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ieku001.com/564797/68.html 大家絕不要低估孔子的妖術法力,兩千年來,道教一直是在被壓制着,道德經,是孔子蜥蜴人集團精心設計篡改方案的,道教兩千多年來的修煉,從基礎上就錯了。  道教一直是在被壓制着,我是第一個破土而出。  各位同道們,大家快點都出來啊,我們再拉更多的人出來。   @慎灬慈悲度魂落 761樓 2013-05-04 23:54:00  爲什麼叫蜥蜴人,不都是炎黃子孫中國人。  -----------------------------  人家自己就不同意,給你看個新聞。  今年6月下旬,遼寧省對《遼寧省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的執行情況進行全省執法檢查。檢查組在大連檢查期間,召開了大連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座談會,徵求他們對《條例》落實情況的意見。趙國惠老人以大連市滿族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的身份出席了座談會。  以前,類似的座談會搞過無數次,一般來講,這樣的場合說話最多也最敢於說的是蒙古族和回族,其次是朝鮮族。而每次參加座談會的從人數上講經常是滿洲族最多,但說話最少的也是滿洲族,有說話的也大都是空話套話違心話。但是這次趙國惠老人石破天驚,爲滿洲民族發出了第一聲吶喊。  趙國惠老人主要針對多少年來國家媒體“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的誤導性宣傳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有5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雖然都統屬中華民族,但各有各的祖先。當炎黃在中原建立華夏國家的時候,滿洲先祖肅慎人已經在中國北部生活很久了。漢族是漢臧語系的民族,滿洲是通古斯語系民族,完全是兩個不同祖先的民族。因此滿洲民族不是炎黃子孫,這一點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已經明確表示認同。可是現在社會、媒體仍然在各種場合宣傳中國人都是黃皮膚黑頭髮的炎黃子孫,這是非常錯誤的。他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制止這種錯誤的宣傳提法。  趙國惠老人的發言很長,除了民族祖先的宣傳提法問題,還談到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他說,滿族是中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人口一千多萬,遼寧省聚居了五百多萬,卻連一個自治州都沒有。滿族有這樣的要求,但被個別領導人否定了。有的滿族自治縣改成市了,不自治了,滿族鄉被合併、砍掉了。尊重少數民族不是口號,要在理論上和政策上真正體現出來!  近些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將“炎黃子孫”這個具有固定內涵的概念的外延不斷地延伸,不斷地擴大,把“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說成是在中國的包括滿洲族在內的所有民族的共同祖先,否定了其他民族各有自己祖先的事實。這種無視其他民族的感情的做法是典型的大民族沙文主義,是對其他民族的不尊重。  就滿洲而言,滿洲民族的歷史比起漢族的歷史來絲毫也不遜色,在那個“炎黃二帝”出現以前,滿洲的先民就活躍在人類歷史的舞臺上了。關於滿洲先世的情況,可以追述到數千年以前,那時,滿洲的先世生活在現今的貝加爾湖一帶,後族羣順着黑龍江向東方挺進,此後,黑龍江上、中游兩岸就有了滿—通古斯人的足跡,他們當中的—部分又逐漸向東和向南遷徙,以至於白山黑水間都成爲了滿—通古斯人的居住區域。時至今曰,滿洲人仍保持了向西拜祖的習俗,正說明了自己的祖先是從 “西方”而來.而絕非是什麼所謂的“炎黃”的子孫。  除滿洲等東北民族羣之外,象與漢族有不同祖先的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等等,他們都擁有不同的祖先,有不遜色於漢民族的歷史,他們都不是“炎黃苗裔”、華夏子孫。  用漢民族的祖先“炎黃”來取代衆多民族的祖先,不僅是一個理論性的錯誤,也是一個政治性的錯誤。否定除漢族以外的其他的民族有自己的祖先和源流,實際上就是否定其他民族的存在,否認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對此,不僅以前中國的領導人同志曾經不只一次的講過炎黃只是漢民族的祖先,今天中國的領導人,中央總書記***同志也指出了炎黃二帝只是漢民族的祖先,只能概括漢族,而不能概括在中國的除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鑑於目前比較複雜的現實情況,這一荒謬的說法可能會長期的存在,我們必須“心如鏡明”,清楚自己的真實的族源,告訴我們的孩子,滿洲既不是炎黃子孫,也不是華夏子孫,萬不可把別人的祖先錯戴到自己的頭上,以免被人恥笑。   剛纔說我的漢族人,現在你看看,你同化了誰呀,你一個外族都沒有同化!我早就指出,民族之間根本沒有同化這一說法!  何止滿族人,我再給你看一篇  ---------------------  開封猶太人迴歸以色列  四年半以前帶著妻子、女兒輾轉到達以色列後的第一個晚上,他徹夜難眠。第二天清晨他一個人步行幾個小時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古猶太教堂遺址的哭牆,淚如泉湧。從那時起,在中國開封出生、長大的猶太后裔金廣元先生和他的家人開始了在這個猶太國家的新生活。  *輾轉來到以色列   金廣元先生的希伯來名字叫Shlomo(即聖經中的索羅門王名字的希伯來讀法),今年48歲,曾在國內經營鍋爐配件廠。妻子張金玲不是猶太后裔。他們的女兒文靜剛剛高中畢業。  金先生講述了他和家人來以色列的曲折過程。  祖父生前經常跟孩子們說:「你們是猶太人,要回到聖地去。」父親臨終前對金家三兄弟說:「有機會一定要回到聖地。」父母過世後,迴歸聖地的願望也越發強烈。  從那以後金先後去北京四次。  95年第一次去時是到北京參加展覽會,一行三人順路到以色列使館,問是否可以回以色列。當時是使館的中國工作人員接待。他們詢問以色列對開封猶太后裔是甚麼態度,並遞交了資料,可是拒絕接受。原因是不承認他們是猶太人。  一位名叫張廣照的猶太后裔曾在95年以農業考察爲由到過以色列。他當時就有移居以色列的願望,就到以內務部詢問開封的猶太人怎麼辦?以官員問:有甚麼證據嗎?開封有拉比(猶太教律法學家)嗎?張回答說:沒有。以官員問:政府承認嗎?張出示戶口簿,上寫:「猶太人」。內務部官員說要公證書。張馬上回國辦理公證。   第四次去北京之前,三位猶太后裔在開封當地的公證處做了猶太人身份的公證。當時的戶口簿民族一欄填的就是「猶太」字樣。可是公證一週後,中央下達文件到開封公證處,聲明公證作廢。如果公證不交出來將負法律責任。一個月以後,開封猶太人家庭的戶口簿也被強制改成「漢族」或「回族」。  張廣照在北京把公證交給一位美國人,託他交給以色列使館再轉交以色列內務部確認。張乘火車回開封的途中,jing察已經在他家等他。jing察問:「都聲明作廢了,爲甚麼還交給以色列使館?」說是以色列使館交給中國政府了。張被逼迫寫悔過書。jing察逼問公證書的去處,張回答說交給芬蘭人了。原來公證過後三天交給了來到開封的芬蘭猶太人。  99年,金先生一家辦理去芬蘭旅遊。芬蘭的猶太組織幫助辦理去芬蘭的簽證,兩週後辦成。當時jing察警告說:不許移民。當時只有夫婦倆和女兒知道要出國。金跟外人說是去廣州工作。臨行一週前,金把工廠賣掉、分掉。家裏的房子賣掉後搬了出來,對外人說是要裝修。連鄰居和弟弟都不知道是要出國,都說裝修好了再搬回去。直到飛機起飛前,金纔給家裏打了電話道別。  金夫婦倆人帶著女兒到芬蘭後,女兒第二天就開始在當地的學校上學,並向當地的猶太人學習希伯來語。在芬蘭居留期間等待以色列入境批准。剛好4個月後芬蘭簽證到期時,以色列的旅遊簽證批准下來了。就這樣,一家三口來到了以色列。  *開封的猶太人  史料表明,早在唐代就有猶太人隨商隊從陸路經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到了北宋,在繁華的都市開封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猶太社團。  1856年一位加拿大人來到開封,看到了教堂、拉比,還畫了圖。  在金先生的記憶中,文革前的開封猶太后裔保留著猶太人的風俗。據父親講,過猶太節日「逾越節」時家裏喫不發麪餅和淹一年的酸菜。除此之外還過猶太新年,但由於與其他猶太社區的隔離,唯一的依據就是聖經,所以日期可能和以色列的歷法不太一致。  文革期間,金先生的父親受到了衝擊,被打成「以色列特務」。當時曾經掛牌遊街。很多猶太傳統的書籍也被燒燬。  70年代文革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猶太人開始到開封尋找猶太人。當時和猶太后裔見面要經過中國旅遊局批准。見面前當地的猶太家庭要經過「培訓」,教他們在外國人面前如何說。「國家對待猶太人好不好?」──「好!」「受歧視嗎?」──「不受。」  如今在開封有400多戶猶太后裔家庭,大約2000多人。每個家庭都知道誰家是猶太人,誰家不是。  金先生說,猶太后裔家庭保持Kosher,即猶太律法中的飲食戒律。金先生在家時每週過「沙巴特」,即猶太人的週六安息日,儀式上和以色列一樣。週五太陽下山前讀聖經,一個人讀,其他人聽,還有唱讚美歌。可是人一多,jing察就來干涉。曾有一次16位親友一起過「沙巴特」,公安知道後通知說以後不許非法集會。從那以後只好每家自己過「沙巴特」。公安一直監視,不間斷。  金先生曾找過開封市市長,要求恢復猶太教的信仰自由。當時的副市長張家順說要註冊,但又不準註冊。如果要強行聚會,就要受法律制裁。  問到爲甚麼猶太人被壓制,金先生說,猶太人向來多災多難。不管別人怎麼看,都要在上帝安排的路上走下去,因爲是上帝的選民。他講述了一段歷史:  1952年,北京召開了民族代表大會。開封猶太人後裔去了兩個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問:「你們是甚麼民族?」兩人答道:「我們是猶太人。」過後毛出一文:承認56個民族,不承認猶太人。說是歷史遺留問題,可管可不管。- *是否猶太人?  金先生到達以色列後第二天步行幾個小時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古猶太教堂遺址的哭牆,淚如泉湧──因爲家族世代的願望實現了。他讚美上帝,並向上帝請求,讓開封所有的猶太后裔都回到以色列。當天在哭牆六個小時,周圍有拉比曾試圖跟他講話,可是語言不通。  如今金先生一家三口住在耶路撒冷裝飾簡樸的公寓裏。一進門就看到猶太人節日的燭臺和盤子。客廳裏掛著幾幅舊時開封猶太人教堂及其周圍景物的畫像。  在以色列四年多了,仍然沒有合法工作和居留身份,因此夫婦倆人沒有工作。中國護照也過期了。生活難一些,但金先生說心中有上帝,就夠了。  剛到以色列時曾和妻子女兒一起到速成班學習希伯來語。如今他每天去教堂讀經。平時有時去買菜,晚上去散步,週五「沙巴特」之前去踢球。生活的支出由芬蘭的基金會資助。這個基金會同時幫助前蘇聯國家的猶太人迴歸以色列。  2001年經由人介紹去耶路撒冷的一所教堂,介紹給當地的拉比。教堂的人很友善,金先生和妻子每個「沙巴特」去一位拉比家庭共進午餐。  由於最近以色列移民jing察對非法外籍勞工抓得很緊,金先生還曾經被逮捕。監獄裏同囚的一位以色列人看到金先生戴著猶太人的小帽說:「你是假的!你是怕被抓才戴猶太帽的。」並且把他擠到一邊。晚上祈禱時,金先生用希伯來語祈禱。那個以色列人說:「原來你真是猶太人。」索性把自己睡覺的牀讓給了金先生。  以色列內務部不承認金先生一家是猶太人。原因是按照以色列的迴歸法,猶太人身份是由母系傳的。而開封的猶太后裔是父系傳的。因此以色列官方不承認開封的猶太人。金先生本人目前仍未按猶太教規行割禮。妻子希伯來名叫Dina,雖然不是猶太后裔,但是覺得自己和猶太人一樣,並支持、參與丈夫的信仰。  問到有何打算,金先生說,如果以色列不接受他,他可以回開封,組織大家學習聖經。女兒在靠近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宗教學校剛剛畢業,準備皈依猶太教,可能對父母的移民有些影響。皈依過程包括學習猶太律法。他本人和妻子也許會同意皈依猶太教。但他以前向來認爲:「我是猶太人,爲甚麼還要『皈依』猶太教呢?」  *最大願望-讓更多人幫助開封猶太人迴歸以色列  金先生的最大願望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開封猶太人,讓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回到以色列。  當問到是否愛國,金先生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中國收留了我,我很感激。要代表父母感激中國的寬容,沒有讓猶太人在中國滅亡。」  金先生說:「宗教信仰應該是自由的。不讓人信仰,就沒有信仰自由。信仰是精神的支柱,人都應該有一個信仰。信仰會讓人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女兒談以色列生活  金先生的女兒文靜,希伯來名叫Shalva,意思是「平靜」。她描述了在以色列的生活。  「四年半以前我跟父母來到以色列。當時我和父母到速成班學習希伯來語。速成班的所有課程都學完了,我們就開始找學校。我們在耶路撒冷找到幾家學校,由於我的年齡和語言的關係,他們沒有收我。  「經過朋友的幫助,我到一個爲新移民青年設立的宗教村莊。這裏多數學生都來自埃塞俄比亞和俄羅斯。人們對我很好。所有的人對我都很好奇,總是問我問題。很快的,大家就都認識我了,可是直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所有人的名字。  「我選擇在這個地方學習還因爲我要皈依猶太教。這個地方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且幫助學生完成皈依過程。因此我從10年級起就加入了皈依程序。由於在中國我從來沒聽說過『皈依』是甚麼,我感覺甚麼都怪怪的。因爲這是個宗教村莊,每天早晨要祈禱。女生每天一次就夠了,男生則要每天祈禱三次。除了個別細節之外,男女生的祈禱內容幾乎一樣,可是遵從的戒律不一樣。女生皈依要學的比男生要少。雖然如此,開始的時候對我來說仍然很困難。  「我在家裏是獨生女,從來沒有過出門遠離父母的經驗。(父母住在耶路撒冷,我學習的地方要住校,靠近海法。)也由於自己是女孩,加上年齡和語言的關係,我覺得很難與人溝通。有一次正上課時因爲想念父母,我哭了起來。就這樣,在第一年裏我學了有關猶太教的基礎知識,而且對猶太教有許多疑惑。但是隨著時間,慢慢的我習慣了村莊裏的生活,學習與人溝通,並試著走入猶太教。  「對於拉比們來講,要皈依猶太教就要表示自己的誠意。不僅僅要學習,還要付諸於行動,例如每天祈禱,每週五、六上教堂。不但要有行動,還要讓大家都看到你想成爲猶太人的誠意,所以要很長時間來觀察。然後要看你對猶太教懂的夠不夠,根據這些來決定甚麼時候正式皈依。因爲我對猶太教的疑惑和提問,我的整個過程共用了三年的時間。通常學習皈依課程後一年就可以完成皈依過程,可是這也看每個人的意志,因人而異。  「其實雖然我在以色列只有四年半,我感覺以色列好像我的家一樣。我已經開始忘記我的中文。可是因爲是在中國長大的,我仍然對中國有感情。我想念中國,爲中國的發展而高興。我很想去看看中國。在我內心我仍感覺我的一部份是屬於中國的。因此我想在大學裏繼續學習中文,並學習經濟學或企業管理。我希望在與國以有關的領域工作。  「我覺得以色列的生活比在中國自由。在以色列孩子們從小就會獨立生活,14到16歲就開始在商店、餐館、及其他各種地方工作。他們知道想要有錢花就要去打工掙錢。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甚麼,要努力才能得到應得的東西。以色列人不會放棄他們應得的東西。  「在以色列我很難習慣的就是人們的『乎次巴』[注:可譯爲「冒昧」、「放肆」、「傲慢」、「魯莽」。]。他們總是有甚麼事當面就說,不管是關於你的好事還是壞事,他們就直接了當的跟你說對你的看法,並問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是以色列人的文化,其實是很好的事,可是對於生活在其他文化中的人來說這是很難接受的。」  -------------------------------  看到沒,經過1000年,經過漢族最繁華的朝代宋朝,經過蒙古人疆域最廣闊的蒙元時期,經過漢族最先進的明朝,再經過暴政的滿清,都無法同化一個猶太人!民族同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沒有任何人會忘記自己的先祖。滿族教授博士生導師葛劍雄要禁止國家公祭黃帝!!!!!!!!!!!!!!!!!  http://www.lib.tongji.edu.cn/bulletin/bulletin.aspx?QsInfoID=768  葛劍雄教授本週四晚來我校演講  主 題: 學問與人生  主講人: 著名史地學家 葛劍雄 教授  時 間: 5月14日(星期四)晚7點  地 點: 校本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  歡迎讀者參加。  葛劍雄(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滿族,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出生於浙江湖州。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地圈生物圈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歷史人口委員會委員,HISTORICAL GEOGRAPHY編委,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市政協常委等。  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專家。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啓示》、《簡明中國移民史》合著)、《中國移民史》《往事與近事》、《泱泱漢風》、《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主編)等及論文百餘篇。   《人間世(第2輯)》(葛劍雄,等)【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http://book.360buy.com/10107357.html  葛劍雄(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滿族,祖籍浙江紹興,  看啊,葛劍雄,滿族人!公開的百度資料上完全查到!他自己的書裏邊也都白紙黑字的印着自己的滿族身份介紹!!  那麼我們看一看他怎麼公然又冒充漢族要禁止國家祭祀黃帝的。  ---------------------------  “國家級”公祭黃帝於法無據  作者:葛劍雄 轉貼自:中國公法網 點擊數:128 更新時間:2005-2-22 文章錄入:admin  南方週末   2004-04-08 11:36:58  法眼  □葛劍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去年7月,我根據媒體有關從2004年起黃帝陵公祭禮儀將正式升格爲國家級的報道,在《南風窗》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質疑。如今清明已過,2004年陝西的公祭儀式已經舉行。應該說,原來報道中提到的一些內容沒有進行,如國家領導人沒有參加,當然更不會穿上漢代祭服當主祭人。但今年媒體的報道還是宣稱這次公祭是“國家級”,其他活動也與去年報道中提到過的一樣。既然如此,我有必要再次重申我的反對意見。  首先我不明白,“國家級”得由國家哪個部門批准?地方政府或政府某一部門有沒有權力批准?或許我寡聞陋見,但多數人與我一樣不瞭解,所以國家應該正式發佈公告,不能由媒體說了算。  到目前爲止,中外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還沒有證明黃帝確有其人,更大的可能是後人根據對先民的傳說和崇拜塑造出來的。前幾年由國家組織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目標只是斷到夏代,實際只肯定了夏代的存在。既然如此,祭黃帝是祭人還是祭神?如果是祭神,並且是“國家級”祭神,那與宗教信仰有什麼不同?《憲法》第36條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如果將祭黃帝升格爲“國家級”,就是由政府肯定這種信仰,實際上起了強制公民信仰的作用,顯然是違反《憲法》的。此例一開,炎帝、伏羲、女媧、堯、舜、禹等等,還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業神,豈非都可以由各級政府來祭祀了嗎?國家如何保證公民不信仰宗教、包括不信仰這些神的自由?如何保證國庫和納稅人的錢不用於這類活動?  《憲法》第24條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不顧歷史事實,片面宣揚黃帝的事蹟,本身就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違背科學精神,用國家的方式推行更屬違反憲法。由祭祀黃帝引發的對各種神的祭祀,不利於中國信史的普及,不利於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教育,也不利於對青少年的教育,只會導致沉渣泛起,僞學流行。  如果將黃帝定位於一個人,也應該用新的紀念方式,使之符合當今國情,體現21世紀的時代精神。歷史上黃帝的墓不止一處,祭祀的方式因時而異,也是與時俱進的。祭祀儀式,從本質上講是對神的崇拜,是相信靈魂不死。作爲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爲民間信仰,當然可以繼續存在,也應該允許公民或民間社團舉辦。政府行爲則不僅不能違法,還應該考慮對社會的主導作用,所以政府不應該再辦祭祀。  有人經常拿抗戰期間毛澤東祭黃帝陵或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爲例,但誰都明白,這是民族危亡時期的特殊做法。至於說到歷代帝王都祭黃帝陵,那麼他們還祭天,還祭很多神,莫非今天都得恢復?  即使黃帝真有其人,也只能是一部分漢族人和某些少數民族人的祖先。我在《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等論著中已經證明,即使漢族,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將黃帝作爲“華夏始祖”的概念,是在漢族長期處於統治和主導地位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並不是歷史事實,更不符合中國56個兄弟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無論如何辯解,也絕對無法證明,黃帝可能是今天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共同祖先。  據報道,擬訂這些禮儀的目的,是爲進一步增強海內外華人、華裔的凝聚力,進而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更大作用。我一直以爲,這方面的作用不宜誇大。有關部門不妨作些實事求是的調查,自從恢復祭黃帝陵以來,究竟在海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例如,海外華人、華裔中來過哪些人,他們回去後起了什麼作用?有影響的華人、華裔對此有什麼看法?我們當然應該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但用什麼方法,通過什麼途徑,是需要研究的。要講究實效,而不是一貼上這個標籤,就可以不惜工本。這些年,各地修陵的規模越來越大,祭祀活動已搞了不少,究竟對增加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作了多少貢獻?  十幾年前我就說過,我並不反對個人稱“炎黃子孫”,也不反對別人去祭黃帝陵。但根據《憲法》,根據歷史事實,根據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特點,並且作爲漢族的一員,我再次鄭重提議:  祭祀黃帝陵應該由民間社團或個人進行,各級政府都不應參與。所需費用應通過自願捐款募集,不得動用國庫。政府官員只能以個人身份參加,不能作爲政務活動。  文章來源:中國公法網  更新日期:2004/04/10  ---------------------------------  謊言永遠是謊言,說多了,總會露出馬腳來的,葛劍雄,你那書裏可是老實交代了你是滿族人的,爲什麼以前這裏又自稱“並且作爲漢族的一員”呢?  哈哈哈哈,老實交代,你冒充我們漢族人,是想幹什麼!!-  @看圖莫畫 766樓 2013-05-05 00:05:00  如果大家都接受這個樓主的觀點,如果我們按照樓主的觀點行事,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按照樓主的觀點去做了,後果會如何呢?  誰會得利,誰會受損呢?  最終的得利者會是誰?  只要從這個角度想想,樓主這個所謂的美國來的博士發表這些言論的動機,就會清楚:樓主是網特!  -----------------------------  漢民族要翻身,要得利,就會使某些民族的人感到不快,呵呵。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5 00:33  @青春已逝混跡江湖 778樓 2013-05-05 00:30:00  顛覆三觀吶,有閱讀困難綜合症,很想全部看完,卻只能瞄個大概。對儒家不感冒,也不明白樓主筆下萬物之靈的漢人怎麼會被蜥蜴一次次地奴役。  -----------------------------  是啊,我也想不明白,怎麼我們萬物之靈的人,成了奴才呢?還一次次的被屠殺,每百年大規模屠殺一次,超過一億人被喫。  想起來就鬱悶啊。  到底怎麼回事?   @剛圓震盪 811樓 2013-05-05 02:12:00  堅持從頭看到尾,之前我也覺得儒家有很大問題,可拿不出樓主這麼多詳細的資料,還是書讀得太少!不過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慢慢覺得以前接受的所謂常識有問題。天地無窮無盡,要研究的東西多了去了,一個真正開明的學說是一定不會拒絕進步的。再看看儒家那一套,幾千年就那麼一點點東西,自己拒絕進步,還不讓別人進步。它首先把人的思想固化了,用一個個條條框框固化了,讓人不敢去想,連念頭都不能有,而敢想是創造奇蹟的第一......  -----------------------------  以後的猛料還更多呢,哈哈。  @百年小學生 801樓 2013-05-05 01:43:00  樓主的言論令我耳目一驚,竟然沒法說出反對意見,反倒是潛意識裏出現了認同的苗頭!!不知是喜是悲!!!突然覺得,在千年封建統治裏,統治者一直是人民的對立面,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民的敵人,那麼人民的敵人喜歡的,是不是就該是人民所必須反對和拋棄的??支持樓主!辛苦了!!  -----------------------------  謝謝支持!   所有的漢家兒女,大家從這個帖子裏那些儒教徒的回覆可以看出來,那些儒教信仰者是何等的殘毒無情,  我們漢家歷史上遭到如此深重的苦難,三億人被蜥蜴人殺害喫掉,再1.1億被殺害喫掉,再1.2億被殺害喫掉……,每百年就來一次這個式的。  可是那些儒教徒一點都不關心,  我們漢家的上古歷史典籍被付之一炬……  可是那些儒教徒一點都不關心,  整個華夏文明在兩千多年之前被斷流。  可是那些儒教徒一點都不關心,  那些儒教徒所關心的,只是他們儒教自己的利益,他們所崇拜的,只是他們的那個鼻孔朝前鼻毛都露出來的祖宗孔丘。  誰一批儒教,他們羣起而攻之,  可是我們華夏曆次遭到大規模的苦難,他們連提都不提。  儒教徒喪盡天良啊!   似乎我們華夏遭到的巨大苦難,跟那些儒教徒是無關的,他們連說一句抗議與同情都不會說,呵呵,不愧是蜥蜴人的種啊。   下面繼續,爲真正《老子》出世趟平道路。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爲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衆,以悲依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老子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被篡改後: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可見:有道者會喜歡“兵”,而且會處之居之,喜歡戰鬥。  另外“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可是爲什麼人家滿族人樂於殺漢族人,一億一億的大規模的殺了喫,仍然能保持穩定的將近300多年統治呢?蒙古人在世界龐大的區域統治也超過300年,也是喜歡殺了人來喫,爲什麼也能保持這麼穩定的統治呢?爲什麼人家就能得志於天下?  而且,古往今來,沒有任何國家的土地超過蒙古國當年那麼大,所有的不樂殺人者,疆域都比蒙古國小的不是一點半點。蒙古人是唯一曾經得志於天下的。  似乎應該說:  “夫樂殺人,方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不樂殺人,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哦,“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被改爲了“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夫樂殺人”是指的事情,而改成“夫樂殺人者”,就是指人了!  原來如此,孔老二,你改的夠陰的啊!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與江海。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恆無名 。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  “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被更改爲“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  “死不忘者,壽也”被改爲“死而不亡者壽”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依養萬物而不爲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上,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  改的太多了啊,  “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被改成“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也。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  《道德經》將“格”字改爲“客”字,使文章變成了是對“過客”——修行者本身的感受而言,“止”字成了“過客”的自行動作,表示不能滿足的“不足”二字,也被理解爲是完全辦不到的意思。“談”字被改爲了“淡”字,本來是說文章的理論性,也變成了鼓吹人生的恬淡精神。真是的牛頭不對馬嘴。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故意的故,都被改成“固”,  “友弱勝強”被整體刪了,  “邦利器不可以視人”被改爲“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政府包括軍隊和老百姓是“魚”與“淵”的關係,國家不能用武力來對付自己的老百姓。“視”就是對付、瞄準、敵視的意思。《道德經》去掉了表示策略性的要與弱勢羣體保持友好關係的“友弱勝強” 四個關鍵詞,故意模糊弱勢羣體老百姓的概念,否定其針對性。同時又將“視”字改爲“示”字,進而篡改老子的重要思想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七章》: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  又在灌輸“無爲而無不爲”的變態思想了。原本老子中沒有啊!而是“道恆無名”!  《老子》原文的“闐”字,是填補、充實的意思,都被改爲了“鎮”,  “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被改爲了“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又是“情”字被改爲了“靜”!還再次篡改宣揚“不欲”。  完全背離了奇門大道“情慾”的根本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本段文章是原作《老子》全文的真正開頭,如今被切割後安裝到了《道德經》的三十八章位置,作爲下篇《德經》的首章。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  被篡改添加的“萬物得一以生”這個是錯誤的,因爲根據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宇宙不可能有唯一起源,甚至是不可能起源於有限個元素構成的起源,不可能起源於可數無窮多個起源。  “浴得一以盈”被篡改爲“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被篡改爲“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也”。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是被篡改添加上去的。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被篡改爲“天下貞”。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  《道德經》的這一章字句,位置上有較大的移動。在《老子》裏,這一章原本的位置是接在四十一章的後頭。而且後面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本應接在四十二章的前頭。原本在這一章前頭的還有“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終成。”被裁下來後,安到了四十一章的後頭。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明道如費”被篡改爲“明道若昧”,  “大器免成”被篡改爲“大器晚成”,  大器,是沒有“產生”這個概念的,比如宇宙本身,就沒有產生這個概念,因爲,連產生這個概念,也僅僅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是被篡改添加上去的。  其實大象是有形的,不是無形的,奇門大道修煉過程中,到了高的境界,就會見到這些東西。  就像人體,跟宇宙一樣,也沒有產生的概念。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被篡改成了“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中被篡改成了衝。  “人所教,夕議而教人”被篡改成了“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老子對別人所教的是否要教是持非常慎重的態度的,必須要至少經過一晚上的討論,確認沒問題了纔會教人。被蜥蜴人篡改後,完全成了變態的“包容”那一套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的於被去掉了。  “無有入於無間”的於被去掉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段文字是全文中唯一沒有被改動的。不過由於整篇文章的主題變了,針對的目標變了,對這一段文字內容的理解也就不同了。《老子》原文實際上是針對以侯王爲首的統治集團講的,“可以長久”就是指江山能夠永久的意思。《道德經》的矛頭所向不是昏庸的統治者,而是包括聖人在內,必須無條件爲統治者的個人利益賣力服務的人。因此這段話,就變成是提倡保守思想的人生格言。“可以長久”四個字也就被理解爲是人人都可以適用的人生追求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  老子原文: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被篡改後:清靜爲天下正  還是灌輸“清淨無爲”的那一套。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  《老子》是針對社會問題說的,所以把“罪”“禍”“咎”列爲統治者人生道路上的三大難關;特別是“罪”,是說統治者如果沒能把社會問題治理好,不顧人民死活,只是一心追求個人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就等於對人民犯罪。《道德經》是針對一般人自身的修行問題說的,它所關心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個人行爲舉止的形象問題,所以它不把“罪”列爲修行人的懲戒範圍。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爲而成。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八章》: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  總是把“恆”篡改爲“常”,這是爲什麼呢?  “聞道者日損”被篡改爲“爲道日損”。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被篡改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被篡改爲“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  老子原文: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  被篡改成: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這一切,本來都是道之所爲,卻被篡改爲“德”。   “而器成之”被篡改爲“勢成之”,  明顯是被篡改於儒教的“君子不器”,儒教輕視“器”的科學知識,而道教非常重視。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5 08:26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有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爲襲常。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一段話本來應當連在五十一章的後面。是說明“天下”即自然界是有起源的;“道”在自然界起源中發揮了生養萬物的作用,故“以爲天下母”。“萬物”是“道”的子嗣,不但要遵照母親的教導,還要反過來保護好母親,即使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歷程,“道”作爲母親的生養作用,纔會持續下去不至於完結。這是告誡人類要認識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道德經》把這一段切下來放在本章開頭,使之與上一段完全脫節,從而改變了行文的原來意思;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其虛,服攵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道德經》把“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改爲“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雖然只是兩字之差,而“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人”是不具身份的普通概念,兩者涵義不同;“解”與“徑”的區別更大,“解”改爲“徑”,使其前面作爲社會規律解釋的“大道”二字,變爲供人行走的路;“行於大道”也就只好解釋爲“走在大路上”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道德經》的製作者所關心的不是社會進步,而是個人超脫,雖然只是在文中的“修之”二字後面各增添了一個“於”字,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道德經》強調逃避現實、脫離實際的個人修身養性,老子關注的是從少數人到多數人的思想普遍覺悟。《道德經》加上了“於”字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子》裏這個包涵着從個人的思想鬥爭逐步擴大形成社會理念到最終達到統一認識改變社會制度整個過程的“修”字,從主動詞變爲被動詞,圈定在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上,把改造社會的理論變爲個人修養哲理,從而否定老子原來化及社會的集體行爲。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和曰常”被篡改爲“知和曰常”  “知和曰明”被篡改爲“知常曰明”  “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意思是說啊,哈哈,光腚小孩,赤子,還不懂夫妻交歡的事情呢,就會小雞雞勃起,  這是“含德之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道德經》把其中的“亦”字給去掉了;而且把針對知識層面講的“淺”字,換上針對社會地位講的“賤”字,意圖是避開對待用人問題的觀點,使之成爲個人對待任何事情的處世態度。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茲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被篡改爲“我無慾,而民自樸。”  還是無慾的那老一套。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是以方而不割”被篡改爲“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道德經》在“是以”後面加上“聖人”二字,移栽在聖人身上,變成他個人的行爲準則。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之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  這一段講的是治國方法問題,看起來似乎《老子》原文與《道德經》在文字上變動不大,只是把《老子》原文中的“是以” 變爲“是謂”、“是謂”變爲“之謂”。殊不知這麼一變,把“惟嗇”與“早服”、“重積德”之間的關係全給改變了。《老子》原文中的“是以”是表示“惟嗇”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使別人“早服”的效果;能起到“早服”作用則在於“重積德”。這裏的“早服”指的是別人。《道德經》把它改爲“是謂”,則是表示“惟嗇”的含義就叫“早服”。能夠“早服”就是“重積德”。 這裏的“早服”指的是自己。所以又把這裏的“是謂”改成“之謂”。《老子》原文的“早服”,是作爲“惟嗇”的效果指出的;是說要達到這種效果還必須在“重積德”上下功夫,所以用“是謂重積德”。《道德經》的“早服”,是作爲“唯嗇”本身的含義提出的,表示“唯嗇”就是要“早服”,本身能夠做到“早服”這是“重積德”的體現。從表面看好像文字變動不大,關鍵是這麼一改,把“早服”從他人那裏巧妙地轉到自己身上來了;原來是作爲統治者在實施治國政策時所必須採取的工作方法,變成了被統治者在個人品行修養方面所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申”字是表示當今申明的原則。“聖人亦弗傷” 表示以往的“聖人”也是不主張“傷人”的。《道德經》雖然在文字上只是把“申”字改爲“神”字,實際上對“神”與“鬼”的理解與老子的原意是大相徑庭的。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這個上邊一開始時已經對比過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老子是一個以普通老百姓爲根基的平民教育家。“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老子“以人爲本”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老子》原文中的這一段話,說的就是要發揮“道”對民衆的教育作用。“道者”就是指承擔以“道”教育民衆義務的人。他所宣揚的“道理”,就是注入萬物的能量,這種能量是善人行善的資本,也是不善人向善的依據。所以《老子》原文中用的是“注”字和“葆”字。“美言”與“奠行”都是教育手段,“美言”指使用動聽的語言做宣傳,“奠行”指樹立模範行爲做榜樣。“市”字表示有聲的宣傳教育可以得到傳播而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賀人”表示無聲的示範教育可以起到感染人、激勵人的催化作用。後面是以古代“立天子、置三卿”時所舉辦的“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的隆重儀式來進一步說明,這種無聲教育對“不善”者心靈所產生的“坐而進此”和“有罪以免”的震撼效果。《道德經》把“注”字改爲“奧”字,“葆”字分別改爲“寶”與“保”字以示“善人”與“不善人”之區別。可見它是把“道”看成是可以超脫物外保佑萬物的神靈了。因而,“不善坐而進此”被改爲“不如坐進此道”,“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也改爲“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描繪出了一幅以“道”爲偶像,號召百姓求拜以免罪的景象。這與老子從抓教育入手,以改造主觀世界爲目標,強調“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三章》: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衆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老子原文: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要帶高我們,而蜥蜴人篡改的道德經,要我們那麼勞累的走1000裏地啊!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五章》: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這一段與上一段在內容上也是不能分開的,是接着上一段的話來痛批“爲道者”的,因爲他們是不懂裝懂在搞瞎指揮。《老子》原文指出:“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又說“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就是要這些不懂裝懂搞瞎指揮給地方造成災難的“爲道者”要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不懂行,虛心地向羣衆求教。《道德經》把“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改爲“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完全改變了《老子》的原來意思;原是痛批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斷送事業生命的義正詞嚴的話從而被篡改爲了宣揚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張,讓老子背黑鍋蒙受不白之冤!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老子》原文是以江海作比,指出聖人受百姓擁戴的道理在於具有“善下”作風,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厭”。接下來“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的意思是:不是因爲他與百姓沒有不同的意見,大家才都不去與他爭論。可以看出,使百姓感到“弗害”、“弗重”、“弗厭”纔是問題的關鍵,問題並不在於他與百姓有沒有不同的意見。《道德經》迴避問題的實質,改之爲“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把聖人塑造成只會低聲下氣充當羣衆尾巴的應聲蟲或者是陽奉陰違的變色龍,突出“不爭”二字,以鼓吹它那逃避現實、與世無爭.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茲與慈完全是兩回事。  將“茲”字改爲“慈”字,意義完全變了。  “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被篡改爲“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意義完全變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八章》: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這一段講的是在“用人”方面,選拔人才的標準。一是選被利用的人,“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就是針對被利用的人講的;二是利用人的人,“善用人者爲之下” 就是針對利用人的人講的。《老子》原文的“不諍之德”就是針對“善用人者”講的,意思是善於利用別人的人,態度總是謙遜的。這是爲了避免在“用人”中因態度問題,與“被用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內耗。同時也反映出老子對充分發揮一線人員作用的重視。《道德經》把避免產生內耗的“不諍之德”,改爲放棄原則的“不爭之德”,意在篡改強調“不爭”理念,宣揚“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被篡改爲“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一段是以辯證的觀點說明“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的道理。所謂“稱兵相若”就是兵力相當的兩軍相遇,“哀者勝”就是認爲力量對比自己一方較弱的,反而能夠取勝。