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考前CPR

陈  远 老师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特色

[命题方向]对于研究法这门科目来说,社工师考试与国家考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会出现、而且也应该出现一些只有社工系学生会答、社会系学生不会答的题目。「社会工作研究法有哪些特质,是普通的社会研究法所没有的?」这种考题,千万不能错过。

[准备要诀]社工研究法有何特色?社工研究与社工实务的关系为何?社会工作者对社工研究有哪些角色?

[重点大要]

 

()社会工作研究法的特质(简春安、邹平仪)

社会工作研究法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法,至少有以下不同之处:

1.研究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主题:包括社会工作方法的主题(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对象的主题(儿童、妇女、家庭、劳工、残障)、社会政策的主题等。

2.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别的领域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与很多学科有密切的关联,有必要在许多研究主题上与相关学科进行深入的对话。

3.”Do”的角度来评价社工的创新、修正与实验:若只为分析问题或只想了解真相,所做的研究是”Be”的研究;当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技巧、增进辅导功效,或评估处置是否得当、是否合乎效益、是否真的对案主有所帮助、其它所衍生的问题在那里等研究则可称为”Do”的研究。

4.强调与社工实务的关联,取自实务、用之于实务:学院内的教授应该熟悉实务、了解实务,他们更应该把各类理论实务化、本土化,而这种实务化、本土化的任务都必须透过研究的管道才能达成。

 

()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简春安、邹平仪)

1.运用研究方法,重新审视实务的决定:实务工作者可借助社工研究,冷静思考所做所为是否达到预期的功能,用较大的企图心去考量如何扩大服务的效果。

2.在干预过程中,需搜集资料,以审视干预之效果:实务工作者在服务案主时,应随时搜集资料,观察案主本身及各种情境,考量我们对案主所提供的干预是否得到预期的效果。

3.运用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以审核干预的效果:当实务工作者有良好的研究方法训练时,不再畏惧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也不担心统计方法如何实施,如此在审核干预或处置的效果时才不失于偏颇。

4.以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项目去描述案主系统性的问题,干预的过程、目标及结果:在干预或处置完成时,更重要的任务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处遇是有效的?

5.当提出社工的实务项目时,需合乎逻辑规则:所谓逻辑(logic)就是理性的科学,意指正确的理论与推理。借助演绎法与归纳法,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务之间得以循环不息。不论研究工作或实务工作,都应如此。

6.需了解研究和实务都是应用逻辑的一种方式:从逻辑的观点来看,演绎和归纳并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实务与研究仍是一体,相互依赖,共从共亡。从理论到实务的演绎过程,加上从实务到理论的归纳步骤,全然都应该是逻辑,都应该相依共存。

7.在定义案主的问题、搜集资料、评估各种讯息时,需以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且透过此法去导引出干预的策略:研究时,不仅过程需严格谨守研究法中的原则、技巧与方法,使问题的定义适中、资料的搜集周延、测量上客观合理,分析时又能准确详实;更重要的,当研究的结果被分析探讨后,处遇的策略与方法,应该马上拟定、安排。

8.需了解研究与实务是问题解决的一连串过程: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它是解决各类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与社区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社会工作研究亦然如此,都是一种逻辑的演绎与归纳。

 

()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角色(简春安、邹平仪)

1.研究的使用者:此处的「使用」有两种意义。一是社会工作者有能力做研究,二是社会工作者知道如何应用研究。

2.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知识创造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经由假设、调查、分析所得来的发现;「知识传播者」是指社会工作者不仅对各种已获证实,并且符合社会工作精神与原则的知识的应用、介绍,更应是在研究领域上的交流,以不同的角度与立论,相互之间的分享与批判。

3.对各学科的知识分享者:社会工作的经验、研究、理论等不能孤芳自赏,必须与其他相关专业交流、分享,甚或寻求他们的批判与意见,如此才能去芜存菁。

 

二、问卷设计撰写问题的原则 

[命题方向]取材自W.L.Neuman,是社工师与国考皆极为重视的环节,绝对不可轻忽。

[准备要诀]最基本的,是要能背讼十大错误的定义;更进一步,要懂得对十大错误举例说明;更完美的准备,是要对举例之后提出改进之道,如此便万无一失。

[重点大要]

