同。如果非要將它在西醫上找到對應的話,我覺得更接近於消化系統、造血系統、運動系統。對,是系統,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脾虛,不是指脾這個臟器出現了什麼問題,而是指脾這個系統的功能出現了問題(劃重點:是功能出現了問題,就是西醫上常說的功能性病變,不是器質性病變)。那脾的功能有哪些呢?中醫講:脾能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液;脾統血;脾主肌肉。咱用大白話來講就是:脾這個系統的功能如果出現問題了,就會出現食物的消化吸收不良、水腫、出血或者貧血、肌肉鬆弛不紮實,痠痛等。 一般的積食和脾虛之間的差別 如何處理?對於一般的積食:一般喫多了的積食是屬於一種局部的積滯,一般喫多了的積食癥狀表現就是有肚子脹,不喜歡按,嘴巴裡面會出現口臭,就是有一種食物發酵的情況,大便臭,屁多。

往往身體正氣足的情況會出現自我修復的表現,比如不喜歡喫東西或者說想吐的情況,所以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想喫飯,不覺得餓,甚至拿兩頓不喫飯,或者一下子吐了他還舒服一些,然後所有的的癥狀可能就會還消失了。所以喫多了的積食癥狀消失的比較快也比較簡單。

這時候我們用的方法往往是用清下,消食化積的辦法,就像負荷太重,我們藉助藥物的外力幫助清理這些食物。

對於脾虛導致的積食:相對而言脾虛的積食就要麻煩一些,恢復起來也相對比較難一點,脾虛的孩子有哪些表現呢?臉色偏黃有時有氣無力或者喜歡溫暖的不喜歡涼的,肚子多不脹或者軟的,你摸她的肚子他還很喜歡,喜歡有熱的東西貼著她的肚子,有些孩子不喜歡喫東西挑食,屬於胃口不佳,有些呢又喫不飽,喫下去又不消化,屬於胃強脾弱,這種脾虛情況調理的時間相對較長,嚴重的我們需要藉助藥物,但是如果輕微的我們還是建議多通過平時飲食調養,適當運動增加孩子陽氣來激發身體的各項功能。

屬於是脾胃動力不足引起的,所以我們除了藉助外力幫助清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為脾胃補足能量,讓脾胃自己去清理,所以方法多偏補。

對於腎虛型不消化,不嚴重的也是給與時間讓其自己強大,你能做的就是不去在它修復的這段時間搞破壞;如果癥狀表現嚴重,就找醫生藥物調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