老子是站在軍事統帥的位置談這問題的,所以指出指揮官如果自己“不敢爲主而爲客”的話,就應該“不進寸而芮尺”。說明在戰爭中,指揮官的心理和戰士的情緒非常重要。問題就出在平時沒有做好備戰,臨時抱佛腳就出現了“行無行,襄無臂,執無兵,”的狀況,這是沒有敵情觀念所造成的結果,所以說“乃無敵矣”。 《道德經》把“乃無敵”改爲“扔無敵”並移到了“執無兵”的前面去,是毫無道理的。“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這是說,從用兵的角度講,最大的問題是處於沒有對立面的狀態;沒有了對立面就會喪失戰鬥力,一但戰事發生就無力招架,結局是“斤亡吾葆”即被殺死。“斤”就是兵器。“葆”是性命所在。《道德經》把“無適”改爲“輕敵”,又把“無適,斤亡吾葆矣” 改爲“輕敵幾喪吾寶”,而且把“稱兵相若”改爲“抗兵相若”,“抗”只是對抗的意思,不存在對等的意義。這也暴露出《道德經》的炮製者根本不懂軍事,只不過是個宗教頭子而已。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這一段是作者在“道”不行情況下的自我檢討和安慰。指出“道”所以不行,不是言之無理,而是聽的人故意不理,所以說“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老子分析自己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自己是“言有君,事有宗”。這些都是針對自己在“行道”過程中的言與行講的。“言有君”是說每次說出的話都有明確的主題;“事有宗”是說每次講話所針對的事情都有可靠來源。《道德經》把“人莫之能知”改爲“天下莫能知”,是有意把老子對個人的檢討,改變爲大家對“道”的認知。“言有君,事有宗”改爲“言有宗,事有君”就是用來形容“道”的。“則我貴矣”本是自我安慰的話改爲“則我者貴”就成了對“道”的讚美。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說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是不健康的。所以《老子》原文是“不知不知,病矣”。《道德經》把這句改爲“不知知,病也”,變成不知道這些知道的是不正常的。這就把人的認知範圍,侷限於已有的知識上。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記述了當時社會上所發生的官家鎮壓人民反抗的情況。“或利或害”是老子對 “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兩種行爲,對社會所產生效果莫衷一是的評價,但都稱其爲“勇”,說明皆表示支持;因不好從政治的高度直接對此作出明確的判斷,所以他實事求是地承認說“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最後他還是以辯證的觀點看這問題,相信歷史的發展必然會做出最終的結論。《道德經》在“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後面又加了“是以聖人猶難之”一句,是想模糊事實真相、轉移話題中心,把它變爲是“聖人猶難之”的理由。它又將“天之道,不戰而善勝”改爲“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其宣揚宗教理念鼓吹“不爭”的用意,顯而易見。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也是連接上一段說的,由於人民反抗而屢屢被殺,纔有了這一段的質問。《道德經》在文字上作了較大改動,把“奈何以殺懼之也”改爲“奈何以死懼之”,有意避開表明具體事實的“殺”字,“若民恆是死”改爲“若使民常畏死”,用“畏”字取代指定具體事物意義的“是”字,目的同樣是爲了抹殺鎮壓人民的血淋淋事實。“則而爲者”是指鎮壓人民者的所作所爲,改爲“而爲奇者”則是指人民中的行爲不端者。“吾將得而殺之”是抱不平的行爲,“吾得執而殺之”是正常的司法行動。“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一句被刪去了,“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被改爲“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其中討伐的“伐”字被改成代替的“代”字,原本針對貪官污吏無法無天濫殺無辜的事,變成了以之爲藉口而殺人的枉法行爲。如實反映當時社會殘酷現實的場景被一筆勾銷了。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五章》:  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爲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紀實性作品,文中每每出現許多活生生的社會真實場面。這一段訴說的是當時民不聊生以死抗爭的情景。《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改爲“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原文的“人之飢”,應該是指整個社會鬧饑荒了,不是指那家那戶或那個局部地區的問題,所以使用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字,而不是有身份特徵的“民”字。“取食稅之多”用的是“取”字,具有掠奪性;“上食稅之多” 用的是“上”字,是奉獻行爲。兩者有本質區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道德經》改爲“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爲也,是以難治”。“不治”表示已經喪失治理天下的能力,“百姓”是用以指代“天下大事”的;“難治”表示在治理中遇到了來自於“民”的難題,所以用的是“民”字。“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道德經》改爲“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其中加進了一個“上”字,把整個意思搞反了。原來是民衆不惜爲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作犧牲,結果變成是爲了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而願意付出死亡的代價。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原本是隻有不用爲生計擔憂的生活,纔算是文明幸福的生活的意思;《道德經》改爲“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雖然只增加了一個“於”字,卻是作爲勸告世人不要爲追求舒適生活而勞累過度來理解的。一場掙扎在死亡在線的悲慘景象被化解爲因貪心不足而自食其果的下場。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爲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是講述在治理天下中所必須掌握的分配原則。“天下之道”指的就是治理天下。《道德經》改之爲“天之道”,拿掉了一個“下”字,從而偷換了概念,使本來是必須由統治者來進行調節控制的“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社會分配原則,變成了由上天神靈來安排。塑造了一個能超脫物外、主宰世界的“天神”形象。老子所謂的“天之道”是不能超脫物外,只是蘊涵物內的自然之道;這是由自然界的生存機理所決定的。他所指的“人之道”是由人的私有觀念產生的。這兩者是天生的一對矛盾,所以需要由治理天下的人來控制調節。《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天之道”理解爲可以主宰世界的神靈之道,所以把“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改成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雖然只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兩種概念,“益”是一種自然力的變化,“補”是一種外來力的賜與。《老子》原文的“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意思是說,有誰願意把自己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奉送給天下的老百姓,這樣做不正是有“道”的人嗎?《道德經》把它改爲“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思就是,什麼人能夠有多出來的東西,可以奉送給天下人?只有是有“道”的人。《老子》講的是除了有“道”的人外,其它人是不會主動把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必需由治理國家的人來做這工作。《道德經》講的是,只有有“道”的人才拿得出多餘的東西來;不是有“道”的人就不可能有多餘的東西。它是以此來說明只有有“道”的人,纔是富足有餘的;這樣《老子》原文所講的社會分配原則卻被一筆勾銷了。《老子》原文的後面一句“聖人爲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意思是,聖人只是想幹好事情,而沒有其它物慾的要求,有了成就又不會居功;所以能夠這樣做的人,他那不貪無慾的思想就是十分賢德的。《道德經》把它改爲“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原文的意思是說,聖人在對待利益分配問題上,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那無私無慾的精神是我門學習的好榜樣。《道德經》的意思變成了,聖人幹事情不會逞能,事情成功也不會在意,因此他是不想讓人家追捧。以此作爲前面“唯有道者”精神面貌的一個補充。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以水的品格來激勵國中之王。在《老子》的文章中曾多處提到過“柔弱”二字,而且都是作爲方法論來闡述的。在老子思想裏,把“柔弱”作爲充滿生機活力的代名詞;可是,《道德經》往往卻把這作爲宣揚“無爲”、“不爭”的藉口。《老子》原文“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意思是,水的秉性看起來似乎很“柔弱”,但在“攻堅強”的表現上,沒有別的能比得過它;在這裏“柔弱”的水,是用來攻擊其它的。《道德經》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 改爲“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故意抹殺了水的攻擊性,使原來的攻防對象反了個位,“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方法論也就變成了認識論,從而達到了宣揚“無爲”、“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這樣通過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了文章的主題。  “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達到了宣揚“無爲”、“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通過這種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文章主題。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說如何通過和平談判的手段解決爭端問題,也是老子“以和爲貴”思想的重要體現。《道德經》偷樑換柱,把《老子》原文的“可以爲善”改爲“報怨以德,安可以爲善”,從而改變了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這一話題,成了對聖人弘“德”爲善的討論。爲此把後面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改爲“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把本應作“媒介”理解的“介”字,改爲作“字據”解釋的“契”字。原來的意思是,要以聖賢的訓導爲座右銘來統一思想,而不要互相指責對方。所以“有德”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達成諒解;“無德”的解決辦法,就是斤斤計較拼個你死我活。結果變成了,因此聖人雖握有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從容;無德的人,就像收稅人那樣計較。 -  魏 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不爭。  漢 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意思是說,善與不善是相對而言的,做善事也是有分寸的,過分的舉動不一定是善意的。《道德經》改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做善事是不聲張,聲張的就不是善事。前者是從物質層面講,後者是從精神層面講;兩者的關注點各不相同。《道德經》把原文的“聖人無積”改爲“聖人不積”,“無”字是針對精神財富講的,“不”字是針對物質財富講的,這是兩者對“聖人”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所以接下來原文用的是“予”字,《道德經》用的是“與”字。《老子》原文的最後一句是,“人之道,爲而弗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前提條件;“弗爭”是對“損不足”的一方說的,意思是不能太過分,過分了就必然會“爭”;《道德經》改爲“人之道,爲而不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絕對要求,“不爭”是對“奉有餘”的一方說的,意思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不爭”與“無爲”都是《道德經》篡改老子思想所強加給《老子》原文的貨色 我的天呀,終於對比完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啊!  我昨天晚上兩點才睡覺啊。  爲太上老君戰鬥,爲老子戰鬥,爲我華夏上古文明光復而戰鬥,爲自然天道而戰鬥,爲我真正華夏兒女未來不再被奴役而戰鬥!!!  吾乃華夏戰神。  大家可以看到,神話的女媧、儒教的“仁義”、道教中的“無爲不爭”……全是蜥蜴人孔丘集團精心嵌植進來的!!!!!!!!  我們華夏上古文明,不是這些東西!!  道教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蜥蜴人儒教的鉗制,可怕啊,被奉爲道教至尊的《道德經》,竟然是被儒教精心動了手腳的!!!  我們華夏上古的逍遙,不是“不爭”,而是“不讓”,絕不“讓人”,我們的未來,天下皆“莫能與之爭”。   儒教衆妖魔,騙人說什麼“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其實,他們是”篡改天地之心,活吞操控了生民之命,斬斷往聖絕學,爲萬世開奴役之路“。  天地本有心,用得着你們立麼??  你們爲什麼挖去了天地之心?  還我原本天地之心?   《戰神金剛》動畫片:  很久很就義前,在廣闊的宇宙空間裏,有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它就是戰神金剛,宇宙的保護神,一個超級機器人,  善良的人熱愛它。  邪惡的人害怕它,  由於戰神金剛的出現,銀河系纔有了和平,  在銀河系,人們組成了銀河星系聯盟,他包括了銀河系的所有成員,他們能夠親密無間,和平共處。  直到有一天,一個可怕的惡魔給銀河系的和平構成了威脅。  這樣,戰神金剛又有了他的用武之地,和平的人們纔有了依靠,它們對戰神十分敬雅,它是和平與勝利的象徵,  請看:戰神金剛,宇宙的保護神。  ------------  戰神金剛回來啦,華夏上古文明全面大反攻,現在開始----   我們要的,不是“不爭”,而是“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莫能與吾華夏爭”!   真正的原版 漢墓帛書《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爲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衆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慾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原版《老子》,磅礴萬鈞,橫空出世  磅礴萬鈞,橫空出世,華夏上古文明大反攻,全面開始!  2013年皇曆三月二十六  西曆5月5日  未來的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華夏上古文明,破開封印,粉碎兩千五百年來的鉗制,磅礴而出,扶搖直上,重現人間,豪光萬丈,天地震撼……  列位呵,你們正在見證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未來的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就是這一天,華夏上古文明重生了!  歷盡萬般艱難險阻,悲歡離合,華夏上古文明重現人間……  每一個華夏兒女們,讓我們一起歡慶吧。  熱淚盈眶啊!  普天同慶啊!!  全世界所有的道教修煉者們,這兩千多年裏,我們都被一個假的精心篡改的《道德經》欺騙了,是誰幹的?爲什麼要騙我們,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是誰?是誰?是誰?  如此重大而精心的騙局,我們要追查到底!我們要真相,我們不要欺騙! 全世界所有的道教修煉者們,  這兩千多年裏,  我們都被一個假的精心篡改的《道德經》欺騙了,  是誰幹的?  爲什麼要騙我們?  爲什麼?  爲什麼?  爲什麼?  是誰?  是誰?  是誰?  它是誰?  我們挖地三尺也要把它找出來!碎屍萬段!  它敢篡改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關鍵修道經書,而且如此重大陰謀隱藏兩千多年,直到今天才完全挑明。  是一股何等陰邪的勢力在封印《老子》呀!  從葛洪、張道陵到許遜呂洞賓八仙張三丰……  兩千年來,神州沒有任何一個神仙敢動這個封印,雖然他們中有的知道真相,但是誰都沒有能力解決,誰都不敢動,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華夏兒女被封印鬼打牆在邪靈的陰謀中,在苦難中掙扎,在苦難中輪迴……  今天,奉太上法旨,華夏戰神出世,我們,解開了這個封印。  今天,也是我們道教徹底脫開兩千多年枷鎖的時候,  道教各門派同門,請快來助戰啊,大家輾轉相告,三山五嶽英雄豪傑,羣雄並起,誅滅蜥蜴人及其儒教。  巍巍太山,浩浩武當,力蕩羣魔。 -  原版《老子》出世,也標誌着華夏上古文明再現人間。  每一個華夏兒女,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兩千多年的期待啊…………  原版《老子》出世,也標誌着華夏上古文明再現人間。  每一個華夏兒女,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兩千多年的期待啊…………  這是未來載入史冊,光耀汗青的一天。   華夏上古文明破土而出,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在這些日子裏,在我們強大火力的進攻下,  我們摧毀了兩千多年來嵌植在華夏人民思想中的蜥蜴人儒教體系,  我們把孔丘儒教的真面目大白於天下,  我們把儒教體系連根摧毀,  而後,  我們又摧毀了兩千多年來蜥蜴人巨大祕密嵌植在道教核心思想體系中的陰謀,  在真正原版《老子》面前,那些被篡改的《道德經》陰謀完全大曝光出來!  在真正的華夏上古文明面前,蜥蜴人的歪理邪說永遠也不會有容身之地了。  在我們強大猛烈密集的火力進攻下,一切邪惡勢力望風而逃,逃不及的就被消滅,  我們全面的摧毀一切嵌植在華夏文明身上的枷鎖,解開一切封印。  華夏上古文明,真正的華夏文明,鳳凰涅磐,浴火重生,普天同慶。  那些蜥蜴人的後代,  它們永遠也不知道珍視原版《老子》,  它們永遠也不會意識到儒教被消滅和篡改的《道德經》被曝光意味着什麼,  它們永遠也不知道這標誌着華夏文明的重生。  它們還一直在問有什麼意義,它們是在裝糊塗啊還是真糊塗,我都懶得跟它們說。  這些事情的意義,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是發自心底的震撼,都是直接就知道的。   當年老子說孔子的那一套東西象蚊子一樣咬的人通宵睡不着覺,哈哈,今天我就拍死這隻蚊子。   我這裏再一次告訴大家,我所寫在這個帖子裏的,都是真實的歷史事實,都有詳細的史料考證。   我這裏再一次告訴大家,我所寫在這個帖子裏的,都是真實的歷史事實,都有詳細的史料考證。  我這個,不是一般的紀實小說,我都有嚴格的文獻考據。  我們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是蜥蜴人體系孔丘儒教篡改了老子的思想編造了《道德經》   我們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是蜥蜴人體系孔丘儒教篡改了老子的思想編造了《道德經》,一個假的《道德經》,道都被篡改。   呵呵,有蜥蜴人說我反了儒教,又反道教,是要把華夏文明連根拔起,說我反華夏文明,在那些蜥蜴人眼裏,華夏文明應該是兩千多年來的儒教和被篡改嵌植的《道德經》。  殊不知,這些恰恰不是華夏文明!這些是嵌植封印華夏文明的枷鎖。  我所摧毀的,是華夏文明的枷鎖。是蜥蜴人肆虐神州時給華夏文明帶上的枷鎖和封印。  我摧毀了這些蜥蜴人異化的東西。  真正的華夏文明就可以重生!  沒有被篡改的《老子》纔是真正的華夏文明。  華夏上古文明,與我們道教這一門是一脈相傳,這是我們守候了兩千多年的文明薪火。   華夏上古文明重新出世了,  我這兩天裏簡直把中國這兩千年翻了個底朝天,  我已經用確鑿無疑的鐵證,  向全世界公證了蜥蜴人儒教的邪惡,  蜥蜴人對華夏文明的摧殘,  還有蜥蜴人篡改道德經的巨大陰謀。  其實,還有更大的真相在後邊,那就是:西方文化,也遭到了同樣的事情!!!   還有更更大的真相再在後邊,……  還有更更更大的真相再在後邊,……  還有更更更更大的真相再在後邊,……  啊呀,給我時間,我會把這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把人類上古時期的真實歷史再現人間!  從此,我們真正的人,真正的華夏,揚眉吐氣的一天就要到來了。  我們再也不會老是被蜥蜴人當成肉食雞飼養來喫了。  哈哈,我拯救了世界,  哈哈,我是救世主,  可是好累呀,你來幫我當救世主吧,   希望大家都當救世主,  因爲,我總是擔心:我們的神那邊出事情了……  這樣,只好我們自己當我們自己的救世主了。   下面我先講一點關於西方文明也遭到割裂嵌植的事情。  《死海古卷》是泛稱1947~1956年間,在死海西北基伯昆蘭曠野的山洞發現的古代文獻,文獻大約是公元前二、三世紀,到公元70年間寫成的,它們的發現被稱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1947年,居住在死海西北部某一小村中的兒童,在死海附近的山洞中發現了一些羊皮卷,這些羊皮卷後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萊文書寫的早期基督教的聖經。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發現的兩千年前的卷軸統稱爲“死海卷軸”,它是研究基督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廣義[1]上的死海古卷,包括在死海沿岸陸續發現的古洞中所發掘出的文卷。狹義上的死海古卷,則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在死海西北沿岸,昆蘭地區的一條幹涸的河岸旁十一個古洞中所發現的古卷。  從1947年開始,有近四萬個書卷或書卷的碎片被找到。這些書卷大都儲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來文寫在羊皮上的,少數用亞蘭文(阿拉米語)寫成。據估計,古卷的成書時間,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一世紀不等。古卷經過了兩千年後,大部分都已變成碎片,只有少數的書卷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又經過專家們大約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書卷部分或全部的復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賽亞書》。   古卷還包括許多主題和體裁,有聖樂、書評、智慧書、律法書、僞經,甚至建築草圖與藏寶書。從古卷的內容中,大部份學者認爲其原收藏者,是當時附近昆蘭小區(Khirbet Qumran)的隱士派的猶太人。公元70年,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放火燒燬了猶太的聖殿。在這種背景下,當時住在附近昆蘭小區的隱士派的猶太人,可能由於攜帶不便,或爲了避免珍貴書卷的毀壞或遺失,將他們一大部分珍貴的藏書,收藏入洞穴,以便保留。   同時,學者們對庫蘭本身發生了興趣,開始在當地進行系統的古物挖掘,並對庫蘭和EinFenshka之間的整個地區作出建築學的測量。從中發現的陶器和其它遺留物說明了同一時期的居民和居住情況,把庫蘭居住情況的主要時期和古卷寫作的日期聯繫了起來。確定大多數手稿的寫作年代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68年間;而比庫蘭地區開始居住年月還久遠的古卷手稿,則可能是從異地帶來的。這些浩如煙海的古卷,在近代考古史上實爲罕見,也被西方學術界稱爲當代最重大的文獻發現。   古卷整理  發現《死海古卷》之後,有不少書刊陸續出版,讓世界各地的學者有機會讀到初步發現的資料。可是,要看到成千上萬來自4號洞穴的殘篇,就困難得多了。這些殘篇由東耶路撒冷(當時屬於約旦)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館的一小羣國際學者負責保管。這個考古隊裏並沒有任何猶太或以色列學者。  收藏死海古卷的其中一個洞穴  考古隊的政策是,官方未公佈研究結果,就不準任何人查看書卷。考古隊的人數也保持有限的數目。每逢一個隊員去世,只可讓另一個學者加入去取代他。這個考古隊其實需要多些學者才能應付龐大的工作量。有些時候,他們還需要更多精通古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的專家纔行。詹姆斯·範德卡說:“八個專家,不管多高明,根本應付不了成千上萬的殘篇。”   在1967年爆發的“六日戰爭”,以色列奪得了東耶路撒冷,於是書卷歸以色列監管;但沒有人給書卷的研究小組制定任何不同的政策。發行4號洞穴書卷的事起初耽延了幾年,後來更耽延了幾十年。有些學者對此表示強烈不滿。1977年,牛津大學的蓋佐·韋爾邁什教授把這宗事件稱爲20世紀學術界的最大丑聞。當時開始有傳聞說,天主教會故意隱瞞真相,不願透露書卷中對教會不利的資料。  注意啦  注意啦  1977年,牛津大學的蓋佐·韋爾邁什教授把這宗事件稱爲20世紀學術界的最大丑聞。當時開始有傳聞說,天主教會故意隱瞞真相,不願透露書卷中對教會不利的資料。  現在的《聖經》,已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現在的《聖經》,已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死海古卷出現了很多很多《聖經》原文,跟現在的都不一樣!!!!!!!!!  現在的聖經,也是被蜥蜴人系統篡改過的!!!  蜥蜴人爲了繼續操控西方世界,拼命的封鎖這個消息。  蜥蜴人在東方篡改了老子道德經,在西方篡改了聖經。   1980和1990年間,研究隊的人數終於增至20個學者。到1990年,在新委任的總編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伊曼紐爾·托夫領導下,研究隊的成員增至50多位學者。他們定下嚴格的時間表,要把剩下的抄本,連同學者的詳細評論和修訂,全部付梓。  死海古卷  1991年,事情有了意想不到的真正突破。首先,《未發表的死海書卷初版》正式印行。這本書是根據研究隊的聖經語詞索引,在電腦支援下編成的。接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力諾的亨廷頓圖書館宣佈,他們願意向任何學者提供整套書卷的圖片。不久,《死海書卷摹本》面世,書中圖文並茂,以往沒有發表的書卷人們現在都能夠一一讀到。  因此在1990年代,《死海書卷》已全部印行,可以供人查證。研究清楚表明,沒有人企圖隱瞞事實,也沒有任何書卷被人藏起來。這些書卷的正式版本全部發行後,全面的分析才能開始。  ----------------------------------  這一段是來自百度百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真的“沒有人企圖隱瞞事實”麼?  真的“也沒有任何書卷被人藏起來麼”?  那爲什麼1947年出現的死海古卷,要43年後,到1990才允許更多的人接觸到呢?爲什麼此前不允許呢?是想掩藏什麼呢? 事實上,大部分古卷都被藏起來,很多都被蜥蜴人銷燬掉。兩千多年了啊,蜥蜴人仍然不放過。  歷史上,它們就是一直在大規模的追殺焚燒……  如果這些古卷被公佈於世界,現有的蜥蜴人宗教體系將被全面解體!!《聖經》是假的,呵呵。  可是它們先藏了燒了古卷,不讓人看,然後無恥的說:  ---------------  當我們將其中的文字與馬所拉譯本對比的時候,不得不發出由衷的感嘆:在近千年的抄寫保存過程中,聖經傳承者、希伯來學者是何等的忠心、認真和準確。引用一位聖經專家的統計:“在《以賽亞書》53章的一百六十六個單詞中,只有十七個字母有問題。其中十個字母是因爲拼寫的演變;還有四個字母是由於連接詞的樣式的變動,不影響意思;最後三個字母組成了‘光’這個詞,在第十一節加入,但對整句話的意義影響不大。  並且,這個詞在七十士譯本和另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以賽亞》古卷相印證。總的來說,在近一千年的抄寫中,在共有一百六十六個單詞的一章文卷中,只有一個詞(三個字母)有爭議,但這個詞不影響句子的意義。”(注2)據估計,昆蘭(Qumran)的《以賽亞》古卷,與我們現有的希伯來文聖經,在一對一的單詞比較上,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準確性。剩下的百分之五,主要是因爲筆誤或拼寫的演變。  --------------  無恥到何等程度啊!!!!!!!!!!  那個考古隊的政策是,官方未公佈研究結果,就不準任何人查看書卷。考古隊的人數也保持有限的數目。每逢一個隊員去世,只可讓另一個學者加入去取代他。這個考古隊其實需要多些學者才能應付龐大的工作量。有些時候,他們還需要更多精通古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的專家纔行。詹姆斯·範德卡說:“八個專家,不管多高明,根本應付不了成千上萬的殘篇。”  呵呵,大家能看到的死海古卷,已經被過濾了不只一遍了!!!   而且,  公開的,蜥蜴人說:“這些殘篇由東耶路撒冷(當時屬於約旦)巴勒斯坦考古博物館的一小羣國際學者負責保管。這個考古隊裏並沒有任何猶太或以色列學者。”  實際上,保管的地方根本不是那裏,而是在以色列,哈哈,這只是個猶太人障眼法而已,聲東擊西。也並非“沒有任何猶太或以色列學者”,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  真相是:真正的能接觸核心內容的,完全是猶太人!  猶太人所忠於的並不是真實的聖經,而是歷史上就被猶太邪靈篡改過的聖經。  所以,蜥蜴人放心的把死海古卷交給猶太人進行過濾。  過濾的40多年哪,纔開始能讓別人看。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別人能看。   上古猶太教,是一個多神宗教,不是現在的這種唯一真神,一神論宗教。  真實的幾千年前的舊約《聖經》中講的非常明確的,說所有的一神論宗教都是邪惡的。  可是,大部分內容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被蜥蜴人有意的篡改了。  卷本情況  死海古卷大多數是皮革,紙草,甚至是金屬片寫成,前二者不易保存,不是腐壞就氧化,殘缺不全。  發現死海古卷的地方,主要有五處。第一處共有十二個洞穴,是在基巴昆蘭,由一個牧童在1947年偶然發現。在一號洞穴發現的,最重要是以賽亞書、《社羣守則》(Rule of the Community,屬於愛色尼派的行爲手冊)、《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大戰》(The War of the Sons of Light Against the Sons of Darkness,又  死海古卷[2]  稱War Scroll)、《感恩詩卷》、《哈巴谷書註釋》,以及七卷其他保存尚好的書卷。  二號洞穴的多是斷稿殘章。三號洞穴有一卷用銅片寫成的書卷,年日久遠,使銅片氧化而脆碎,不易打開。四號洞穴是愛色尼派的圖書館,裏面有四百件左右的文獻,大多數屬教派之作,保存得不好。大約有一百卷是希伯來文聖經的抄本,除了以斯帖記外,其他的舊約書卷都齊備了。由五號洞穴到十號的發現,價值比較小。  十一號洞穴的古卷保存得相當好,包括一大型古卷,裏面有聖經正典(Canon)、次經,以及從沒發現過的詩篇;還有一卷古希伯來文的利未記。1967年買入的《聖殿古卷》(Temple Scroll),很可能也是十年前從十一號洞穴被拿走的。《聖殿古卷》共有六十六欄,詳細列明要怎樣建築一個理想的聖殿。  第二個場所是在昆蘭以南11英里(稱作Wa{di al-Murabba"ah),是巴柯巴(Bar Kokhba)一逃軍留下的(巴柯巴約在132~5年帶領猶太人對抗羅馬)。裏面除了巴柯巴兩封信外,還有用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寫的法律文件,約於主後一或二世紀的聖經作品,還有一卷保存得相當好的十二小先知書,與現今的完全一樣。  1952年牧羊人又發現了第三個地區,在隱基底("En Gedi)以南。裏面有早已散佚的十二小先知書希臘文譯本(約一世紀)、巴柯巴的一封信、部分聖經殘卷,和巴柯巴時代的法律文件。在「書卷洞穴」(Cave of Scrolls)藏有巴柯巴時代重要的文獻,而「書信洞穴」(Cave of Letters)則有十五封用紙草寫成的文獻,也是屬於巴柯巴的,裏面還有部分詩篇的殘稿;後來還在這裏發現大量用拿巴提文(Nabatean,古阿拉伯文)、亞蘭文和希臘文寫的文獻。在「恐怖洞穴」(Cave of Horrors,因內藏大量骨骸),亦有用希臘文寫的小先知書。  第四處地區位於古耶利哥八哩半的地方,內藏約四十卷由撒瑪利亞人留下的古卷,大多數是受損嚴重。亞歷山大大帝在主前331 年,曾於此大量屠殺撒瑪利亞人。文獻多屬法律文件,全部用亞蘭文寫,只有封印是用古希伯來文。它們是巴勒斯坦地最早期,也是最大量的紙草文獻,對歷史家的價值極大。  第五處地方是馬撒達(Masade),有一卷用希伯來文寫的傳道書(約成於主前75年),和部分的詩篇、利未記和創世記;還有一卷《安息日獻祭之歌》(Scroll of the Songs of Sabbath Sacrifice),很可能是出自愛色尼派之手,同樣的書卷在四號洞穴也有發現。  昆蘭社團  現在已知,古卷是屬於當時的昆蘭社團成員的。當初這個昆蘭社團是怎樣形成的呢?主要是哈斯摩年(Hasmonaean,又稱馬加比)家族於主前153年接受了大祭司之職位,而當時人認爲此聖職是隻屬於撒督家族的;猶太人認爲這與褻瀆聖殿無別,他們不要在這事上有分,要成爲神活的聖殿,便抽離社羣,退到曠野,自成一羣。他們認爲平信徒是聖殿,祭司則是至聖所。他們在當時動盪的時代(他們稱之爲「彼列的時代」),以禱告和順服的生命,當作屬靈的祭獻於神。昆蘭成員是「聖潔的志願軍」,只有經過嚴格的審覈甄選才能被接納;一旦成爲其中一員,就要過嚴格的苦修生活。他們對摩西律法的解釋和實踐,比法利賽人還要嚴謹;不單如此,他們是看不起法利賽人的,認爲他們「避難就易」(參賽三十10)。  他們朝夕盼望新時代的來臨,認爲自己既是真正的選民,神一定會用他們來摧毀不敬虔的一代,重建聖潔的聖殿,並設立配得過的祭司班次來事奉他。這個新時代是怎樣建立的呢?先要從大衛的苗裔興起彌賽亞,然後有受膏的祭司(他是國家的元首)和先知(像摩西的祭司,申十八15~19),先知是把神的心意向人宣告的。  從一開始,他們就期望新時代即將來臨,後來久久不見實現,就慢慢把日子推後了。創立這羣體的「公義教師」(Teacher of Righteousness),帶領他們去到猶大曠野,「預備耶和華的道路」(賽四十3),教導他們認識自己在末世的角色。這個公義教師不是彌賽亞,他離世的時候(約主前100年),彌賽亞國度仍未來到;此羣體約在主後68年就不存在了,彌賽亞國度仍然是屬於將來的。  主後66年猶太人反叛羅馬政府,此羣體很可能與當時的奮銳黨(革命黨)聯手,結果招來羅馬軍隊的鎮壓;兩年後,羅馬軍隊就把昆蘭社團驅散了。   對於死海古卷考古公開的這些說法,大家一定要多個心眼。  比如“由五號洞穴到十號的發現,價值比較小。”  可能恰恰的,真正價值大的就是在這裏。   著名小說《達芬奇密碼》中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死海古卷》中有遺留下來的福音書,屬於基督教早期文獻,揭示了耶穌的不爲人知的屬性。耶穌娶妻生女兒,後來被害死,他的妻子,真正的聖母,竟然被蜥蜴人篡改的聖經說成是“妓女”  可是,拍成電影后,在全球都遭到禁播,包括中國。  蜥蜴人的思想封禁,是很可怕的。  不是這麼心虛,封人家嘴幹嘛??? -  古卷的發現,解決了許多以前學術界,在舊約經文上的爭議。比如在《詩篇》22章16節中,大部分聖經譯者選用七十士譯本的翻譯,“他們紮了我的手和腳”。但從馬所拉譯本的直譯是,“我的手和腳像獅子一樣”。在1999年7月發表的有關死海古卷的文章中,福林特博士,死海古卷學院的負責人,向我們證實了從死海古卷中可知,“紮了”的翻譯的確更接近原文。推翻了“‘紮了’是基督教爲了宣揚教義而誤譯”的說法。說明現代聖經的翻譯是正確的。 由於《約翰福音》和保羅書信的寫作風格和思想特色,被指爲受了諾斯底派的影響,一度被人視爲第二世紀的作品。然而同樣的風格和特色卻出現在死海古卷的作品中,由此可見《約翰福音》和保羅書信像死海古卷一樣,同屬第一世紀的著作,也同樣忠實地反映出施洗約翰以及初期教會所處的社會面貌。此外,《希伯來書》和《啓示錄》也因着比對《死海古卷》的相關資料來確定成書時期,兩者都不遲於公元70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死海古卷》中的舊約抄本,爲新約經文提供了準確翻譯的依據。例如《使徒行傳》7:14中所提到的雅各全家下埃及的共七十五人,與《創世記》46:27中所記的七十人有出入。現在根據《死海古卷》的《創世記》抄本所記,原來也是七十五人。由此發現司提反所引述自古抄本的是正確的。後期的《創世記》提到的是約數七十人。又如《馬太福音》虛心的人一向解作卑微窮乏的人(thepoorinspirit),從古捲髮現其實所指的是忠於上主的人,與心硬的人相反。  死海古卷還幫助我們回答了許多新約經文上的爭議。在《馬太福音》11章4-6節中,當施洗約翰差遣他的門徒去問耶穌是不是那彌賽亞的時候,耶穌的回答看起來好像引用了《以賽亞書》28章和61章的文字,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麻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這其中,“死人復活”這幾個字,在舊約經卷中並沒有出現。但在死海古卷中的一卷《以賽亞書》中,這句話卻確實出現了。更重要的是,在古卷中這段話的上下文,就是在形容當彌賽亞來到的時候,他所行的奇異作爲,以及關於全地都要服從他的情景。這段經文證明了耶穌雖然沒有直說“我就是”,但他的回答所引用的經文,在告訴施洗約翰和他的門徒,“是的,我就是那彌賽亞”。 死海古卷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瞭解新約聖經中的福音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約翰福音》被認爲是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導致其與其它福音書相比,缺乏希伯來文化的思想與表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約翰多次用對比光與黑暗的方式,談神的完全與人的罪同在人裏頭。比如第一章4,5節中,當約翰談到神是那生命的時候,說道:“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這種寫作的手法,在以往發現的希伯來文獻中未出現過,卻普遍見於同時代的希臘文獻中。令人驚訝的是,在死海古卷的希伯來文的宗教書卷中,這種光與黑暗對比的寫法卻比比皆是,尤其是用來形容人的罪與神的聖潔的時候。於是,從昆蘭小區的古卷中,學者們證實了《約翰福音》其實是所有福音書中最猶太化的書卷。  與此類似,在《路加福音》中,當上帝派天使向馬利亞宣告,有一子會從聖靈而生,要起名叫耶穌的時候,說到“他要爲大,稱爲至高者的兒子。……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爲神的兒子”。在死海古卷發現之前,並沒有任何希伯來文的著述用過,“至高者的兒子”、“神的兒子”這兩個詞。許多學者認爲,這是路加從其它文化中借用來的名詞。但是,在古卷的一張碎片上,記載了這樣的一段話:“將要在地面上爲大,(王啊,世人都要和平相處),並服侍他,他將被稱爲偉大神的兒子,他的名被高舉爲神的兒子,他們會稱他爲至高者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個詞從猶太文化中的遺傳。而這張古卷的碎片的文字是亞蘭文,正是人們認爲耶穌與他的門徒所說的語言,而不是希臘文。  當然,古卷中也有一些與現今所有的舊約經卷不同的內容。比如,儘管《詩篇》的主要內容,與現今的沒有大的出入,但古卷中有多種的排序,而且,古卷還收藏了一些現在聖經所沒有的詩篇。還有,古卷的《但以理書》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與我們今天所讀的類似,只在小的地方上,有一些經文的順序不同。而另一個版本,卻省略了相當的一部份內容。但這些都不能讓人們失去對舊約聖經的保存者-—瑪所拉人的敬意。由於他們的努力,人們知道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本“書中之書”,與主耶穌基督在兩千年前所讀的舊約聖經,是如此的接近。在可考證的兩千年中,聖經是如此的被忠實,準確的保存,這是任何其它所謂的啓示文學和聖典的著作所無法相比的。今天,當人們閱讀並學習這本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著作時,不能不懷着感恩的心向人們的神,聖經的終極作者與維護者,獻上深深的敬拜。  -------------------  啊約,終於承認有不一樣的了呀。還那麼肉麻的“獻上深深的敬拜”,鬼知道你們篡改了多少?? 我們中國的古籍,老子道德經篡改到了什麼程度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了,我不信,西方聖經就能是好好的,沒有錯一個單詞?哈哈,是錯了100000000000個單詞吧。所以,是沒有錯“1”個單詞。  我再講下去呀,呵呵,  會推翻現有的猶太教,以及同源於猶太教舊約的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西正教、新教……  蜥蜴人會操縱世界輿論,把我變成世界公敵。  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先還是不惹西方宗教了。  反正我這裏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當年從絲綢之路上來的原版《聖經》,唐朝時就有景教到中原來啊,其實那以前就有了。  至於佛教,我就先不說了。  其實,整個人類的上古文明,都遭到了嵌植與摧殘。   我要挽救拯救的,是我們華夏上古文明,真正的華夏文明。  其他的嘛,等以後再說。  人種的問題,我們漢人,也就是華夏人,是宇宙最原始的人,直接源於自然的人,  其他任何民族都不是,  比如日耳曼、斯拉夫民族,是從我們克隆過去的,“古代科學家”乾的這個事情,  是我們的細胞所成,又改變了一些髮色、外形特異因素,上古的克隆技術是很高的啊,比現在的要高很多。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跟我們有血緣親緣關係呢?他們是克隆於我們,但是微觀上的東西都沒有,缺少比基因更微觀的生命系統。  還有的民族,是有蜥蜴爬蟲類變成的,或者其他動物變成的。跟我們就沒有任何關係了。     道教中一直講“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其實,已經就在告訴大家,書是假的!《道德經》是假的,  但是,有幾個人能想到這麼深呢?有幾個人敢想到這麼深呢?  兩千年來,公開的道教一直是在帶着枷鎖跳舞。  真正的修道方法,不是不能寫成書(老子已經寫成書了啊!),而是一直有種陰邪的勢力,不想讓人成仙得道,要斷了人修仙的法門,好方便它們榨取奴役人類。  我今天講出的這些,其實過去大道修煉的都知道,但是,誰也不敢明確的講出來。  因爲,一旦講出來,面臨着的是各方面的危險威脅……  大家都想講出來,可是,以前誰也不敢……  道教中修煉,最好一定要有師父帶,這個師父,還要是真脈承傳下來的,很多很多祕密跟目前社會上公開流行的都不一樣的。  自己修道,很容易就被書騙了,當然,也有大慧根者真的自己修成的,  因爲道不遠人,就在我們的身體上。   一直以來,中國流傳着一個天大的謊言,說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實,差遠了!  據學者統計,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是雅利安日耳曼民族,人口數量超過了25億,是漢族的兩倍多,廣袤的分佈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民族土地面積是中國漢族的11倍多,是世界第一大民族。   當西方日耳曼民族的人暴增到25億以上,從一個西歐小國,開疆擴土,建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時候,當日耳曼民族統治着世界一半以上的土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日耳曼人的時候,漢族人在幹什麼呢?漢族人在割自己的輸精管,割自己的輸卵管,在殺死自己的胎兒與嬰兒,還說自己在高尚無私的爲世界做貢獻,說自己是愛好和平的。   (二)  知道爲什麼日耳曼人要打仗,世界一呼百應了吧,本來都是一家子嘛。一個民族的。  知道美國爲什麼朋友這麼多了吧,本來就是一家子。  知道爲什麼中國沒有朋友,花錢再多也買不來一個朋友了吧。  民族,是最根本的原因。  你的兄弟姐妹出國了,還是兄弟姐妹,有血緣關係,就會照顧你,比別人親近。  日耳曼人也一樣,人家是兄弟姐妹國家。  你給外國再多錢,人家也不會把你當成他們的兄弟姐妹的。  漢族僅僅有一個國家,而日耳曼民族有許多國家,疆域面積是中國的七倍多,如果再加上附屬統治的人口與疆域,那更是可怕的了。  當西方日耳曼民族的人暴增到25億以上,從一個西歐小國,開疆擴土,建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時候,當日耳曼民族統治着世界一半以上的土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日耳曼人的時候,漢族人在幹什麼呢?  漢族人在割自己的輸精管,割自己的輸卵管,在殺死自己的胎兒與嬰兒,還說自己在高尚無私的爲世界做貢獻,說自己是愛好和平的。  如此“愚蠢”的政策,是誰制定的呢?是漢族人自己嗎?漢族人有這麼笨嗎?還是漢族被剝奪了發言權?九五至尊的胡錦濤只是在當傀儡執行隱於九五之上九六隱士的指令?那麼是誰在這幕後呢?你看我以前的文章就明白了。  (四)  穆斯林民族,15億,你可能要笑了,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不是血緣上的民族。  且慢,你先笑“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吧,漢族,炎黃子孫的後代,本來在中華這個地方,後來蒼狼白鹿的後代蒙古人侵略進來了大屠殺近億漢族人,再後來滿族,肅慎的後代,從西伯利亞通古斯也入侵進來了,滿清統治期間對漢人超過一億的大屠殺有四次(詳細史料見前文),現在人家的人大代表都紛紛提出來了,“不要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是肅慎”,還責令國家政府取消公祭黃帝,如果要公祭黃帝,就也要公祭肅慎,公祭蒼狼白鹿。  “中華民族”把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漢滿蒙藏混雜在一起,還能稱一個民族,然後再說“中華民族”就是好內鬥,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所有這些都被稱作“漢奸”,而不是叫“滿奸”, “蒙奸”,比如抗日戰爭時期滿族整體背叛中國,滿洲國幾十萬滿族軍隊跟從日本打仗,還抓漢族人送給日本731。可是,這些滿族軍隊都被稱作是“漢奸”。然後,再說“漢族”是最垃圾的,最出漢奸的,最好內鬥的,連岳飛抗金都被說成是內鬥的歷史,所以教育部取消了岳飛民族英雄的稱號。  “中華民族”的概念混帳到了這個程度,還能被稱作一個民族,那我起出來個“穆斯林民族”的名字,你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中華民族”完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也沒有任何共同的宗教信仰,還能被稱爲一個民族。  那麼“穆斯林民族”爲什麼就不可以稱呼起來呢?  如果你非要說錯,那麼請你先讓國家取消了“中華民族”再說我錯。  我是完全按照官方思維,起出來的“穆斯林民族”這個名字。  而且同一宗教,非常團結,你看中國曆次穆斯林回族作亂,還有現在的切糕黨就知道穆斯林有多團結了。  (六)  “基督教民族”,產生原因與“中華民族”相同。  中華民族,沒有統一血緣,沒有統一信仰,僅僅是在中國境內,就被稱爲是中華民族,滿族蒙古族俄羅斯民族都強烈抗議說他們是“黃炎子孫”,可是還能硬被弄成一個民族,那麼,弄個“基督教民族”,“穆斯林民族”出來,又有個什麼稀奇呢?人家可是統一信仰啊!!!打仗時是會一起上的。  各主要宗教人數表:  宗教 人數  道教 2,680,000  神道教 106,000,000  耆那教 4,340,000  孔教 6,320,000  巴哈伊教 6,000,000  猶太教 14,530,000  錫克教 23,820,000  瑣羅亞斯德教 26,660,000  佛教 360,000,000  中國民俗信仰 389,000,000  伊斯蘭教 1,500,000,000  基督宗教(包括一切門派) 2,000,000,000  英國國教會、聖公會(聖公宗) 81,660,000  羅馬天主教 1,000,000,000  東正教 217,000,000  新教 350,000,000  其餘獨立教會 400,000,000  未歸類基督徒 110,000,000  其他已歸類基督徒 27,200,000  30億“基督教民族”,怎麼樣?   (七)  與“中華民族”對應的“印度民族”,也是比漢族多的,而且,不實行屠殺嬰兒的“計劃生育”,一直到現在還是高昂的上升勢頭。人家政府正在準備着中國漢族人口被大規模消滅後往中國移民呢。   (十)  一個民族智商高低分佈概率密度,是由這個民族的基因決定的,  一個民族有多少達到科學家級別智商的人,是由這個民族的人口總量決定的,  同一個民族,人口總數越多,科學家就越多。  這是由民族先天基因決定的,後天的優生優育根本沒用。  沒有足夠人口基數的漢族,完全沒有跟日耳曼民族在科技上競爭的實力。  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跟日耳曼競爭的民族是猶太民族,雖然人少,但是,他們的民族高智商概率密度非常非常高!二戰前60%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都是猶太人,包括愛因斯坦等一系列科學家,三大宗教都是以猶太教舊約聖經爲基點的,耶穌摩西馬克思這些思想家都是猶太人。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西正教,新教……還有共產主義,這些都是猶太人的。  用GZZY階級鬥爭,挑撥一個民族的平民消滅這個民族的精英,進來,操控,灌輸GC主義思想,過幾十年再抽空,使他們進入信仰真空,就使這個民族成爲一盤散沙,環環相扣的陰謀。漢族就被這樣折騰了一番。在這個過程中,扶植一個少民,隱形做大。中國的愚蠢國策,都是由滿族制定,由漢族領導人發佈執行。對中國不利,你也覺得很愚蠢,還有比如印尼排華案,是滿族操控政府不讓政府去救華人。但是,這種行爲方式對滿族和猶太人最有利!很多漢族人還沒發覺,請記住,沒有愚蠢的政府,只有愚蠢的你。  一個民族中能的先天基因素質,是天定的,無法被後天的優生優育改變。很不幸的是,漢族沒有這麼高的平均科技智商,卻還在減少着自己的人口。  (十一)  漢族其實只有7.5億!  人口普查,政府不用任何唯一標誌的技術,不採集虹膜和指紋。  印度這個在大陸人眼裏一文不值的國家都知道用虹膜和指紋技術來進行人口普查。而大陸偏偏用最不科學的原始方法來搞人口普查,花上百億弄出一虛假數據有意義嗎?就好像有橋樑大道不走,偏偏要摸石頭過河一樣。就如同兩軍交戰,有這麼SB的軍隊,放着飛機導彈不用,偏要用小米加步槍去打仗嗎?爲什麼不能學習印度啓用智能符合識別軟件,採用虹膜和指紋數據防止造假呢?  ----------  給省計生委主任的一封信  您好!  我是一名社區計生專幹,自從省裏搞了全員人口信息採集工作以來,我們基層計生專幹可以說是基本上就沒休息過,可以說是“加班日常化”。  從去年9月份開始全員人口信息的採集到錄入電腦,再到過年後的以現居住地爲主,進行重複人員的刪除、移交。省裏也花了不少錢搞這個全員系統,我們也辛苦了好幾個月,本以爲做好了這個工作,是爲了今後工作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也爲今後人口管理有了個好的平臺而高興,畢竟以現居住地爲主的管理是符合現實工作實際的。  哪知道我們的辛苦努力最後都是白費勁,因爲統計口徑的變化,以現居住地管理爲主,我們在移交工作中,移交、刪除了不少人員,導致總人口和育齡婦女數的減少,這時上級領導又不肯了,又改變口徑,一定要我們將總人口數、育齡婦女數提上來,要和去年年報數一樣,一個都不能少,以爲我們個個都是張藝謀啊。和去年年報數一樣,不就沒有一點變化了。也不知這口徑是省裏領導改的還是市裏領導改的,接下來又是加班加點,圍繞數字做文章,不管是哪裏的,管他重複不重複,證件類型用個其它先保存再說,真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計生工作的“奇蹟”啊!  好不容易完成上級領導要求的數字任務,本以爲這個週末可以休息了,又來新任務了,要求已婚育齡婦女數要達到總人口的20%,怎麼可以要求我們都達到?我所在的社區是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一年的出生遠趕不上死亡數,2010年這過去的7個月,我社區的出生才12個,死亡已經有29個了,要我社區達到20%的已婚育齡婦女數那就只有做假。反正我們已經在增加總人口時脫離了社區的實際人口了,育齡婦女也就是造假出成績了,看樣子,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我們只有將“造假”進行到底了……  ---------------  政府不敢讓漢族人知道漢族人已經這麼少了。  因爲,還要繼續屠殺漢族嬰兒,繼續減少漢族,雪崩漢族人口。  因爲,猶太人認爲漢族是世界上唯一能對它們形成威脅的民族。所以,就扶植滿人操控政府這樣幹,很多時候它也是直接操控。  所有大陸官員都以消滅中國人口爲己任,不積極的,一條否決制,直接下臺,百日無孩,殺羊羔,屠殺漢族嬰孩。  漢族地區城市化過程中,很多的城市都象蘇聯莫斯科那麼擁擠,但是人口總量卻大大減少了。  漢族地區小學數量巨減,80年代每個村都有小學,走路上學就可以,但經過三十年計劃生育屠殺嬰兒,減少生源,五六個村才能設一所小學,需要坐車才能入學。  國家公佈的很多人口數據都在造假,給人營造人口多的假象。  2000-2005這5年裏,國家統計,漢族嬰兒出生數量,僅僅佔全國的52%,其餘的48%全是滿蒙回等民族的。  2005-2010這5年裏,怎麼樣呢?數據沒有公佈!  可以料想,再過30年,漢族的人口優勢將完全喪失,到那時,將沒有任何能力應對外族分化與屠殺……  那麼有一次蜥蜴人大喫人運動就可以又策劃開始了…… 而且,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還同是雅利安民族的分支,這要是把俄國在加進來,可是更加了不得了,  所以,漢族相對雅利安民族,無論人口還是領土面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別在以爲我們人多了,雅利安民族比我們多多去了!  啊呀,還是意淫吧,雅利安民族是從我們漢族克隆過去的……  其實是真的,所以,他們對我們有一種自覺的孩子對母體的關愛。 -  日耳曼人,總是lady first ,  什麼都是lady first ,  這其實就是源於我們華夏道家的“重陰抑陽”,  包括出入大門,都要lady first ,  紳士的作風嘛,其實跟我們是有淵源關係的。  遇到了危險,比如泰坦尼克號即將沉沒,女人和孩子先上逃生船,所有的男人靠後。  歷次日耳曼人遇到危險,一定是讓女人和孩子優先逃生,而男人是最後的。  這是非常優良的品質!  可是,現在的漢族,被計劃生育搞得已經普遍的相信了這種說法,爲了國家的發展,可以犧牲女人和孩子,爲了能發展經濟,可以屠殺嬰兒。  2010年國家衛生部年鑑,3.2億漢族嬰兒被計劃生育強制流產,3.2億活生生的漢族嬰孩生命啊……  1.4億漢族女人被迫割斷輸卵管,  計劃生育的殘忍是專門針對漢族的,沒有一個滿族或者蒙古族遭到這樣的事情,都是漢族。  可是漢族已經被洗腦認爲這是正確的,應該的了。沒有誰知道反抗。反抗的都被視作另類。  你們這些漢族的男人,真的認爲爲了經濟的發展,就可以犧牲漢族的女人和嬰兒嘛?  與日耳曼人的LADY first 相比,你們不覺得恥辱嗎?  一個認爲犧牲本民族女人和嬰兒就可以發展經濟的民族,有希望嗎?  滿人蒙古人,殺多少億漢族人,可是,他們沒有殺自己的嬰兒,  而漢族現在乾的事情,是殺自己的嬰兒。  虎毒不食子啊。  漢族的思想,已經被洗腦成了禽獸不如了。  當然,政策不是漢族做主制定的,可是,底層執行都是漢族執行的……  當西方日耳曼民族的人暴增到25億以上,從一個西歐小國,開疆擴土,建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時候,當日耳曼民族統治着世界一半以上的土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日耳曼人的時候,漢族人在幹什麼呢?漢族人在割自己的輸精管,割自己的輸卵管,在殺死自己的胎兒與嬰兒,還說自己在高尚無私的爲世界做貢獻,說自己是愛好和平的。   @lxm2000cumt 1356樓 2013-05-05 21:59:00  作爲真正華夏漢族的一員,看到真正華夏典籍《老子》問世非常的高興和充滿期待,但我們古文水平很差,請問能否將《老子》白話翻譯公之於衆,以便更好地流傳於世!  這對樓主來說是功德無量的一件大事!!!  -----------------------------  是,還真是的,哪位幫我白話翻譯一下吧,我現在還騰不出時間來做這個。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都強烈批判,說是最冰冷,最沒有人性的。毛主席在世時,也是一直強烈抵制周鄭劉搞“計劃生育”。   大家幫我想一想,“西方上帝耶和華”爲什麼讓猶太人必須把包皮獻給他呢?這是猶太最關鍵的立約。據說,漢族的人肉最好喫的地方是哪裏呢?就是那一塊皮兒……“西方上帝耶和華”是不是也喜歡喫那個皮呢?  其實,沒有被篡改的上古猶太教《聖經》中,沒有割禮這一說的,啊呀,不敢說了。  當年耶穌就是因爲廢除割禮而被猶太人殺死的。   日耳曼人當年大航海時代全球大擴張,佔領美洲澳洲……世界各大陸時,每個家庭生的孩子那個多呀,一般都是7、8個,10多個的也非常常見。   關尹子尹喜是老子的師父,不是老子的弟子  《史記》在這方面的記載完全篡改了歷史。   《關尹子》  文始真經  宇  宇者,道也。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鬥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哯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爲,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曰: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爲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曰: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道無我,聖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爲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爲沼,以石爲島,魚環遊之,不知其幾千萬裏而不窮也。夫何故?水無源無歸。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  曰: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聞道之後,有所爲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爲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爲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曰:一情冥爲聖人,一情善爲賢人,一情惡爲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祕。一情善惡爲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者爲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曰: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爲生,不名爲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爲事,不名爲道。  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異物,橫執爲道,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就末,無時得本。  曰: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於一息。  曰:兩人射相遇,則巧拙見;兩人奕相遇,則勝負見;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無巧無拙,無勝無負。  曰: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污穢,投之不見。能運小蝦小魚,能運大鯤大鯨。合衆水而受之,不爲有餘;散衆水而分之,不爲不足。  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曰: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惟無所得,所以爲道。  曰: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曰: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駸,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  柱  柱者,建天地也。  關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爲水,觀爲火。愛執而觀因之爲木,觀存而愛攝之爲金。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象存焉。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爲天,自中而降爲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爲火,降者爲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爲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爲金。木之爲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爲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爲精爲天,火爲神爲地,木爲魂爲人,金爲魄爲物。  ……   柱  柱者,建天地也。  關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甕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爲水,觀爲火。愛執而觀因之爲木,觀存而愛攝之爲金。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象存焉。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爲天,自中而降爲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爲火,降者爲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爲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爲金。木之爲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爲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爲精爲天,火爲神爲地,木爲魂爲人,金爲魄爲物。  運而不已者爲時,包而有在者爲方,惟土終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曰:天下之人蓋不可以億兆計,人人之夢各異,夜夜之夢各異。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蓋不可以塵計,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曰:心應棗,肝應榆。我通天地,將陰夢水,將晴夢火。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  曰: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雖大,彼固不知計。天地者,皆我區識。譬如手不觸刃,刃不傷人。  曰:夢中鑑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鑑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  曰:天非自天,有爲天者;地非自地,有爲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  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爲氣。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彼已鑽時,即名爲形。  曰: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特因外物有去有來,而彼瓦石實無去來。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  曰:衣搖空得風,氣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知此說者,風雨雷電皆可爲之。蓋風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猶如內想大火,久之覺熱,內想大水,久之覺寒。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曰: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八風之朝,可以卜當時之吉凶。是知休咎災祥,一氣之運耳。渾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認而己之。  曰: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苟離於寓,道亦不立。  極  極者,尊聖人也。  關尹子曰: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內外之大同,故或先內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財;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天下歸功於聖人,聖人任功於天下。所以堯舜禹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曰: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  曰: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聖人之事人爲,非聖人能自事。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曰: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曰:聖人之道,或以仁爲仁,或以義爲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爲仁。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曰:勿以行觀聖人,道無跡;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爲;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曰: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聖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見聖人。  曰: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衆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  曰:聖人曰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子,不賤小人。賢人曰物,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與之,短之長之,直之方之,是爲物易也。殊不知聖人鄙雜廁別分居,所以爲人,不以此爲己。  曰:聖人之於衆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衆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衆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曰:魚欲異羣魚,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羣虎,舍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衆人,特物不能拘爾。  曰: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曰:如鍾鍾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如車車然,如車舟然,聖人之行則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曰: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爲龍,亦不能爲蛇爲龜爲魚爲蛤。聖人龍之,賢人蛟之。  曰:在己無居,形物自着,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曰:渾乎洋乎遊太初乎,時金己,時玉己,時糞己,時土己,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  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悽悽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曰:聖人以有言有爲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嘗言未嘗爲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曰: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  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衆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衆人,別有聖人也哉。  曰:天下之理,夫者倡,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是以聖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曰: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分,事則棋佈。  曰: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堂堂爾,胡然臧臧爾。惟其能遍偶萬物,而無一物能偶之,故能貴萬物。  曰: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則然。 鑑  鑑者,心也。  關尹子曰:心蔽吉凶者,靈鬼攝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攝之;心蔽幽憂者,沈鬼攝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攝之;心蔽盟詛者,奇鬼攝之;心蔽藥餌者,物鬼攝之。如是之鬼,或以陰爲身,或以幽爲身,或以風爲身,或以氣爲身,或以土偶爲身,或以彩畫爲身,或以老畜爲身,或以敗器爲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兩精相搏,則神應之。爲鬼所攝者,或解奇事,或解異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於躬,惟曰道於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繩,或死井。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於神,役萬物而執其機,可以會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應萬物,其心寂然。  曰:無一心,五識並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虛,則實滿之;借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爲。  曰:火千年俄可滅,識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運者車也,所以運之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其往無在。其來無從,其往無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曰:知心無物,則知物無物,知物無物,則知道無物,知道無物,故不遵卓絕之行,不驚微妙之言。  曰:物我交,心生;兩木摩,火生。不可謂之在我,不可謂之在彼,不可謂之非我,不可謂之非彼,執而彼我之則愚。  曰:無恃爾所謂利害是非,爾所謂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聖人方且不識不知,而況於爾。  曰:夜之所夢,或長於夜。心無時生於齊者,心之所見皆齊國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晉之梁,心之所存各異心無方。  曰: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 ? ,善心者師心不師聖。  曰:是非好醜,成敗盈虛,造物者運矣,皆因私識執之而有,於是以無遣之猶存,以非有非無遣之猶存,無曰莫莫爾無曰渾渾爾猶存。譬猶昔遊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識者,變識爲智。變識爲智之說,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慄思盜,心怖曰識。如認黍爲稷,認玉爲石者,浮游罔象,無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識。此想此識,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於來日想識殊未可卜,及至來日,紛紛想識,皆緣有生,曰想曰識。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知此說者,外不見物,內不見情。  曰:物生於土,終變於土,事生於意,終變於意。知夫惟意,則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惡之。意有變,心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爾,事者,欻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曰:情生於心,心生於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來幹我者,如石火頃,以性受之,則心不生物浮浮然。  曰:賢愚真僞,有識者,有不識者。彼雖有賢愚,彼雖有真僞,而謂之賢愚真僞者,系我之識。知夫皆識所成,故雖真者,亦僞之。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於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執以爲有;於至變中,執以爲常。一情認之,積爲萬情;萬情認之,積爲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無休息。殊不知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一碗中變成萬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虛。我之一心,能變爲氣,能變爲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夫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曰:人之平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結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識既昏,孰能不信。我應之曰: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不怖畏。故黃帝曰:‘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曰:我之思慮日變,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見我,內不見心。  曰:譬如兩目,能見天地萬物,暫時回光,一時不見。  曰:目視雕琢者明愈傷,耳聞交響者聰愈傷,心思元妙者心愈傷。  曰: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  釜  釜者,化也。  關尹子曰:道本至無,以事歸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爲。得道之尊者,可以輔世,得道之獨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時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爲百年,能以百年爲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礙者,能以一里爲百里,能以百里爲一里;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雨;知道無形能變有形者,可以易鳥獸。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有即無,無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實即虛,虛即實,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龜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窺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龍虎。知象由心變,以此觀心,可以成女嬰;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爐冶。以此勝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爲之,亦能能之而不爲之。  曰:人之力,有可以奪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 ? 。死屍能行,枯木能華,豆中攝鬼,杯中釣魚,畫門可開,土鬼可語,皆純碗所爲,故能化萬物,今之情情不停,亦碗所爲。而碗之爲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碗者,本未嘗合,亦未嘗散,有合者生,有散者死。彼未嘗合未嘗散者,無生無死,客有去來,郵常自若。  曰:有誦祝者,有事神者,有墨字者,有變指者,皆可以役神御碗,變化萬物。惟不誠之人,難於自信,而易於信物,故假此爲之,苟知惟誠,有不待彼而然者。  曰:人之一呼一吸,日行四十萬裏,化可謂速矣,惟聖人不存不變。  曰:青鸞子千歲而千歲化,桃子五仕而心五化。聖人賓事去物,豈不欲建立於世哉。有形數者懼化之不可知也。  曰:萬物變遷,雖互隱見,氣一而已,惟聖人知一而不化。  曰:爪之生,發之長,榮衛之行,無頃刻止。衆人皆見之於着,不能見之於微,賢人見之於微,而不能任化。聖人任化,所以無化。  曰:室中有常見聞矣,既而之門之鄰之裏之黨,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見聞各異,好惡隨之,和競從之,得失成之,是以聖人動止有戒。  曰:譬如大海,變化億萬蛟魚,水一而已。我之與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無人無我無死無生。  曰:天下之理,是或化爲非,非或化爲是,恩或化爲仇,仇或化爲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曰:人之少也,當佩乎父兄之教;人之壯也,當達乎朋友之箴;人之老也,當警乎少壯之說。萬化雖移,不能厄我。  曰:天下之理輕者易化,重者難化。譬如風雲須臾變滅,金玉之性歷久不渝。人之輕明者,能與造化俱化而不留,殆有未嘗化者存。  曰:二幼相好,及其壯也,相遇則不相識;二壯相好,及其老也,相遇則不相識。如雀鴿鷹鳩之化,無昔無今。   宇宙中最完美的一種生命形式:一夫三妻,一男三女長相廝守  笑什麼?不笑不足以爲道啊。   大家注意到一夫一妻制度的來源了嗎?  有人說,“我很傳統,一夫一妻,很道德,很規矩”,  可是大家看一看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講這個,都是一夫自由選擇幾個妻子的制度。  所以啊,一夫一妻制並非傳統文化,  而是西方堅船利炮轟擊下中國被強制注入的一種現代文化,  這種文化的背後是有巨大陰謀的!  其設計者的目的就是讓壞人多佔有美女,而讓你,最多隻能有一個,它們不是僅通過法律來實施,而且通過道德來灌輸,讓你覺得多娶一個老婆就是幹了大壞事虧心事,它剝奪了你娶幾個老婆的自由。這種道德層面的設計與那種金錢方面的道德設計如出一轍,都是灌輸給你多了就不好,說錢多瞭如何不好,說老婆多瞭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道德。你想多娶老婆呢,它就操縱整個現代社會輿論罵你,說你喫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讓你不敢再多想了。可是它們卻在你不知道的時候把你鍋裏的給偷走了。   宇宙產生生命,產生你的同時一個兩個三個四個還有五個的,一個男的多個妻子,其樂融融,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是最美好的狀態。一夫一妻制不能絕對化,而是要遵從生命的自由本源。   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正常人類社會狀態下,一夫兩妻三妻多妻,很多很多都是非常和諧,天倫之樂其樂融融的,人類社會幾千年來一直就是這樣過來的。  到了近代受到猶太教絕對化一夫一妻制的衝擊後,高離婚率,種種現代社會家庭問題的比例遠遠高於古代社會十幾倍還要多。猶太教的一夫一妻制,看似公平呀,它們還用公平來作爲理由,其實互相求公平時,已經是在搞對立了,夫妻不是做買賣做交易講公平,求公平時,就已經失去了相互的信任,而且剝奪了生命自由選擇的權利。   所以,廢除違反自然的猶太邪靈強加給人的一夫一妻制,勢在必行!  在這方面,必須尊重生命自由選擇的權利!  人家一夫兩妻三妻生活的其樂融融的,你去說人家不道德,強制人家必須休掉一個,這本身就是一個罪行!  這樣的罪行每天都在大量產生着,你看電視片中,感情問題幾乎都是強制化一夫一妻製造成的,如果不認爲一夫多妻是不道德的事情,給人自由,很多問題都根本不會產生。   除了這個因素外,還有一個,你自己能確認你自己是好人,你多娶妻子呢,人間就多了快樂祥和,多生孩子,人間就多了好人的後代。就象你自己能確認你自己是好人,你多賺錢,壞人的錢就少了。   一談到一夫多妻制,變異的思想,它又挑撥那種讓人失去信任的公平,說那能不能一妻多夫呢?  首先,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就決定了一個事情,什麼事情,我想你明白,就是這個不同呢,女的共享男的容易,男的想共享女的可就有心理障礙了。  所以一妻多夫是不可以的,當然說你們自願,那當然誰也不管。   人類幾千年來,一夫多妻一直生活的很好的,突然冒出個一夫一妻制來,你不覺得詭異麼?這裏邊還有更大的陰謀,現代道德觀念下隱藏的都是巨大的陰謀。   我現在是在講大道修煉中的一夫多妻啊,  不是華夏人的,請閉上眼睛不要看。   生命在宇宙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現代西方傳來的強制一夫一妻制度,宣稱給女子公平的同時,卻剝奪了多少女子的幸福!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劇!看似公平了,可是幸福嗎?快樂嗎?沒有幸福與快樂的公平又有什麼用呢?那些連自己唯一的老婆都哄不高興的男人憑什麼娶妻呢,就該讓這種人絕種!可是一夫一妻制度卻打着平均分配公平的旗號維護壞人。  古代自然社會里,根本沒有這種強制的一夫一妻制度,那時可以自由娶幾個妻子,很多家庭都是其樂融融的。   強制一夫一妻制度的根本來源問題,又是猶太教,哈哈,  在美國的推動下,猶太教的教義在全球衝擊着一切古老的傳統信仰。沒有任何倖免,包括中華文明。  而聖經舊約本身就是猶太教義,大家知道里邊講啊,說耶和華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爲一體,因爲神只給男人造了一個女人,所以強制一夫一妻也是神定的,“只能一夫或一妻,除一夫一妻外與異性發生關係的就算犯奸淫”,猶太教義就是這樣,那麼猶太法律當然就也是這樣的。  到近代猶太人操控了整個世界,當然也就強化推廣開來了這個強制一夫一妻的制度。  可以一夫多妻、崇尚婚姻自由的中華文明就被沒落了。  我們一定要找回要恢復我們的這些美好傳統。   宇宙中最完美的一種生命形式:一夫三妻,一男三女長相廝守,三星拱月,這是最真最美好的。  蜥蜴人在近代幾百年來,一直在實施巨大的陰謀,宣揚一夫一妻制,  它們從一開始先宣揚一夫一妻如何美好純情浪漫,  再到後來設立法律強制執行,  它們派它們思想控制下的文學家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都這樣宣揚, 一夫三妻,三星拱月,斜月三星,  生命的先天狀態,最美好的狀態。  那個心字啊,斜月三星,歷來講修道修心的,可是古老的歷史以來,誰也不知道心是什麼了。   修道,修心養性,  哎呀,明白最後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吧。   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其實啊,這是一個《周易》中巨大的謊言  大家知道 太上老君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個二就是陰陽,那麼這個陰陽本來就只是道的一種派生衍生物而已,怎麼可以等同於道的本身呢?衆孫子加起來能等於爺爺嗎?就這麼個簡單的道理。  從一陰一陽謂之道里派生出來就是目前這個法律強制執行的一夫一妻制度,造成了多少社會問題,造成了多少妻離子散,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劇,可是,還被這個西方社會的邪惡操控統治者給宣揚成是神聖的,被道德灌輸迷惑了本性的世人認魔爲親竟維護起這個萬惡的一夫一妻制度來,他們寧肯犧牲自己的自由與幸福也要維護他們的這個觀念。   這個東西講出來也非常尖銳,  被罵成是不道德的,可是,難道我們中國古人5000年來都不道德嗎?  道,要長久的才能叫做道,一個只有幾十年的一夫一妻制度怎麼能叫做是道呢?怎麼能被稱作是道德呢?  一夫多妻頂多只是不合時宜,而不是不道德。  說一夫多妻不道德的,恰恰他自己纔是最不道德的,他根本不懂道德是什麼!!!  我們必須消滅這個社會上的這些蜥蜴人制定的不合理道德規範!!  今年的兩會上大家也看到了,賣淫合法化都能由人大代表提出登上大雅之堂,爲什麼一夫多妻就不能呢?   說一夫多妻制會造成許多男的娶不上媳婦,  我說那是活該呀,  優勝劣汰,就該讓那樣的一個媳婦都伺候不好的男人絕種。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夫多妻,從來沒見出什麼問題。  說現在中國孩子男多女少,那還不簡單,進口呀!  中國的男孩子還可以到西方社會繁衍後代佔領土地呀。   設計一夫一妻制度的,還有一個原因,這是一個容易進行精神操控的方式。  大家搞天體物理學的應該知道,那個三體問題,解決起來,超出了整個數學的能力極限,那微積分方程解到無限長都仍然描述不了三體運動狀態,是一個典型的數學上的不可解問題,求近似?任何無限微小的擾動,都會蝴蝶效應引起無限大的後果變化,這些都是19世紀末期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就證明了的。  大家知道當年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微積分計算天體運行規律,可是啊,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兩體問題,只有一個恆星一個行星,是嚴格可解的,二次曲線嘛,那個軌跡或者橢圓、圓,或者雙曲線,可是啊,如果是一個恆星兩個行星,好了,19世紀末數學家就已經證明了,沒有任何數學方程可以描述那個運動軌跡,那個運動軌跡超出了整個數學體系的表達能力,  是的,數學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數學對宇宙的認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你要問現在發射衛星呀導彈呀,這些怎麼回事呢,這些都只是近似解,根本不可能得到嚴格解的,只是能把誤差在一定的時間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而已。也就是說啊,三體問題,就是不可控的!更別說四體問題,N體問題了。  而恰恰二體問題是可控的。  哈哈哈哈   那麼,假如作爲這個世界的幕後操縱者想控制這個世界,你想按照什麼樣的方式來設計這個世界的規則呢,必然是按照可控的方式。  這就是一夫一妻制度被規定成法律的根本原因。  一夫一妻制度啊,很脆弱的,很容易被操控的,在這個社會上,那麼多的夫妻都生活的那麼艱難,特別是一生孩子呀,忙得簡直……大家想一想,如果三個妻子,誰生孩子就一起照顧誰,這是多好的事情啊!一夫一妻,頂多兩個人賺錢,一夫三妻,四個人,哪種方式容易在這個社會上混開?明擺着的事情啊。  就象三體問題,一夫一妻可以用數學精確描述,只要再多一個,就超出數學體系的能力了。  過去是確定的,宇宙的規則是不變的,那麼將來是不是也是確定的呢?不是,上世紀的混沌理論已經嚴格證明了:不是,宿命論是錯誤的。任何系統,過去確定,規則確定,但是未來仍然是不確定的。   人體究竟是誰造的,從哪裏來的,這是一個巨大的祕密,而且這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能解開的迷,是一個宇宙的不可解問題,不可判定問題。沒有任何理由任何原因的,人體存在了。超越了一切創造的概念,產生的概念,人體之古老,比 “創造”“產生”這個概念還要早,比時間概念還要早。   人不是神造的,  女媧造人已經被證明是蜥蜴人嵌植編造的了,  西方人說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所以人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但是神的形象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還是沒說到人體到底從哪裏來的。  人真的不是神造的,  在道教中歷來就將,人是自然形成的,這個人體,是跟一切神等位平等的。  神仙都是人修成的。   @芒果布丁草莓醬 1454樓 2013-05-05 23:31:00  樓主前面說蜥蜴人喜歡喫華夏人 後面又說蜥蜴人搞計劃生育陰謀降低華夏人口 自相矛盾 別告訴我說蜥蜴人想減肥  -----------------------------  人太多了,蜥蜴人還不敢輕易動手了。想象我們10多億漢族人聯合起來會是什麼力量。所以要先計劃屠殺一批人口。   人體來源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可判定問題,是宇宙解不開的迷  數學上有很多問題是不可判定的,超出了數學的極限能力,宇宙也一樣,有一些問題是永遠不可解的,你自己的奧祕,你自己是誰,宇宙究竟最終怎麼樣,這樣的問題都是不可解的。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證明了有無數的數學問題是超出數學的能力極限的,不可判定不可證不可解,包括一些看上去很初等的問題,  比如說,如果我們用可數種顏色對每一個實數染色,是否必定存在4個互不相等的數a,b,c,d,使得它們的顏色都相同,而又滿足a+b=c+d?這看起來怎麼也不像沒有一個確切結論的問題,但有人證明了它實際上和連續統假設的否定是等價的,也是不可判定的。  當代的數學家們都很提心吊膽的啊,誰也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十幾年的題目,會不會突然有一天被證明是不可判定的。 數學命題,有真命題假命題,還有一類,不在真假之中的不可判定命題。   在道教歷代看來,神造人論是一個巨大的陰謀,其目的就是所謂的“神”爲了實施對人類的控制。   你自己是誰,是一個不可判定問題,不確定。  宇宙的最終真理是什麼,也是一個不可判定問題。   @難得讀書 1457樓 2013-05-05 23:34:00   樓主引經據典,浩繁文字實在令人佩服。  我也希望如樓主般思考。  有幾個疑惑,請教一下樓主。  1.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如果佈局如此宏大的規劃。必須有全球眼光。所謂蜥蜴人何方神聖?貌似那個時候還沒有世界地圖。假設西方在遙遠的時期就知道有中國,恐怕不是派一個人到中國霸佔一個女子再生一個怪物來傳教能做到滴。樓主提到的儒家禍害深以爲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實禍害中國,樂觀點說至少還要......  -----------------------------  只能是一個來自外星球的蜥蜴人文明做的這種佈局…………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佈局是從東西方同時進行的。   蜥蜴人把愛有意定義成“只能是唯一的”,這是對愛的束縛,這是一個巨大的欺騙!   蜥蜴人給生命自由的愛下了一個定義一個緊箍咒,它們有意的把愛定義成是“只能是唯一的”,否則就不是愛,然後再給人扣帽子說什麼不懂得什麼是愛。  其實,恰恰最不懂的愛是什麼的是蜥蜴人。  你看《老子》當中的“情”都被改成“靜”呀什麼的。  蜥蜴人怎麼就這麼怕情呢?   @難得讀書 1457樓 2013-05-05 23:34:00  @浩然之氣  樓主引經據典,浩繁文字實在令人佩服。  我也希望如樓主般思考。  有幾個疑惑,請教一下樓主。  1.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如果佈局如此宏大的規劃。必須有全球眼光。所謂蜥蜴人何方神聖?貌似那個時候還沒有世界地圖。假設西方在遙遠的時期就知道有中國,恐怕不是派一個人到中國霸佔一個女子再生一個怪物來傳教能做到滴。樓主提到的儒家禍害深以爲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實禍害中國,樂觀點說至少還要......  -----------------------------  只能是一個來自外星球的蜥蜴人文明做的這種佈局…………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佈局是從東西方同時進行的。  -----------------------------  篡改東方的《老子》,西方的《聖經》  燒東方的周朝皇室圖書館,燒西方的好像是叫“亞歷山大圖書館”吧。   猶太教、基督教其實是一種外星人宗教,  中國古代是一夫多妻的,一夫一妻制是近代中國從基督教國家學來的“西方文明”,  即使是現在的無神論中國也認爲一夫一妻制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學的婚姻制度!  卻不知道這背後已經遭到了猶太邪靈的操控。  人的觀念,變得可是真快啊。  這種強勢的宗教文化傳播,讓世界上不是猶太教信徒的人都隱性信仰着猶太教。  不只一夫一妻制,你想不到的很多地方都是要操控你的觀念灌輸。  古時非戰爭年代人的平均壽命,過去的被世界衛生組織僞造數據有意縮短,它們這樣做是有目的的。  大家知道目前宣傳的不能近親結婚,其實,等過了一百年,又是一個要推翻的科學觀念,遺傳病的形成跟近親結婚根本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概率上的浮動,但是世界人口組織卻在這方面有意的僞造數據騙人,僞造事例騙人。  大家知道買馬講究 “純種馬”,其實就是近親結婚的馬,優良品種嘛,怎麼人就不是了呢?這背後就是蜥蜴人要混亂人種的陰謀!  早戀的問題,在中國現在簡直畏之若猛虎了,  可是誰知道禁止中國人早戀是一個更巨大的陰謀呢。  在歐美西方國家,16歲就可以結婚了,  現代中國人說早戀時,人家都結婚了,  包括香港臺灣也是 16歲就可以結婚。  中國是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大的國家,造成了無數的社會問題。  那麼我問的是:難道其他國家都錯了,只有中國是對的?  中國古代歷來也都是 16歲就可以結婚,難道中國曆代都錯了,只有現在是正確的?  中國爲什麼出不了重大科學發現出不了諾貝爾獎,一個集體心理性壓抑的民族,怎麼能與宇宙真理溝通呢?  還想當世界強國,這一點不糾正,永遠也當不了。  真正的,應該對晚婚晚育畏之若猛虎纔對!   “道力人,真散漢,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覓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飲長生酒,景裏無爲道自昌。一任羣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鄉。”  “鼎器本是乾坤體,大藥原來精氣神。若會攢來歸一處,須用同心三個人。 ”  “三個人,無他說,只要真師真口訣,指破陰陽三品丹,方可存心待明月。 ”  無根樹,花正黃,產在中央戊已鄉。  東家女,西舍郎,配合夫妻人洞房。  黃婆勸飲醒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場。  這仙方,返魂漿,起死回生是藥王。  (三)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煙花寨,酒肉林,不犯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  (四)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爲恕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五)  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配男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爲凡,逆爲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我在引用張三丰真人的《無根樹》啊。  張三丰真人告訴我們的,就是“情”。  老子道德經中的“情”被篡改成靜,張三丰真人知道這個真相,  特意囑咐  女子無夫爲恕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我在這個帖子裏,要告訴大家很多過去修道界的不傳之祕。  其實,不是不想傳,而是有某種勢力,不讓我們傳,那時又無法對抗……只好…… -  整個道教界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又一波震盪衝擊波要來了   哈哈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  甲本1組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爲棄慮,民復季子。   三言以爲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屬。   視素保樸,少私寡慾。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穀下,是以能爲百谷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   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衆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   道恆無爲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醜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恆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甲本2組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甲本3組   至虛,恆業。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圓圓,各復其根。   甲本4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爲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甲本5組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螝蠆蟲蛇弗蠚,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終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而)驕。自遺咎也。  乙本1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是以早復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無爲也,無爲而無不爲。   絕學無憂。唯與訶,相去幾何?   美與醜,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爲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   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乃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組   上士聞道,勤而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爲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乙本3組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勤。   啓其兌,實其事,終身不復。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贏若詘,大直若屈。   躁勝凔,靜勝熱,清清爲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丙本2組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丙本3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   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故殺人衆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丙本4組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聖人無爲,故無敗也;無執,古無遠。   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衆之所過。   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全篇完]   現在是2013年5月6日了,華夏上古文明大反攻,從先人墳墓裏破土而出,第二波衝擊波開始。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可憐我們華夏上古文明啊,兩千多年來,悄悄躲在地下,深深隱藏着啊……   郭店楚簡——千載難逢的文化大發現  1999年歲末,武漢大學珞珈山中外學者雲集,都來參加“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究會”。圍繞郭店發掘的804枚竹簡所記載的1.3萬多字的典籍,涵蓄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球漢學界中外學者開展了一場空前的大討論,專家們認爲“這是千載難逢的文化大發現”,這批竹簡提供了“驚世駭俗的信息”,這將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這批戰國時期的楚簡的發現,重要的是由於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先秦戰國古籍幾乎毀於一旦,今天所見大部分先秦戰國古籍,並不是先秦直接傳下來,而是由漢代儒生整理後傳諸後世的。還有大量古籍現已佚失,無從尋找了。楚簡的面世,將對中國先秦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哲學、政治等諸多領域的研究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填補這些研究領域的一系列空白,並修正、補充以往學術研究的成果。  八百枚竹簡,爲中國傳統文化正本清源   在湖北省荊門市的紀山鎮郭店村,是郭店一號楚墓所在地,這裏是楚國貴族古墓羣中被盜挖過的衆多隱墓之一。這些價值連城的楚簡能從盜墓賊的洗劫中被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個奇蹟。紀山鎮距楚國都城郢都——紀南城僅10公里,南距荊州市25公里,北距荊門市65公里,2300年前,這裏是楚國王公貴族的墓葬區,目前,古墓羣佔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從地表可以看到土堆的墳墓297座,有十幾座古墓直徑有60多米,高約十幾米,至於地表上看不到土堆的隱墓不計其數。這裏有紀山鎮“掘地三尺,寶貝無數”的說法。這裏交通方便,盜墓團伙和國際文物走私集團長期覬覦於此。所以郭店村也是當時盜墓活動最爲猖獗的地方。在打擊盜墓活動的同時,荊門市博物館的考古專業人員對被盜的古墓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1993年10月,他們在發掘郭店一號楚墓時,發現這個墓已經於數月前兩次被盜。墓中存有一槨一棺,當時槨東南角的蓋板已被盜墓賊打開了一個40釐米的洞。據現場分析,由於墓室積水,盜洞開口太小,無法鑽入墓室,盜墓賊只好用鐵耙伸進墓室,扒撈青銅器。考古人員進駐現場後,對墓室展開了細緻的清理。   “這一大卷楚簡被清理出來後,在場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盜墓賊的鐵耙若長一點,郭店楚簡恐怕早已灰飛煙滅。”主持現場清理工作的崔仁義心有餘悸地說。如果盜墓賊將這些竹簡盜走,竹簡可能會因得不到及時處理而永遠湮沒。當時黑乎乎的竹片上什麼也沒有,大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項驚人的發現。要讓竹簡現字,首先都得進行化學還原處理。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試驗,從清淤到再現字跡,竹簡的化學還原處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還原後的竹簡韌性如同新竹一般,文字墨跡不僅清晰,而且還有光澤。  簡牘出土,在歷史上最爲重要的有下列幾次一次是在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大宮室,將孔子故居拆毀,從牆壁挖出一大批竹簡。另一次是在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波郡有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戰國古墓,從魏王墓中挖到大量的竹簡,都是用戰國文字寫成的古書,據說有幾十車之多。後來國家派了着名學者荀勖、束皙等對這些竹簡進行整理,編成了《逸周書》、《穆天子傳》、《竹書記年》等多種古籍,可惜大多又再度亡佚。  包括楚簡在內的先秦簡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和人類文明的珍貴財富與資源。在國外學者看來,郭店楚簡引發的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大討論,其意義完全可與當年的《死海古卷》大討論(在以色列死海北岸發現的《死海古卷》,其中有2000年前《聖經》古抄本,所載基督教知識與今日基督教知識不盡相同,引發了西方學術界的大討論。)媲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知久專門出了一本專着《郭店楚簡研究》,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治療、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危機”。歐洲漢學學會主席、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瓦格納說,郭店楚簡的出土爲重新評估東方文化提供了契機。研究歷史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古書,一是通過文物。許多古籍經過世代傳抄,跟古人原作相去甚遠,而作爲文物的簡牘,則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經多次在出土文物中發現簡牘,但無論從竹簡數量和文字數量來看,郭店楚簡都名列前茅。以804枚郭店楚簡達13000餘字,涵蓋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使全世界對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產生新的認識。  郭店楚簡有我國迄今爲止最早的《老子》文本,流傳今日的《老子》與古代的《老子》有何不同,郭店楚簡無疑提供了最有價值的資料。在西方,外國典籍被翻譯最多的是《聖經》,其次就是《老子》。老子的着作不僅在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中長盛不衰,隨着地下墓葬一再發掘出它的傳抄本而越發受到舉世矚目。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以兩種帛書《老子》最爲人知曉。郭店楚簡中竟有3種《老子》節抄本。這些《老子》節抄本雖不是最原始的祖本,但它們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抄本。 拂去歲月的風塵,郭店楚簡將我們帶進了一個純真而古樸的哲學世界。在那裏,“聖人”先哲的聲音清晰如鏡,動人心絃。  千百年來的古訓中,原來有許多以訛傳訛的信息 -  好啦,大家可以再對比一下啦。  奶奶的,什麼無爲不爭,道教修道還都有武學修煉呢,   列位啊,怎麼辦呢?這老子道德經被篡改的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怎麼看呢?  萬惡孔丘孔老二,我要把你碎屍萬段,你篡改老子道德經,騙我華夏兒女兩千多年啊!!   有無之辨和對老子道的偏斜  ——從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於有/無”章談起  張祥龍 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  對於《老子》① 之道的理解,歷來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可稱作“水平(域)的”(horizontal)和“垂直的”(vertical)。就“有/無”的話語方式而言,水平的理解方式強調“有無相生”(《老子》通行本第2章),有與無在一個水平視域之中;而垂直的方式則強調“有生於無”(《老子》通行本第40章),無比有更高級,或更根本,有從無派生而來。這兩種理解都可以在《老子》通行本中找到根據。“有無相生”的依據更多,不僅第1、2、11等直接談到有無關係的章節,而且那些講“玄”、“中”、“虛”、“惚恍”、“爲無爲”、“衝”、“和”、“混”、“樸”、“反”、“大A非a”、“知A守非A”、“無a(A)之A”等章節,也屬於這條思路。“有生於無”的依據要少得多,第25、40、42章似乎含有這種依據,但細讀這幾章,也有“相生”的意思,如25章,雖然將“道”說成是“先天地生”、“獨立不改”,似乎是超出一切“有”並生成萬有的“無”,但同時講到它的“混成”、“周行”、“逝、遠、反”和“自然”,所以與“相生”的說法也相通。40章講“反者,道之動”、42章講“負陰抱陽,衝氣以爲和”,也有水平域狀的思路。只有將其中的某個句子孤立出來,像40章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和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纔有明確的垂直的、線性生成的意思,也就是從一個更高級的源頭依次生成了萬有,而萬有並不反過來生成那個源頭。所有這些依據中,第40章的那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對於這條思路的最明確表達。②  自從戰國中後期以來,對於老子道論的垂直式的理解佔了上風,並由此造就或影響了黃老學、法家、雜家、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學派乃至現代中國哲學界的道論,成爲中國兩千多年哲學思想史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流行思想方式,儘管一直也存在着不同的聲音,比如《莊子》的道論,就基本上是“有無相生”型的。20世紀末郭店楚簡《老子》本的發現,讓我們可以從文本角度重新審視這樁兩千年的思想公案。本文就將以研究郭店《老子》甲本的相關章節爲起點,說明爲什麼水平域式的解釋更有道理,並深究“有無”和“相生”的含義。其次,將主要以黃老學和韓非子的道論爲例,探討戰國以來的垂直式解釋的思想原因。  二、“無”及“有無相生”的含義  《老子》中,“無(無)”有多種含義,簡單說來有兩類,即否定和潛伏。否定依不同語境而相當於“不”、“沒有”、“非”、“勿”。這樣的無相當多,比如“能無離乎?……能無知乎?”(10章)、“常使民無知無慾”(3章)、“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14章)、“大象無形”(41章)、“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63章)、“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72章)等等。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否定掉任何可對象化的東西,即主客分裂後的任何一方(獨立的主體也是意識的對象)。潛伏之無指經過否定之無的損泯之後,所餘下者。這就有些像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是什麼?》中所說的:“‘無’[Nichts]是對存在者[可對象化者]的一切加以充分否定。……然後‘無’本身就會在此否定中呈現出來。”(13) 這也就是說,經過否定之無化(Nichtung),儘管再無什麼可把捉的東西,但並不就是一片幹無(nihil),導致虛無主義(Nihilismus, nihilism);情況倒是,這種否定越是徹底,“真乾淨”,就越是有一片“白茫茫大地”或一種潛伏的境域出現。“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老子》1章)  這裏的一個要害是,這潛伏之無的的確確是潛隱低伏的,沒有任何可把捉、可斷定的實體性自身,不然就會被否定之無的利刃削去,所以它絕不會成爲一個比“有”更高級的“無自身”(Nichts an sich, Nothing in itself),有一個獨立的存在身份,可以被概念把握、名詞指稱。換言之,“無”並不是一個像“上帝”、“理念”、“實體”、“存在者”那樣的名詞,通過它的概念內涵——比如“無與倫比者”、“存在的絕對模式”、“依自身而存在”等——來指向其外延。它既無這種內涵,也無這種外延,但又不僅僅是一個否定,而有自己的非概念、非實體和非獨立的身份。就此而言,它處於單純的否定與單純的大有(Sein, Being)之間。那麼,如何貼切地理解無的這種微妙之義呢?  《老子》採用的一個表達無的方式就是讓它與有相對,並就在此相對之中顯示出那潛伏的發生性來。第1章是這樣(“‘無’……始;‘有’……母。……妙;……徼。……同出而異名,……玄”),第2章是這樣(“有無相生,……(a/非a相…)……(A而弗a)”),第11章也是這樣:  ……當其無,有a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此“其”即某種有(轂、器、室),只有正當其無,纔會有用。所以這“用”是有無相對而生成的狀態,也就是道的表現。“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這作爲“道之動”的“反”,首先就指有/無、陰/陽的相對相反。只在這對反之中,纔會出現非對象化的弱、虛、衝及用,於是有“反”的另一義,即“返”,也就是返回到物之初態。這麼理解的用就不只是某個存在者發揮的“作用”(function, action),那種作用總已經以哪怕隱蔽的方式預設了某個作用者,正是老子要用“無”去否定的“爲”。無卻沒有絲毫實體乃至存在者狀態可言,毫無自身的內涵,所以也不會發揮什麼作用,只能在與有的相對中即刻生成那非有非無而又即有即無的“利/用”。離開了有,無就是幹無;離開了無,有就是讓人失道之小有。可一旦無對上了有,就與之互補而生出利/用的當下意義和存在,即其玄義或玄在。所以海德格爾在翻譯和解釋此章時,將其中的四個“用”都翻譯成“存在”(Sein)(14),因爲對於他來講,存在不同於存在者(Seiende),是有無混成或對成的,也正是“物”(Ding)之初態。  這就是“有無相生”的哲理含義:有與無各自毫無意義和存在可言,而只在相互遭遇或對反時,才生出了各自的含義,並且更重要的,生出了“利/用”這樣的道之義。換言之,有無相生之“生”有兩個意思,其一是生成有無玄通或“負無而抱有”(取42章“負陰而抱陽”之語勢)之“用”或“庸”義;(15) 其二是生成了有無“本身”的合體含義,即它們相對的差別義。由此可見,“有生於無”如果孤立地看,讓無獲得了某種獨立的乃至更高級的身份,確實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方式,應該是後人改竄而成。  《老子》採用的另一個表達無(實際上是無與有的混成對生態)的非概念化方式是訴諸“無形”之“大象”(《老子》41章),比如“弱”、“樸”、“谷”、“牝”、“靜”、“衝”、“水”、“氣”、“嬰孩”、“張弓”等。第15章寫道:“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通[正是無與有的混成態],[他/她對於對象化或二分化思維]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通過大象]強爲之容:……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這裏釋凌(消融之冰)、樸(未雕琢的素材)、谷、濁,都是象,“聖人立象以盡意”(《周易·繫辭上》)。但細究之下,可見這些象之所以是大象,而不是一般的形象,都是取其處於有無之間的狀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21章)。消融之冰,其形似有還無;山谷、濁水、素材,嬰孩、氣等等,也都在某個意思上處於有無之間,所以能用來顯示而非指稱道境。說到底,成就這些大象的也是“有無相生”的機制,代表了不同於概念化思維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有的學者稱之爲“象思維”。(16) -  三、“無”的本體優越性是如何造成的?  如前所述,通行本《老子》中既有“有無相生”、也有“有生於無”的說法,而且以前者爲主,那麼爲何在後世,反倒是後者佔了上風呢?其原因要到先秦的道論變化進程中來尋找。而且,那個在《老子》後世本子中多出來的“有”字,也很可能就是這個變化的一個結果。  《莊子》中還是“有無相生”論佔主導。比如《齊物論》:“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這裏有無是水平域的關係,分立開來,都無道可言,只有它們的相通互補才構成道:“凡物無成無毀,復通爲一。”這裏“成”與“有”近義,“毀”與“無”近義。“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是非”可視爲“有無”的另一種表達,只有“和之”,兩方同時行,達到天然的互補平均態,就像製陶的轉輪,纔是道。《齊物論》及《莊子》的主體部分充滿了這種平均兩行、互泯互成的“道樞”思路。《秋水》篇講“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而功分定矣。”單獨從有或無來看萬物,看不到真象,只看到有或無的投影(“莫不有”、“莫不無”);只有像“東方/西方”那樣既相反又互補,有與無才能得其原意。《知北遊》“光曜問乎無有……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也是類似的思路,要人既不執着有,亦不可執着無。就是《天地》中“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句,到底是在推崇泰初的“無”,還是“無無”,全依讀它時是停頓在第一個“無”後邊,還是第二個“無”後邊。王先謙本就停在第二個無後邊。而我們已經看到(比如上引《知北遊》文),《莊子》確實是推崇“無無”的。  “有生於無”的思想,可能是從戰國中期的黃老學開始的。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道:“申子[申不害,鄭國人,用於韓昭侯]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形]名。”“韓非者,……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可見黃老學有一種傾向,即將老子之道學用於“刑[形,有形之事物]名法術”或統治術之學。老莊皆主張道乃有名與無名的相對相生態(常名),一旦道或常名偏執於有名,就會蛻變爲“刑名法術”,所以“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21章)。興盛於稷下學宮的黃老學,爲了向當權者提供虛無因應而又有所把持的統治術,非要將道與刑名法術直接打通不可,於是一方面抬高有名之形與法,另一方面,爲了平衡,只好將道說成是無。  陳鼓應先生認爲“帛書《黃帝四經》應是黃老學派的最早著作”(17),此說源自唐蘭先生的研究。儘管這四篇佚書是否一定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黃帝四經》,還可爭論,但按高正先生的看法,此“‘黃老帛書’,是戰國黃老學派的代表作,這基本已成定論”。此外,學界早已公認《管子》四篇爲稷下黃老學的著作。所以,下面討論戰國黃老學就以它們爲依據。《黃帝四經》第一篇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管子·心術上》也有類似看法。但是,法是分立的強迫性規則,直接出自理和禮:“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爲符。審察名理冬(終)始,是胃(謂)廏(究)理。”“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論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也。故殺戮禁誅以一之也。”這樣,道雖然“生法”,但作爲萬物和萬理的最後根據和統一者,就絕不能同於法和理,於是道就被看作是“虛無形”、“虛無無形”,因此才能是“萬物之所從生”。  這樣一來,一頭是虛無無形的道,另一頭是循理明分的法,可這兩者——“道無”之“一”與“法有”之“多”——如何結合呢?黃老派主要採取兩個方式來重新聯接這已被割裂了的無與有,其一是“形名術”,其二是“心術”。所謂“形名”,指用名(名稱、法令和角色名目,尤其是官職或社會角色之名目名分)來規範形(某一類事物,尤其是某一種角色的職責內容及其實現狀況),循名而責實,就可以將法有之雜多做第一層的收攏,以成綱紀,《黃帝四經·十大經·成法》記道:“黃帝問力黑:唯餘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將生,……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它的意思是:能夠有效統治臣民的“成法”(現成的法則),就是“正名”與“合形”的形名術,也就是讓天下萬物、萬民、衆臣都有恰當的名稱、角色、法規,並且讓這些名稱得其形實的方法,簡言之曰“循名復一之法”。循此名就能責彼實,因而可以復歸於簡一,臣民就不會亂法悖理了。《管子·心術上》也說:“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但是,這名實之綱紀,雖然已有條理結構,但還不是無形無名之道一。要使這些形名爲“餘一人”所用,而不爲他人(比如有野心的大臣)所用,此人就必須讓衆形名與自己的寧靜無爲共存。《黃帝四經·十大經·名刑》主張:“刑(形)恆自定,是我俞(愈)靜。事恆自施,是我無爲。……萬物羣至,我無不能應。”而且,最好是使這些形名官職像人的五官九竅歸一於頭腦神智那樣歸一於君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此君主之心能夠在虛靜中同時容納衆多形名,“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讓心能“處其道”的辦法就是“心術”,“心術者,無爲而制竅者也”,黃老學從去嗜慾、守靜虛、養精氣、因應無爲等角度對它多有闡發。於是,戰國中期以降,“心”的問題就突出了,《孟子》也極受影響。總之,在老莊那裏通過有無相生、反樸歸源而達到的道境,在黃老這裏是通過形名法理與道體之間的心術來尋求,而這心術的要義就是去掉物慾,以達到無形無名。“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聖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則萬物之始也”。但在人人都動心機、都要立於強的形勢中,如何“無之”呢?在這個最要害處,黃老學和後來跟進的法家可謂費盡了心機,給君主時王們提供了不少建議,比如不向臣子們顯露自己的好惡,讓臣子們去拼命有爲,以名定其位,以位責其實,自己卻無爲而統化,絕不滯於具體的名與位,等等。用韓非的話來講就是:  是以明君守始[道,萬物之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理、名]以知善敗之端。故[心]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君無見其所欲,……觀臣下之所因,……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爲於上,羣臣竦懼乎下。……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從中幾乎處處可以看出黃老學的思路。其實,法家可以被視爲黃老學的“刻削”化、“慘礉少恩”化,(18)“爭於氣力”化(19)。它們都要賦予君王以天道的地位,但又不走道家和儒家的“無爲而治”的道路,(20) 而要富國強兵,以強力席捲天下,以法術掌控臣民。相比於道家的“爲無爲”(《老子》3章,63章),黃老和法家想要走的是一條“無爲爲”的道路,也就是以無爲爲手段,達到最大的爲。  然而,對於黃老和法家,最大的困難來自:要去大有作爲的君主達不到真正的無爲,“法有”連接不上“道無”,因爲他雖然可以靠“法、術、勢”來從體制和行爲上表現出無爲,(21) 但因其心術不正,整日在算計旁人別國,包括枕邊膝下者(《韓非子·備內》),求自己一人的長生極權,要做到“虛其欲,神將入舍”,“心靜氣理,道乃可止”,無異於緣木求魚,不亦難乎!達不到真無爲,那麼不但道家的“爲無爲”無從談起,就是“無爲爲”也只是擺設。於是,黃老與法家就更需要設定無的更高級的本體地位,起碼從理論上確保這“道生法”、“守始”、“應因”不只是一場誰都可能贏的陰謀大賽,而是能夠接上老子智慧的道—德—政—治,君主在其中,因爲佔據了這“無”的高位而穩操勝算。《黃帝四經·道原》開篇處言曰:“恆無之初,迵同大(太)虛。虛同爲一,恆一而止。”這就傾向於將道僅視爲“恆無之初”了。《管子·心術上》則聲稱:“虛無無形謂之道。”能得此虛無無形之位者就是“心”,就是“有道之君”:“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因此,“無”的含義——君主統治的合法性、有效性——無論如何不能只從與“有”(臣民萬物)相對互補的關係中生出,而必須有自己的更高實體性、獨立性。在這樣的思想情勢下,《老子》40章就一定要多出那個“有”,以便讓“無”成爲它的主道。文本的僞造來自思想的僞造,而思想的僞造源自對權力的貪戀。 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較與分析  劉黛   【摘要】: 本篇論文進行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和作爲今本代表的王弼本三種《老子》的比較,由比較探索《老子》版本的流變和思想的演變。 在具體比較之前,先討論有關簡本《老子》的一個重要而有爭議的問題,即竹簡《老子》的定性。通過詳細分析學術界三種最主要觀點的特徵及其論據的合理性,我認爲王博老師提出的輯選說具有最強的解釋力,即認爲竹簡《老子》三組並非一個整體,它們有不同的來源,它們分別和加起來都不構成當時的一個完整的《老子》版本,而只是對其底本的輯錄。此外,我從簡本甲組和丙組都出現的相當於今本第64章後半段的文字的比較以及兩組竹簡形制的不同等現象,提出有關三組《老子》關係的另一種猜想,認爲丙組有可能是記錄當時講授《老子》的一位先生隨文解說的情況,因此丙組《老子》中不但有依其底本的《老子》原文,還夾雜着講授人自己的解說等。從這個推想出發,可以解釋同是《老子》而三組竹簡形制有重大差異,64章後半段中思想的不統一,丙組中出現了甲組所沒有的針對儒家的反“仁義”觀念等等問題,並由此更細膩地揣摩先秦古書流傳的特徵。 在探討了竹簡《老子》的定性問題之後,分篇、章形式和具體文字差異兩章進行三種《老子》的比較。由於竹簡《老子》並非完整的版本,因而在討論篇、章形式時,需要先根據輯選本所呈現的面貌管窺其所依底本的可能的篇、章情況。我認爲簡本所依底本雖沒有清晰的分篇、分章意識,但呈現出篇、章的萌芽。從甲組可以推測其有類似於上下兩篇的劃分,因此我贊成李零先生“道”、“德”篇雛形之說,但不贊成他對篇序的看法,我認爲其順序爲上篇講治國之方,下篇講其哲學依據——“道論”,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帛書分《德》、《道》兩篇是分篇意識的清晰化,其篇序繼承簡本的篇序,與今本不同,但我並不認爲當時沒有《道》在前《德》在後的本子,我以爲今本的篇序很可能是另有所據。關於分章,我認爲簡本中除墨釘、短橫兩種符號與分章和斷句有關以外,還應注意到幾處間隔,間隔很可能也與段落劃分有關,我將間隔的因素考慮在內分別整理出簡本各組所呈現的篇章段落劃分,這樣的劃分有三個層次,再參考這一劃分推測簡本所依底本的個別分段和段落情況,並與帛書、今本進行比較。帛書乙的只分篇不分章的情況與《史記》中只記“上下篇”,不提多少章的情況完全一致,說明漢初《老子》的整理者曾將前代流傳本子中不規則的段落劃分符號完全消除,而使本子趨於乾淨整潔,但這種情況正是今本諸本在形成的過程中所要改變的,今本參照有不規則分段的較早版本將《老子》分爲81章。所以,就分章而言,《老子》版本經歷了“不規則的段落劃分→完全不分章、只分篇→規則而均勻的分章”的過程。 在具體異文的比較中,借鑑劉笑敢先生的觀點,將異文分爲客觀原因造成的和主觀原因造成的兩種,後者往往帶來義理的變化,展示了編者自身的思想主張或者時代的思想趨勢。從異文的具體形態上,採用李若暉先生建立的異文模型。此後具體舉一章爲例進行對比。所舉爲今本第41章,此章見於帛書乙和竹簡乙。先對該章所有異文進行歸類,選取與義理的解釋相關的幾處重要異文進行詳細的分析考證,再疏通該章義理,並從“勤而行之”與“僅能行與其中”的不同展開,講《老子》思想中的兩個層次,最後勾勒本章所見的從竹簡到帛書再到今本的繼承與變化,認爲帛書在文字上的改變往往是由客觀原因造成,不顯示編者改動原文的主觀意識,而王本所代表的今本的改動則如劉笑敢先生所說顯示了編輯者“改善”原本的意識,因而有時會帶來義理上的變化。  【關鍵詞】:《老子》 郭店竹簡 馬王堆帛書 王弼本 版本流變 竹簡《老子》的性質 《老子》的分篇 《老子》的分章 異文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877.5  【目錄】:  摘要3-5  Abstract5-15  第一章 總論15-21  第一節 版本介紹15-18  第二節 寫作思路18-21  第二章 竹簡《老子》的定性問題21-48  第一節 竹簡《老子》爲完足古本的觀點21-25  第二節 具有較強解釋力的輯選本的觀點25-32  第三節 三種模型的建立和並行說32-39  第四節 其它的觀點39-40  第五節 筆者對於三組竹簡內部關係的猜測40-47  結語47-48  第三章 簡、帛、王三種《老子》篇、章情況比較48-69  第一節 竹簡《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篇和篇序上的可能情況48-55  第二節 竹簡《老子》所依底本在分章和章次上的可能情況55-63  第三節 帛書《老子》篇、章情況略述63-65  第四節 三種《老子》篇、章的比較及由此可見的版本流變65-69  第四章 簡、帛、王三種《老子》異文比較及其所透露的思想變化69-97  第一節 異文產生的原因及其分類69-71  第二節 從第41 章的比較看《老子》思想中的兩個層次71-97  1、異文歸類72-73  2、關於“勤而行之”和“堇能行於其中”73-78  3、“昧”、“費”、“孛”的區別78-81  4、大器“晚”成還是“免”成81-84  5、“大象”與“天象”84-87  6、“道隱無名”和“道褒無名”的區別87-88  7、“貸”和“始”的區別88-89  8、文句義理疏通89-91  9、由“僅能行於其中”看《老子》中的兩個層次91-95  10、從簡本到帛書到王本的傳承與改變95-97  結語97-100  參考書目100-104  致謝104-105   這些都只是斷句問題了,但是文字被孔丘陰謀篡改,怎麼斷句也是跳不出它的框框的。  必須找原始版本才能行。   呵呵,道德經啊道德經,誰也不知道它兩千多年前早已悄悄的被變了。   古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現在這些還都是簡體修復版,  等着照照片啦。  直接的竹簡照片。   我知道你說的是這篇文章上的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爲道德經.這本書之所以被稱爲奇書,一是 2500年來人們不斷地在研究它,更爲神奇的是,我聽一位老者說,2012年後我們將會讀到一本更爲神奇的道德經。我曾經向這位老者請教,2012年後會是怎麼個神奇法?老者搖搖頭,說天機不可泄露。在我的再三懇求下,老者給我說了幾句,令我當時是五雷轟頂,那叫一個震驚呀!這是三年前的事了,因爲當時老者在向我透露時一再交代我時機不到,不可讓外人知道。所以三年來這個祕密一直壓在我的心底,很少向外人透露。現在想想再有兩年就是2012年的12月*日了,我再三懇請老者,老者說天要下雨孃要嫁人,一切自有天意。今將老者三年前告訴我的一部分話,告知天下,坐等2012年驗證。希望能引起2012吧高人們的指點,說白了我對老者的話只是震驚,還真不完全理解。  記得三年前老者對我說,“小夥子,你讀過老子的道德經嗎?”我說讀過。他就問我“你知道老子是怎麼說的道生萬物呢?”我就不加思索的說 “這還用問嗎?道德經裏不是寫的很明白嗎?天下人都知道的呀。”於是我不屑一顧的對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說完我還想等着老者誇我幾句呢,沒想到老者連連搖頭,說:“小夥子,不可盡信書呀,五年以後,你再看看這句話,就知道老子當年是怎麼說的了。”我看老者很認真的態度,想必這個老者不會是在和我開玩笑,於是就再三懇請老者,說“這還有錯嗎?如果有什麼不對,不要等到五年以後了,還望老人家指教。”接下來老者說的話差點沒把我氣暈。老者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當時我聽了這個話,就差一個罵老頭是瘋子了,可是我張張嘴,一時又不知怎麼去和老者理論。三年了,這句話一直壓在我的心頭,時不時會在我的耳邊響起,有時又覺得老者的話可能也是有點道理的,有時再一想老頭說的還是瘋話。這個吧裏高人多,人氣旺,我把這個難題交給大家,人多智慧廣,幫我出出點子怎麼去和老頭理論。  幾天以後,我去見老者,本想和他理論的,我已經準備了一大堆說辭,爲了維護我的傳統觀點,我是胸有成竹的。可是見了老者以後,他什麼也沒問就說:“你這次來就不要和我理論了。我再問你個問題,你回答我。看你也是蠻喜歡老子的,你知道老子說的道的內容是什麼嗎?”這令我很尷尬。我想這老頭真是古怪。道德經裏不是明明寫着“道可道,非常道” 嘛,地球人都定論了的“道可以說,但道是說不清楚的”,這個還要叫我回答。我爲了想嘲笑他,就反問他:“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不就說了嘛,"道可道,非常道’,怎麼這還會有錯?”不料老者笑笑說:“是呀,這個當然又錯了。年輕人,不要不服氣,第一次我就告訴你,不要盡信書,你卻總是不喜歡自己思考。人云亦云這不是智慧。”。頓了頓,老者繼續說“其實老子的道的內容很明白的寫在他的書裏,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只是你沒讀明白。”天呀,這還了得,他不但否定了"道可道,非常道",還自己編排出這麼一句道德經里根本沒有的假話來糊弄我。你說我冤不冤,我也不說了,還是各位看官平平理吧,反正我是懶得再理他。  …………   這個所謂的高人,繞來繞去,就是不說明道德經本身是被篡改一事,我看也非什麼高人啊。  還不如本公子呢。  有種他來做這個事情。哎呀,我又累到兩點鐘了。  “高人”啊,出來吧,別躲躲藏藏的啦,已經沒危險啦。  道家大規模的進攻,已經開始啦。   道教五經之一的《南華真經》,也就是《莊子》,也被儒教篡改了。   儒教對《莊子》也是瘋狂篡改。   今本三十三篇《莊子》是郭象在古本《莊子》五十二篇中,刪裁去十分之三而成,留下來的也大量被篡改……  《莊子》五十二篇本在漢代是通行本,故後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必己》“莊子行於山中”說:“莊子名周,樂之蒙人,輕天下,細萬物,其術尚虛無,著書五十二篇,名之曰《莊子》。”  五十二篇古本到魏晉時仍然存在。唐代陸德明說:“《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經典釋文·序錄》)  司馬彪於晉泰始中爲祕書郎,《晉書》有傳,身世比較清楚。孟氏,陸德明已“不詳何人”,清代姚振宗考證說,“似即注《老子》之大孟,或雲即孟康”(《隋書經籍志考證》卷二十五)。孟康是魏人,著有《漢書注》。也就是說,確知註解了五十二篇古本《莊子》的兩位學者——孟氏、司馬彪皆爲魏晉時人。  儒生郭象及其追隨者,堅執儒學成心,故意曲解原文;爲了自圓曲解,又反覆加工原文。……  郭象先對外雜篇做了棄精取劣的逆淘汰,整整刪除了不利其謬注的十九篇,遂成三十三篇。  郭象版莊子三十三篇,已被肆意篡改、任意增刪、故意妄斷,沒有一篇是全真原文。   蜥蜴人儒教廟堂悖道政治的代言人緩解巨大張力的基本因應方式是,篡改曲解乃至篡改反注道家經典,主要集中於《老子》、《莊子》。  著力於《老子》的廟堂政治代言人,舉其要者,先秦有韓非的《解老》、《喻老》,漢代有嚴遵、河上公的《老子注》,集大成於魏晉儒生王弼的《老子注》。後世老學家對王弼譭譽參半,不奉王弼爲老學至高權威。原因是王弼以儒解老,篡改曲解《老子》,動作幅度甚小。王弼曲注與《老子》原文的牴牾,始終未能徹底消除,因此後世老學家不斷反詰王弼。近年又不斷出土戰國秦漢的《老子》簡帛,王弼的老學權威遭到進一步削弱,僅僅淪爲曾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一家之言。 -  著力於《莊子》的廟堂政治代言人,舉其要者,先秦有呂不韋、荀況、韓非,西漢有賈誼、司馬遷、劉向、揚雄,東漢有桓譚、班固,魏晉有司馬彪、崔譔、向秀等,集大成於西晉儒生郭象的《莊子注》。  後世莊學家多奉郭象爲莊學至高權威,認爲郭象“獨會莊生之旨”(唐陸德明《莊子釋文序錄》)。原因是郭象以儒解莊,篡改反注《莊子》,動作幅度極大。郭象對著錄於正史的《莊子》大全本“五十二篇”(《漢書》)、“十餘萬言”(《史記》),刪去十九篇、四五萬言,變成郭象版《莊子》刪改本三十三篇、六萬六千言,又對刪存的三十三篇,再予裁剪拼接、移外入雜、增刪改字、妄斷反注。郭象反注與郭象版《莊子》僞原文的牴牾,在郭象手裏已經基本消除“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二)   哈哈,狗屁的郭象,說是注莊子,其實“卻是莊子注郭象”啊!!  可憐我道家的莊子啊………… -  而且,《莊子》是持續的遭到砍殺……  郭象反注與郭象版《莊子》僞原文的牴牾,在郭象手裏已經基本消除,因此後世莊學家極少能夠反詰郭象。  對於郭象反注與郭象版《莊子》僞原文的少量牴牾,後世莊學家大多效法郭象,變本加厲地篡改郭象版《莊子》僞原文,乃至篡改郭象註文,爲全面對立的莊義、郭義竭力彌縫。  北宋陳景元統計的郭象版《莊子》僞原文尚有65923字,而我統計的清末郭慶藩《莊子集釋》的郭象版《莊子》僞原文卻減至65181字,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的郭象版《莊子》僞原文又減至65149字,  比北宋陳景元時分別減少了742字、774字。刪一字,增一字,改一字,主旨就會相反,而郭象刪去了四五萬字,郭象追隨者刪去了近千字,郭象及其追隨者又增加了數百字,篡改了數百字,妄斷了無數句,因此郭象反注與莊學真義處處牴牾。  比如《莊子》原文一再褒揚“達人”,一再貶斥“儒墨”,未曾出現一次“大人”、“楊墨”,郭象版《莊子》僞原文卻一再褒揚“大人”,一再貶斥“楊墨”。  ——順便一說,近來十分時髦的舊詞新用“達人”,源頭正是《莊子》。  正如本文反覆提及的“江湖”、“廟堂”,源頭也是《莊子》。《莊子》自古至今滋養、催生着一切江湖順道文化。  顧頡剛探究中華上古史,結論是“層累造僞”。  我探究《莊子》流變史,結論同樣是“層累造僞”。  郭象及其追隨者一千七百年的層累造僞,使郭象版《莊子》成了面目全非的僞《莊子》;  把“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的莊子,改造成了“役人之役,適人之適”的“天之戮民”,  把“息黥補劓”、“攖而後成”的《莊子》,改造成了黥劓民衆、攖擾天下的僞《莊子》;  把真《莊子》的宗旨“天道人道兩行”,改造成了僞《莊子》的宗旨“名教即自然”。  概而言之,郭象及其追隨者  把古典中國的頭號自由宗師,改造成了古典中國的頭號專制幫閒,  把弘揚江湖順道文化的道家真經,改造成了鼓吹廟堂悖道政治的儒家僞經。  不宜認爲王弼更有學術操守,郭象更無學術操守,因爲王弼治老,郭象治莊,均非學術行爲,均屬政治行爲!!  郭象篡改《莊子》之所以比王弼篡改《老子》動作更大,首先是客觀原因,即《莊子》比《老子》反廟堂更甚。其次纔是主觀原因,即郭象比王弼人格卑劣。郭象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任職當權,燻灼內外”(《晉書·郭象傳》),剽竊向秀《莊子注》。王弼則無劣跡,僅是出身門閥世家,天然維護廟堂。   這些蜥蜴人儒教徒是兩千年如一日的要消滅我華夏文明啊!!!   “獨尊儒術”的兩漢之解體,導致魏晉廟堂深陷意識形態危機。爲了挽救廟堂意識形態危機,王弼、郭象不得不事急從權地大搞統戰,對《老子》、《莊子》進行創造性篡改,把廟堂悖道政治的終極天敵,暫時整容爲廟堂悖道政治的統戰諍友。  王弼無須大量篡改《老子》原文,其統戰式曲注就能輕易成功。因爲《老子》僅是低調規勸“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七十八章),其與廟堂悖道政治的張力較小,極易調和。  早在戰國之時,老學即已融入當時最大的御用學術中心、齊國稷下學宮的主流學派“黃老之學”。悖道最甚的秦朝短命速亡以後,黃老之學一度成爲西漢初年的廟堂官學,直到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才被黜退。黜退以後,喜愛《老子》者並不限於江湖達人,廟堂君子仍然視若拱璧。三位截然不同的帝王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均爲《老子》親自撰寫御注(但都被假的道德經給騙了,無語啊!)。  近年不斷有《老子》簡帛出土於王侯之墓,同樣證明老學易被廟堂改造利用。   而莊子則是自然大道的全面展現,非常磅礴。  郭象只有大量篡改《莊子》原文,其統戰式反注方能勉強成功。因爲《莊子》高調宣佈“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人間世》),“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讓王》),其與廟堂悖道政治的張力極大,極難調和。  早在戰國之時,孟軻、荀況、宋鈃、尹文、慎到、田駢、鄒衍等倚待廟堂的絕大多數諸子大佬,紛紛趨赴稷下學宮,唯有公然挑戰廟堂、痛斥“昏上亂相”(《山木》)的莊子例外。三爲稷下祭酒的大儒荀況,妄詆“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鍾情老學的荀況弟子韓非,則對早已死去的莊子發出死亡威脅:“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吾恐其亂法易教也,故以爲首誅。”(《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以莊子爲師”、“非湯武,薄周孔”的嵇康被魏晉廟堂誅殺,爲恨不得對莊子開棺鞭屍的韓非之專制叫囂,追加了血腥註腳。“以莊周爲模則”、撰寫《達莊論》的阮籍,協助嵇康把《莊子》的重要性提升至超越《老子》之上。於是竹林七賢以後,“老莊”變成“莊老”,《莊子》成爲魏晉以後江湖順道文化挑戰廟堂悖道政治的首要旗幟。   王弼《老子注》和郭象《莊子注》,都是魏晉時期冒充道家、實爲儒家的“玄學”代表作,共同特徵是以儒解道,共同宗旨是挽救廟堂意識形態危機。僞道家王弼、郭象與真道家嵇康、阮籍原本不屬同一量級,僅因悖道廟堂以權力介入學術,結果“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莊子復原本·泰初》)。道家兩大經典均被廟堂代言人運用統戰策略反向消解,成爲唐宋廟堂憑空虛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奠基石。  唐宋廟堂成功虛構“三教合一”,廟堂意識形態危機業已安然度過。儒學也蛻變爲理學,又重新站穩腳跟,於是理學代表人物拋棄統戰策略,再次劃清敵友。程頤曰:“莊子叛聖人者也,而世之人皆曰矯時之弊。矯時之弊固若是乎?伯夷、柳下惠,矯時之弊者也,其有異於聖人乎?”(《二程遺書》卷二十五)朱熹曰:“自晉以來,解經者卻改變得不同,如王弼、郭象輩是也。漢儒解經,依經演繹,晉人則不然,舍經而自作文。”(《朱子語類》卷六十七)  程、朱之言,再次證實了道家對廟堂悖道政治的洞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王弼、郭象挽救廟堂意識形態危機,事急從權地大搞統戰,假裝認敵爲友,僅是魏晉時期的“政治正確”。程頤對前統戰對象莊子重算老賬,朱熹對前統戰功臣王弼、郭象過河拆橋,則是唐宋以後的“政治正確”。既然江湖之鳥已盡,江湖之兔已死,那麼廟堂之弓和廟堂之狗,就會因爲“政治正確”的時移世易,而被廟堂秋後算賬。其實廟堂代言人爲了貪戀及身小年的廟堂富貴,也無暇顧及千秋大年的江湖清譽。  《莊子》的反朝廷廟堂本質永遠不變,正如司馬遷早已明言的“莊子詆詈孔子之徒”、“是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所以古代王侯之墓頗多《老子》簡帛,極少《莊子》簡帛。  然而反廟堂的先秦之書無數,《墨子》、《關尹子》、《子華子》、《惠子》、《公孫龍子》、《公子牟》等,或殘滅於秦始皇之焚書,或殘滅於漢武帝之罷黜,唯有挑戰廟堂的最大反書《莊子》,任何專制帝王都難以徹底剿滅。  儘管魏牟版《莊子》初始本被劉安版《莊子》大全本正淘汰,  劉安版《莊子》大全本又被郭象版《莊子》刪改本逆淘汰,  然而亡佚之前,仍有嚮往天賦自由、反抗廟堂奴役的無數士人,大量引用魏牟版、劉安版《莊子》,許多引言不在郭象版《莊子》之內。  因此魏牟版、劉安版《莊子》儘管亡佚千年,奢望其簡帛出土於王侯之墓又屬枉然,葬入普通士人之墓的簡帛也早已爛光,  但是散見於正史、類書、筆記的大量《莊子》佚文,仍爲集腋成裘地復原魏牟版、劉安版《莊子》留下了微弱可能。   無數酷愛《莊子》的學者,曾經蒐羅《莊子》佚文,考訂《莊子》原貌,舉其要者有南宋王應麟,明人閻若璩,近人馬敘倫、劉文典、王叔岷等。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充分吸納前賢成果,終於在今年初完成了《莊子復原本》。  拙著《莊子復原本註譯》,正編復原的是成書於戰國的魏牟版《莊子》初始本,附編的是復原成書於西漢的劉安版《莊子》大全本。雖然無法恢復全貌,只能恢復概貌,然而有助於重新認識這一古典中國的文化聖經,有助於重新探究古典中國的不解之謎。  中國之謎的謎底,蘊含於如下謎面之中:唐宋以前一千年,是古典中國興盛期,也是魏牟版、劉安版真《莊子》的流傳期。唐宋以後一千年,是古典中國衰退期,也是郭象版僞《莊子》的流傳期。