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网志了,今天在看〈在巴比伦读大学〉,纪录一下读书心得。

摘:

  • 我们太容易用外在的成绩、学位、工作、感情来包装(甚至武装)自我,但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我」吗?当这些东西真正离我们而去,反而是我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契机。这时的「我」,不再是靠自己努力来建立,而是在上帝里面方能建立。
     
  • 这巴比伦世界的潜规则,要按我们的出身、地位、能力来分类排序,以此决定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世界不正要我们「没有残疾,相貌俊美,同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但一 4),好为巴比伦效忠,不是吗?
     
  • 同学们,陶喆的〈找自己〉可以浪漫欢唱,脸书上的自我形象可以擦脂抹粉,但是真实的自己却有谁才能给予呢?但以里看破了巴比伦体系的虚幻,反而去抓住真实的上帝。他深信也倚靠那位仍然掌管历史的上帝,把自己交给了祂。「他是谁」或许已经不再是问题,重点是「他属于谁。」

最近也算也不算是失恋了,看到第一段,向主献上感恩,相信这是一段被上帝建立的过程,也就比较珍惜现在独身的时光。另外,书中也提到,「读好书=荣耀神」的说法过于简化,不足以对付复杂的人性与面对充满苦难的社会。鼓励读者思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借此重新思考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人生的目的是荣耀神,并享受祂。那我想谈恋爱的目的也是如此。为的是荣耀神而不是成功的交到女朋友,是学习尊重对方的决定,然后跟上帝讨无条件的爱,因为但靠自己付不出来。是学习信靠上帝,在还未交往的日子,相信神满足我的需要。学习等候神的时间与方式,相信神会像我们显明祂自己。只是自己还是很容易在感情方面陷入成功与失败的思考框架,求主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