 

1.避免用术语、俚语或缩写(Avoid jargon, slang, and abbreviations.):包括专业术语、次文化惯用语以及不知所云的缩写。

2.避免语意模糊、混淆(Avoid ambiguity, confusion, and vagueness.):例如:「你的所得多少?」可能指周薪、月薪或年薪;家庭收入或个人收入;仅算薪资或包含其他收入。不如改为:「您去年度全家税前所得共多少?」

3.避免情绪性的字眼和声望的偏误(Avoid emotional language and prestige.):使用中性的语言,避免带有情绪性包袱的字眼或是有名望的个人或组织,因为受访者可能针对这类字眼发言而非针对议题本身。

4.避免模棱两可的问题(Avoid double-barreled questions.):模棱两可的问题是在一个题目中暗藏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这会使受访者在回答上无所适从。因此,每个题目都应只针对一个主题发问。

5.避免引导式问句(Avoid leading questions.):不要让受访者认为某些答案是研究者所期待的,因而诱使受访者选择某些特定的答案。

6.避免问受访者能力所无法回答的问题(Avoid asking questions that beyond respondents capabilities.):受访者无法回答过度专业的问题、难以回忆的细节或从未听闻的资讯,改采开放式问题做询问可能会有某些改善。面对受访者的记忆困难,研究者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提示和额外思考的时间,像时间或地点的参考讯息。面对知识性问题,可先由前测试探题目的难度,再以婉转的词语做询问。

7.避免错误的前提(Avoid false premises.):不要用受访者并不同意的前提开始一个问题,否则将使不同意这个前提的受访者不知如何作答。例如:「邮局开放时间太长了。您希望邮局每天延后四小时营业吗?」

8.避免问未来的意图(Avoid asking about future intentions.):避免问受访者在假设情境下可能会做的事,最好是问现在或最近的态度和行为。一般而言,受访者在回答关于自己经验中较特定、具体的问题时比较可信赖,至于那些在他们立即经验以外的抽象事务则相反。

9.避免双重否定(Avoid double negatives.):很容易造成受访者误解。

10.避免重复或偏重某种答案类别(Avoid overlapping or unbalanced response categories.):让答案互斥、周延、平衡。

 

三、总加法量表(李克特量表)

[命题方向]在社工研究当中,只要提到问卷设计,几乎都少不了使用「合并计分之题组」――也就是量表。其中,又以总加法量表(或称李克特量表)为最,绝对不可不知。

[准备要诀]最基本的,是要能了解总加法量表的编制程序;更进一步,是要能指出总加法量表相较于其他量表的特性何在;最完美的准备,是能针对指定的或是自选的主题进行实际的量表设计。

[重点大要]

 

()总加法量表的定义

由美国心理学家Rensis Likert1932年创立;接著,受其启发的总加法(method of summated ratings)一词亦出现在1940年由C. Bird出版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书当中。李克特量表又可称为总加法量表(summated-rating scale)或加法量表(additive scale)。

将受试者在所有项目的分数加总,以形成单一的态度总分,成为等距尺度之研究变项。若总量表中蕴藏多个分量表(subscales),亦可分别计出分量表总分以供分析。总之,此量表的任何项目,都不具有单独分析的价值,故称为「总加法量表」。

 

()总加法量表的编制程序

1.搜集项目:运用操作化原理,针对所欲测量之构念,至少预先准备50题以上的项目。

2.题干安排:在题干(stem,亦即问句)的选编上,可选用不同的语气询问,以要求受访者回答:

(1)肯定句:例如,「女性可以主动追求心仪的男性。」

(2)疑问句:例如,「您认为,女性可以主动追求心仪的男性吗?