古典中國的兩千年興衰,與真僞《莊子》的兩千年流變同步,決非偶然。  雖然五四時期對古典中國的批判有偏激化傾向,“文革”時期對古典中國的批判有政治化傾向,然而兩者的批判矛頭共同指向廟堂政治,並非全無準星。但是僅因古典中國的廟堂悖道政治已不適應現代世界,就全盤否定古典中國的江湖順道文化,乃至無視滋養、催生了一切江湖順道文化的《莊子》,那麼古典中國的登峯造極,就無從索解,廟堂亂世均爲江湖盛世的中國之謎,就難覓謎底。  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古典中國之陳舊政治舞臺,必須轉型重建。以道家思想爲核心的古典中國之優秀文化劇目,必須發揚光大。中華順道文化曾經賜福古典中國,仍在賜福今日中國,還將在嶄新的現代政治舞臺上賜福未來中國,進而賜福人類全體。   列位啊,  看啊,  道教經典都被儒教篡改到這個地步,  你說這修道修道,該怎麼修?  沒有上古一脈傳下來的門內真師領着,你修道是極度危險的!很多人真的會走火入魔的。  按照儒教的那一套,就是把人變成蜥蜴人的奴才和食物……  江湖達人,陸沉間世  江湖順道文化的傳承者緩解巨大張力的基本因應方式是,自隱江湖,遠離廟堂。莊門弟子所撰《則陽》,把嚮往天賦自由、反抗廟堂奴役的自隱不彰,稱爲“陸沉”,  其義源於莊子親撰的《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與其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莊子認爲,君主專制的悖道政治,導致全體臣民“役人之役,適人之適”(《大宗師》),失去了“以德爲循,自適其適”(《大宗師》)的天賦自由,如同魚處於陸。  因此“陸沉”之義,就是自隱於廟堂悖道政治造成的無水之陸,自隱於廟堂悖道政治造成的險惡外境。  “陸沉”自隱的變文,遍佈於莊子親撰的內七篇,《齊物論》稱爲“不用而寓諸庸”,《養生主》稱爲“善刀而藏之”、“不祈畜乎樊中”,《德充符》稱爲“才全而德不形,內葆之而外不蕩”,《人間世》稱爲“間世”。  逍遙江湖、反抗廟堂的“間世”方式,莊子不僅反覆表述,而且終身踐行,成爲後世追慕仿效的不朽典範,深深融入長期處於悖道政治外境的中華民族骨髓之中。 遠離廟堂的江湖達人,遍佈古典中國的一切時空,成爲陰暗的廟堂政治之外最爲耀眼的文化景觀,故有所謂“小隱隱於鄉,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江湖達人的文學象徵,就是超越廟堂、傲視帝王的“仙人”。  美妙無比的文學表述,連不幸生於帝王之家、不得不倚待廟堂的帝王將相也心馳神往。  因爲帝王將相雖是特權自由的享有者和獨霸者,仍是天賦自由的匱乏者和嚮往者。特權自由如同包辦婚姻娶來的絕世佳人,天賦自由如同自由戀愛贏得的小家碧玉,哪怕後者稍遜前者,也因兩者獲得方式之不同,決定了自由芬芳之有無。-  每一朝代的同時代人,對於本朝的江湖達人都知之甚少。但是每一後續朝代,都把前一朝代鮮爲人知的江湖達人,視爲前一朝代的精神標高。後一朝代爲前一朝代所修正史,常常特闢無關廟堂大局的《隱逸傳》。修史之朝表彰遠離前朝廟堂的江湖達人,意在譴責前朝廟堂之悖道,自詡本朝廟堂之順道。殊不知後一朝代爲本朝修史,仍有《隱逸傳》,其意仍同。因此字面不通、蘊含中國之謎的“著名隱士”,貫穿於兩千年中國史。  正是高蹈自隱於悖道廟堂之外的無數江湖達人,創造了中華順道文化,其成果遍及衣食住行等一切物質生活領域,遍及琴棋書畫等一切精神生活領域,因此帝王將相與普通民衆一樣,其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惠於江湖順道文化。不僅如此,悖道廟堂又把順道江湖的輝煌成果,作爲傲視萬邦的理由,自詡順道的藉口。其實中華順道文化的一切成果,都與儒家思想無關,僅受道家思想滋養,尤其與《莊子》息息相關。所以廟堂衰微的亂世,都是江湖輝煌的盛世。戰國、魏晉、六朝、五代、南宋、晚明、清末、民初,無一例外。個體亦然,士人倚待廟堂之時,假裝信奉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廟堂意識形態;士人遠離廟堂之時,大多信仰以道家思想爲核心的江湖順道文化。假裝信奉儒家、真正信仰道家之人,都被稱爲“性情中人”,業已蘊含中國之謎的謎底。   現存《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  而根據唐僧神清的《北山錄》以及宋僧慧寶注《北山錄》的言辭推斷,此段原文應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被刪去了,蜥蜴人老是把關鍵地方給刪去。   要想真正復原莊子的思想,全面擦洗掉漢、晉儒生們塗灑在莊子身上的顏料,並將莊子思想作爲中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認識還尚需時日。外儒內法的統治將中國引入君主專制2000年,而莊子思想作爲其解毒劑,卻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拋棄莊子,中華民族將失去獨特審美趣味  “莊子之謎,就是中國之謎”  廣州日報記者:我知道《莊子奧義》僅僅是您的“莊子工程”的第一本書,整個計劃共有十本書,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張遠山:“莊子工程”的十本書,分爲兩部分。首先是關於莊子的五本書,然後是關於諸子百家的五本書。我希望在莊子逝世2300週年,也就是2014年之前,至少完成莊子部分。  廣州日報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您的讀莊經歷?  張遠山:我讀莊次數和讀過版本都已難以統計,大體可說爛熟於心。初讀的感覺就是,我的理解與所有註疏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從產生困惑、發現問題、找到答案、論證答案,直到恢復莊文原貌,抉發莊學真義,都經歷了很長時間,到目前爲止是二十五年,還會延續我的全部餘生。  我認爲莊子之謎,就是中國之謎,也就是東方神祕主義的謎底,這一謎底又籠罩所有次要的中國之謎,比如李約瑟難題、阮籍詠懷詩謎,等等。  廣州日報記者:那麼您讀莊有沒有老師指點?在讀莊的過程中,您如何去梳理?  張遠山:我的研究完全獨立,沒有師承。要說師承就是直承莊子,與莊子“莫逆於心,相視而笑”,所以我沒走什麼彎路。我的研究,其實是顧頡剛們的“古史辨”的延續和深化。“古史辨”的一大成果是把東晉儒生張湛僞撰《列子》定爲鐵案,從而成爲我判定西晉儒生郭象篡改《莊子》的重要證據。復原莊子原貌,又仰賴歷代尤其是乾嘉以降版本考訂的成果,尤其得力於兩位集大成的學者劉文典、王叔岷。  廣州日報記者:在您看來,儒生爲什麼要篡改莊子?  張遠山:古典中國分爲兩大部分,上層的政治性的儒家廟堂制度,下層的文化性的道家江湖文化。不理解這一點,就永遠無法破解中國之謎,永遠無法破解“東方神祕主義”。  反對專制、崇尚自由的莊子思想,在君主專制時代過於超前,與儒家官學徹底對立,而其文哲合璧的至高成就,受到無數士人乃至專制帝王的熱愛,因此西晉儒生郭象不得不篡改原文、曲解原義,緩解莊學與儒家官學的對立,甚至讓莊學支持儒學。其後1700多年的儒家註疏者,無不沿襲郭象故伎,終於使今本《莊子》成爲最爲難懂又解釋不通的一部先秦著作。  衆所周知郭象版《莊子》三十三篇,把原有五十二篇的《莊子》刪去了十九篇。但在我之前尚未有人明白,今傳郭象版《莊子》三十三篇沒有一篇是全真原文,更沒有人撇開反莊學的郭象義理,對《莊子》進行符合莊學原義的校勘疏理。而是都在舊莊學框架內,用郭象義理對《莊子》原文小修小補,於是越修補越符合郭象義理,越闡釋越遠離莊子原貌原義。  廣州日報記者:爲何1700多年來,沒有人揭露郭象及其追隨者對《莊子》的篡改曲解?爲何沒有人在您之前抉發莊子奧義?  張遠山:反專制的莊學真義,在辛亥革命終結帝制之前不可能得到抉發。辛亥革命終結帝制之後,復原莊文原貌、抉發莊學真義纔有可能,然而其後國難當頭、戰亂頻仍,長期沒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因此這一工作纔會延後了一個世紀,直到今天才剛剛開始。  廣州日報記者:爲何你批判很多人視爲中華文化精華的儒學,而弘揚很多人視爲中華文化糟粕的莊學?  張遠山:儒家官學被很多人視爲中華文化精華,是兩千年來始終掌握話語權的儒家官學不斷造勢、不斷自我神化的結果。而莊學被很多人視爲中華文化糟粕,則是兩千年來始終掌握話語權的儒生不斷篡改曲解、不斷醜化莊子的結果。  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儒教深深在幕後操控與鉗制着道教…………  道教《道德經》、《南華真經》(莊子)、《列子》……  道教五經都是被儒教系統篡改過的……   兩千多年來,一直是蜥蜴人的儒教深深在幕後操控與鉗制着道教…………   今天,是我們道教各門各派三山五嶽英雄豪傑向蜥蜴人發動總攻的時候  《列子》中亦有記載木甲術,類似於現代的機器人。  《莊子》又有言曰:“列子御風而行。”這和現代的飛機要逆風起飛是暗合的。所以飛機是中國人先發明的,墨子也發明過飛行器械。  還有“入夢大法”  所以在孔子燒書斷史之前的中華文華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文化,而不是人文化和書文化。  儒家又在自大了,一不符合儒家的人文化和書文化就把他推到西方去,然後再結合華夷之辨去黑他。這是儒廢們慣用的伎倆,欲還華族文化本來面目,必先滅儒。  看來我得研究些武器以便在動亂之時一舉殲滅儒家。  徹底粉碎儒家蜥蜴人文化的狹隘文化。  儒家在古代擁有官方的最大發行權,你們篡改《老子》,它日定叫腐儒們用命來償。  帛書《老子》的出土扇了張稀鬆老臉一巴掌。  “反者,道之動”腐儒當年對老莊做了篡改歪曲,以後讓腐儒們償償道家反擊的威力。  中國先秦時代的科技是非常發達的,  度鉻的寶劍呀什麼的都還是低等的了,有很多現代人都想象不到的科技。   五十二篇古本〈莊子》的篇目構成,陸德明說是“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經典釋文·序錄》)。其中,“解說三”見於記載的有《莊子後解》、《莊子略要》兩篇:  《莊子》“庚市子肩之毀玉也”,《淮南子·莊子後觸〉曰:  “庚市子,聖人無慾者也。人有爭財相鬥者,庚市子毀玉於其間,而鬥者止。”(《文選》卷三十五張景陽《七命》“蓋理有毀之,而爭寶之論解”李善注)  淮南王《莊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司馬彪曰:“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也。”   魏晉時代,在五十二篇古本《莊子》的基礎上,除了有孟氏、司馬彪的全注本和崔撰、向秀、李頤的選注本外,出現了郭象的三十三篇修訂本。日本鎌倉時代高山守所藏《莊子》殘抄本,期天下》篇後有段跋語:  夫學者尚以成性易知爲德,不以政(攻)異端爲貴也。然莊子閒才命世,誠多英文偉詞,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土不能暢其弘旨,而妄竄奇說,若《閼亦(奕)》、《意循(俯)》之首,《尾(危)言》、《遊易(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若此之數,十分有三,或牽之令近,或遷之令誕,或似《山海經》,或似〔佔〕夢書,或出《淮南》,或辯形名,而參之高韻,龍蛇並御,且辭氣鄙背,竟無深澳,而徒誰知,似因(困)後蒙,令沈滯失乎(平)流,豈所求莊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令(今)唯哉(裁)取其長,達致全平大體者焉爲三十三篇者。太史公曰:“莊子者,名周,守(宋)蒙縣人也。曾爲漆國史(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者也。”  這段文詞,清雅幽古,且與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引“郭子玄雲,‘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間奕、意修之首,危言、遊是、子臂之篇,凡諸巧 雜,十分有三’”相符,故可斷定爲郭象所作。這就證明,今本三十三篇《莊子》是郭象在古本《莊子》五十二篇中,刪裁去十分之三而成。郭象爲但三十三篇作的注,思想精深獨特,爲歷代所推崇;郭象的三十三篇《莊子》修訂本,唐以後也就隨之流傳下來,逐漸成爲定本,正如陸德明所說;“惟子玄所注,特會慶生之旨撤爲世所貴……,今以郭爲主。”   《莊子》問世後即被君王敵視,愛莊子者大都爲造不起大墓的江湖人,證據很難來自考古發掘。  還有,郭象必見原文,唐僧神清《北山錄》無可置疑地證明:“湯之問棘曰 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 無極之外 復無極也 ”  這二十一字必在逍遙遊原文中,爲兼容,又把“終北之北”改爲“窮髮之北”。這樣被刪改,我們華夏兒女一直被誤導啊!!   魯迅說:中國之根底在道教。  是真正的中國人,道之流傳在我們的血脈裏。  我現在,把道教兩千年來受到蜥蜴人儒教嵌植,道教經典幾近全部被篡改,蜥蜴邪靈陰魂深深隱藏在道教經典《道德經》的深處。  老子遭到迫害,被迫西出函谷關,  還有莊子……  這麼多的重大真相的曝光,驚天動地。  竟然沒多少人關心此事,華夏淪落到此,真是可悲啊……  現在的中國人,很多都不是華夏兒女……  有時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熙熙攘攘,卻看不到幾個真正的人,  怪不得現在沒多少關心自己祖先的上古文明的了……   有時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熙熙攘攘,卻看不到幾個真正的人,滿目都是蜥蜴人養來喫的肉食雞,呵呵……  啊呀,我一定要多娶老婆,多生孩子,反正在國外這個最方便了,拓展華夏血脈。   現在已經有三個老婆啦,下一步目標,爭取年內再娶到9個老婆。   華夏人,也要向國外殖民。  從我做起,拼命生孩子。  10年內目標:100個孩子, @有關部門觀察員 1630樓 2013-05-06 12:15:00  我自己覺得挺漢人的,怎麼可以從生理上分辨  -----------------------------  有這句話,就已經是了。 -  嗯,沒人教自然而然喜歡上道的,大家都想辦法多娶老婆多生孩子做“種人”吧,我們人太少了啊。   號外,儒教講的“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  難道儒教還真的是一個猶太教分支???????  太可怕了,怕怕怕怕怕…………  @尋找先天真愛 1620樓 2013-05-06 11:52:00  浩然之氣:我支持你!我就是山東人,你寫的我一看就明白!打到萬惡的孔老二!  -----------------------------  謝謝支持!!!   真人與蜥蜴人的區別:  真人喜歡自由自在逍遙沒人管,  蜥蜴人喜歡被奴役和奴役,喜歡金字塔,不被奴役它們就不舒服。   @小憐2012 1643樓 2013-05-06 12:50:00  我都不敢回帖了  萬一我是蜥蜴人呢,還不被lz們滅了  -----------------------------  看到我寫的區別沒?你喜歡哪個呢?   河南大平墳:  “南陽市深化殯葬改革工作方案”中規定免於平墳的特殊墳墓有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和古墓,以及少數民族、華僑、外籍華人墓地、港澳臺同胞及副處級以上幹部等墓地不得平。“知名人士”該如何認定?當地鄉幹部稱,“要是領導打招呼就往知名人士祖墳上靠”。  少數民族就可以不平墳,這政策制定的這麼欺負漢族呀,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6 13:03  南陽市政府規定,副處級以上幹部的親屬墳可不平!這個國家是屬於官員,名人,少數民族的,漢族老百姓只有忍受的份,我的祖國你太黑了!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6 13:06  網址在這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pingfen/detail_2012_11/22/19422470_1.shtml  重點是這裏“  記者:我看到我們相關的實施辦法裏面,有規定對知名人士等一些特殊的墳可以保留?  胡朝陽:我們嚴格地按照國家的規定執行,一個是 少 數 民 族 有 特 殊 照 顧,其他的就根據文物法了,中華民國以後到1949年這段時間的名人墓穴,以及中華民國以前的墓穴都屬於要保護的。  ”  什麼國家規定,哪個國家規定了?爲什麼別的國家不規定?就你特殊?就你個別?   @La3n 1662樓 2013-05-06 13:06:00  如果說道德經被統治階級修改過,儒家會不會也被修改過?  -----------------------------  兩千年來,我們國家的多少所謂統治階級,其實都是傀儡,都是被蜥蜴人儒教邪靈祕密統治者。  統治階級沒有那麼高的法力,更沒有那些篡改的腦筋,這些事情,都是儒教邪靈做的。   @桃膠 1649樓 2013-05-06 13:01:00  國際觀察名帖:  中國人未來來的身高能超過歐美人嗎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332434-1.shtml  大量實證證明古漢人世界上身高最高人種  -----------------------------  @xuanyuanmaomao 1661樓 2013-05-06 13:05:00  史書上記載也就證實齊魯大地(山東那一帶)上比較容易產高個  -----------------------------  其實本來山東人是最有血性最厲害的!可是啊,被蜥蜴人殺的太慘了……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6 13:14  @桃膠 1668樓 2013-05-06 13:09:00  國際觀察還有一個名貼是用生物學論證漢人是世界上進化最先進最符合白種人稱謂的人種  西方人其實是粉種人,西方科學家明知但不敢宣揚  這貼地址在哪,一時找不到,誰來貼地址  -----------------------------  西方一些民族真的是從漢族克隆過去的,用上古那麼高科技的克隆技術,也克隆不成,人體的奧祕,遠非基因能達到。   澄清“小大之辨”,彰顯莊學四境——從郭象刪改《莊子》說起  弁言:莊學奧義,沉埋千古  我讀過的《莊子》注本或莊學着作,訛誤失考、字詞失詁、句讀妄斷、義理妄解皆“滿谷滿坑”。今語譯本則無一可讀,常常字詞註釋基本無誤,譯文竟然完全不通。這種奇特現象的表層原因和學理原因,是治莊者不明“小大之辨”,未窺“莊學四境”。  莊子親撰的“內七篇”首篇《逍遙遊》如此開頭:  北溟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經我校訂,與通行本小異。拙引皆然,不再另注。)  插入若干“卮言”(即“支離其言”)後,又述“蜩鳩”寓言:  蜩與鷽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圖南爲?”  盡人皆知,“鯤鵬”象徵“大知”,“蜩鳩”象徵“小知”,有緊隨其後的“小知不及大知”一節爲證。然而奇怪的是,莊子在此節卮言後又重述了“大知(鯤鵬)”寓言:  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爲鯤。有鳥焉,其名爲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溟也。(郭象本“終北之北”作“窮髮之北”,詳下。)  隨後又重述了“小知(尺)”寓言:  尺笑之曰:“彼且奚適耶?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耶?”  至此莊子以卮言點題——“此小大之辨也。”  奉行極簡主義寫作原則、以《內七篇》寥寥萬餘字遍說天地萬物的莊子,爲何不避重複地兩述大知、小知寓言?《莊子》傳世至今,無人窺破用意何在,因而難明點題卮言“小大之辨”奧義。  奧義藏於首述大知、小知寓言之後插入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節末句:“湯之問棘也是矣。”這句卮言堪稱“內七篇”最難索解的一句原文。  郭象注此句曰:“湯之問棘,亦云物各有極,任之則條暢,故莊子以所問爲是也。”郭注像原文一樣難以索解。  郭象版《莊子》問世一千六百年內,公案毫無進展,因爲未被視爲公案。這句卮言儘管無人能解,然而治莊者要麼視而不見,徑直跳過;要麼依附郭注,胡亂發揮。  此節卮言位於首述大知、小知寓言之後,重述大知、小知寓言之前。補入文字使難以索解的“湯之問棘也是矣”疑團盡釋,同時揭開了奇怪敘述法之謎。  莊子在“內七篇”之始首述大知、小知寓言,是承認儒、墨諸子之成心俗見的相對之“是”。插入卮言“小知不及大知”一節,其末句“無極之外復無極”則揭示了儒、墨諸子之成心俗見的絕對之“非”。  莊子認爲,儒、墨諸子的俗見囿於人間視點和門派成心,所以纔會奉相對之“大”(如大鵬)爲絕對之“大”,奉相對之“是”(如儒、墨學說)爲絕對之“是”。駁斥儒、墨諸子囿於人間視點、門派成心的俗見,指出儒、墨諸子眼中的絕對之“大”和絕對之“是”,在“道極”視點下只是相對之“大”和相對之“是”,正是莊子親撰“內七篇”的根本目的。  如果莊子像俗見一樣視“大鵬”爲“至大”,爲何重述大知、小知寓言?如果莊子僅止於俗見,何必故弄玄虛說什麼“小大之辨”?誰還不知道“大”勝於“小”?誰還不明白“大知”勝於“小知”?   要認識到囿於人間視點、門派成心的俗見之非,就必須獲得超越性的“道極”視點。然而人們總是習慣於用人間視點、門派成心看待一切,很難獲得超越性的“道極”視點。爲了幫助讀者從人間視點、門派成心轉換爲超越性的“道極”視點,莊子不得不在《逍遙遊》篇首,引領讀者像北溟之鯤那樣“化而爲鳥”,與大鵬一起展翅升空——從人間視點、門派成心,趨向“道極”視點。  然而莊子又唯恐讀者依然囿於成心俗見,誤以爲“大鵬”並非趨向而是已經抵達“至大”,因此在首述大知、小知寓言之後插入“小知不及大知”一節卮言,然後在此節末句“無極之外復無極”的“道極”視點下重述“鯤鵬”寓言,消解掉首述“鯤鵬”寓言的比喻跛足性,以便讓全部“內七篇”從一開始就在“無極之外復無極”的“道極”視點下展開。  在“道極”視點下,除了絕對大又絕對小的“道”,“道”所生的“萬物”不可能絕對“大”,僅有相對“大”;也不可能絕對“小”,只會相對“小”。   莊子幫助讀者完成從人間視點轉換爲“道極”視點的超越性思想昇華,真是舉重若輕,美妙絕倫。“小知不及大知”一節簡勁而清晰地闡明:蟪蛄相對於朝菌是大知大年,但相對於冥靈卻是小知小年。冥靈相對於蟪蛄是大知大年,但相對於大椿卻是小知小年。彭祖相對於朝菌、蟪蛄是大知大年,但相對於冥靈、大椿卻是小知小年。因此彭祖是相對的大知大年,鯤鵬也是相對的大知大年。  莊子寫道:“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奉行極簡主義寫作原則而又故意“支離其言”的莊子認爲,不必再寫一句:“而鯤鵬乃今以大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只須直接借“湯之問棘”引出“無極之外復無極”七字足矣——然而包含這七字的“湯問棘曰”二十一字,在郭象注本裏卻無影無蹤,因爲它們成了郭象曲解妄注《莊子》不可逾越的障礙。  今傳《莊子》三十三篇以郭象注本爲祖本,異於郭象所見未刪改本《莊子》五十二篇,那麼郭象所見未刪改本《莊子·逍遙遊》中,究竟有沒有包括“無極之外復無極”七字的“湯問棘曰”二十一字呢?  必有!《北山錄》原文及慧寶註文無可置疑地證明:“湯問棘曰”二十一字必在《逍遙遊》原文中。  那麼郭象所見未刪改本《莊子·逍遙遊》中必有的“湯問棘曰”二十一字,會不會在郭象之前的鈔刻過程中無意脫簡?  必非!唐僧神清《北山錄》的僧慧寶注“語在《莊子》”證明,未刪改本《莊子》遲至唐代尚存於郭象系統以外。  那麼有沒有可能郭象手上的《莊子》底本恰巧脫簡,郭象不明“湯之問棘也是矣”之義,不得不 參考 《列子·湯問》中“湯問革”一節,又推測莊子與列子觀點不同,從而注下“亦云物各有極”?  不可能!今傳《列子》爲東晉人張湛用今多亡佚的數種僻書拼湊、敷衍,僞託在先於莊子的戰國鄭人列禦寇名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古史辨”時代已成鐵案②。況且張湛《列子序》曰:   先君所錄書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僅有存者,《列子》唯餘《楊朱》、《說符》、目錄三卷。比亂(永嘉之亂),正輿爲揚州刺州,先來過江,覆在其家得四卷。尋從輔嗣女婿趙季子家得六卷。參校有無,始得全備。”③   假設張湛所述是實,假設《列子》八篇全真,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亂”前,張家也僅有《楊朱》、《說符》兩篇。“永嘉南渡”進入東晉後,纔在江南“復得”《湯問》等六篇,《列子》八篇“始得全備”,張湛這才加註公諸士林,而且張湛注《列子》時參考了郭象版《莊子》。因此死於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的郭象,注《莊子》時不可能見過《列子·湯問》,郭注的依據只能是《逍遙遊》原文。  郭象必見《逍遙遊》原文的“湯問棘曰”二十一字,否則不可能憑空注曰:“湯之問棘,亦云物各有極。”然而今傳郭象版《莊子》中,商湯未問,夏棘未答,“亦云”二字成了天外飛仙,“有極”二字則自露馬腳。由於被刪句“無極之外復無極”與郭注“物各有極”完全牴牾,無法兼容;而緊接被刪句的原文“終北之北”又蘊涵“終北之外復有北”,仍與郭注完全牴牾,無法兼容,因此郭象爲了自圓曲解妄注,又改“終北之北”爲“窮髮之北”。  “終北之北”譯爲今語即“北極的北面”,這種奇特表述,“支離其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特地予以命名:“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   莊子在“內七篇”首篇《逍遙遊》開頭就闡明:相對的“大知”與相對的“小知”一樣,都“猶有未樹”、“猶有所待”,均爲有待者,皆未得逍遙。只有“至知”的“至人”纔是無待者、逍遙者。 -  郭象刪改“內七篇”還稍有收斂,比如《逍遙遊》下文還有“猶河漢而無極”,他就沒敢刪。因爲“內七篇” 影響 遠大於“外雜篇”,刪改太多必被人知,刪改較少則那些能見到未刪改本的歷代治莊者、讀莊者會疑爲“別本”。由於未刪改本頗爲難懂,而郭象版“別本”有“貫通”的郭注義理,尤其有成玄英、陸德明爲僻字僻典所做的詳盡疏、釋,似乎“好懂”多了,於是郭象版“別本”變成“定本”,逆淘汰了所有未刪改本,包括可能已經刪改《莊子》的向秀注本,終成今日唯一傳本。不過正因爲郭象有所顧忌沒敢大刪大改“內七篇”,因此郭象版“內七篇”大概基本接近原貌,只須考訂出少量郭象刪改之處,就能還“內七篇”以本來面目,進而拋開郭注義理,重顯莊學奧義。 由於擔心露餡,郭象沒敢整篇刪除“內七篇”,只敢整篇刪除“外雜篇”。郭象對“外雜篇”做了棄精取劣的逆淘汰,整整刪除了不利於其曲解妄注的十九篇,於是原始本《莊子》五十二篇變成了郭象版《莊子》三十三篇。對逆淘汰剩下的二十六篇“外雜篇”,郭象再進一步重排次序,把有利於其曲解妄注的劣篇排在“外雜篇”靠前的位置,再對二十六篇“外雜篇”刪句改字,加工到有利於支持其曲解妄注。  然而殘存且被郭象刪改過的二十六篇“外雜篇”,還是無處不在反駁淺陋至極的郭注義理。如郭象刪改過的《外篇·在宥》曰:“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爲有極。”正是對郭注“物各有極”的直接反駁,“玄學大家”郭象竟渾然未覺。即使郭象版“外雜篇”那些不合莊學四境的篇目段落,其原意也與郭注義理完全牴牾,義理境界更遠在“郭象玄學”之上。而郭象版“外雜篇”保留的那些不見於“內七篇”的莊子軼事和莊子卮言,則大都符合莊學四境,但郭象同樣不遺餘力地曲解妄注,故意錯誤斷句,讓人誤以爲並非莊子之言,而是該篇撰者之言——這樣曲解妄注就更方便,不糾正其錯誤斷句,就難以用不合“內七篇”義理來駁詰其曲解妄注。而要糾正一處錯誤斷句,牽涉極繁,論證更難。即有知者,面對積非成是、積重難返的傳統權威,也會視爲畏途。  郭象版“外雜篇”有四處批評“楊、墨”倡導“仁義”,分見《駢拇》、《膚篋》、《天地》。然而主張“爲我”的先秦思想家楊朱何曾倡導過“仁義”?即便在郭象版《莊子》中,無論“內七篇”的《大宗師》,還是“外雜篇”的《山木》、《寓言》,老聃傳人“陽子居”(即楊朱)儘管未達至知,但都是正面慕道者形象。“楊、墨”僅僅是儒書《孟子》的口頭禪,先秦別書皆無,漢後諸籍罕見——因爲楊朱之書早被剿滅,無須追剿。郭象竟固持儒學成心,不顧莊學源流,無視上下語境,硬把“儒”字妄改爲“楊”字——有註文爲證;哼哈二將成玄英、陸德明當然裝傻幫腔——有疏文、釋文爲證。如此不合史實而又義理不通,一千七百年來的治莊諸家竟然從無異議。 -  隨着廟堂****不斷強化並臻於極致,連力排楊墨、“ 政治 正確”的《孟子》也被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刪掉了八十五章,因此屈服****廟堂也臻於極致的後儒,對已被郭象刪改過的《莊子》越來越不滿,又繼續胡改、亂刪、妄添郭象版《莊子》原文,不顧文言常識地點斷句讀,甚至用駢文體裁替莊子“修改”文章,使之處處符合對仗,以致汪洋恣肆、不拘成套的先秦散文極品,竟被糟蹋成了形式至上、義理混亂的後儒蹩腳八股。無數儒生的胡作非爲,終於把郭象版《莊子》弄得真僞雜陳、面目全非,詰屈聱牙、難以卒讀。   四、莊學四境:思想範式  莊子親撰的“內七篇”末篇《應帝王》如此結束:  南海之帝爲倏,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混沌”寓言深意何在?爲何置於“內七篇”最後?  “混沌”就是“造化”初境,倏、忽(喻時間)爲“混沌”鑿出七竅,意味着人類脫離動物界後,開始了打破“造化”初境之後永無止境的“文化”過程。  “造化”初境——混沌,是一切人類文化(包括莊學)得以展開的終極起點。《逍遙遊》篇首的“鯤鵬”寓言之後,《應帝王》篇尾的“混沌”寓言之前,全部“內七篇”都處於這一終極起點之後,都屬於“造化”之後的“文化”。不理解“混沌”寓言,就不可能讀通“內七篇”。  儘管莊子對“造化初境”予以正面評價:“混沌待之甚善。”但莊子也對人類文化一勞永逸地改變了“造化初境”予以充分認知:“混沌死。”與復古傾向強烈的老聃不同,莊子不僅沒有復古傾向,而且明確反對儒、墨諸家的崇古復古傾向。“內七篇”根本找不到《老子》津津樂道的“小國寡民”或“至德之世”——僅僅在郭象版“外雜篇”裏纔有。但郭象版“外雜篇”依然保存莊門弟子後學對“內七篇”的正確發揮:“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歟?周、魯非舟、車歟?今祈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雜篇·天運》)可見攻擊莊子反對人類文化和 社會 進步,是受郭象誤導的莫須有罪名。莊子不可能幻想“混沌”復活,更不可能主張開 歷史 倒車退回“造化初境”。  莊子認爲,“混沌死”後的人類在遠離“造化初境”之後,其“文化”包括順道文化與悖道文化兩部分。對順道文化必須予以 哲學 建構,而對悖道文化必須予以哲學解構。  莊子建構順道文化、解構悖道文化採用同一思想範式,即莊學四境的基本公式:  無×→小×→大×→至×/無×  “無×”表示“造化初境”,“小×”表示“文化小境”(含順道、悖道),“大×”表示“文化大境”(含順道、悖道),“至×/無×”表示“文化至境”。  “文化至境”的“至×/無×”表達式,創始於老聃,如“至譽無譽”(《老子》三十九章)。然而“內七篇”從未出現這一表達式的標準形式,原因之一是“支離其言”,原因之二是“以天下爲沉濁,不可與莊語”(《雜篇·天下》)。如果每論及一項文化名相都用標準式,《莊子》就不可能成爲語言極品,而會像《老子》那樣變成一堆“格言玻璃球”(卡夫卡語)。“外雜篇”倒有一例標準式表述:“至樂無樂。”這僅有的一例標準式,正是與《老子》的“至譽無譽”以引語的方式同時出現:“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外篇·至樂》)   @桃膠 1649樓 2013-05-06 13:01:00  國際觀察名帖:  中國人未來來的身高能超過歐美人嗎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332434-1.shtml  大量實證證明古漢人世界上身高最高人種  -----------------------------  @xuanyuanmaomao 1661樓 2013-05-06 13:05:00  史書上記載也就證實齊魯大地(山東那一帶)上比較容易產高個  -----------------------------  @桃膠 1705樓 2013-05-06 13:59:00  非也,你去看回貼就知道了,不止古書,不止山東,而是整個華夏,整個漢族,還包括物證,明朝(包括明朝)以前的古墓出土的古屍大多數單單骨架就已經高於現代中國人平均值了,真人更高。古書上什麼身高八尺,身高九尺是真的記載,這個議題在國際觀察和娛樂八卦版塊都有論證過,是網友的集體考證結論。  中國人身高下降,皮膚變黃是清朝開始的。明朝(包括明朝)以前的外國人到過中國的記載形容中國人都用的是白皮膚,皮......  -----------------------------  是啊,本來我們漢族高高的,白白的,  被滿清統治近300年後,  變矮了,變黃了。  被****廟堂欽定爲官學的儒家學說,是支撐廟堂中國之 政治 形態成爲超穩定結構的主要原因,因此“十三經”成了廟堂中國的政治聖經——這是中國之謎之一半的基本謎底,業已爲諸多國人瞭解,也已被迷惑於“東方神祕主義”的異邦人士部分了解。  與儒家意識形態徹底對立的莊子哲學,是支撐江湖中國之文化形態發展出奇蹟般中華特質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成了江湖中國的文化聖經。——這是中國之謎之另一半的基本謎底,遠未爲國人瞭解,更未被迷惑於“東方神祕主義”的異邦人士充分了解。  郭象以來儒生治莊,字詞訓詁不無所得,篇章義理殊無可取。常常字面顯義未解,句讀章句也未通,遑論字面顯義、句讀章句背後的精深奧義。以郭象義理爲依據的現有一切《莊子》外文譯本,不可能不謬以千里。  然而郭象及其追隨者對《莊子》的曲解妄注只是莊學奧義沉埋千古的表層原因。歷史之父司馬遷與一代文豪蘇東坡判斷《莊子》實質的分歧,無可辯駁地證明:莊學作爲****廟堂及其意識形態的終極天敵,纔是其奧義沉埋千古的深層原因和根本原因。《莊子》傳世兩千餘年,儒家士林能夠提交以及****廟堂樂意接受的只能是錯誤答卷,洞悉莊學奧義者對此只能沉默。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認爲莊子“詆訾孔子之徒”的司馬遷,硬被蘇軾斥爲“知莊子之粗者”。“餘以爲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世上竟有此等奇事:越敬佩你就越斥罵你?越援助你就越排擠你?蘇軾論證其詭辯的荒謬邏輯是:“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指《雜篇·天下》)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釐、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爲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莊子祠堂記》)  不屑齒及,竟然是“尊之至”!那麼《天下》未曾齒及先於莊子的列子等無數人,也未曾齒及與莊子同時的孟子等無數人,難道也是“尊之至”?何況《天下》決非莊子親撰,“內七篇”並未對孔子不屑齒及即爲鐵證。古典中國屈指可數的文化巨人蘇大鬍子,難道也是囿於儒學成心的陋儒?  千年以來,治莊者大都以爲這是蘇軾的真心話,因而或贊其卓識,或斥其糊塗。然而蘇東坡私下又曾說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蘇轍《墓誌銘》)。他不得已而作的違心謬論,僅僅說明了兩千餘年中華帝國史的殘酷真相:與剛剛開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同時的司馬遷指出《莊子》之實質危險尚小,但宋人蘇東坡若挑明《莊子》之實質,就必有兩個結果:一是罹禍招殺,如同“非湯武、薄周孔”的嵇康一樣被誅殺。二是殃及《莊子》,如同墨家、名家、楊朱之書一樣被剿滅。因此酷愛《莊子》的蘇東坡不得不對《莊子》“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表面上說莊學是儒學友軍,實際上卻“有見於中,口未能言”。即便謹慎如此,蘇軾依然因其“一肚皮不合時宜”而身陷“烏臺詩案”,遭到終生迫害。倒是欲滅《莊子》而後快的 理學 家程頤不憚直言《莊子》之實質:“莊子,叛聖人者也,而世之人皆曰矯時之弊。矯時之弊固若是乎?伯夷、柳下惠,矯時之弊者也,其有異於聖人乎?”(《二程遺書》)  至此也就不難明白,莊子的“支離其言”與蘇軾的“口未能言”理由相同:一避生前己身被害之禍,二免身後己書被滅之厄。“支離其言”當然有得有失。其失有二:極爲難懂,易被曲解。其得也有二:語妙天下,必傳後世。洞觀千古的莊子必定預知:千年曲解妄注之後,終有絕地反擊之日。晉人陶淵明,唐人李太白、李商隱,宋人蘇東坡等後軸心時代的中國文化巨人,無一不是在軸心時代中國文化宗師莊子的引導下,抵達了古典中國歷史條件下的“文化至境”。帝制終結之後的 現代 中國或未來中國,同樣可以在莊子的引導下,抵達現代中國、未來中國的“文化至境”。儘管帝制終結至今百年,戰禍動亂無有已時,“小知”、“大知”又“旋其面目,望洋而嘆”(《外篇·秋水》),傾其心力於西學新學,無人再祭莊學冷竈,然而匆匆百年不過是瞬間“小年”,中國文化必有重建輝煌乃至超越古典中國抵達更高境界的未來“大年”。 -  道家文化研究出土文獻專號  內容簡介  本輯是一個出土文獻研究的專號,內容包括對馬王雄漢墓帛書的研究,關於竹簡《文子》的幾篇論文等,並首次公佈了安徽阜陽雙古雄發現的《周易》釋文及釋文整理者韓自強先生的研究報告。  目錄  編者寄言   新發現簡帛佚籍對學術史的影響 李學勤   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 韓自強 韓朝   阜陽漢簡《周易》釋文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微省阜陽巿博物館   阜陽漢簡《周易》研究 韓自強   《文子道德篇》傳世本與八角廊竹簡校勘記 李縉雲   《文子》學術探微 魏啓鵬   文子學派與秦簡《爲吏之道》 魏啓鵬   竹簡《文子》哲學思想探析 丁原植   試就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不重襲內容推測古本《文子》的幾個思想論題 陳麗桂   《文子》六論 趙建偉   八角廊簡《文子》與帛書《五行》 邢文   今本《文子》真僞考 曾達輝   文子疏義序 王利器   帛書《要》篇釋文校記 裘錫圭   帛書《易傳》整理的幾個問題 陳松長   「損益」與「君道」 邢文   君道:「天、地、民、神、時」的視角——從帛書《周易》五行說看《要》篇君道之論 邢文   關於馬王堆黃帝四經的版本和討論 [英]雷敦龢   帛書《繫辭傳》的編纂 [美]夏含夷   中國古醫書之養生說 [日]?出祥伸  《莊子雜篇》被確定出自戰國時期,就是靠出土文獻斷定的。  同時,證明了:千年來被儒教污衊稱爲僞書的《莊子雜篇》反而是恰恰真的!!   《莊子雜篇》被確定出自戰國時期,就是靠出土文獻斷定的。  同時,證明了:千年來被儒教污衊稱爲僞書的《莊子雜篇》反而是恰恰真的!!   儒教把真的篡改刪編成假的  把假的污衊成是真的,  一羣可惡的蠕蟲,燒死你們!!!   大家燒蠕蟲啊  號召大家燒儒教書,燒儒教孔丘論語、春秋……還有儒教孔丘畫像,扁它!!  自從周室沒落,孔子燒書後,上古華夏文明典籍神祕消失。部分殘存,流入民間,化爲春秋百家之學,一概爲其子孫之學。然而因爲主體已神祕消失+被孔子燒書後期分開的百家,一直沒能完成重新整合的大任務。到了漢武帝,獨尊儒家後,更是,將百家火種熄滅。   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均有歷史記載。《韓非子》《尚書序》《緯書》《鄭板橋家書》,他們同代人沒有異議並且代代傳抄至今。   世界第一善於學習世界文明頂峯的日本國。在唐宋之後,看明白了這個趨勢,果斷拋棄了對中國的崇拜和學習。  華夏自周氏亡,典籍消失,孔子燒書後迷失了華夏文明的根,一直在努力尋找中,可惜一直不得法,越行越遠文明的衰落。  對自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儒教“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反其道,興五疇以廢上帝之孤尊,人人都“從己出、同己、知大己而小天下”一切心靈騙子將無容身之地。   《莊子》三大版本及其異同  (《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0期轉載)  張遠山  弁言 湮滅兩千多年的《莊子》初始本  2008年出版的拙著《莊子奧義》,預告了下一部拙著是《莊子復原本註譯》。很多讀者以爲我欲復原的是亡佚一千多年的《莊子》大全本,其實我欲復原的是湮滅兩千多年的《莊子》初始本。  在此之前,學界僅知《莊子》兩大版本:其一,“十餘萬言”(《史記》)、“五十二篇”(《漢書》)的《莊子》大全本。其二,六萬餘言、三十三篇的郭象版《莊子》。  大多數學者,對郭象版《莊子》持盲信態度,不知其爲《莊子》大全本的刪殘篡改本,更不知《莊子》大全本“外雜篇”中原先大量存在莊歿之後的戰國、秦漢史實,在郭象版《莊子》中業已消失殆盡,遂被郭象誤導,以爲“外雜篇”均爲莊撰。  極少數學者,對郭象版《莊子》不持盲信態度,追溯研究《莊子》大全本,然而一切論斷無不深陷誤區。誤區之一,視爲郭象之前的唯一版本。誤區之二,認爲成書時間在司馬遷之後。誤區之三,認爲編纂者是司馬遷之後的劉向。  深陷認識誤區的原因,是不知成書於西漢的《莊子》大全本之前,更有成書於戰國的《莊子》初始本。  本文選取後於莊子的先秦三子之書,即《荀子》、《韓非子》、《呂覽》,列舉其大量鈔引《莊子》之史實,考定《莊子》初始本之存在。進而列舉莊歿之後的戰國、秦漢史實,考定《莊子》初始本成書於戰國,編纂者是莊子再傳弟子魏牟,考定《莊子》大全本成書於西漢,編纂者是先於司馬遷的淮南王劉安。最後列舉先於郭象的崔譔、向秀所注諸多“外篇”,被郭象移至“雜篇”等史實,綜述《莊子》三大版本的重大異同。  一 《荀子》明斥、暗引《莊子》初始本  《莊子·內篇·齊物論》:“聖人和之以是非。是不是,然不然。”《荀子·性惡》不點名隱斥:“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爲意,是下勇也。”[1]  《莊子·內篇·大宗師》:“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荀子·天論》不點名隱斥:“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唯聖人爲不求知天。”  《荀子·解蔽》點名明斥:“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況把莊子視爲頭號論敵,正如孟軻把楊朱視爲頭號論敵。孟軻貶斥楊朱是“無君無父”的“禽獸”,荀況也貶斥“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的莊子、魏牟“禽獸行”。《荀子·非十二子》貶斥二人一組的六組論敵,第一組是:“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衆;是它囂、魏牟也。”《性惡》又不點名隱斥:“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爲小人。”全部先秦文獻僅此一見的“它囂”,既然被荀況列爲頭號論敵,必定影響極大,聲名不遜楊朱,不可能是當時無人提及、後世無人知曉的泛泛之輩。荀況列於莊子再傳弟子“魏牟”之前的“它囂”,只能是“莊周”的代號。  荀況儘管視莊子爲頭號論敵,仍然一再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僅因不願明引,遂致後人難辨其源。  《荀子·正論》:“語曰:淺不可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暗引《莊子·外篇·秋水》魏牟對公孫龍所言“坎井之蛙”寓言。“語曰”是暗引《莊子》初始本之標誌。  趙人荀況(前313-前238),趙人公孫龍(前325-前250),中山人魏牟(前320-前240),是同時代人,均比宋人莊子(前369-前286)小四五十歲。荀況必知《秋水》非莊所撰,進而可能推知《莊子》初始本之“內篇”均爲莊撰,《莊子》初始本之“外篇”均非莊撰,甚至可能推知《莊子》初始本的編纂者正是魏牟。這或許是荀況以“它囂”代“莊周”、直點“魏牟”之名的原因,因爲“魏牟”是頭號論敵“莊周”影響最大的當代傳人,荀況的直接論敵。  隱去論敵之名,或用代號攻擊論敵,實爲荀況之慣技。《荀子》頻頻攻擊“惠施鄧析”,也以“鄧析”代“公孫”,所以把戰國“惠施”列於春秋“鄧析”之前。《荀子·不苟》:“山淵平,天地比,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既以“鄧析”代“公孫”,又暗引《莊子·外篇·惠施》[2]:“惠施曰: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天下之辨者(桓團、公孫龍)相與樂之:卵有毛。”“卵有毛”等辯者二十一事,多爲公孫龍首創,不可能出自先於孔子的鄧析。由於公孫龍是趙相平原君趙勝極其崇敬、長期供養的著名門客,荀況爲免得罪平原君,斷絕出仕母邦之路,所以不願明攻公孫龍,而以“鄧析”代“公孫”。   《荀子·榮辱》:“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暗引《莊子·外篇·達生》“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故曰”也是暗引《莊子》初始本之標誌。  《荀子·不苟》:“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爲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化用《莊子·外篇·盜蹠》[3]:“申徒狄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  《荀子·成相》:“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隨舉牟光。”化用《莊子·外篇·讓王》:“湯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又讓務光”。  《荀子·宥坐》:“昔晉公子重耳霸心生於曹,越王勾踐霸心生於會稽,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化用《莊子·外篇·讓王》“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4]  《荀子·哀公》之“東野畢馭車”章,化用《莊子·外篇·達生》之“東野稷御車”章。  知道《荀子》明斥“莊子”者多,知道《荀子》鈔引《莊子》者少,故予詳引。綜上所舉,《荀子》之《性惡》、《天論》、《解蔽》、《非十二子》四篇,至少明斥、隱斥、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內篇”二篇五條。《正論》、《榮辱》、《哀公》、《宥坐》、《不苟》、《成相》六篇,至少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外篇”六篇七條。總計《荀子》之十篇,至少鈔引、涉及《莊子》初始本“內篇”、“外篇”八篇十二條。 -  三 《呂覽》大量鈔引《莊子》初始本  荀、韓師徒如此敵視莊子,暗引《莊子》初始本,尚且如此之多。呂不韋及其門客並不敵視莊子,《呂覽》又是雜鈔之書,所以明鈔、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的數量更大,堪稱先秦之冠。  《呂覽·必己》“莊子行於山中”整章,全鈔《莊子·外篇·山木》,並且照鈔“莊子”二字,毫無荀、韓師徒的心理障礙。  《呂覽·去尤》:“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鉤殶者戰,以黃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蓋內掘。’”明引《莊子·外篇·達生》:“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此處“莊子”,若是書名,即指《莊子》初始本。若是人名,則與韓非相同,也把《莊子》初始本之“內篇”、“外篇”全都視爲莊撰。  《呂覽·有度》“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整章,全鈔《莊子·外篇·庚桑楚》。《呂覽·貴公》“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暗引《莊子》初始本之佚文“大勇不鬥,大兵不寇”。兩處“故曰”,都是暗引《莊子》初始本之標誌。  知道《呂覽》鈔引《莊子》者極多,以上僅舉具有引用標誌的四例。劉文典、高亨、王叔岷、崔大華、劉笑敢、方勇等現當代學者,均曾統計《呂覽》鈔引《莊子》,因尺度寬嚴不同,或者有所遺漏,而數量各異。據我統計,《呂覽》之《至忠》、《別類》、《求人》、《聽言》、《精通》、《期賢》、《召類》、《禁塞》、《下賢》九篇,至少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內篇”五篇八條。《當務》、《長利》、《去尤》、《必己》、《適威》、《精諭》、《有度》、《聽言》、《應同》、《召類》、《貴公》、《貴生》、《審爲》、《離俗》、《觀世》、《慎人》、《誠廉》十七篇,至少明鈔、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外篇”十二篇二十六條。《博志》、《精諭》、《用民》、《季春》、《貴公》五篇,至少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之佚文五條[7]。總計《呂覽》之二十七篇,至少鈔引、涉及《莊子》初始本“內篇”、“外篇”十七篇三十九條。  綜上所列,先秦三書至少鈔引、涉及《莊子》初始本“內篇”五篇十五條、“外篇”十五篇五十四條[8],總計涉及、涉及“內篇”、“外篇”二十篇七十二條。足證成書於西漢的《莊子》大全本之前,更有成書於戰國的《莊子》初始本。  根據先秦三書的成書時間和撰者生卒年,即可考定《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和編纂者。  先秦三書唯一確知成書時間的是《呂覽》,即前239年。此後五年,三子盡歿。前238年,荀況死於楚國蘭陵,《荀子》必成書於此前。前235年,呂不韋自殺於河南封邑。前233年,韓非被李斯毒死於秦獄,《韓非子》必成書於此前。《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必在《呂覽》成書的前239年之前。此前一年,正是莊子再傳弟子魏牟(前320-前240)之卒年。因此包含莊子所撰“內篇”、弟子藺且、再傳弟子魏牟等人所撰“外篇”的《莊子》初始本,必爲魏牟編纂,成書時間必在魏牟死去的前240年之前[9]。上限是前256年,因爲《秋水》著錄的魏牟面斥公孫龍,《盜蹠》涉及的秦滅周,均在此年;下限是前240年,即魏牟卒年。上下限之間,僅有十六年。  《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即使取其上限,距《呂覽》成書也僅有十七年,距韓非死去也僅有二十三年。而荀況先在趙國、後在楚國,韓非在韓國,呂不韋及其門客在秦國,無不大量鈔引《莊子》初始本,足證《莊子》初始本在成書以後的極短時間之內,傳播範圍即已甚廣。秦漢之際傳播範圍更廣,漢初士人陸賈、賈誼等人筆下,均已充滿《莊子》獨有的名相[10],成爲《莊子》大全本於稍後問世的時代氛圍。 三 《呂覽》大量鈔引《莊子》初始本  荀、韓師徒如此敵視莊子,暗引《莊子》初始本,尚且如此之多。呂不韋及其門客並不敵視莊子,《呂覽》又是雜鈔之書,所以明鈔、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的數量更大,堪稱先秦之冠。  《呂覽·必己》“莊子行於山中”整章,全鈔《莊子·外篇·山木》,並且照鈔“莊子”二字,毫無荀、韓師徒的心理障礙。  《呂覽·去尤》:“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鉤殶者戰,以黃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蓋內掘。’”明引《莊子·外篇·達生》:“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此處“莊子”,若是書名,即指《莊子》初始本。若是人名,則與韓非相同,也把《莊子》初始本之“內篇”、“外篇”全都視爲莊撰。  《呂覽·有度》“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整章,全鈔《莊子·外篇·庚桑楚》。《呂覽·貴公》“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暗引《莊子》初始本之佚文“大勇不鬥,大兵不寇”。兩處“故曰”,都是暗引《莊子》初始本之標誌。  知道《呂覽》鈔引《莊子》者極多,以上僅舉具有引用標誌的四例。劉文典、高亨、王叔岷、崔大華、劉笑敢、方勇等現當代學者,均曾統計《呂覽》鈔引《莊子》,因尺度寬嚴不同,或者有所遺漏,而數量各異。據我統計,《呂覽》之《至忠》、《別類》、《求人》、《聽言》、《精通》、《期賢》、《召類》、《禁塞》、《下賢》九篇,至少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內篇”五篇八條。《當務》、《長利》、《去尤》、《必己》、《適威》、《精諭》、《有度》、《聽言》、《應同》、《召類》、《貴公》、《貴生》、《審爲》、《離俗》、《觀世》、《慎人》、《誠廉》十七篇,至少明鈔、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外篇”十二篇二十六條。《博志》、《精諭》、《用民》、《季春》、《貴公》五篇,至少暗引、化用《莊子》初始本之佚文五條[7]。總計《呂覽》之二十七篇,至少鈔引、涉及《莊子》初始本“內篇”、“外篇”十七篇三十九條。  綜上所列,先秦三書至少鈔引、涉及《莊子》初始本“內篇”五篇十五條、“外篇”十五篇五十四條[8],總計涉及、涉及“內篇”、“外篇”二十篇七十二條。足證成書於西漢的《莊子》大全本之前,更有成書於戰國的《莊子》初始本。  根據先秦三書的成書時間和撰者生卒年,即可考定《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和編纂者。  先秦三書唯一確知成書時間的是《呂覽》,即前239年。此後五年,三子盡歿。前238年,荀況死於楚國蘭陵,《荀子》必成書於此前。前235年,呂不韋自殺於河南封邑。前233年,韓非被李斯毒死於秦獄,《韓非子》必成書於此前。《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必在《呂覽》成書的前239年之前。此前一年,正是莊子再傳弟子魏牟(前320-前240)之卒年。因此包含莊子所撰“內篇”、弟子藺且、再傳弟子魏牟等人所撰“外篇”的《莊子》初始本,必爲魏牟編纂,成書時間必在魏牟死去的前240年之前[9]。上限是前256年,因爲《秋水》著錄的魏牟面斥公孫龍,《盜蹠》涉及的秦滅周,均在此年;下限是前240年,即魏牟卒年。上下限之間,僅有十六年。  《莊子》初始本的成書時間,即使取其上限,距《呂覽》成書也僅有十七年,距韓非死去也僅有二十三年。而荀況先在趙國、後在楚國,韓非在韓國,呂不韋及其門客在秦國,無不大量鈔引《莊子》初始本,足證《莊子》初始本在成書以後的極短時間之內,傳播範圍即已甚廣。秦漢之際傳播範圍更廣,漢初士人陸賈、賈誼等人筆下,均已充滿《莊子》獨有的名相[10],成爲《莊子》大全本於稍後問世的時代氛圍。  四 三大版本涉及史實之異同  根據涉及史實之異同,即可考定《莊子》大本全的編纂者,必爲先於司馬遷的淮南王劉安。  三大版本共有的“內七篇”,無一莊歿之後史實,必爲莊撰。三大版本分類構成不同、篇目原文大異的“外雜篇”,多有莊歿之後史實,必非莊撰。  由於魏牟版、劉安版編纂時間相距百年,“外雜篇”的莊歿之後史實,又可分爲二類:莊歿之後、魏歿之前的甲類史實,魏歿之後、劉歿之前的乙類史實。  魏牟版“外篇”,僅有甲類史實,沒有乙類史實。如《列禦寇》之“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可證此篇撰於前286年莊歿之後。又如《胠篋》之“田成子十二世有齊國”,可證此篇撰于田齊第十二世齊王建前264年即位之後,莊歿至少22年。高亨等人認爲《胠篋》撰於前221年秦滅齊之後,與鈔引《胠篋》的《呂覽》成書於前239年牴牾。又如《秋水》之魏牟面斥公孫龍,可證此篇撰於前256年秦圍趙都邯鄲失敗、魏牟離秦至趙會見公孫龍之後,莊歿至少30年。又如《盜蹠》之“湯武立爲天子,而後世絕滅”,可證此篇撰於前256年秦滅周之後,莊歿至少30年。  劉安只做加法,所以劉安版“外篇”、“雜篇”、“解說”,除了新增不少甲類史實,又出現了魏牟版不可能有的乙類史實。  劉安保留魏牟版“外篇”約二十二篇,增補符合劉安思想、融合儒道名法的《在宥》、《天道》等“新外篇六”,既有甲類史實,如先秦三書一字不引“新外篇六”。假如大談“有天道,有人道”、“上無爲,下有爲”的“新外篇六”,原先已在魏牟版“外篇”,《荀子》貶斥“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就難以理解,《韓非子》必欲“除之”、“以爲首誅”也十分奇怪,同樣融合儒道名法的《呂覽》一字不引就更不合理。也有乙類史實,如《天道》之“十二經”、漢語史首見之“素王”。[11]  劉安版新增“雜篇十四”,既有甲類史實,如先秦三書一字不引“雜篇十四”。又如《說劍》之“趙文王”,可證此篇撰於前266年趙王何歿後得諡“惠文”之後(別無諡“文”之趙王),莊歿至少20年。也有乙類史實,如佚文之“荊軻”、“燕太子丹”、“田光”,可證佚篇撰於前227年荊軻刺秦之後,莊歿至少59年,魏歿至少13年。又如佚文之“盧敖”,即替秦始皇求仙藥的秦博士“盧生”,後與侯生等四百餘人同被坑殺,可證佚篇撰於前212年秦始皇坑儒之後,莊歿至少74年,魏歿至少28年。  劉安版附錄“解說三”,既有甲類史實,如先秦三書一字不引“解說三”。也有乙類史實,如“解說三”均爲劉安或及門客所撰,其中兩篇《莊子略要》、《莊子後解》,見於李善《文選注》轉引司馬彪《莊子注》。總之,《莊子》大全本既有魏歿之後史實,又無劉歿之後史實,更有劉安所撰之篇,足證編纂者必爲劉安。  劉安編纂《莊子》大全本,同時稍後的司馬遷、劉向等人可能心知肚明,僅因劉安被漢武帝誣爲謀反而自殺,遂避諱不言。劉安所撰“解說三”,同時收入劉安自著的《淮南子·外篇》,原本是考定《莊子》大全本編纂者的重要證據。由於《淮南子·外篇》很快亡佚,劉安編纂《莊子》大全本之史實,遂長期隱入歷史忘川。[12]  郭象只做減法。甲類史實在郭象版中大量消失,僅有少量遺漏,因爲“田齊十二世”、“趙文王”、“秦滅周”、“魏牟面斥公孫龍”等莊歿之後的甲類史實極爲隱晦,郭象不易刪盡。乙類史實在郭象版中消失殆盡,因爲“荊軻”、“盧敖”等莊歿之後的乙類史實極爲明顯,郭象極易刪盡。  郭象竭力刪去莊歿之後史實,是後世不知魏牟版《莊子》初始本、誤以爲“外雜篇”均爲莊撰的根本原因。莊學研究從此被引入歧途,深陷“外雜篇”是否莊撰、有無莊撰的泥淖,一切論斷皆失準星。-  五 三大版本分類構成之異同  現將《莊子》三大版本之重大異同,尤其是分類構成之異同,綜述如下。  版本一,《莊子》初始本,成書於戰國末年,編纂者是莊子再傳弟子魏牟。包括莊子所撰“內篇七”,弟子藺且、再傳弟子魏牟等人所撰“外篇”約二十二篇。魏牟版《莊子》初始本,篇數總計約二十九篇,字數總計約六萬,平均字數每篇約兩千。  後於魏牟(前320-前240)的荀況(前313-前238)、呂不韋(前290-前235)、韓非(前280-前233)等先秦士人,先於劉安(前179-前122)的陸賈(前240-前170)、賈誼(前200-前168)等漢初士人,所見、所引、所論都是魏牟版《莊子》初始本。  版本二,《莊子》大全本,成書於西漢初年,編纂者是淮南王劉安。對魏牟版《莊子》初始本之“內篇”、“外篇”全予保留,僅做加法。約增補慕莊後學所撰“新外篇六”《駢拇》、《馬蹄》、《刻意》、《繕性》、《在宥》、《天道》,湊成七的四倍,合爲“外篇二十八”。新增慕莊後學所撰“雜篇”《說劍》、《漁父》等,湊成七的兩倍,是爲“雜篇十四”。劉安爲了湊數而降低標準,在“新外篇六”、“雜篇十四”中編入不少劣篇,意在把內外雜的總數,湊成七的七倍,即四十九篇。加上作爲附錄的劉安所撰“解說三”,劉安版《莊子》大全本,篇數總計五十二篇,字數總計十餘萬,平均字數每篇約兩千。[13]  後於劉安(前179-前122)的司馬遷(前145-前90)、劉向(前77-前6)、揚雄(前53-後18)等西漢士人,班固(32-92)、高誘(160-212)等東漢士人,先於郭象(252-312)的阮籍(210-263)、嵇康(224-263)、司馬彪(?-306)、孟氏(生卒不詳)、崔譔(略先向秀)、向秀(227-272)等魏晉士人,所見、所論、所注都是劉安版《莊子》大全本。  魏晉之際,何晏、王弼大談老莊,嵇康宣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阮籍宣稱“以莊周爲模則”[14],《莊子》遂成顯學。先於郭象的司馬彪、孟氏等魏晉士人,全注劉安版《莊子》大全本,包括僅是附錄的“解說三”。先於郭象的崔譔、向秀等魏晉士人,選注劉安版《莊子》大全本,全注“內篇七”,選注“外篇二十八”之二十篇左右,全都不注質量低劣的“雜篇十四”,全都不注僅是附錄的“解說三”。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序錄》,稱之爲“有外無雜”。  版本三,《莊子》刪改本,成書於西晉初年,編纂者是儒生郭象。對《莊子》大全本大做減法,又予大肆篡改。刪改“內篇七”關鍵字句,改造成符合郭象義理、違背莊學義理的郭象版“內篇七”。刪去“外篇二十八”之四篇,又把魏牟版、劉安版的九篇“外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列禦寇》、《天下》,移至“雜篇”,再刪改剩下的十五篇,改造成符合郭象義理、違背莊學義理的郭象版“外篇十五”——劉安版“新外篇六”均在其中。刪去“雜篇十四”之十二篇,保留《說劍》、《漁父》兩篇,與移外入雜、已被刪改的“新雜篇九”混在一起,改造成符合郭象義理、違背莊學義理的郭象版“雜篇十一”。全刪“解說三”。郭象版《莊子》刪改本,篇數總計三十三篇,字數總計六萬六,平均字數每篇約兩千。  郭象“移外入雜”九篇的證據之一是,先秦三書鈔引了其中七篇,棄而不鈔的兩篇,是專論內七篇的《寓言》、大反廟堂名教的《則陽》。證據之二是,其中八篇(包括《寓言》、《則陽》)之下,唐人陸德明均引先於郭象、“有外無雜”的崔譔注、向秀注,僅有《讓王》之下未引,因爲崔、向均未選注《讓王》。《讓王》是先秦三書鈔引最多之篇,《荀子》、《韓非子》各化用二章,《呂覽》鈔引十四章,必在魏牟版“外篇”,劉安版承之。郭象把極其重要的“外篇”九篇移至“雜篇”,意在貶低其重要性,炮製反莊學的郭象僞莊學。  郭象版“雜篇十一”,僅有《說劍》、《漁父》原屬劉安版“雜篇十四”。證據是唐人陸德明未引先於郭象、“有外無雜”的崔譔注、向秀注,僅引後於郭象、以郭象版爲底本的李頤注。  後於郭象的西晉李頤、唐人成玄英、唐人陸德明等無數士人,以及一千七百年來的無數讀者,所見、所論、所注都是郭象版《莊子》刪改本。  結語 真莊學與僞莊學  魏牟版和劉安版,篇數、字數相差很多,但是魏牟版之全部,均被劉安版保留,基本傾向並未逆轉。因此魏牟版的先秦讀者荀況、韓非,均知《莊子》是大反廟堂名教的“反書”。劉安版的兩漢讀者之中,司馬遷認爲“莊周詆詈孔子之徒”,劉向認爲“莊周滑稽亂法”,揚雄認爲“莊周罔君臣之義”,班固認爲“莊周”、“魏牟”均屬第六等“中下”之人,又撰寫《難莊論》[15],仍然均知《莊子》是大反廟堂名教的“反書”。  魏牟版和郭象版,篇數、字數相差不多,但是篇目原文、分類構成大爲不同,基本傾向徹底逆轉。針對魏晉時代“爲學窮於柱下,博物止於七篇”、“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的廟堂意識形態危機[16],郭象起而反擊,炮製反莊學的郭象僞莊學,刪殘篡改劉安版《莊子》大全本,反注其義,認爲《莊子》的主旨是“名教即自然”。經過郭象的系統“思想改造”,大反廟堂名教、貶孔斥儒的魏牟版、劉安版真《莊子》,變成了擁護廟堂名教、尊孔尊儒的郭象版僞《莊子》。與韓非版《老子》、王弼版《老子》一樣,郭象版《莊子》也變成了廟堂的統戰對象和愚民工具,  若有二人爭論《金瓶梅》是否“黃書”,而二人所讀都是《金瓶梅》全本,那麼僅是觀點不同。倘若一人所讀是全本,一人所讀是“潔本”,那麼“觀點不同”就是僞命題。僞命題的根源是:二人所讀《金瓶梅》,原文詳略不同。  若有三人爭論武松是否“好漢”,而一據《水滸》,一據取資《水滸》的《金瓶梅》,一據反《水滸》的《蕩寇志》,那就不僅是原文詳略不同,而是原文毫不相干,宗旨完全相反。  對劉安版《莊子》而言,郭象版《莊子》不僅是原文不全的“潔本”,刪殘的原文也被篡改成了僞原文。對魏牟版《莊子》而言,郭象版《莊子》是反《莊子》的僞《莊子》。  古今中外的衆多學者早已發現,盲從郭象義理,不可能得莊真義,所以不斷對郭象義理提出修正。然而一切郭象義理的修正主義,都是據《金瓶梅》“潔本”論《金瓶梅》是否“黃書”,據《金瓶梅》、《蕩寇志》論武松是否“好漢”。郭象修正主義的“學術進步”,常比反莊學的郭象僞莊學,更加符合郭象版《莊子》的僞原文。  爲了使郭象版《莊子》的僞原文更符合郭象義理,郭象追隨者又反覆刪改郭象版《莊子》的僞原文,甚至反覆刪改郭注。據宋人陳景元《莊子闕誤》統計,三十三篇僞原文有65923字,然而據我統計,清人郭慶藩《莊子集解》的三十三篇僞原文減至65181字,少了742字,清人王先謙《莊子集解》的三十三篇僞原文又減至65149字,少了774字。足證自宋至清的一千多年中,郭象追隨者不斷刪改郭象版《莊子》的僞原文,清除難以自圓的障礙,炮製越來越多的僞證,反莊學的郭象僞莊學,遂成難以撼動的莊學至高權威。  既知郭象版《莊子》之僞、郭象義理之反莊學以後,郭象版僞《莊子》和郭象義理仍然大有研究價值。因爲郭象版僞《莊子》和郭象義理,流傳中國已有一千七百年之久,流傳世界也有數百年之久,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性、世界之中國觀的負面影響之大,鮮有及者。  唯有復原魏牟版《莊子》初始本的本來面目,研究作爲中國文化之聖經的《莊子》,纔有可能正本清源,研究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隱祕內涵,纔有可能不失準星。 古史辨”的一大成果是把東晉儒生張湛僞撰《列子》定爲鐵案  ---------------------  不過,這個“古史辨”還有不少問題,  我估計,也是儒教張湛篡改《列子》所爲。 -  什麼世道啊,我日!   《莊子·齊物論》  “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王振今】孫中山傳述“中國由草昧初開之世以至於今可分爲兩個時期:周以前爲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爲一退步時期。”爲啥?因爲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造成中國自虞舜到周景王立義治律的心靈科學技術失落,癥結是“廢五畤以伸上帝之孤尊”(《讀通鑑論.卷五》)。四川地震情繫國人,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製造的中國國震至今未平情繫何人?!   【影月劍派】孔子和鼓吹他的黨羽造成中國2000年的超級文化精神大地震,至今已經害人無數,損失不可估量,現在都無法震後重建,而且精神疾病疫情大流行,受感染的人非常多,國人病入脊骨了,卻無法自拔自救。  【王振今】提綱挈領:這一切都是周朝中國“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造成的,現在改革開放,只要反其道“興五疇以廢上帝之孤尊”其事好還。   近三十年來古籍辨僞研究工作的新進展  楊善羣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過去疑古思潮盛行時期“僞書”大量充斥的現象自然會有所反思。隨着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地下文獻不斷出土,人們發現,曾經被判爲“僞書”的不少古籍,原來很早在地下的竹簡、帛書中就已經出現,於是所謂該部古籍爲“僞書”的說法便不攻自破、無法立足了。文章從考古發現、反思考查、辨證著作等三方面對古籍辨僞研究工作進展作了概述。  【關鍵詞】古籍辨僞;疑古時代;先秦古籍  【中圖分類號】K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1)01-0116-6  【作者簡介】楊善羣,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235。  中國歷史上向來有好疑古辨僞的傳統。至清代到近代,這股疑古辨僞之風愈刮愈猛。上世紀30年代張心澄編著的《僞書通考》,已把千部以上的古籍定爲“僞”或有各種各樣的“僞”問題。其時以“疑古”爲旗幟的“古史辨”派,出版了七冊九本(第七冊分上中下三本)《古史辨》又考定許多古籍爲“僞書”。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過去疑古思潮盛行時期“僞書”大最充斥的現象自然會有所反思。隨着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地下文獻不斷出土,人們發覺,曾經被判爲“僞書”的不少古籍,原來很早在地下的竹簡、帛書中就已經出現,於是所謂該部古籍爲“僞書”的說法便不攻自破、無法立足了。現將近年來對於古籍辨僞研究的新進展,分爲三個部分進行綜述,以供史學工作者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一、因考古發現而由“僞”變真的古籍  過去判定爲“僞書”,由於近年考古發現的竹簡、木牘、帛書而可以確定爲真古文獻的,有如下6部:  (一)《孫子》(或稱《孫子兵法》)。歷來懷疑此書爲“僞”者比比皆是。清人全祖望作《孫武子論》說:“(葉適)疑吳原未嘗有此人,而其事其書皆縱橫家所僞爲者,可以補《七略》之遺,破千古之惑。”近人梁啓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說“(《孫子》)是戰國人依託”,“此書若指爲孫武作,則可決其僞”。現代學者中有類似觀點的,還有錢穆、齊思和等。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前期墓葬中,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大批古書竹簡〔1〕。此次出土的這兩部兵法竹簡,從涉及的事例、攻城的策略、作戰的兵種、戰爭宜速決還是持久等觀點來看,可以明晰地分辨:前者爲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後者爲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楊善羣《變混沌爲清晰的重大發現》〔2〕對此作了詳細的辨析。在確鑿的事實面前,疑古辨僞論者不得不偃旗息鼓。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公認,《孫子》是春秋時吳國將軍孫武的兵法著作。   (二)《老子》(或稱《道德經》)。老子是春秋後期人,與孔子同時,《史記·老子列傳》記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然而在疑古思潮盛行的時代,《老子》成了一部作者和撰寫時間不明的書。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錄》中說:“道德五千言(即《老子》)者,不知何人所作,要必楊朱之徒所僞託。”梁啓超在學術講演時雲:“《老子》一書或身分甚晚,究在莊周前或在其後,尚有商量餘地。”顧頡剛則在《古史辨》中認爲“《老子》書成於《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之間”,亦即秦漢之間。看了這些論述,使人如墮五里霧中。1993年冬,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的戰國中期楚國墓葬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抄寫《老子》的竹簡〔3〕。根據竹簡抄寫必先於墓葬時代,而其撰著時代更應在前的通則,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實物證明,《老子》一書只能是春秋晚期老聃的著作。   (三)《孔子家語》。此書歷來被判爲“僞”。王柏《家語考》雲:“四十四篇之《家語》乃王肅自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崔述《洙泗考信錄》謂:“今之《家語》乃(王)肅之徒所撰以助肅攻康成者”,“《家語》非孔氏遺書也,僞也。”這些言論,一直代表了學術界的普遍看法。1973年,河北定縣的漢墓中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定名爲《儒家者言》的一種,內有十章與《孔子家語》基本相同〔6〕。1977年,安徽阜陽的西漢初期墓葬中又出土許多竹簡、木牘,其中一塊木牘上書寫篇題四十六條,其“內容大多能在今本《孔子家語》中見到”〔7〕。令學者們奇怪的是,王肅是三國魏人,王肅僞造的《孔子家語》怎麼會在幾百年前的漢初墓葬中就已經出現?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分析考古發現後指出:“看來我們對今本《家語》的認識應當重新考慮”;“王肅在序言中已說明《家語》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這應當是事實。”〔8〕最近楊朝明等著《孔子家語通解》〔9〕,書中稱:“《孔子家語》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爲‘孔子研究第一書’!”《孔子家語》非“僞”,是真古文獻,已成爲學者們的共識。   (五)《文子》。這部古籍是老子弟子的著作,其爲“僞書”早有定論。梁啓超謂:“此書班氏已疑其依託,今本蓋並非班舊,實僞中出僞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錢穆則說:“老子弟子文子,亦烏有先生也。”上世紀30年代,國學整理社編輯《諸子集成》,其“刊行旨趣”論《文子》說:“唐柳宗元謂其多竊取他書以成之,當系唐以前僞作。”故棄之不收。1973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有許多與今傳《文子》相同的文字,而少數地方有所改動。這證明:“《文子》本非僞書,今本《文子》實經後人竄亂。”〔6〕這樣,所謂《文子》的“依託”說、“烏有”說、“竊取”說,在出土竹簡面前都不攻自破。接着,江世榮作《先秦道家言論集、古注之一——〈文子〉述略》〔14〕,論證《文子》“不是僞書”。隨後,李定生、徐慧君著《文子要詮》〔15〕,卷首《論文子》以大量事實證明“《淮南子》抄襲《文子》”,從而判定《文子》是“先秦古籍”。本世紀初孫以楷作《文子與墨子》〔16〕,論證“文子是一位重要的道家學者,起着重要的學術津樑作用”。還有許多學者認爲,《文子》吸收了儒家、法家、兵家的精華,把道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於是,一部早有定論的“僞書”,又成了有珍貴价值的重要典籍。   還有,很多算命的書呀,六壬,奇門,太乙,還有黃帝內經呀…………  都不是滿清那些疑古派說的什麼戰國時期纔有的。  而是都是來源於上古。  滿清的疑古派是在肆意虛無化中國歷史,沒有任何依據,任何考據證據,肆意亂說而已。   (二)《列子》。此書爲戰國時道家學者列禦寇及其弟子所撰。今傳本由東晉時張湛重新整理並作注,因此歷來認爲其是“僞書”。梁啓超《古書真僞及其年代》說:“張湛假造《列子》,自編自注,因此大出風頭。”馬敘倫《〈列子〉僞書考》(《古史辨》第四冊)認爲:《列子》書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舊籍之言,“成此八篇”。對於上述說法,上世紀40年代,岑仲勉《〈列子〉非晉人僞作》〔21〕已指出,“《列子》成於戰國末”,是先秦古籍;“近人指爲僞撰各節”,經過詳細考證,“幾全無作僞之痕跡”。近年來,隨着道家文化研究的開展,對《列子》所謂“僞書”問題更引起人們關注。陳廣忠《〈列子〉非僞書考》〔22〕首先從張湛注本保存異文、異注方面證明張湛治學極爲嚴謹,對梁啓超等人誣張湛“假造”輕率做法提出批評;其次考證《列子?湯問》篇載,“火浣布”戰國時已有;最後從大量古詞語進行分析,充分證明“《列子》乃先秦古籍”。同時,臺灣著名學者嚴靈峯亦著《〈列子〉辨誣及其中心思想》一書,對《列子》研究進行“撥亂反正”(見上引陳廣忠文)。《列子》非“僞書”的考證,暴露了疑古學者的輕率,推動了學術事業的進步。   (四)《孔叢子》。此書是孔子及其家族各種文獻的彙集。由於內容比較複雜,歷來被判爲“僞書”。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其是“齊梁以來好事者所作”。明人宋濂《諸子辨》又說:“其僞妄昭然可見。”近人羅根澤在《古史辨》中著文,稱《家語》《孔叢子》都是王肅的“作僞”。對於《孔叢子》的辨正可以說是因《家語》的辨正而連類及之。既然《孔子家語》在漢簡中發現,證明其不是僞書,由此可以推斷,《孔叢子》一書也不可能是王肅一手僞造出來的。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在實事求是地論述《家語》後接着指出:“《孔叢子》一書可以說是孔氏家學的學案,由孔子一直記到孔季彥。”作者並由書中關於孔季彥的記載,推斷這部書的纂輯“很有可能出於孔季彥以下一代”。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24〕對該書作了更爲細緻的研究和辨正。他把《孔叢子》前21篇分爲五大段來論析,評述其作者與敘事的可靠性;後面考證該書《連叢子》上下兩篇的撰者及編訂者,認爲全書最終編定時間當在東漢晚期。此文以詳盡的分析和嚴密的論證,使《孔叢子》成爲孔氏家學的可靠史料書。   三、集辨正工作大成的著作相繼出現  隨着對“僞書”辨正工作的深入展開,近年還出現了一些集辨正工作大成的著作:  (一)劉建國著《先秦僞書辨正》〔31〕。該書對先秦49部以前被疑古學者判爲“僞書”的古籍進行辨正,資料翔實,論證得體。其中如《鄧析子》、《子華子》、《關尹子》等,現在還未有人涉及,因此這是一部極有用的資料辨析的工具書。該書對“僞書”的辨正,往往提出新的論據,發前人之所未發。如《〈尹文子〉僞書辨正》一節,提出書中有“田子讀書”時“互相對話和討論,不是親臨其境的稷下學者,並與宋子、田子、彭蒙在一起討論問題的尹文是寫不出來的”,這是“戰國中期百家爭鳴親自參與的場面”。又如《〈列子〉僞書辨正》一節,指出馬敘倫見《列子》中有“西方之人,有聖者焉”,即論定其“剽取浮屠”;今查《莊子?讓王》也有“西方有人,似有道者”,難道其書又“剽取浮屠”?實際上所謂“西方聖人”是道家的理想人物,與佛教無關。可知這條“僞書”證據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三)楊緒敏著《中國辨僞學史》〔33〕。該書對歷史上的辨僞學分爲初起、發展、成熟、再發展等幾個時期,從先秦到明清以至現當代進行詳細闡述。值得注意的是,書末添加了《竹簡帛書的出土對古書辨僞的作用及影響》一節。作者坦言“大量竹簡、帛書的出土”,“爲古書的辨僞提供了大量新的證據”,“促使學術界感到有對前人辨僞成果進行重新審視考辨的必要”。可惜作者對這一論斷並未展開全面的闡述。  十幾年前,李學勤先生把自己在一次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一本論文集定名爲《走出疑古時代》〔34〕,如今這一名言已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同。王廷洽《簡牘帛書與文獻的傳播》〔35〕以《呂氏春秋?去尤》中“竊斧的故事”來比喻那些疑古者,他們懷疑古籍是“僞書”,就像觀察“竊斧”者的行步、顏色、言語、動作、態度一樣,似乎大批古籍的作者、年代、內容、字詞、術語都是僞的。作者提出:“現在‘斧子’找到了,‘斧子’就是那些出土的簡牘、帛書和其他有關的考古材料。”這個比喻極其形象生動。審慎鑑別疑古時代的“定案”,擺脫疑古時代的陰影,就會使學術事業不斷進步繁榮,這是改革開放在中華文化研究方面帶來的新氣象。 -  莊子把仁義比喻爲心靈的刑具,太恰當了! 單氏變周,《左傳》記載魯昭公22年“攻賓起殺之,盟羣王子於單氏。”賓起是周景王主管教育“修義經·鑄無射”的文子(文子文孫孺子王)。接着他又殺了八個王子,把景王欽定的繼承人王子朝追殺到楚國避難。  孔子見周亂有機可乘,便回魯建朋黨重新拉起商湯《多方簡》“天下爲公”的大旗,反對景王“公乃王”改革。故被“侵下以謀上”的單穆公重用,《莊子》記載他被“僥倖封侯富貴者也”,《論語》記載他代替被殺的賓起,當上了周朝的孔文子。但各諸侯國並不認同,在它帶領黨徒的視察各國時,形同過街老鼠。現在他焚燒了幾千年傳到周朝的典籍,美其名曰“修春秋”;杜撰易經八卦,代替五行之運,美其名曰“贊易道”。目的是“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學士不返其本”,離間上下製造兩頭堵的愚民思想。據他的後代西漢孔安國欽命修《尚書·序》記載,孔子行爲是“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而黜八索”,孔安國修下來的史料“其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故稱《尚書》爲《經書》,“其餘送官藏之書府”爲《緯書》。《鄭板橋家書》對《緯書》評介“秦始皇燒書,孔子亦燒書。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 燒之矣。《詩》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則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 燒之矣。孔子燒其可燒,故灰滅無所復存。”孔子這個天字號的敗類,估計將中華古文獻3240篇燒掉2689篇,僅剩6/100左右。  “單氏取周”孔子燒書斷史把中國傳統的科技思想體系都給弄亂套了,原古造就的“三皇五帝”陽符陰符思想體系被扭曲爲人物崇拜,“大禹治水”治道造就的“洪範九疇”被矮化,“湯以多方簡代夏作民主”被孔子盜用反對“武王同德度義”“景王修義經·鑄無射”,目的是“廢五疇以伸上帝之孤尊”。  孫中山說“中國由草昧初開之世以至於今,可分爲兩個時期:周以前爲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爲一退步時期。” -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國不足,將嫁於衛。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黃帝書》日:‘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摘自《列子》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句老子道德經中的話來自《黃帝書》!!   壺子  壺丘子,名林。戰國鄭人,列子之師。  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爲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衆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爲淵,止水之審爲淵,流水之審爲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爲弟靡,因以爲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爲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爲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西晉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簡的一部分,體例屬於編年體,稱爲《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Fǒu Biāo)所發現的古代史書,是一本編年體的史書。由於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爲魏襄王)的墓裏[1],所以能夠避過秦始皇挾書令導致的焚書運動。它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說應爲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隻內容不同,而且價值取向相異。  竹書紀年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譬如,根據《史記》所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爲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  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爲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2]。杜預說“此爲大與《尚書》敘說大甲事乖異,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將此古書亦當時雜記,未足以取審也。”但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有人因此對《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存疑。  同時,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說,唯一流傳下來的《竹書紀年》在流傳過程中又被蜥蜴人儒教集團給篡改了!   竹書紀年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佚。279年的西晉,一個位於今日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盜挖,盜墓者被捕之餘,亦同時讓墓裏的大批竹簡出土。當時國家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晉武帝命令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翻譯竹簡(因爲魏國文字和秦國的小篆差異頗大)[3],竹簡長度爲古尺二尺四寸,每簡四十字,凡十三篇,起於黃帝[4],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期間又遇上八王之亂等多次政治紛擾,祕書丞衛恆在從事“考正”時際被殺,使整理的進度大受打擊,由衛恆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5]。最後負責官員把史書紀錄的部份整理好,並將之命名爲《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多記晉國與魏國之事,一般將此書看成是魏國的史書[6]。  由於《史記》採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如“夏啓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幹王位”,與史書有極大差異。又如《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可能是指公元前899年4月21日,鄭(今天的陝西鳳翔或華縣)地區清晨時發生的日全蝕[7],可據此推定周懿王元年的真實年份[8](也有學者對這個說法存疑)。王國維在《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中指出今本紀年中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年)日食出自《詩經·小雅》“十月”和《新唐書·歷志》“大衍曆議日食”,本是周代的無年代日食紀錄和唐代以前的計算結果。   各種版本  自西晉時期出土以後,竹書紀年先後經歷晉人荀勗﹑和嶠考訂釋義的“初釋本”  竹書紀年  ,衛恆、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時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原文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也漸漸散佚,今本被清儒斥爲僞書。現今較爲精準的是方詩銘《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不過,大家知道了,很多被清儒斥爲僞書的恰恰是真的!!   出土初釋  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  竹書紀年(8張)不準(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盜墓,得到墓冢的竹簡數十車,皆以古文(比當時通用的文字還要古的戰國文字,或說“蝌蚪文”,或說“古文”,或說“小篆”,不一而足)記載,史稱“汲冢書”。其中有記載夏商周年間的史書十三篇,晉人初名之“紀年”(又稱“汲冢紀年”)。  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奉命將散亂的竹簡排定次序,並用當時通用的文字考訂釋文,遂有初釋本竹書紀年。又稱“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編次,敘夏、商、週三代,接以晉國、魏國排次,而周平王東遷後以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以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止。初釋本認爲竹簡所記的今王應該是魏襄王,汲郡所盜的墓冢應該是魏襄王的。  當時和嶠認爲竹書紀年起自黃帝,但是這個意見未被採納,或將記載黃帝以來史事的殘簡作爲附編收錄。  永嘉考正  由於竹簡散亂,而戰國文字當時已經不能盡識,因此爭議很大。到了晉惠帝時期,祕書丞衛恆奉命考正竹簡,以定衆議。但是八王奪位,永嘉之亂爆發。衛恆被殺害。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書紀年,又稱“衛束本”。  考正本認爲竹簡所記的今王應該是魏安釐王,汲郡所盜墓冢應該是魏安釐王的。  永嘉之亂,竹書紀年的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傳世。《隋書·經籍志》錄有竹書國異一卷,或是後人據此兩種本子所作的校記。 -  宋時亡佚  對於亡佚之謎,史學界亦有爭議。  《竹書紀年》如此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在傳承了六百年之後,爲何會在宋代又一次亡佚呢?  完全可以想象的出來,當《竹書紀年》出土之後,給當時的思想學術界會帶來何等巨大的震動。  儒學成爲國學,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學居於正統。與儒家史學體系衝突極大的《竹書》理所當然地被宋儒視爲異端邪說,必欲除之而後快,  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紀年存真》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說乖牾,遂不復研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餘歲而是書復亡。”與這一趨勢相吻合,《竹書紀年》在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傳抄本逐步開始散佚,宋代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加著錄。可以說,《竹書》在宋代的亡佚絕非偶然。  原來《竹書紀年》相對於漢儒經典太異類了。實際情況是,《竹書紀年》衝破了儒家古代歷史體系。讓我們以禪讓爲例來說明這一點。禪讓在儒家倫理道德治國體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禮以仁治國的典範。《竹書紀年》上說:“昔堯德衰,爲舜所囚”,還說“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后稷就是棄,周人始祖,舜的親信,顯然是舜監禁了堯,流放了堯的兒子才登上王位的,哪裏有什麼禪讓?《韓非子·說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關於商王朝重要輔臣伊尹,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逐了商湯的長孫“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宮被關了兩年多,後來趁機從桐宮逃回王都,殺了伊尹,恢復了王位,還寬宏大量地對待伊尹的兩個兒子,讓他們分了伊尹的田宅。原文是:“伊尹放太甲於桐,尹乃自立,暨及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但在儒家的史料中,故事變成了這樣:太甲繼承王位後不聽伊尹的勸告,胡作非爲起來,太甲被伊尹關在桐宮,深爲悔恨,終於改邪歸正,有了良好的表現,於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伊尹稱讚太甲悔過自新。太甲則回答:“過去我曾經違背您的教導,將來希望您繼續指導我走正路。上天製造的災禍,還可以躲避;我自己製造的災禍,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禮記·緇衣》)。”由是,發動宮廷政變篡奪王位的伊尹一下子成了大公無私的聖人。以上對點,和正統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的盜墓行爲,有時也可以導致重要的文化發現。秦始皇焚書,真正產生滅絕性後果的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各國史記的被毀。歷代史學家對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晉初年,這種損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彌補。相信考古不斷有新發現,竹書、帛書不斷問世,象銀雀山、睡虎地等,史學家開放的心態,一定可以還歷史一個真面目。  ---------------  CAO,宋儒太可恨了!!!!!!!!!!!!!!!!!!!! 難道宋朝時候還有一次焚書?  莊子也是那個時候又一次被大規模刪改的!!! -  宋明今本  歷經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初釋本、考正本漸漸散佚無存。宋代目錄書,諸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加著錄。  元末明初乃至於明代中期,出現了竹書紀年刻本,其春秋戰國部分以周王室紀年記事,與初釋本、考正本不同,是爲今本竹書紀年。清代學者錢大昕等人指斥其爲僞書,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更推斷爲明代嘉靖年間天一閣主人範欽僞作。  南宋初年,羅泌《路史·國名紀》戊注曾引《紀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晉國紀年,除多一字外,與今本全同,據此推斷今本最遲在南宋初年出現。  竹書紀年的內容有與傳統正史記載不同處,如“(殷)祖乙勝即位﹐是爲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爲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可見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甚高。   《竹書紀年》凡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爲止。 《竹書紀年》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魏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它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皆在古代經史之上。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爲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下文將根據朱、王、範、方四家著述,以齊魯書社2000年版古本竹書紀年爲準,闡述竹書紀年的內容如下:  目錄  五帝紀、夏紀、殷紀、周紀、晉紀、魏紀。魏紀之後,附“無歸屬文”、“疑文”、“路史所引紀年文”、“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五帝紀  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頗爲特異,與傳統的正史記載不同。五帝紀,關於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爲不同。引述如下:  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  哈哈,這就是儒教編造的禪讓真相!!!!!   夏紀  夏紀所載,與正史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成爲夏王朝統治者的這些舊事得以重見天日。當然,孰是孰非,那就見仁見智了。  殷紀  殷紀則顛覆了正史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這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當然,究竟如何,還要加以考究。  周紀  周紀最與正史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記載。按照史記等正史所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而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國的伯,名和者,攝行君位。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說法。  另外,還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記載了周幽王死後,兩王並立的史事。  晉紀  周平王東遷之後,竹書紀年以晉國紀年,而作晉紀。晉紀記載了晉文侯殺周攜王的舊事,詳細記錄了曲沃代翼的過程。研究晉國曆史,《竹書紀年·晉紀》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魏紀  魏紀自惠成王起,稱“梁惠成王”,這與其他典籍記載的魏國又稱梁國相符,有利於讀古書,如《孟子》時,弄清楚究竟怎麼又有個梁惠王之類的疑問。更好地保存了歷史的原貌,對於研究魏國曆史更爲便利。  註解  第1卷追記黃帝、顓頊、帝嚳三帝之史事,有明確的在位年數。累加所記帝王的在位年數,可以得到黃帝等帝王的元年數據,同時得到所對應的干支年名。這些數據是: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顓頊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帝嚳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帝摯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堯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第2卷記帝堯、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堯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開始了干支紀年的信史時代,把中國有確切年代的歷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1305年。  第3、4卷記夏代即前1989—前1559年凡431年之史事,與《史記夏本紀》所記世系基本相同,疑古派和古史辨派懷疑夏史的真實性。  第5、6卷記商代即前1558—前1051年凡508年之史事,與《史記殷本紀》、殷墟甲骨卜辭所記世系基本相同,疑古派和古史辨派懷疑殷史的真實性、懷疑《竹書》爲僞書。  第7、8、9卷記西周即前1050—前771年凡280年之史事。自漢以來,考證“武王滅殷”的確切年代的有43家之多,唯獨《竹書》一家所記最爲真實可信,其他推算皆誤。  第10、11、12卷記東周時期晉國、魏國即前770—前229年凡472 年之史事,終於今王即魏襄王20年、周隱王16年。對於這一時期的史事,戰國史家皆認爲《竹書》所記是真實的,因爲《竹書》爲他們解答了一些古籍解決不了的難題。  《竹書紀年》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是魏國史官作的史書。古代史記的再現是令衆多晉代大學者興奮的原因。其中一部叫《穆天子傳》,很有意思。《穆天子傳》主要記載周穆王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成周出發﹐越過漳水﹐經由河宗﹑陽紆之山﹑羣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神話故事。其中的成周﹐經學者研究﹐認爲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陽)﹔穆王的西行路線﹐當是從洛邑出發﹐北行越太行山﹐經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肅﹑青海﹑新疆﹐到達帕米爾地區(西王母之邦)。  內容爭議  由於竹簡散亂﹐以及戰國文字“於時即已不能盡識”﹐《竹書紀年》的整理仍存在爭論和問題。晉惠帝時﹐祕書丞衛恆又從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統治者的內部爭鬥中被殺。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其事﹐對這批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衛恆﹑束皙的“考正”內容﹐有些從現存《竹書紀年》佚文中還可以看出。[1]  《竹書紀年》有不少地方與傳統記載大異﹐比較接近史實﹐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幹王位”等。此外﹐有的還與甲骨文﹑金文符合。《紀年》記“(殷)祖乙勝即位﹐是爲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爲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史記》所記戰國年代往往混亂矛盾﹐如齊國的桓公陳午﹐《六國年表》﹑《田敬仲完世家》兩處都說在位六年﹐《紀年》作十八年﹐金文陳侯午敦記載有陳午十四年事﹐足證《紀年》爲史料可信。  