(3)否定句:例如,「即使遇到心仪的男性,女性应耐心等待对方的追求。」通常,反向问题较常使用此种否定句的提问方式。

3.题枝安排:在题枝(optionschoices,亦即选项)的选编上,Likert Scale的量尺数目从27分不等,但通常使用多分量尺(multiple-choice scale)。其形式可有以下选择:

(1)量尺(ratings):由一连串形容词所构成,例如: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2)量词(quantifiers):若是题干采用不完整句做叙述,通常会在题枝安排各种可供选择的接续词。例如:「女性若是遇到心仪的男性,应该:(1)完全不动声色 (2)巧妙为对方制造机会 (3)间接暗示自己的好感 (4)大胆表明心迹。」

4.进行前测:寻找符合正式施测条件之受试者30~100位,或是5倍于项目的数目的受试者,进行前测。

5.项目分析:针对前测所搜集的受访者资料,逐题计算辨别力(power of discrimination)或临界比(critical ratio)(择一采用即可),并淘汰数值较弱的项目,将剩下的优质项目纳入正式量表。

6.量表形式:经由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之后,将各题以随机方式做排列以构成正式量表。

 

()参考范例

丁恩无规范感量表(Dean Normlessness Scale

 

1.只要达到目的,使用什么手段都是正当的。

2.人们的观念变化如此之大,令我担心我们还能依靠什么。

3.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可遵循。

4.我经常怀疑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5.现今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他们对什么都不确定。

6.外面流传的宗教那么多,真不知该信哪一个才好。

 

以上项目,皆以(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不确定 (4)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等选项请受访者圈选。

 

()Likert Scale的优缺点

1.优点

(1)此种量表编制简单,尤其是相较于Thurstone scale而言。

(2)此种量表可适用于多面向的构念,非GuttmanThurstone量表可替代。

(3)此种量表信度较高,尤其是相较于Thurstone scale而言。

(4)此种量表采用的多分量尺,更能适当反映受试者的态度等级。

2.缺点

(1)相较于Thurstone scale,无法直接以同意或反对的项目数目来反映态度的强度。

(2)相较于Guttman scale,无法反映各项目之间的累积式层级关系。

(3)相较于ThurstoneGuttman量表,此种量表为多面向量表,因此不同的回答模式(response pattern)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总分。

 

四、实验研究的类型

[命题方向]社工师考试与地方政府考试有一项不成文的特色,那就是特别重视实验研究。在评估研究中,实验研究专门用于成果分析评估,应特别留意。

[准备要诀]最基本的,是要能指出各种实验研究的定义;更进一步,是要能对各种实验研究举例说明;最完整的准备,则是要画出实验符号,并指出其优缺点。

[重点大要]

 

所谓真实验设计(True Experimental Design),是可以操弄自变项的条件、借由前后测相较得知依变项的变化、也能以随机分派完全控制干扰变项的典型实验。

 

()前后控制组的设计(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1.基本定义:又称为古典实验设计(Classical Experimental Design),先以随机分派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进行依变项前测、再对各组施以不同的实验处遇、最后再对各组进行依变项后测的实验技术。

2.举例说明:某研究者欲证实理情治疗法对忧郁症的效果,于是随机抽取20位忧郁症患者,经随机分派后分为二组:第一组为实验组,施以半年的理情治疗,第二组为控制组,施以半年的抗忧郁药物治疗,并在二组的治疗前后以汉氏忧郁症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对依变项进行测量。

3.实验符号:

R O1      X        O2

R O3                   O4

R意指随机分派)

 

()双组比较仅后测设计(postest 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

1.基本定义:原则上与古典实验设计相同,只是二组皆取消前测,以避免前测提高受试者的警觉性而产生测验的反作用,借此改善古典实验设计在外在效度上的瑕疵。

2.举例说明:与上例相同,唯实验组与控制组皆不接受前测,在理情治疗与药物治疗之后,直接测量并比较二组之依变项分数。

3.实验符号:

R           X        O1

R                        O2

 

()所罗门四组比较设计(Solomon four-group design

1.基本定义:综合古典实验设计与双组比较仅后测设计之优点,除了安排一对有前测的实验组与控制组之外,额外增加一对没有前测的实验组与控制组,以监测实验是否产生测验的反作用。

2.举例说明:综合前二例,安排有前测之理情治疗组、有前测之药物治疗组、无前测之理情治疗组、无前测之药物治疗组,并在处遇完成后对四组同时进行一次依变项的后测。

3.实验符号:

R O1      X        O2

R O3                   O4

R           X        O5

R                     O6

 