清朱右曾和當代陳夢家﹑楊寬等重譜戰國年表﹐所根據的基本上是《竹書紀年》。《紀年》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中國史學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古墓不在魏都大梁而在汲縣﹐不應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的墳墓﹐出土古書有《易》﹐史書《國語》﹑《瑣語》﹑《紀年》等又與近年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可能是魏國貴族的墳墓。《紀年》作者當是魏襄王時的史官。   史學地位  作爲戰國的古代史書,《竹書紀年》是最可珍貴的資料。爲什麼知名度低呢?起碼比甲骨文差很多。有人認爲,上古時代根本不是儒家說的那麼淳樸,而是與後世宮廷政治一樣的血腥,但是儒家根據自己的見解,孔子爲了宣傳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與今世的“禮崩樂壞”相比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麼“一字褒貶”、“爲尊者諱”等等,孔子因此就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筆法誤人,一至於斯。儒家所謂“爲聖者諱”,“爲尊者諱”,“一字褒貶”等等手法爲後世史學家所法,歷史的真相也在這些史學家橡皮泥式的筆法中變得面目全非,信史需要後世的史學家費大力氣去考證,這是儒家史學觀給傳統史學帶來的惡果之一。   孔子當年所要“恢復”的,必非周禮!!!!!!!  否則,怎麼所有的諸侯國都拒絕呢?  因爲它是要推行蜥蜴人奴隸奴才制度思想,與華夏人完全相悖!!  仁義,是心靈的枷鎖。   孔子是以“恢復周禮”爲名,推行蜥蜴人奴隸奴才制度思想  儒教中的《周禮》完全不是周禮!!!!   記載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幹啓位,啓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漆書皆科斗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武帝以其書付祕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皙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  附一《束皙其人》:  束皙:晉代學者,“二十四史”之一《晉書》的《帝紀》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據載,他是當時多聞博識而精於古文的學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據釋》以擬《客難》,從不拿學問作爲爭取榮華富貴的工具。因此,其學術造詣頗深,他撰寫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傳》、《五經通論》、《發矇記》等韉著作,均被後世學者推崇備至。  附二《束姓來歷》:  從《晉書·束皙傳》記載考證,束姓是西漢高士漢疏廣是後裔。王莽末年,疏廣的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避難逃至東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出現了束姓。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束姓名人還有:宋代有樞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畫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萬載縣令束清。  附三《湯餅賦》:  晉代束皙的文章《湯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爲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嚥”。  湯餅,現在叫麪條。漢劉用《釋名》說:“餅,並也,溲麪使合併也。蒸制者日“蒸餅”,煮制者日“湯餅”或“煮餅”,炸制者日“油餅”,還有一種從西城引進的烤制餅,稱胡餅。至晉時,湯餅已有成細條狀的了。束皙之《講賦》中描述下湯餅的情景:“於是火盛湯湧,猛氣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換成提手邊〕拊搏,面彌高於指端,手索遇而交錯,紛紛駁駁,星分雹落。”束皙稱湯餅“弱如春綿,白若秋練”。後庚闡《惡餅賦》有“王孫駭嘆於曳緒,束子賦弱於春綿”之句,傅玄《七謨》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之說細如蜀繭之緒,靡如曾縞之線,實在已經很細了。 -  經過  西晉初年,河南省汲縣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叫不準(音讀“否標”)的盜墓賊,偷偷地掘開一座古墓。墓穴被打開後,由於墓中漆黑,不便尋找隨葬品,他滿地一劃拉,摸得一把竹片。點着竹片用來照取寶物,並沒像他所期待地那樣發現金銀財寶,呈現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不準大失所望,因爲對他來說這些東西毫無用處。他在失望之餘,非常不甘心,於是,將竹片翻個底朝天,把一些值錢的物品拿了,隨手將竹片扔了。[1]  村民們看到被打開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來了幾個官員,看到竹片大小一樣,上面有字,字跡整齊,數量巨大。於是把竹片拾掇到一起,裝了幾車運走。誰知這幾車竹片,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驚世駭俗、驚天動地一件大事。這就是《汲冢書》《竹書紀年》。  這批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晉武帝命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竹簡長度爲古尺二尺四寸,以墨書寫(或作漆書,亦即墨書),每簡40字。對竹簡文字當時說法不同,一說爲“小篆”,一說爲“科斗文字”,一說爲“古文”,應是一種較爲規範的戰國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簡的次第,其次是用當時的文字寫出釋文,最後是撰著提要。通過對竹簡的研究,人們發現,原來盜墓賊挖開的墓是戰國時代魏王冢,帶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因它是汲郡人不準在盜墓冢時發現,故這批竹簡被稱爲汲冢書。《竹書紀年》是《汲冢書》中價值最大的史料。  西晉一流的學者們整理了汲冢書,其中居然就發現了魏國的史書,這部再現於世的珍貴史書被稱爲《竹書紀年》。起名《竹書紀年》當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原來古時無紙,著書立說,破竹刮平爲簡。字寫在竹簡上。多簡編爲一書,所以叫竹書。紀年是將史事按年編次,成爲史書一種體裁。此所謂“竹書紀年”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書。  出土時間  雖然大家一致確認,汲冢書是由於盜墓被發現,但是關於汲冢書出土時間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咸寧五年(279),這一說法以《晉書·武帝紀》爲代表,《汗簡·略敘》、張懷《書斷》也持此說。  另一種說法是太康元年(280),最早有這一說法的是當時的大學者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孔穎達疏引王隱《晉書》也贊同這種觀點。《北堂書鈔》卷101引王隱《晉書》、今本《晉書·衛恆傳》、《晉書·律曆志》以及《隋書·經籍志》也都是這種觀點。  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整理汲冢書的荀勖在爲另一本汲冢出的書《穆天子傳》寫的《序》中發表過這種看法,《晉書·束皙傳》、《太平御覽》也都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另外,太康十年汲令范陽盧無忌立石的《齊大公呂望碑》也是這樣說的。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康八年。四說中太康八年說不可信,太康初年說則較爲可信。情況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準盜掘了汲冢,而汲冢書上繳官府則在太康二年。[1]  編輯本段  遺址  《竹書紀年》出土遺址[2]  在河南省新鄉市汲縣縣城(現衛輝市)西南10公里,孫杏村鄉娘娘廟(村)南。因墓地在汲得名(汲縣古稱汲郡)。爲戰國時墓冢。共七處(自東到西按天、地、五行編號)。西晉太康兩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準(音 否標,Fǒu Biāo)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3號“金”字墓,得竹書數十車,經束晳整編出《竹書紀年》一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年體史書,曾爲中國文化史四大發現之一。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至於汲冢墓主是誰?同樣存在不同說法。晉代汲郡,現在的河南汲縣西南,戰國時是魏的封地。根據《晉書&S226;武帝紀》、《律曆志》、荀勖《穆天子傳序》、衛恆《四體書勢》,魏襄王是墓主。而王隱《晉書&S226;束皙傳》則認爲墓主當是魏安釐王。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史記·周本紀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可怕啊,難道周太史儋是預見到了秦始皇?先知啊,卻無能爲力改變……  太史儋與老子是否同一人還有爭議。   ◇集解應劭曰:“周孝王封伯翳之後爲侯伯,與周別五百載。至昭王時,西周君臣自歸受罪,獻其邑三十六城,合也。”韋昭曰:“周封秦爲始別,謂秦仲也。五百歲,謂從秦仲至孝公強大,顯王致伯,與之親合也。”   ○索隱按:周封非子爲附庸,邑之秦,號曰秦嬴,是始合也。及秦襄公始列爲諸侯,是別之也。自秦列爲諸侯,至昭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臣獻邑三十六城以入於秦,凡五百一十六年,是合也。雲“五百”,舉其大數  ◇集解徐廣曰:“從此後十七年而秦昭王立。”駰案:韋昭曰“武王、昭王皆伯,至始皇而王天下”。○索隱霸王,謂始皇也。自周以邑入秦,至始皇初立,政由太后、嫪毐,至九年誅毐,正十七年。   □正義周始與秦國合者,謂周、秦俱黃帝之後,至非子未別封,是合也。而別者,謂非子末年,周封非子爲附庸,邑之秦,後二十九君,至秦孝公二年五百載,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復與之親,是複合也。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謂從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顯王致胙於秦孝公,是霸也。孝公子惠王稱王,是王者出也。然五百載者,非子生秦侯已下二十八君,至孝公二年,都合四百八十六年,兼非子邑秦之後十四年,則成五百   從郭店竹簡看先秦哲學發展脈絡  郭沂  編者的話  湖北荊門郭店1993年10月出土的804枚、13000字的竹簡,經學術  理論界5年研究得知,它分爲兩部分:道家著作2種4篇,儒家著作11種  14篇。此材料填補了我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段空白,爲解讀先秦哲學  史上的許多謎團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它一經出土,立即引起海內外學  術界的極大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郭沂從郭店楚簡的史  料入手,考證了中國先秦哲學史,論述了道家的起源與流變,子思學  派,《論語》、《論語》類文獻與孔子,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  各學派之間的關係,先秦哲學的特點及其演變。他對先秦哲學史問題  的獨到見解,受到學界的關注。現將該文刊登於此,以饗讀者。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的發現是學術界的一件大事。它爲我們重  新認識先秦哲學史提供了可貴的新線索。  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其人其書屬於什麼時代?太史儋和老聃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這些問題連司馬遷也沒能說清楚,以至於成爲中國學術史上的最大公  案之一。  我研究竹簡《老子》認爲,竹簡《老子》出自春秋末期與孔子同  時的老聃,今本(包括帛書本)《老子》出自戰國中期與秦獻公同時  的太史儋;後者曾將前者全部納入並加以改造。也就是說,老子其人  其書皆有二。  從思想、語言、文字、分篇、分章、章次等情況  看,竹簡本更加原始。關於這一點的主要旁證是,竹簡《文子》和竹  簡《老子》可互證早出。  今本《老子》在內容上有多處矛盾,  在文本上有多處重複,這是今本吸收竹簡本並加以篡改所留下的痕跡。  《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史記》等多種古  籍皆載有孔子問禮於老聃之事,而這些史料中的老聃思想與竹簡《老  子》完全一致。  種種證據說明,《史記》所載西出函谷關並著  今本《老子》五千言的那位老子是太史儋,而不是老聃,過去那種認  爲太史儋無著述的觀點是不妥的。  太史儋是在出關時著書的,而函谷關爲秦獻公所置,故今本《老  子》成書時代的上限爲獻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根據我的考證,太史  儋出關後見秦獻公的時間爲獻公11年,即公元前374年(《史記·老子  列傳》稱此年爲“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誤,當爲“百有六年”),  這是今本《老子》成書年代的下限。所以,此書成於公元前384—公元  前374十年間。據此,歷史上的有關爭議,大致都可以在這一框架下得  到合乎情理的解釋。  文子、關尹子和列子的時代  對老聃與太史儋及其著作的辨白,爲梳理先秦哲學的發展脈絡提  供了新的線索,也爲確定其他重要人物的時代提供了新的座標。  竹簡《文子》殘卷所引《老子》皆見於竹簡本《老子》,說明作  者尚未見到今本《老子》,而僅見到竹簡本《老子》。可見,竹簡  《文子》、《老子》兩書可互證早出,加之兩書的思想相當接近,由  此可推斷竹簡《文子》應出自春秋末年的文子;文子確爲老聃弟子,  《漢書·藝文志》所載“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是正確的。早有人  指出,《文子》中的平王爲楚平王,此書並非僞書,故《漢書·藝文  志》以爲《文子》中的平王爲周平王,從而懷疑此書“似依託者也”  則是錯誤的。今本《文子》由於所引《老子》之語有許多不見於簡本  而僅見於今本,故應晚於太史儋。  由於人們一直認爲那個出函谷關見關尹子並著書上下篇的老子就  是老聃,所以判定關尹子爲春秋末年人,看來現在應改爲戰國中期。  根據有關文獻看,列子既與戰國中期的鄭子陽同時,又曾問於關  尹子,而過去人們認爲關尹子爲春秋末期人,故列子的時代終莫能定。  現在,這個矛盾可以化解了。從列子問於關尹子的情況看,列子當爲  關尹子的晚輩。  郭店竹簡中另一篇道家文獻《太一生水》,建立了先秦哲學史上  一套最完整、最精緻、最獨特的宇宙生成論,令人稱奇。李學勤先生  曾指出,此篇爲關尹子一派的文獻,我很贊同。而我進一步認爲,從  郭店一號楚墓的時代來推斷,這部文獻的作者就是關尹子本人。《太  一生水》的思想深受竹簡《老子》影響,且兩部書本來就合編在一起  的,故老聃書很可能傳自關尹子,而關尹子當受之於太史儋。  道家與隱者一派  劉歆說道家源於史官,馮友蘭主張源於隱者。在我看來,今天我  們所說的道家,本來就是兩大學派。一派源於史官,其傳承系統是:  老聃→文子→太史儋→關尹子→黃老學派;另一派源於隱者,其傳承  系統是:早期隱者(如《論語》中的隱者)→楊朱→列子→莊子→莊  子後學。兩派的發展線索都十分清楚。  我們談學派歸屬,首先應搞清判定學派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  價值理念,而不是思維方式。我之所以區分上述兩派,是因爲源於史  官一派的價值追求是平治天下,源於隱者一派的價值追求是修身養性;  前者是入世的,後者是出世的。  先秦時期的各種討論學術史的文獻,無論《莊子·天下》,還是  《荀子·非十二子》,抑或《韓非子·顯學》,都沒有將這兩派的人  物混爲一談。從史料看,第一個對諸子百家進行分類的學者是司馬談。  司馬談作《論六家之要指》,將諸子分爲六派。從其描述看,道家僅  指源於史官的一派。在六家中,司馬談之所以最爲推崇道家,主要原  因是他的太史公身份與此派一脈相承,在思想上自然有更多的認同。  第二個對諸子百家進行分類的是劉歆。也就是從他開始,才把上述兩  派合而爲一。其原因是,劉歆堅持各個學派皆由官學分離出來,但隱  者一派不可能出自官學,加之此派以道立論,故劉歆歸之於道家。  遠山:  ‘堯既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  黥爲刺面之刑,劓爲割鼻之刑。  莊子借直觀易解的‘人之身刑’,轉喻難以直觀的‘人心之刑’,  終極指控‘仁義’僞道戕害人之真德,  仍以唐堯爲始作俑者。  江湖章尚以‘相呴以溼,相濡以沫’爲‘仁義’的變文婉詞,此處則不迂不曲地直斥‘仁義’屬僞道,僞道俗見之‘是非’屬僞‘是非’。  《齊物論》業已貶斥‘仁義之端,是非之徒,樊然淆亂’,  指出‘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其所言者特未定’,  斷言‘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因而主張‘和之以天鈞’。  《德充符》也主張‘是非不得於身’,  《雜篇·天下》又說莊子‘不譴是非’。  莊子僅僅不譴僞‘是非’,但必譴真‘是非’。” -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認爲莊子“詆訾孔子之徒”的司馬遷,硬被蘇軾斥爲“知莊子之粗者”。“餘以爲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世上竟有此等奇事:越敬佩你就越斥罵你?越援助你就越排擠你?蘇軾論證其詭辯的荒謬邏輯是:“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其(指《雜篇·天下》)論天下道術,自墨翟、禽滑釐、彭蒙、慎到、田駢、關尹、老聃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爲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莊子祠堂記》)  不屑齒及,竟然是“尊之至”!那麼《天下》未曾齒及先於莊子的列子等無數人,也未曾齒及與莊子同時的孟子等無數人,難道也是“尊之至”?何況《天下》決非莊子親撰,“內七篇”並未對孔子不屑齒及即爲鐵證。古典中國屈指可數的文化巨人蘇大鬍子,難道也是囿於儒學成心的陋儒?  千年以來,治莊者大都以爲這是蘇軾的真心話,因而或贊其卓識,或斥其糊塗。然而蘇東坡私下又曾說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蘇轍《墓誌銘》)。他不得已而作的違心謬論,僅僅說明了兩千餘年中華帝國史的殘酷真相:與剛剛開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同時的司馬遷指出《莊子》之實質危險尚小,但宋人蘇東坡若挑明《莊子》之實質,就必有兩個結果:一是罹禍招殺,如同“非湯武、薄周孔”的嵇康一樣被誅殺。二是殃及《莊子》,如同墨家、名家、楊朱之書一樣被剿滅。因此酷愛《莊子》的蘇東坡不得不對《莊子》“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表面上說莊學是儒學友軍,實際上卻“有見於中,口未能言”。即便謹慎如此,蘇軾依然因其“一肚皮不合時宜”而身陷“烏臺詩案”,遭到終生迫害。倒是欲滅《莊子》而後快的 理學 家程頤不憚直言《莊子》之實質:“莊子,叛聖人者也,而世之人皆曰矯時之弊。矯時之弊固若是乎?伯夷、柳下惠,矯時之弊者也,其有異於聖人乎?”(《二程遺書》)  至此也就不難明白,莊子的“支離其言”與蘇軾的“口未能言”理由相同:一避生前己身被害之禍,二免身後己書被滅之厄。“支離其言”當然有得有失。其失有二:極爲難懂,易被曲解。其得也有二:語妙天下,必傳後世。洞觀千古的莊子必定預知:千年曲解妄注之後,終有絕地反擊之日。  ---------------------  儒教他媽的太專制了啊!讓蘇東坡都不敢說話了。 西方歷史上最大的造假行動:古希臘文明神話破滅  有個疑問一直困繞,古希臘大師的鉅著動輒幾十萬字,是用什麼材料書寫的?  古代書寫材料有泥板,紙草,木簡,羊皮。泥板不好保管流通,紙草好象只有古埃及用,木簡好象只有中國使用,羊皮好象是唯一選擇。在羊皮上書寫是用火烙寫的。這就註定一張羊皮寫不了多少字。據說一部幾十萬字的聖經要400張羊皮。聖經是集中猶太民族集體力量化了數百上千年寫成的鉅著,同時期中國的最長的著作是司馬遷寫的史記,50多萬字,司馬遷是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的館長,他寫史記依靠國家財力,花了幾十年才寫成。同時其他作家的作品很短,上萬字就是長編了。  寫一部書,又是起草,修改,謄寫,還要有人抄錄,需要多少羊皮啊!  西方世界僞造希臘古文明,僞造的太完美了,但就象孔雀開屏,把**露出來了。  如果文學作品可以口耳相傳,那些那些邏輯天文幾何水平遠遠超出當時社會需求,難道這些可以口耳相傳?在羅馬帝國滅亡後一千年的中世紀沒有任何科學誕生和發展,甚至連歷史記載都沒有,然後文藝復興時期突然又集體湧現出來,這麼先進的文化居然沒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希臘文明就象孤立的小島,消失了一兩千年後纔有傳承,這就是文藝復興。  西方的文字是表音文字,意隨音走,變化非常大。一兩千年過去,居然一下子得到了古代文明的真傳?難道就象武俠小說裏面從懸崖跳下去就得到絕世祕籍。  很有可能希臘文明就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託古僞造的。!!!!!!! -  中國古代也有人幹這樣的事,但大都被揭露  世界上唯一綿綿不絕的文明是中華文明,但我們可以看到文明發展的艱辛.造紙術的發展才使人類文明有一個恰當的載體.  希臘文明的許多傳說其實是後人的臆造,例如阿基米德指揮女人用鏡子集中照射敵人帆船的帆,使帆燃燒,這完全是不可能的,有好事者用現代玻璃鏡照射,,根本燒不起來,何況古代青銅鏡.,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橇起地球,古希臘人連地球是什麼都不知道,還談什麼橇起地球!編造這些傳說的人,一是對科學有一定了解,但又是一知半解纔敢大膽說謊.  古希臘文明最大的謊言就是亞里士多德,這位亞里士多德簡直就是全能的神,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別說學習掌握髮展這麼多門類知識,就叫亞里士多德老先生用烙寫的方法把他的大作抄一遍就可以要了他老人家的命.  當時的人留下的文字最多的是司馬遷,也只有50多萬字,這是司馬遷家族世代擔任皇家史官,在佔有大量歷史資料的情況下,動用ZF力量,耗費司馬遷畢生精力才寫成。其他的作家留下5萬字的作品就很了不起。因爲寫字是件非常耗費精力財力的苦差事。不象今天可以灌水。  亞里士多德可就牛了,一生據說寫了400-1000部著作,現在留傳至今有162部,亞里士多德全集厚厚10大冊,數百萬字。涵蓋了你所能夠想象的任何領域,天文地理,歷史詩歌數學力學幾何邏輯等等等等。  古代寫字是件耗財力的事,司馬遷是國家史官,經費是國家供應,亞里士多德是靠貴族學生捐獻;西漢是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盛的國家,希臘城邦當時最大的斯巴達也只有幾十萬人口,根本沒有辦法比。  自從西方海盜主宰世界之後,西方文明就從此捧上了天!   一、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時代沒有羊皮紙技術,只有紙莎草紙  二、古代僅尼羅河三角洲流域一小片區域纔有野生紙莎草,尼羅河流域肥沃的地區都用來生產糧食,用以養活兩岸上百萬的人民,只有相對貧瘠的區域纔有紙莎草,尼羅河流域經過改造,這種草在尼羅河流域已經絕跡,需要從別的地方引種,可見就算是埃及,當時的紙莎草紙產量也是很低的  三、埃及的紙莎草不僅用來造草紙,更多的用來編織繩索,甚至製造戰船,能夠用來造紙的只有一小部分的草莖  四、紙莎草紙工藝複雜,被稱爲“法老的財產”,法老壟斷生產和出口,在此情況下出口到古希臘的草紙有多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沙特壟斷石油生產和出口,我們普通人能開得起車嗎  五、這些莎草紙在乾旱的埃及尚可存一下,放在地中海地區天氣潮溼很快就發黴腐爛了。如果需要流傳就要不停地派人抄寫,在戰事頻發、規模比漢朝小到可憐的希臘城邦,誰能組織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不停地重複抄寫呢,這麼多圖書需要多大的機構來保管儲藏和整理?要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家書館是動用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收集天下遺書,如漢代的石渠閣,外廷有太常、太史、博士等部門的收藏,宮內又有命名爲延閣、廣內、祕室的書庫。宋朝派人到全國各地收集、購買圖書,並且規定凡獻書300卷者可授官,並且組織大量人力物力校勘典籍,興建皇家書院,並派要遠擔任書院的各級,整理保存,派人編修大書。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套很完善的政治體系保證文明傳承,尚且有很多流失。。那麼戰事頻發,城小人少的希臘,哪來的人力財力物力去建立保存這麼大規模的書館?  六、白加孟人改進羊皮紙技術後,環地中海大部分區域就用羊皮紙使用的比重就大於紙莎草紙了,造紙術傳入後,這兩種書寫載體迅速全部消失,顯然造紙術的成本遠遠低於羊皮紙和紙莎草紙,同時也說明本地生產的羊皮紙成本要低於進口的紙莎草紙  七、從希臘滅亡到百年譯經運動中間間隔上千年,這段時間地中海區域戰亂頻發,希臘城邦瘟疫肆掠,所謂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也被焚燬,沒有什麼國家主導的大規模整理文獻的運動,爲何亞里士多德的那麼多著作能一字不差的保存下來,要知道僅僅在孔子死後兩百年,《論語》就出現了三個版本,憑空多出了兩個篇章,古代文獻全靠抄寫,無法大規模發行,抄寫的過程和保存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因爲有意或無意的原因造成文獻內容出現偏差,而讓我感到疑惑的恰恰是古希臘著作上百萬字一字不差,連個對照的版本都沒有  八、亞里士多德的大部頭著作,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專心研究一個方向,按自己研究的方向寫出一兩部著作已經很不容易了,在書籍昂貴、資料匱乏、絕大部分人是文盲的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方向包羅萬象,而且全部達到所研究領域的頂峯,而他的著作全部一字不差的保留了下來,實在難以不令人懷疑  九、一個人一生要寫出上百萬字的著作,首先要識字、其次要有豐富的文字檔案供取捨、其三要做至少300萬字的筆記草稿,這些都大量需要用到文字載體,進口的紙莎草紙如此昂貴,亞里士多德有多富有,可以買得起嗎,靠進口紙莎草紙能夠承載希臘文明嗎。  十、這些學術著作當時遠超社會所需,也沒有實用價值。地中海當時戰事頻發,不僅外族入侵綿綿,內戰也持續不斷,瘟疫肆虐,希臘城邦以漢朝的規模來說基本上都只是人口數萬的縣城了,最大的一個斯巴達才20萬人口左右。在缺少書籍缺少資料普遍文盲又處處戰火病毒肆掠的希臘城邦,這些高端人才就整天花大量時間精力財力物力研究一些當時看來不務實業、毫無社會需求的“奢侈文化”?要知道,這些所謂的先進科學思想對拯救希臘半島沒起到任何作用,塗耗國力而已。我怎麼打比喻呢,就和我們現在舉國之力研究登陸冥王星一樣,雖然想法很超前,但實際上等於自掘墳墓。即使成功了也不過給後世者留下一個只能在回憶歷史才能找到的一閃而過的流星而已  十一、這麼多動輒幾十萬字書籍這麼多手抄版本居然沒有一個錯字。。我們知道,紅樓夢爲何現在還爭論不休,就是因爲手抄本,每個人抄出來的結果都不同,很難避免紕漏,古代的名文也常有通假字(多是錯別字)。。而那些高度抽象邏輯思維,抄了多少個版本,居然沒有一個錯別字。。這可能嗎。。。如果說小說、詩集、歷史、國策等還可以在民間口頭流傳。那麼高度抽象嚴謹又遠超社會需求的邏輯思維推理,如何在民間流傳?   2.就是文字載體問題,上面也說了,莎草紙產量低,本身用途多,不能用來都造紙,製作工藝複雜,成本高,來源少,只有尼羅河一帶有,而且尼羅河大部分要生產糧食,根本不能種莎草紙。。這種資源被埃及壟斷,他們自己都不夠用。。能出口的有多少可以想象  古希臘的著作文字是天文數字,而且莎草紙在地中海不能保存,要反覆抄寫。你可以想象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而希臘城邦本來就非常小,最大的斯巴達鼎盛時期人口才20萬,而且當時這些東西根本就沒什麼實用價值,超出社會需求,你認爲人口稀少的希臘會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供養這批閒人?當時的希臘戰火不斷,城邦之間相互爭鬥,這種環境下,保存整理如此大規模的圖書,可能性有多大?  3.中間有近兩千年的斷層,從希臘滅亡,到文藝復興,這過程基本上就沒看到希臘文明有任何發展,也沒在什麼資料中找到他們的存在。而到了文藝復興,這些所謂希臘文明又突然集體爆發,突然出現在各個大師筆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而且,古希臘至今爲止出土過一件當年的“著作”嗎,中國漢朝以前是沒有紙張,但是出土了海量的竹簡!!你希臘出土了什麼東西?有什麼實物爲證??希臘那點大的地方有那麼難找??  中國的漢朝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國家,3000多萬以上的人口,有政府集中力量保存整理書籍,你古希臘只有幾萬人縣城大點的城邦,還整天戰亂,跟漢朝比什麼,哪來的能力大規模修書,抄寫書籍?  中國的著作,有當時的各種文獻資料相互印證!!不但有出土文物,還有當時的歷史記載,你古希臘有嗎,哪個當時的文獻提到過存在什麼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的著作??  中國文化一脈相傳,從始至終一直有傳承,你古希臘早被人佔領了幾千年,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燒,基督教排斥異己文化,連個古希臘神廟都被挨個燒燬砸毀。。。你拿什麼去傳承  中國文明可以看到一脈傳承的軌跡,非常清晰。。你古希臘文化爲何中間斷了2000年了無音訊,毫無建樹和發展,甚至連存在過的證據都找不出。到了文藝復興突然集體爆發,一個被斷了2000年的文虎,語言文字早大不相同,居然2000年後突然爆發,比武俠小說還能YY!!  現在出土的所謂古希臘著作根本就沒有一個是希臘文,全是拉丁文字。既然是希臘人寫的,爲何全是拉丁文字,希臘著作跑哪去了?  亞歷山大圖書館,當時是把地中海文明區所有的書籍全部蒐集進去了,而且在印刷術沒發明之前這些文本都是孤本。。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毀,裏面的文本也都被毀了,基本上沒有第二個版本的  如果是哲學,詩歌,神話這些東西可以民間口耳相傳,但是高度抽象的天文幾何邏輯,你說要民間流傳,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中間經歷的變亂太多,羅馬帝國佔領後,歐洲又經歷中世紀的混亂,中間相隔了將近2000年。你說要無存本的靠民間保存文化來,是難以想象的  這種借他人之名寫書的事情在中國海了去了,中國考證了這麼久,誰扯得都說不清楚。。如果不借着古人的名氣,你的著作就沒有影響力  在中世紀這種情況更甚,基督教的壓迫下,學者沒有思想自由,你隨便發表什麼作品要做好被燒死或者釘死的準備。基督教興起以後,出於愚昧迷信和宗教狂熱,基督教的領袖們排斥異教的學問,尤其鄙視數學、天文和物理學。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焚燬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基督徒是不許“沾染希臘學術這個髒東西的”,基督徒摧毀希臘文化的行徑變得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有人甚至說:“數學家應該被野獸撕碎或者活埋.”。。在此情況下,如果想自己的作品有影響,往往都借古人之名雖然基督教對希臘羅馬非常排斥,但是在民間在社會,希臘羅馬在中世紀人的眼中是非常神聖的,是非常受到崇拜的  文藝復興是什麼,藉着復興希臘羅馬的名號,其實是發展資本主義,他們要發展資本主義,要發展人文思想,必須打着復興希臘羅馬的大旗進行  那些說阿拉伯世界保存了希臘文化,文藝復興又被吸收回去的。。現在的考古根本就考證不出這種結論。。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古希臘著作是阿拉伯文出土的,阿拉伯帝國也根本就沒有文獻記載他們存在過。。也沒有希臘文的著作,清一色的拉丁文字。。  請幫我解釋一下,既然都是希臘人寫的,爲何找不到一件希臘文的實物出土?爲何找不到一件文藝復興以前的古書出土??希臘那點地方,有那麼難找嗎  還有,也不要說古希臘的東西都被毀了。現在出土的古希臘藝術雕像,刻畫,建築,數量都非常可觀,證據非常充足,沒有被毀。然而他們的所謂著作卻是根本找不到,現存的出土文獻都是文藝復興以後找出來的,還有就是清一色的拉丁文。根本就沒有希臘文著作出土,也沒有早期的實物出土  歷史,是門嚴肅的學科,但是西方歷史簡直沒有嚴謹兩字的概念。既沒有考古實物做依據,也沒有當時相應的文獻資料相互映證,只憑着某些社會上流傳的信息,就說這些都是古希臘文明。根本沒有任何考證的過程,而這種論斷本身有極大的漏洞,既不符合歷史規律,也不符合考古發現 而我們中國,  戰國簡牘的出土發現是20世紀後50年中國先秦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其中以楚簡爲著。主要有以下一些:  1951年.湖南長沙五里碑406號楚墓出土竹簡38枚,文字保存較差。  1953年7月.湖南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竹簡43枚,文字保存較差。  1954年,湖南長沙楊家灣M006號楚墓出土竹簡72枚。  1957年3月.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竹簡229枚。1965~1966年.湖北江陵城關鎮望山兩座墓葬中出土一批竹簡.拼接爲273枚。  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l號楚墓出土了殘簡24枚,文字大多模糊不清。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竹簡240多枚。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竹簡70餘枚。  1980年,河南臨澧九里楚墓出土竹簡數十枚。  1981。1989年。湖北江陵九店楚墓先後出土幾批竹簡,清理出有字簡236枚。  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磚廠l號楚墓出土竹簡l枚。  1983年冬.湖南常德德山夕陽坡2號楚墓出土竹簡2枚。  1987年.湖北荊門包山楚墓出土竹簡448枚,其中有字簡278枚。.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2l號戰國墓出土4支殘律管.有38個字。  1986--1987年.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出土竹簡4l枚。8  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楚墓出土一批破碎嚴重的竹簡碎片4557片,推斷約爲1000枚。  1991年。湖北江陵雞公山M48楚墓出土一批竹簡,數量不詳。  1992年.湖北江陵磚瓦廠楚墓出土殘簡6枚。  1992年.湖北老河口兩座戰國墓出土竹簡lO餘枚。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竹簡804枚.其中有字簡730枚。  1993年.湖北黃岡黃州區曹家岡M5楚墓出土竹簡7枚。  1993年。湖北江陵范家坡27號戰國墓出土竹簡l枚。  1994年。上海博物館前後兩次共收購1200多枚戰國楚簡,總字數達3.5萬。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村平夜君墓出土楚簡1300餘枚。  2002年.重慶雲陽縣雙江鎮舊縣坪遺址出土戰國一西漢簡牘5枚。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M2出土竹簡1000枚。  2002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M7出土一批簡牘。  綜合以上數據.百年來出土的戰周簡牘近1.1萬枚(件),主要出土於湖北、湖南。秦代簡牘出土較晚,且數量較少。主要有以下一些: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1155枚,另有殘簡80片,木牘2件,保存較完好。  1980年,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秦國墓葬出土木牘2件。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竹簡464枚。  1986年.湖北江陵嶽山發現一批秦牘。  1989年。湖北雲夢龍崗秦墓出土木牘l件、竹簡及殘片共283件。  1991年。湖北江陵楊家山135號秦墓出土竹簡75枚,保存完好。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山秦墓出土一批簡牘。清理出800餘枚。  1993年.湖北沙市關沮秦墓出土簡牘381枚。木牘l件。  1993年,湖北沙市周家臺秦墓出土竹簡390枚,木牘l件。  2002年.湖南龍山裏耶戰國故城1號枯井出土簡牘3.6萬餘枚。  綜合以上數據,出土的秦代簡牘總共近4萬枚(件),主要出土於湖南、湖北省。  漢代簡牘是出土簡牘的大宗,時間跨度也較長。其中有部分現在保存於海外。主要有以下一些:  甘肅敦煌漢簡.1949年前總共出土約1300餘枚(件),由於多次被國外探險家盜掘,現主要藏於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數量不清,公佈也不明確。  1927年。在新疆羅布泊、甘肅居延等地前後兩次共出土簡牘8l枚。  1930—1931年。甘肅居延80多個烽燧遺址中出土漢木簡l萬餘枚.現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4年春,甘肅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簡牘48枚,現藏臺北圖書館。  1945年.甘肅武威南LiJ刺麻灣出土木簡7枚,現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5l一1952年,湖南長沙203號漢墓(西漢後期)出土木牘9枚。長沙楊家大山401號墓出土木簡l枚,長沙北郊伍家嶺201號墓出土西漢晚期封檢9枚.長沙市東郊徐家灣401號漢墓中出土西漢後期木褐1枚。  1956年.河南陝縣劉家灣23號漢墓出土木簡2枚。  1957年,江蘇高郵邵家溝東漢遺址出土簡牘l枚。  1959年。甘肅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出土木簡469枚。18號墓出土木簡10枚。  1962年,江蘇連雲港海州網瞳莊漢墓出土木牘1枚。  1963年。江蘇鹽城三羊墩漢墓出土木牘1枚。  1971年,甘肅甘谷牛家山坪東漢墓出土木簡23枚。  1972年.1IJ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4974枚,木牘5件.破損較嚴重。  1972年。甘肅居延地區採集到出土地點不明的散簡兩組,一組14枚,一組7枚。  1972年,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木簡78枚,木牘14枚。  1972年,湖北雲夢大墳頭l號漢墓出土木牘l件。  1972—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l號墓出土竹簡312枚、木榻49件,3號墓出土竹簡遺冊410枚、竹術簡200枚、木牘7方。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漢墓出土一批破損十分嚴重的漢簡,總數約2500枚。  1973年,湖北光化五座墳西漢墓出土簡牘30多枚。  1973年,江蘇連雲港海州西漢侍其繇墓出土木牘2件。  1973年,江蘇連雲港海州西漢霍甥墓出土木牘7件。  1973-..1982年,甘肅居延前後多次出土漢簡19920枚。  1973—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幾座漢墓出土了640枚各類簡牘。  1974年.江蘇盱眙東陽漢墓出土木札l枚。  1974年.北京大葆臺l號漢墓出土簡牘1枚。  1975年.陝西咸陽馬泉西漢墓出土木簡殘片3枚。  1976年.廣西貴縣漢墓出土木簡10多枚。木牘5件。  1977年.甘肅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木簡、9l枚,七面木觚1件,以及無字簡12枚。  1978年.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殘簡6000餘件,木牘3件。  1978年.山東I臨沂金雀山漢墓出土竹牘8件。  1978年.江蘇連雲港花果山雲臺山漢墓出土木牘13件。  1979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漢墓出土木簡400片。  1980年.陝西兩安未央宮遺址出土木簡115枚。  1979年.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漢代木簡1217枚;1980年,出土木簡25枚;1981年,黨河鄉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木簡76枚.1984 —1987年.敦煌又出土木簡36枚,1986—1988年。出土137枚;1990年,又出土62枚(其中有字簡4l枚);1990—1992年,懸泉置遺址出土竹木簡牘18790枚。  1980年.江蘇邗江縣胡場5號漢墓出土各類簡牘26枚。  1982年,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漢簡26枚。  1983年,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出土木牘l件。  1983年.江蘇揚州平山養殖場3號漢墓出土木褐3枚,還有一批竹簡。  1983~1984年.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木簡2787枚。  1984年.江蘇揚州胥浦101號漢墓出土竹簡17枚,木牘2件.封檢1件。  1984年。甘肅武威五壩山3號漢墓出土木牘l件。  1985年.江蘇連雲港新浦黃石崖西郭寶墓出土木簡5枚。  1 986年.內蒙古額濟納旗居延遺址出土漢簡1000枚。  1987年.湖南張家界漢代遺址出土簡牘90枚。  1988年.湖北江陵毛家園M1西漢墓出土簡牘74枚。  1989年.甘肅武威五壩山3號漢墓又出土木簡20多枚。  1989年.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又清理出殘簡17枚。  1990年。甘肅清水溝出土漢簡27枚,散簡14枚。  1990年。湖北江陵高臺18號漢墓出土一批簡牘,僅公佈4枚。  1992年.湖北沙市關沮蕭家草場26號漢墓出土竹簡35枚。  1993年。湖南長沙望城坡古墳垸西漢長沙王后墓出土籤牌100餘片。  1993年.江蘇東海尹灣漢墓出土竹簡133枚,木牘24件。  1999年.湖南沅陵虎溪漢墓出土竹簡1336枚。  2000年.湖北隨州孔家坡漢墓出土簡牘785枚。  2000年,甘肅武都琵琶鄉趙坪村出土漢簡12枚。  2000年,內蒙古額濟納旗居延遺址(甲渠侯官所轄)第7、9、14、16燧出土漢簡500餘枚。  2002年.陝西西安南郊西漢墓出土木櫝數件。  2002年,江蘇連雲港海州區雙龍村漢墓出土衣物疏1片。  2002年.山東日照海曲西漢墓M106出土一批簡牘。  1931年。朝鮮樂浪出土漢代木札1件。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259枚。綜合以上數據。出土的漢代簡牘總數近7.6萬枚(件),主要出土於甘肅、湖北、山東等省。魏晉及其以後筒牘主要有下列一些:畢業論文www.lwkoo.cn論文  1949年前.在新疆樓蘭、尼雅等地共出土魏晉簡牘1187枚。  1955年.湖北武昌任家灣六朝墓出土木簡3枚。  1959年,新疆巴楚古城出土木簡20枚。  1974年.江西南昌東湖區永外街晉墓出土木刺5件,木方l件。  1978年.安徽南陵麻橋東吳墓出土木方3件。  1979年.江西南昌陽明路東吳墓出土木簡2l枚,木牘2件。  1980年.新疆古樓蘭遺址出土魏晉木簡63枚。  1980年.湖北鄂城東吳墓出土木牘6件。  1984年.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出土木牘14枚。木榻3件。  1985年.甘肅武威旱灘坡19號晉墓出土木牘5枚。  1986年.甘肅張掖高臺晉墓出土木牘l枚。  1993年.湖北鄂州濱湖西路東吳墓出土簡牘數枚。  1997年.江西南昌東晉永和八年雷陔墓出土木牘2枚。  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吳簡136729枚。  2000年.天津薊縣劉家壩鄉大安宅村古井發現漢魏時期木牘l件。  2002年.甘肅玉門市花海鄉畢家灘墓葬出土西涼一北涼時期衣物疏9塊。  另外.歷年來新疆出土的其他簡牘大約有300餘枚。還有零星的出土。  統計以上數據.全國出土的魏晉時期簡牘總數近1.4萬枚(件),主要出土於湖南省。除以上所列之外.尚有部分吐蕃及西夏簡。後人統計現有464枚。亦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百年來出土的簡牘。總共近26.5萬枚(件),其中出土較多的地方分別是湖南、甘肅、湖北、江蘇、新疆等省區。除此之外,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第二批楚簡)、湖北省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甘肅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亦有數量不詳藏簡。  還不完全的統計,中國竹簡木簡出土數量26.5萬枚!!你古希臘出土了多少件著作原文件?我告訴你,1件都沒有!!  所有被發現的古希臘著作文獻全部都是拉丁文,沒有希臘文字。並且在文藝復興後找到的,之前的古希臘原文獻沒挖出一件!!  你這個腦殘,中國出土的就是海量原件,你希臘就是光棍一族! -  你要解答的不光是古希臘沒有出土文獻,儘管這個線索非常關鍵  你還得解決  1. 古希臘文明的流傳方向,究竟是直接在歐洲大陸流傳,還是從阿拉伯地區流轉一番?不過都沒有支持的證據,反而有不支持的證據  如果你說從歐洲大陸上流傳,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就禁止希臘文化,用基督教控制帝國的思想。摧毀亞歷山大圖書館,和當地的希臘神廟。  “基督教興起以後,出於愚昧迷信和宗教狂熱,基督教的領袖們排斥異教的學問,尤其鄙視數學、天文和物理學。基督徒是不許“沾染希臘學術這個髒東西的”,基督徒摧毀希臘文化的行徑變得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有人甚至說:“數學家應該被野獸撕碎或者活埋.”。”  到了中世紀,文盲率幾乎100%,希臘文明根本看不到影子,到處是蠻族的攻伐戰。現在西方史學界都說希臘文明是從別的地方傳回來的,自己都不相信中世紀的歐洲能保留希臘文明  如果你說是拜占庭帝國保留了希臘文明,拜占庭帝國日常生活用的是希臘語(儘管他們自己認爲是羅馬人),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結果卻是所有目前發現的希臘著作出土文獻全部是拉丁文字,如果是拜占庭帝國保留,怎麼會不留下希臘文的著作??反用拉丁文?  如果你說是阿拉伯帝國保存,首先考古就是問題,沒有阿拉伯文的文獻出現,也沒有吻合的歷史記載。。其次,其他文明的書籍基本被阿拉伯人毀掉了,古代波斯、巴比倫,還有什麼亞述、閃米特的所有書籍都在阿拉伯帝國國土上消失了,除了去看石刻和泥版再也找不到了。偏偏古希臘的書籍保留下來了,而且現在根本考古不出來,你相信嗎  2.你還得解決,爲何古希臘文明中斷了2000年,在文藝復興年代突然爆發?  如果你說哪個文明保存了希臘文明,那麼爲何在2000年內都沒有發展?就算是錯誤的發展都找不到,你認爲可能嗎,而且也沒被多大的提起過。。反正各國的歷史記錄基本上都不能印證希臘著作存在過。但是到了文藝復興年代突然雷厲風行的爆發,你得解釋這個原因,一個斷了近2000年的文化,能夠突然爆發。。  你可以從數學定理裏面尋找,要麼就是古希臘的,要麼就是文藝復興年代的,中間近2000年是空白期,都沒有數學存在過。而且你可以查查數學發展史,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期間歐洲是一片空白。印度和中國肯定是獨立發展的,阿拉伯是唯一跟歐洲有關的而且有數學發展的地方,所以歐洲人說阿拉伯保存了希臘數學,但是考古證據不支持。  3.語言問題  爲何現在出土的希臘著作是拉丁文字,既不是希臘文,也不是阿拉伯文。而且集中在文藝復興期間  4.國力支持問題  你始終沒有回答,莎草紙當時的價格非常昂貴,尼羅河地區基本種糧食了,而且潮溼地區無法保存。。如果古希臘人要保存就得不停地抄寫。。你數一數希臘的著作是多麼誇張的天文數字,你這輩子恐怕都看不完。你也可以看看當時希臘城邦有多大,幾萬人一個的城邦。。能保存這麼多書籍,根本不可能,事實上也沒有出土過一件。  我敢說,就是一整個城邦的人專項負責這些書籍的抄寫,材料蒐集,整理編輯,保存,草稿,也不夠希臘著作用的。。