()多因子实验设计(factorial design

1.基本定义:多因子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研究者同时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项对一个依变项之影响,而且也考虑了自变项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2.举例说明:研究者欲检验教学方法(分为启发式与传统式)和教学气氛(分为活泼与严肃)对国中生英文学习成就的影响。先以随机分派将40名学生分为四组,再对各组进行启发与活泼、启发与严肃、传统与活泼、传统与严肃等四种实验操弄,随后以一份标准化国中英文成就测验对四组之依变项表现进行后测。

3.实验符号:

R   O1

R    O2

R   O3

R   O4

其中,A1为第一因子的第一处遇、A2为第一因子的第二处遇、B1为第二因子的第一处遇、B2为第二因子的第二处遇。

 

五、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比较

[命题方向]近年来,质化研究在社工研究中日渐重要,使得这个原本在社工师考试绝难超过5%的冷门章节,在99年试题中竟然突破30%,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之一斑。

[准备要诀]最基本的,是要能条列讨论两种研究的差异;更进一步,则需特别针对两者在抽样设计的差异、信度与效度的差异、甚至是资料分析的差异等,进行深入讨论。

[重点大要]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间,有以下的差异(简春安、邹平仪):

1.目标上的差异:大体而言,量化法强调检验、预测以及有关社会事实的因果假设,或是研究结果的推论上。反之质性研究法的目的不在于验证,而是在于探索一个较为深奥的、抽象的内心世界。质性研究法也不作推论上的努力,它的重点是新观念的开发。

2.逻辑上的差异:量化法倾向于演绎法。就理论或学说的发展而言,倾向于概念的发展、假设的验证,以使概念有更好的发展,详加探讨已知的现象与事实。而质性法都用归纳法。就理论的发展而言,这种归纳性的策略,重点在于新的理念的发展,它较适合于有关的未知之社会领域。

3.观念上的差异:量化法企图从一个「客观」的立足点来描述社会事实。质性法最常用到的就是采用研究系统中参与者的观点去描述社会事实。其假设前提为:情境中的当事者才能透露出关于他们做些什么、为什么去做的最多讯息。

4.语言型式上的差异:量化法得以透过语言,将研究上的构念(construct)与概念(concepts)转化成操作性定义,最后并以数据的形式出现。质性法则运用参与者本来的语言和系统中成员的暗语所赋予这些参与者的强烈意愿,凭借逻辑的归纳和透过每一事件的仔细观察,共同讨论其意义。

5.研究设计上的差异:量化法倾向于检验两个变项间的种种差异性、关联性或因果关系。质性法则仰赖参与者用谦虚的态度去观察并用较细致、较深入、较长久的访谈。

6.理论基础的差异:量化法似乎较适存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领域。质性法曾经普遍适用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然而,这些分歧是属于过去的现象。

 

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 

研究者从考验假设开始

一旦研究者浸淫于资料中,便试图去领略与发现意义

概念是以明确的变项形式呈现

概念是以主题、动机、概论与分类的形式呈现

测量工具在资料搜集之前系统地编制并且经过标准化

测量工具是用一种特别的方法编制,经常是针对个别情境或研究者

资料是经由精确地测量而得的数字资料

资料是以从文件、观察与誊本而得的文字或意象

理论主要是强调因果与演绎的

理论可以是因果的或非因果的,并且经常是归纳的

程序是标准化的,可以复制的

研究程序通常是特别的,很少能复制

借由使用统计、图表来分析结果并探讨它们与假设间的关系

透过从证据确认主题或推论,并组织资料以呈现协调一致的图像

 

六、社工研究之伦理

[命题方向]近年来,社工伦理一直是各种研讨会的当红焦点,在社工研究中又怎能忽略?

[准备要诀]包括要能举出社工研究的难题,以及条列社工伦理的原则。

[重点大要]

 

()社会工作研究中常见的难题(简春安、邹平仪)

1.有些研究主题会妨害案主的权益:在某些个案纪录的整理与分析中,我们无法找到这些在纪录中的案主,但是在分析时,没有经过这些人的同意,就把他们当初以为是绝对机密的资料拿来做研究,当然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违反案主的权益。

2.案主是否同意的问题(voluntary and informed consent):所谓同意,必须在事先给予案主充分消息,包括所需负担的时间、活动,所需揭发的事情与可能有的危机与利益,有权在研究结束时销毁其个人资料……等等。并且,同意必须是来自自愿。

3.对案主生理与心理的安全保护(protection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研究员在测量时要客观,不可先入为主,基本态度更要小心,避免对种族、文化及身心障碍等弱势团体有偏见。研究同仁在分析资料时要小心隐藏特殊资料,避免负向解释。

4.隐密性(confidentiality):除了对调查时有关的资料绝对保密外,我们还需注意研究的场地是否对案主有安全及隐密性的保障;有关该案主的个性与特性、调查时的纪录保存等,都不可轻忽。研究员也应公私分明,不要把案主的情况带回家,不和家人或朋友讨论细节。

5.成果的贡献者(credit in scholarly and research endeavors):从文献的累积、过程的摸索、调查时多人的参与和配合、分析时的协助与帮忙等等,都是经由多方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荣誉应该与多人分享。

 

(二)社会工作研究伦理(简春安、邹平仪;王云东)

1.研究员在参与研究中,必须小心顾及各种可能产生的后果。

2.研究过程中应征求案主的同意,对拒绝参加的案主不能有任何的剥削或惩罚,并要注意案主的自尊和隐私。

3.应当保护被研究者,避免其受到心理或生理上的伤害。

4.研究中所获得有关被研究者的各项资料与资讯,应视为机密。

5.研究者应将功劳归于所有对本研究有贡献的人,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七、详析分析的类型

[命题方向]社工师试题有可能出现统计申论题吗?当然有这种可能。最值得注意的章节,包括:四大测量尺度、推论统计的原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差异,以及,本处所示范的详析分析。

[准备要诀]要能指出三种干扰变项、三种干扰型态、三种分析方法,当然,也包括对三者举例说明。

[重点大要]

 

所谓详析分析(Elaboration Analysis),基本上是要探讨两个变项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可是引进其他的变项来进一步了解此两变项间的关系性质。其方法有三: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阐明分析(interpretation analysis)与条件分析(conditional analysis),分述如下:

 

()前导(置)变项(antecedent variable

1.定义:在一组相关关系中,同时可影响两变项的第三变项,此时将导致虚假关系(spurious relationship)的发生。

2.事例:已知某成人样本之「教育」与「收入」之间有相关,在纳入「父亲收入」之后发现,两者之净相关系数大幅下降。此时,「父亲收入」即为前导变项、三者的关系即为虚假关系、此种分析即为因果分析。

 

()中介变项(intervening variable

1.定义:在一组相关关系中,既受自变项影响、且影响依变项之变项,亦即:自变项对依变项仅有间接的影响力,此时将导致中介关系(intervening relationship)的发生。

2.事例:已知某成人样本之「教育」与「收入」之间有相关,在纳入「职业声望」之后发现,两者之净相关系数大幅下降。此时,「职业声望」即为前导变项、三者的关系即为中介关系、此种分析即为阐明分析。


()条件变项(conditional variable

1.定义:又称作调节变项(moderator variable ),所探讨的是:在不同情况下,自变项与依变项的关系是否有所不同。

2.事例:在加入了第三变项之后,两个变项在不同的条件变项分数或属性上会有不同的相关表现,称为交互作用(Interaction Relation)。例如:年龄对于收入的影响为零相关,但是加入教育此一变项后重新分析,可发现两者不是无关,而是在高教育者中两者正相关、在低教育者中两者负相关。此种分析称为条件分析。

 

预告:陈远老师's 社会类三合一考试讲座

一、内容:

()社工师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之考题评析。

()对于今年九月份的社会福利特考进行预测。

()介绍如何在一年之内,攻克社工师、高普考、研究所等三大考试。(不要怀疑!)

()邀请优秀学员,分享成功经验。

二、时间:九月六日(周二)晚19:00

三、地点:国家补习班(重庆南路一段434楼)

四、友谊转贴:

()20:10~20:40:林圆老师,主讲「人行与社环」之考题评析,及「社会福利服务」一科在社会福利特考之要诀。

()20:40~21:10:刘馨老师,主讲「社会工作」之考题评析,及「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特考之要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