對此,我對希臘的哲學,歷史,文學,詩歌,喜劇等,我承認他們流傳了下來,但不是原本流傳,是經過民間或者學者口耳相接,經過後人整理加工的,那麼一小句話,經過後人描述就可以形成很大段的論述。。我承認這些文化流傳了下來  但是高度抽象的天文幾何邏輯,基本上不可能用這種方式流傳。尤其是被基督教控制了以後。這點可以參考瑪雅文明的滅亡,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瑪雅人的舊習俗,強迫他們信仰天主教,當瑪雅最後一個懂瑪雅文字的人去世以後,瑪雅文字就沒人會解讀,瑪雅文明也沒人能描述出具體過程。。同樣埃及,復活節島等文明都是這麼滅亡的。那高度抽象的天文幾何邏輯,就更加不可能在沒有文字載體的情況下流傳千年 扯淡出來的“西方文明”  ---------------  古希臘最大的聖賢蘇格拉底,是這樣教導人們的:“一個女人的美德,如果你想知道的話,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來:她的責任是在管理她的家務,和看管屋裏的東西,以及服從她的丈夫”。  著名的柏拉圖認爲,女人的智商和小孩、奴隸差不多,除了有各種慾望、痛苦和快樂,啥也不懂。  同樣著名的德謨克利特則說:“接受一個女人的命令,對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侮辱”。德謨克利特還諄諄告誡道: “女人不應該動口舌,因爲這是很危險的,”“少說話對於女人是一種裝飾,而裝飾簡樸,在她也是一種美”。  中國聖賢們,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等,還從來沒有如此蔑視婦女。  在歐洲文化的另一主要源頭《聖經》之中,也有不少類似的言論。如《馬太福音》中說:“人若休妻,就當給她休書。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爲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奸淫了。”這就是說,被男人休掉了的女人,連再嫁人的機會也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宋朝以前,女子再嫁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明朝以後,至多也就視再嫁不夠光彩罷了。  直到十八世紀以前,歐洲婦女的生存狀況都是十分可怕的,她們基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婚姻由父母或者家族決定,出嫁後必須絕對服從丈夫,而且未經允許不得邁出家門一步----這就是今天歐美婦女大多婚後便辭職回家當家庭主婦的來歷。更爲可悲的是,歐洲男人爲了確保妻子獨處時不紅杏出牆,不僅發明了將女人陰部套上銅鐵鎖鏈的 “貞節帶”,而且,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貞節帶還是暢銷產品。據說,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這玩意兒還在市面上流行。有人曾經將“貞節牌坊”作爲儒家思想虐待婦女的罪狀之一,開句玩笑,無論如何,獲得貞節牌坊怎麼也比戴上貞節帶好受得多吧。  ------------------- -  1、前面的話  由於一些“歷史學家”的偏執與偏心,出現了一個少有的怪現象:中國大陸編寫的歐洲歷史,遠比歐美學者自己編寫的歐洲歷史要光鮮照人,也就是說,歐洲歷史,我們的“專家”的評價,比歐美學者的評價高出N倍。  比如,古羅馬,在歐洲專家的筆下,美好的東西自然不會遺漏,而屠殺、戰亂、奪權、饑荒、無視科學等等,也無一漏網,總之只有客觀的陳述;而到了我們的“專家”手中,羅馬只有科學、藝術、法律、強大等等,錦上添花尚嫌不足,似乎如果沒有從天而降的禍患,羅馬帝國不知會創造出怎樣一個偉大的未來。甚至, “專家們”一再不無遺憾地感嘆:絲綢之路的沒能直接連通“偉大的”羅馬,因而使中國與“民主科學”失之交臂。對於中國軍隊手下敗將輕鬆摧毀羅馬帝國,沒有一個專家願意因此做一點對比分析。  再比如,歐洲中世紀,是歐洲人的正宗後裔公認的“黑暗時期”。這時,大部分的王公貴族是文盲,是徹底的粗鄙武夫,歐洲大陸動輒饑荒,瘟疫蔓延,城鄉各地臭氣熏天髒亂不堪,所謂大城市也不過是中國鄉村小鎮的規模。這些實實在在的事實,在歐美專家的著作中,俯拾皆是,但是,在我們“專家”的大作中,打着燈籠,也是難以找到的。  又比如,在前些時甚爲火爆的《大國的崛起》一書(電視片)中,“專家們”對於發現新大陸、“藍色文明”津津樂道,至於爲什麼是西班牙、葡萄牙首先走向大海,始終一聲不吭;至於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西班牙就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到底是爲什麼,“專家們”同樣是一言不發。  其實,中世紀的歐洲,基本不會造海船,更不懂得遠程航海技術,僅僅一個小小的地中海,航海權也被阿拉伯人掌握着。長期以來,阿拉伯海盜隨意闖入這些歐洲國家搶掠,歐洲國家唯一可做的就是請神父唸經祈禱。  西班牙葡萄牙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恰恰是來源於阿拉伯人。因爲此前這裏是阿拉伯國家,這裏的居住着大量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正是從這些人致富的經驗,讓基督徒懂得了航海、經商是條好路子;正是依靠這些人,基督徒才擁有了遠航海船和水手。當西班牙人依靠這些人致富、變強後,便神經錯亂地屠殺“異教徒”,使得西班牙從此百業凋敝,就此衰落。  《大國的崛起》說:英國人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所以西班牙衰落了。一個艦隊覆滅,就會導致一個國家衰落?那麼,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不也就衰落了?艦船沒有了,再造就是了;水手沒有了,再招收不行嗎?問題在於,西班牙因爲將能工巧匠阿拉伯人趕盡殺絕了,而基督徒們還沒有學會這些。所以,西班牙想不衰落也不行了。  有趣的是,“專家們”說英國因爲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躍成爲海洋大國,爲了自圓其說,不惜隱瞞此戰之後英國近百年時間根本沒人關心所謂“海軍”建設的事實。  如此等等,在西方是歷史常識的東西,到了我們的“專家”這裏,成爲了堅決不談的“禁區”。  其實,這些禁區,不存在任何政治上的問題,而是“專家”們自己設置的。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西方自古就比中國強。  我不是一個盲目排外的人,也不是什麼學者。我只是針對專家們的“著作”中的一些疑問,在西方人的著作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證明了我們的“專家”的虛僞。  我們必須積極地認真地學習西方,因爲我們今天落後於他們。但是,西方的崛起,本質上源於啓蒙運動。是啓蒙運動,促成了現代科學民主的發展進步。而啓蒙運動,也不是西方獨立的思維成果,而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發酵的產物。  無論徹底地排斥什麼,還是徹底地崇拜什麼,都是荒唐的,缺少理智的。  盲目崇拜中國傳統文化,排斥西方文化,是閉關鎖國行爲,因爲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學習、借鑑、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形成的。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排斥中國傳統文化,則是另一種閉關鎖國行爲。  古希臘的知識界,是“海歸”的天下。  遺憾的是,因爲不絕的戰爭,巴比倫、波斯、古埃及的大量史籍消失了。老師的作品銷燬了,而來自窮鄉僻壤的學生的作業,因爲地處偏遠等原因保存下來,故而學生爲後世所傳頌。  --------------------  聲明:  1、本人所談到的西方歷史的所有內容,完全取材於 西方著名學者的 著作。  2、本人所談到的西方歷史的所有內容,完全拒絕 國內學者著作,不帶他們的一絲痕跡。  ----------------------------  3、古羅馬到底有多偉大?---獨裁與野蠻  一說到西方,洋奴和漢奸學者們總喜歡說完古希臘,再說古羅馬。事實證明,古希臘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文明”,那麼古羅馬呢?  古羅馬直至帝國內戰爆發(公元337年),是西方人所謂“希臘化”時期,也就是仍屬輝煌時期。這大致相當於我國戰國晚期至東晉初,正是我國百家爭鳴,並誕生造紙術、地動儀等一系列引導世界科技文化進步的成果的時代。  先說古羅馬的的科技、文化。  洋奴們不斷誇耀古羅馬科技、文化如何了得,然而,嚴肅的西方學者不僅不領情,而且還愛抽洋奴、漢奸的嘴巴。  讓我們學習一下英國著名學者W.C.丹皮爾教授的教導:“羅馬人似乎只是爲了完成醫學、農業、建築或工程方面的實際工作,纔對科學關心。他們只用知識之流,而不培其源----爲學術而學術的源泉,結果,不到幾代,源與流就一起枯竭了。除了3世紀後半葉亞歷山大里亞的第奧放達斯是希臘最偉大的代數學(注:西方歷史學家早就發現:代數學是從中國傳到波斯的,而亞歷山大里亞屬於波斯地盤)著作家以外,沒有一個第一流的人物。在羅馬帝國頭300年間,羅馬法的偉大成就登峯造極,但是,羅馬政權還沒有衰微,科學就顯然已經和哲學思想的其他部門一起差不多停滯不前了。知識沒有進步,人們唯一的工作只是寫些註釋和撮要,主要是希臘哲學家的註釋和撮要。”請記住:丹皮爾教授是一位典型的持歐洲中心論的西方專家,他爲什麼如此謙虛呢?  在經濟建設上,羅馬帝國也是乏善可陳。帝國早期,主要是以戰養戰,到支撐擴張的人力物力資源消耗殆盡後,帝國主要靠榨取亞平寧半島之外的土地上的產出實現驕奢淫逸。稍懂羅馬歷史的人都知道,在羅馬帝國的地盤上,社會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是西亞和埃及一帶,因此,這裏成了帝國的錢包和糧倉,而龐大的羅馬城僅僅是一個揮霍場所。遺憾的是,帝國當局堅決抑制工商業的發展,只是重視農業。羅馬皇帝們一再下令,逼迫北非、西亞等地剷除葡萄種糧食,使得羅馬帝國連葡萄酒也沒有喝的。儘管如此,羅馬帝國還是動不動就鬧饑荒。  再說古羅馬的政治。  古羅馬,洋人歷來將它定義爲奴隸社會,是一個人性缺失的時代,這一點不假。  古羅馬原本是從多瑙河沿岸遷到亞平寧半島上的幾個小部落的聯合體,通過發動無數次戰爭,逐步發展成以地中海爲中心、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一是奪取土地,二是掠奪佔領地區的所有財物,三是將被佔領土上的百姓統統作爲奴隸。羅馬大軍所到之處,百姓要麼被殺,要麼擄做奴隸。一次性殺死數萬人、擄數萬人爲奴,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其血腥與殘忍,無以言表。  儘管羅馬人以奴隸勞動果實爲生,但是,在羅馬人眼中,奴隸還不如牛馬,牛馬不僅能幹活,而且還可以喫它的肉。羅馬時代,一次又一次頒佈奴隸主可以隨時處死奴隸的法律。比如,公元57年,羅馬元老院通過法案,奴隸主在家被殺,不僅在這家所有奴隸要被處死,而且連已被釋放尚未離開這家的獲釋奴隸也要被處死。羅馬人以觀賞一個奴隸殺死另一個奴隸爲樂,他們觀看兩名奴隸持劍生死相搏,彷彿當時中國人看鬥雞、鬥蛐蛐一樣興高采烈,與當今人們看籃球賽一樣的感覺。要說古羅馬人有人性、講人權,只有傻瓜、250才相信。  洋奴學者經常說到羅馬法如何如何,羅馬有什麼民主、法治的基因。 -  聲明:  1、本人所談到的西方歷史的所有內容,完全取材於 西方著名學者的 著作。  2、本人所談到的西方歷史的所有內容,完全拒絕 國內學者著作,不帶他們的一絲痕跡。  更多閱讀到 http://blog.sina.com.cn/huangzhongp  不求點擊率,歡迎拍磚,更歡迎指教  ---------------------------  3、中世紀歐洲---文盲與武夫的世界  476年,由於匈奴人的不斷擴張,以及爲躲避匈奴的北歐“蠻族”----日耳曼人的持續攻擊下,早已腐敗透頂的西羅馬帝國覆亡了。從此,西歐進入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丹納,以形象生動的筆墨描繪了中世紀西歐社會:  “蠻族的洪流也就決破堤岸,滾滾而來,一批來了又是一批,前後相繼,不下五百年之久。他們造成的災禍非筆墨所能形容:多少人民被消滅,勝蹟被摧毀,田園荒蕪,城鎮夷爲平地;工藝、美術、科學,都被損壞,糟蹋,遺忘;到處是恐懼,愚昧,強暴。來的全是野人,等於休隆人與伊羅夸人突然之間駐紮在我們這樣有文化有思想的社會上。當時的情形有如宮殿的帳帷桌椅之間放進一羣野牛,一羣過後又是一羣,前面一羣留下的殘破的東西,再由第二羣的鐵蹄破壞乾淨;一批野獸在混亂中喘息未定,就得起來同狂號怒吼,獸性勃勃的第二批野獸搏鬥。到第十世紀,最後一羣蠻子找到了棲身之處,胡亂安頓下來的時候,人民的生活也不見得好轉。野蠻的首領變爲封建的宮堡主人,互相廝殺,搶掠農民,焚燒莊稼,攔截商人,任意盤剝和虐待他們窮苦的農奴。田地荒廢,糧食缺乏。(生民無疆注:這是中國從六朝到北宋的一個漫長時期,中國人正在實施科舉取士,創造唐詩宋詞,進行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研究武學、律學、書學、算學、畫學、醫學....對比一下,我們是什麼感覺呢?)  “十一世紀時,七十年中有四十年饑荒。一個叫做拉烏·葛拉貝的修士說他已經喫慣人肉;一個屠夫因爲把人肉掛在架上,被活活燒死。到處瘡痍滿目,骯髒不堪,連最簡單的衛生都不知道;鼠疫,麻風,傳染病,成爲土生土長的東西。人性澌滅,甚至養成像新西蘭一樣喫人的風俗,象加萊陶尼人和巴波斯人一樣野蠻愚蠢;卑劣下賤,無以復加。(生民無疆注:這是中國北宋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高度繁榮,看一看《清明上河圖》,讀一讀歐陽修、柳永等人的詞,放一放宋人發明的焰火,甚至搭乘宋朝商人的海輪到印度西亞做做生意旅旅遊,是什麼感覺呢?)  “到一五五〇年,英國只有獵人,農夫,大兵和粗漢。一個內地的城鎮統共只有兩三個煙囪。鄉下紳士住的是草屋,塗着最粗糙的粘土,取光的窗洞只有格子沒有窗子。(生民無疆注:這是中國明朝中葉,參觀一下故宮、明十三陵、全國各地的古鎮,或者陪着徐霞客遊山玩水一次,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至於法國,到十五世紀末,國內的優秀人士,所謂貴族只是粗野的蠻子。一五二二年,巴大薩·卡斯蒂里奧納伯爵寫道:‘法國人只重武藝,看不起別的事情;他們非但輕視文學,而且深惡痛絕,認爲文人最下賤,所以把一個人叫做學者是對他最大的侮辱。’總之,整個歐洲還處在封建制度之下,人像兇悍有力的野獸一般只知道喫喝,打架,活動筋骨。”(生民無疆注:這是中國明朝中葉,隨便找一部明朝士大夫日記類的作品讀讀,琴棋書畫詩酒山水撲面而來,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大家可別瞧不起這些蜂擁而來的“野人”,西歐後來的貴族,諸如國王、公爵、騎士什麼的,全是這些野人及其後裔。  在這些野人的領導下,中世紀的西歐具體是什麼樣的呢?生民無疆隨後將從多方面予以介紹---堅持用洋人提供的歷史資料,拒絕參考洋奴學者寫的歐洲史。  -----------------------------------  6、說說歐洲的家族制度---族權  五四時期的陳獨秀、魯迅等“旗手”們,對中國家族制度深惡痛絕,認定儒家學說爲禍首。有“隻手打翻孔家店”之稱的吳虞先生,爲了與家族劃清界限,毫無保留地與家庭決裂,不僅在大庭廣衆之下辱罵自己的父親是“老賊”,親手痛揍自己的父親一頓,而且寧可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娶小老婆、逛妓院,也不給自己的兒女用於上學。  殊不知,歐洲的家族制度及其危害性,一點也不比中國差。中世紀的歐洲,同一血緣的人們世代同堂共享財產的現象十分普遍,家族干預其成員的私有財產處置,具有對成員婚姻的決定權,而且家族之間的仇殺也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據法國大學者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在整個封建歐洲,當時存在着以血緣關係爲基礎的羣體。在法國,當人們談到親屬成員時,通常直接稱之爲 amis(朋友);在德國則稱之爲Freunde(朋友)。一份寫自11世紀法蘭西島的法律文獻這樣列數家族成員:‘他們的朋友們,即他們的母親、兄弟們、姐妹們以及以血緣和婚姻維繫的親屬’。”  中國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習慣或者風俗,歐洲也不例外。大小領主(即貴族)的後人共同繼承、共同使用公共遺產,共同居住在祖傳的城堡裏,例如博騷家族幾代人均控制者普羅旺斯地區的各個伯爵領,雖然這個家族的每一分支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都認爲整個采邑的統治權是統一不可分的,並且所有人都採用同一普羅旺斯‘伯爵’或‘諸侯’的稱號。至於平民百姓,更是重視血緣關係了。在整個鄉村,到處都是由若干個有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的 “兄弟會”,他們共用一個爐竈、同桌進餐,耕種同一塊共有地。  個人財產所有權,往往最終爲家族所掌握。比如,某人想將屬於自己的財產賣掉,必須首先售給家族成員。即便是已經賣給家族之外的人,在規定的範圍按照約定的順序,家族成員在償還已付價錢之後,仍然可以取代買主的地位----這就是曾盛行於歐洲的家族成員享受贖回權的制度。“這種贖回權制度盛行於從瑞典到意大利的各個地區,任何一種習慣制度都不會更爲根深蒂固;在法國,只有大革命纔將它廢除。”  和中國人一樣,歐洲人的婚姻大事,也是由家族長輩決定。“在一個個人十分渺小,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社會里,婚姻(我們知道,婚姻與衆多形形色色的利益聯繫在一起)遠遠不被視爲個人選擇的行爲。是否締結婚姻首先是由父親決定的事情。……親屬們可以干預這類事情,有時候是與父親聯合加以干預,尤其是他父親不在世時,就更是如此。”  中世紀歐洲自始至終籠罩在家族間復仇的烏雲之中。每個家族都有一個族長,全體成員聽從他一個人的指揮。只要家族成員受到外人的傷害,在族長的帶領之下,家族成全體成員將拿起武器來懲罰殺害或者僅僅虐待其家族成員的行爲。11世紀,勃艮第兩個貴族家族在葡萄收穫季節的發生了糾紛,雙方的械鬥搏殺持續了30 年,其中一方就有11人死於非命。最位奇怪的是,這種家族仇殺行爲爲法律所認可,例如,在卡斯蒂爾的塞普爾維達,地方法律規定,復仇者只要與原來的受害人擁有同一個太祖父,就可以向殺害親屬的兇手復仇而不認爲犯罪。  閱讀西方人撰寫的西方歷史,我們發現:  第一,沒有國內專家們寫的西方歷史那麼美好,他們承認西方歷史有很多很多不光彩的地方;  第二,在論述到並不那麼美好的地方時,作者也是那麼心平氣和地娓娓道來,而不像國內某些專家寫中國歷史那樣邊寫邊罵,還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地對古人進行一番深揭猛批。  20世紀上半葉,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知識階層風行一時。不知道吳虞、魯迅、陳獨秀等五四干將們研究過沒有:誰是歐洲的家族制度的禍首?難道也是孔夫子?歐洲人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祖先的? 7、說說歐洲婦女的權益  五四以來,不少精英人物痛感中國婦女地位低下,在不斷呼籲提高婦女地位的同時,將中國婦女受虐待歸因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根源是遊牧民族入侵,漢族蠻化,遊牧民族中女人地位低),並持續地進行深揭猛批。  殊不知,自歐洲有文字記載以來,無數證據證明,歐洲歷史上,婦女的地位一點兒也不比中國女人高,可以說處境更糟糕。  古希臘最大的聖賢蘇格拉底,是這樣教導人們的:“一個女人的美德,如果你想知道的話,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來:她的責任是在管理她的家務,和看管屋裏的東西,以及服從她的丈夫”。  著名的柏拉圖認爲,女人的智商和小孩、奴隸差不多,除了有各種慾望、痛苦和快樂,啥也不懂。  同樣著名的德謨克利特則說:“接受一個女人的命令,對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侮辱”。德謨克利特還諄諄告誡道: “女人不應該動口舌,因爲這是很危險的,”“少說話對於女人是一種裝飾,而裝飾簡樸,在她也是一種美”。  中國聖賢們,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等,還從來沒有如此蔑視婦女。  在歐洲文化的另一主要源頭《聖經》之中,也有不少類似的言論。如《馬太福音》中說:“人若休妻,就當給她休書。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爲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奸淫了。”這就是說,被男人休掉了的女人,連再嫁人的機會也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宋朝以前,女子再嫁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明朝以後,至多也就視再嫁不夠光彩罷了。  直到十八世紀以前,歐洲婦女的生存狀況都是十分可怕的,她們基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婚姻由父母或者家族決定,出嫁後必須絕對服從丈夫,而且未經允許不得邁出家門一步----這就是今天歐美婦女大多婚後便辭職回家當家庭主婦的來歷。更爲可悲的是,歐洲男人爲了確保妻子獨處時不紅杏出牆,不僅發明了將女人陰部套上銅鐵鎖鏈的 “貞節帶”,而且,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貞節帶還是暢銷產品。據說,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這玩意兒還在市面上流行。有人曾經將“貞節牌坊”作爲儒家思想虐待婦女的罪狀之一,開句玩笑,無論如何,獲得貞節牌坊怎麼也比戴上貞節帶好受得多吧。  中國自漢朝以來,有作品傳世的才女,數不勝數。舉個例子,比如中國宋朝,既有李清照詩詞歌賦無所不通的文人墨客,也有韓世忠夫人梁氏這樣的巾幗英雄,在《全宋詞》作者中,女性多達107人。岳母刺字、蘇洵之妻管家、薛氏教子等衆多資料證明,宋朝婦女識字率顯然不低。翻遍十八世紀以前的歐洲歷史,也找不出這樣才女輩出的場面。女子接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談什麼女權,絕對是扯淡。  歐洲的風流王公們,並不比中國富貴而好色的男人少。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普就有3個正式妻子和24個外室。法國學者馬可·布洛赫說:“歷史提供的證據更加明晰無誤。我們知道,貴族的婚姻常常是一宗平凡交易,貴族家族中私生子成羣結隊。”在男權專制的時代,世界各國無不如此。 -  哈哈,我們華夏上古文明出來,這回要開始掃蕩世界了,掃蕩全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希臘文明完全是虛構出來的!  這意味着什麼???   掃蕩完了地球,  接下來,  我們掃蕩月球,然後,掃蕩宇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我們要真相  我們不要欺騙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6 18:32  宇宙至尊,華夏文明,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華夏大道,文成武德,澤被蒼生,千秋萬載,一統宇宙,日出東方,唯我不敗!  在我們乘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太空飛行器登上月球之前,我要先說一下金某人。  金某人是薩滿教大巫師,有很強的法力,能操控人,操控全國的人。  在金某人的小說裏,蓮花寶典東方不敗:“欲練神功,必先自宮”,這是一句薩滿教咒語。  結果中國高層都被操控了:欲要國強,必割斷漢人的輸精管輸卵管。  金某人的小說是在配合着進行一些咒語,薩滿教的方式,給中國漢族人洗腦。  少數明白的,都被一票否決。   《天龍八部》多少歷史錯誤?金庸對歷史負責的謊言!  毛文龍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抗後金的英雄  袁崇煥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殘殺大明百姓的奸賊!  金庸把奸賊美化成英雄,對此做何解釋?  呂文德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抗蒙的英雄,金庸將其醜化爲懦弱無能,對此做何解釋?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一直沒有流血衝突,直到遼國滅亡也沒侵犯宋朝的土地,金庸的“打草谷”對此做何解釋?  宋遼戰爭,宋軍勝多敗少,金老頭將其醜化爲“打一仗,敗一仗,喪師割地”對此做何解釋?。  金庸僞君子一個,假仁假義的說不肯污衊一個歷史上的好人,卻如此篡改歷史。宋朝、遼朝和明朝三個朝代都讓金庸給污衊了,豈只污衊一個好人?   錯誤一:完顏阿骨打的年齡?  《天龍八部》裏面,蕭峯在女真部找人蔘,與完顏阿骨打結拜爲兄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後有因爲女真人與契丹人的衝突,結實遼道宗耶律洪基,幫助耶律洪基平定耶律重元之亂!  看一下時間,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嚴重的BUG  完顏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  1063年 宋嘉佑八年 契丹重元之亂  也就是在1063年,耶律重元掛了!  公元1063年,遼國發生耶律重元之亂,此時女真的完顏阿骨打還沒出世,還要到1068年纔出世呢,蕭峯和一個還需要5-6年纔出世的鬼魂結拜兄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錯誤二:遼國在宋遼邊境“打草谷”?  這是一個典型的黑宋,黑遼的無恥謊言!  早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代,就因爲滅亡後晉後在中原“打草谷”而激發中原人民的反抗,導致狼狽退回遼國。  遼景宗中興遼國以後,已經早就不搞“打草谷”的事了  宋遼1005年簽定盟約後,明確規定、“以白溝河爲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也是1005年以後,遼國的軍隊再也沒有侵入過宋朝的土地,直到滅亡也沒有!  錯誤三:耶律洪基 想舉兵侵犯宋朝?這又是一個完全的謊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在遼國曆史上,有兩個皇帝是最仰慕宋朝的,一個是遼聖宗,一個則是遼道宗耶律洪基,當宋仁宗去世,宋朝使者向遼國報喪的時候,耶律洪基哭着手執宋使的手說“四十二年未識兵戈耶!”  甚至最出名的說耶律洪基那句:“願來世生爲宋人!”的話。  耶律洪基根本不可能大舉率兵攻宋。  錯誤四:遼軍主力南侵,走雁門關作爲主攻方向? 天啊,金老頭完全沒軍事常識。  宋遼作戰,遼軍的主攻方向一般是河北路,也就是華北平原一帶,不會走太行山以西,而是把主戰場選擇在太行山以東,因爲太行山以東的地形是平原,有利於遼國騎兵的優勢,不利於北宋步兵。  把騎兵的主攻方向選擇走雁門關,也就是太行山以西的河東路,這是最愚蠢的辦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宋遼25年戰爭,除了公元980年,遼軍爲了報復北宋進攻,打過一次雁門關,喫了虧以外,就再也沒有哪場大戰把主戰場選擇在雁門關,甚至根本就不去雁門關!  錯誤五:吐蕃有那麼牛嗎?  宋朝時代,吐蕃人牛過一次,是真宗時代,西北吐蕃向宋朝挑釁,結果被宋軍名將曹瑋在三都谷一戰狠狠的教訓了一頓。打的吐蕃人從此怕了宋朝。  三都谷一戰,宋軍以陣亡67人的代價,打死吐蕃上萬人,繳獲牛羊三萬多,從此吐蕃人對宋朝膽寒。  在宋朝時代,宋朝和大理的關係不錯,大理屬於宋朝的小弟兼藩屬,吐蕃人被宋朝狠狠的K過一頓之後,還敢向大理以武力威脅?實在是荒唐的笑話。與宋朝接壤的青唐吐蕃,小心的恭順着宋朝,但是在後來,宋朝還是以武力佔領了吐蕃2000多里的土地。  宋朝時代的吐蕃敢對宋朝調皮?宋朝十分之一的禁軍就可以把吐蕃人打回去放羊!  錯誤六:少林七十二絕技可以提升遼國軍隊的戰鬥力?使得北宋有滅亡的危險?這是最無恥荒唐的  少林七十二絕跡這麼牛逼,也沒看見少林高僧用七十二絕技取過人的性命,真有這麼厲害,少林寺直接把七十二絕技傳授給宋朝軍隊,然後寫一部假的送遼國武士,不就什麼都不用怕了?以至少林方丈急急忙忙帶那麼多人去雁門關冒險?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遼國軍隊的厲害,在於騎兵,在於幾十萬騎兵,如果沒有這幾十萬騎兵,你讓遼國軍隊不用騎兵,只用步兵和宋軍較量,看遼國軍隊可以堅持10年不**掉嗎?正因爲有這幾十萬騎兵,宋遼纔打成了平手,沒有這幾十萬騎兵,遼軍哪是宋軍的對手?  錯誤七:宋朝與遼國的戰爭,打一仗敗一仗,喪師割地。  去他媽的,宋朝與遼國打了25年,割讓過什麼地方了? 至於喪師?遼軍沒死傷?宋遼25年戰爭,單是傷亡人數上看,宋遼差不多。宋軍殺敵不下20萬以上。澶淵之盟時明確表示“不給一寸土地!”  檢舉此文章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被收錄入90年代的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後面: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這裏涉及很高級的不知不覺中對漢文化進行陰險的嵌植手段。我要詳細講解。-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湖州莊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廷鑨遂將繼佐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十月,吳之榮爲莊廷鑨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爲功,則繼佑前之榮後,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爲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臺幸爲參祥。”(按,繼佑是繼佐原名,因科舉之錯而從其誤。)  據況周頤寫的《眉廬從話》記載:“吳興莊某作《明史》,以查伊璜列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次年七月,歸安知縣吳某(吳之榮),持書出首,累及伊璜。伊璜辯曰:“查繼佐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某將繼佐列入校閱,繼佐一聞,即同檢舉,事在庚子十月。吳令爲莊某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爲功,繼佐之功當在吳某上;若以檢舉遲爲罪,則繼佐早而吳某後,吳某之罪不應在繼佐下。今吳某以罪受賞,而繼佐以功受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臺幸爲參詳。”各衙門俱以查言爲是。到部對理,竟得昭雪。遂與吳某同列賞格,分莊氏籍產之半。”  全祖望《鮚琦亭集》載:“惟海寧查繼佑、仁和陸釺,當獄之初起即首告,爲庭瓏慕其名,列之參校;故得免於罪。  據張岱的《快園道古》記載:湖州莊廷瓏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莊瓏遂將繼佑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1660)十月,吳之榮爲莊廷瓏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爲功,則繼佑前之榮後,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爲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臺幸爲參祥。”共衙門俱以查言爲是,到部對理,竟得昭雪。遂與之榮同列賞格,分莊瓏籍產一半。”  查繼佐門人沈起所撰《查東山先生年譜》:“清順治十八年,莊史案將發時,“陸子麗京(圻,字景宣,錢塘人)告先生曰:‘南潯有莊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貢生)作《明史紀略》,參閱姓氏首列東山(摘按,即查繼佐),次範子文白(驤),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記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駭,所謂大警者定以此矣。擬牒當事,從刀筆家稱此書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書是仇莊,非善。’因投牒督學,手著四六體,中一聯:‘倘或犯於所忌,間有非所宜言。’併入範、陸名於牒,範、陸不知也。率此一聯,生三家三百餘口。”  中華書局《查繼佐年譜》也證實查繼佐正是此案最早向清廷告發之人,年譜注引查繼佐《得案日記》曰:“……餘自作牒四六體,投督學胡尚衡,亦不得報。餘手啓胡:‘語陟鼎革而衡文,不知之乎?他日門戶之憂,當與共之,勿謂此日不言,故警。’始以原牒行湖府學,學官爲趙君宋,溫州人,頗有深望。時鑨已卒,父老七十餘歲矣,自言此書無不敬,可上聞。即奈何漁獵君宋毒之,詳於府道。莊不得已,行千金壽知府陳某………”  上面六則史料所述大體相近:莊庭瓏慕杭州舉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伊璜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爲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但學道並未在意此事。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再次告發,此書終引起清廷關注,遂大興文字獄,相關人等被捕殺殆盡。同列參校的查伊璜非但未傷毫髮,反而因首告有功,“與之榮同列賞格,分莊瓏籍產一半”。  在《五石脂》中,記載更爲翔實,但與上面幾則略有出入,比如查繼佐告密所得不再是莊家財產的一半,而是十分之一,加上“十餘舟”的器物。  ”…… 同時以不列名而獲免者,尚有四人……陸璘,查伊璜、範文白、陸麗京……伊璜名繼佐,海寧舉人……鹹負文望,列名參訂中。庚子書成頒佈,三人以不相聞,於順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學道胡尚衡,辨明其誣……之榮出首時,即謂莊胤成(即君維)、朱佑明、查伊璜等共造此書。至公庭質對,亦堅執伊璜等主筆。查以遞過檢明呈爲詞,吳復質其何不首督撫而獨首學道。明系藉此得贓名實兩遂之計。查遂無詞。囚禁者逾時,既乃密求於粵中總兵吳六奇,事始得解。先是滿官督撫上本,俱依之榮口供,謂查系同謀造送。及吳爲查營解,至定案時,遂一反其詞。謂查三人,雖不比之榮之發覺,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頒賞。故之榮廕襲拜他哈哈番,並給朱莊財產十分之一。查、範、陸亦得頒給器用什物。據《費恭庵日記》,謂曾親見查等在慈感寺前領取朱、莊家具,約十餘舟雲。”六、金庸是滿人還是漢人已不可考  《滿族漢姓對照表》:“[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查氏(漢族)等。”  “姓查的人百分之八十五是居於安徽、雲南的少數民族,剩下的百分之十五則是滿族正白旗姓沙拉的一批滿人改成的漢姓,以及後來加入滿族的查姓漢人,主要居住在浙江以北的幾個省份。”  “海寧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爲氏。元至正十七年,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一直是‘文宦之家’。”  七、金庸與海寧查家  海寧查家是海寧袁花的名門望族,其種族雖然已經混亂,但族譜還是比較確切地,今存《海寧查氏族譜》二十冊。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輩份爲: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在族譜中可以看到查良鏞的序列,所以金庸自稱出於海寧查家還是比較可信地。金庸曾在1995年2月給浙源鄉查傳宦的信中自稱族叔,稱對方爲“傳宦族侄”,還說到:“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於早年自婺源遷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  滿清自入關以後,對漢人一直採取防範打壓的策略,所以漢人中門庭顯赫者甚少。然而在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爲首的叔侄數人同時在清廷居官,金庸就曾在《鹿鼎記》的楔子中洋洋得意地炫耀海寧查氏“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查家一時風光無限,全族加入了漢八旗,後來滿族式微後又有不少人悄悄改回爲漢族。有些人把金庸祖上說成是漢八旗包衣(即家奴),這是錯誤的看法,金庸祖上是正宗的旗人。  說起漢八旗,不似人們想象中,把死忠滿清的漢人編在一起給個旗人頭銜,在血統上還是漢人。當時的規矩是“滿漢不通婚”,而漢八旗是可以與滿族統治族通婚地,與漢人反不能通婚。所以隨着血統在通婚中的變化,漢八旗人與漢人日益遙遠,從實質血統上蛻變成了滿人。如今的純滿族血統已經非常少,大多數滿族人其實都是漢八旗的後代,所以人們把查家和金庸視爲滿人也是基本準確地。  當時滿人排漢風潮甚濃,查家能得到清廷的賞識信任,實屬異數。由此我們也可以基本斷定,當時查家與滿人的關係頗爲密切,是當時迎合清廷的模範家族。很可能有不少滿人改漢姓爲查後,與查家進行了通婚等進一步的融合,遂更讓清廷把查家當成“自己人”來吸納重用。  海寧查氏中出過不少顯赫人物,查嗣瑮、查嗣韓都是“七進士”、“五翰林”中的人物。據《查東山先生年譜》記載:“十四日,(查繼佐)以痰喘故,擁衾危坐。夫人誕期將近,遠邇姻族以次踵至……族侄嗣韓、嗣瑮以次供飲餌之事。”由此可知,這二人均爲查繼佐之從侄。而由族譜可知,查嗣韓爲查慎行之堂弟,查嗣瑮爲查慎行之親二弟,所以查慎行亦爲查繼佐之族侄。而由族譜可知,查嗣庭是查慎行的堂兄,金庸誤將其當作查慎行的親兄。  海寧查家枝繁葉茂,人丁無數,金庸很可能出自其中默默無聞的一支。雖然金先生公然揚言自己祖上是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卻無法提出任何證據,所以未嘗沒有攀附高枝以自抬身價的可能。不過既然他如此宣稱,那查慎行的族叔查繼佐自然也就與他有了關聯,是他的族祖。此人當年告密的行爲頗不光彩,金庸虛榮好名,自然擔心影響到自己苦心塑造的“根紅苗正”的良好形象,這正是他在《鹿鼎記》中竭力歪曲真相,美化查繼佐的主要原因。  八、尾聲  因爲康熙待查家甚厚,所以金庸知恩圖報,在《鹿鼎記》中拼命吹捧美化其人,將這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硬生生塑造成了天下少有的聖君。而且出於對清廷的感恩和旗人內心的歸屬感,金庸對美化滿清可謂不遺餘力。《鹿鼎記》中整篇顛倒黑白,施琅之流成爲正面人物,陳近南這樣的反清義士反倒成了保守偏執、目光短淺之輩。《鹿鼎記》發生於滿洲人入關不久之時,其時滿人正到處圈地,把漢族百姓化作奴僕,大搞民族壓迫。同時各處叛亂造反,並於鄰國征戰不休,百姓在戰火流離和軍費引發的苛捐雜稅中輾轉掙扎,飽歷艱辛,賣兒賣女者不計其數……但在金先生的書裏,卻借韋小寶之口,將其描述成社會安定和諧,廣大漢族百姓豐衣足食,“人人有飯喫,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書讀,人人有錢掙”的盛世天丅朝。中國這幾百年來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地二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條約”,也被瞪眼說成是大捷後的“平等條約”。如今“康乾盛世”的謊言早已被揭破,稍涉清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其實是“欠糠盛世”;而且即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後只會搶來領土,而決不可能去割地乞和地。  金先生對滿清的偏袒和對歷史的歪曲遭到了很多正直之士的不滿,對他知根知底的武俠宗匠梁羽生就曾譴責他是僞中華,以中華之名,行滿獨之實。李敖對其的評價則更多  金庸 金庸祖籍爲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爲當地名門望族,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爲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爲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後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爲包衣。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評,遭新華社以“反共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回應。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爲“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後一路受港英政府特別保護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前後期美化滿清的作品影響不大,但全是對反清之士的醜化,醜化天地會就是代表(孫中山就是天地會的)。中期的名作醜化漢人。混淆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閻崇年 其祖世代爲滿族包衣奴才,其祖父爲僞滿吉林熙洽手下的包衣奴才(管家),父爲日僞山東的一個維持會長,光復後舉家四處逃避,49年至北京定居。  結論:漢奸會遺傳!  -----------------------  金庸祖籍爲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爲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爲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爲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後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爲包衣。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臺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  百度百科有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2619.htm  終於明白他爲何美化包庇滿清了。   剛從百度百科查了一下,知道“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終於明白他爲何美化,包庇,歌頌滿清了。  轉過來,  【金庸簡介】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勳賢”。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爲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爲“金大俠”或“查大俠”。  金庸祖籍爲江西省婺源縣,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爲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期爲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爲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後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式成爲包衣。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臺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出自海寧的著名人物還有王國維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其先祖查繼佐是“明史案”最早向當局告發人之一。金庸祖父查滄珊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爲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後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後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蔘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姚馥蘭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爲專欄作家。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爲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爲林歡)。  建國不久,金庸爲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於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1959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曆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爲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報》。其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比擬的。《明報月刊》則是華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對大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   金庸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佈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後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爲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 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先祖是文字獄“明史案”的告發人,他寫出那樣包庇美化滿清的小說來,就不奇怪了。  ------------------------  金庸小說的大多主角都是漢人,但在兒女情長和民族大義中,最後都選擇了放棄,小寶沒有殺康熙逃命,張無忌沒有去推翻元朝當皇帝逃了,陳家洛最後也放棄刺殺乾隆,袁承志也沒殺皇太極.  這些都是漢八旗的特色,知道自己是漢人,但最後只能爲虎作倀或者隱忍逃走.  真正的朱元璋,孫中山之類從來不會因爲兒女情長而放棄民族大義的.  -------------------------  梁公羽生老先生痛批滿清遺老金庸  金庸的鹿鼎記嚴重歪曲歷史......美化滿清政權  其實這並不奇怪,金庸原名查良庸,家族在乾隆時期是鉅富.當大官的.  爲先人辯護嘛,不難理解  金庸是包衣出身  看他的小說還不清楚嗎  一般情況而言,人的出身決定他的立場,  金庸老先生的包衣出身,自然要替他的祖先辯護,如果他能批判這些包衣奴才,這些投靠異族,成爲殘殺本民族兄弟姐妹的幫兇,這樣的漢奸集體,那他就成了一個擁有偉大人格的人了,起碼在言語上。  我想作爲一個漢人,攤上一個協同殘殺數千萬本民族兄弟姐妹的祖先,無論如何,不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只是,很明顯,他是個普通人,他要爲祖先諱,要爲他的祖先的行爲辯護。  而且把這種歷史觀貫徹到了他通行華人世界,甚受推崇的武俠小說中,這對於大多數沒有多少歷史素養的讀者而言,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歷史是非觀念。這就不太好了。  從天龍八部,到射鵰英雄傳,到鹿鼎記,你能找出幾個形象豐滿,有血有肉,反抗民族侵略,的漢族英雄人物嗎,  一個喬峯還是個契丹人,出來個郭靖卻是蒙古人培養的。  一個不知道父親是什末人的韋小寶卻成了最有遠見卓識的漢人,況且他還是個揚州人,他都想通了,可以放棄揚州十日這樣的血海深仇,其他人還有什末想不通的呢。圈地,文字獄,屠城這些惡行全歸於鰲拜,榮譽盡歸於康熙,而且康熙還幫助大家報了仇,你們還有什末不滿意的,何況康熙還讓大家喫飽了飯。而歷史上,康熙文字獄沒少搞,屠殺也沒少做。  可是我們要問一聲,康熙也罷,滿清八旗也罷,有人種糧食嗎,有人從事生產嗎。你寄生在中華其他各民族身上數百年,得了那末多實惠,留下一個清末積貧積弱,千瘡百孔的中國外加數不清的屈辱條約和一個東亞病夫的尊號,說聲對不起,現在都是中國人,那也就算了,沒人會因爲你祖先的惡行跟你算賬。可是,你還要說屠殺有理,寄生有理,這就有點過分了。我可以原諒你無知,可不能原諒你顛倒黑白。否則我死了以後,無法面對慘死在屠刀之下數千萬各族百姓,無法面對那些屈辱的被強姦淫虐的婦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金庸1994年在北大的演講:  “我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爲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必須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  在《天龍八部》裏他瞎寫宋朝大軍也曾經到遼國國土內“打草谷(抓老百姓爲奴)” 此事寫在喬峯知道他是一個契丹人之後還寫他喬峯爲阻擋宋軍“打草谷”禍害契丹百姓 勇敢的與宋軍展開了鬥爭這所有的文字全都統統是完全的胡說八道!!!!當時打草谷是遼國人獨有的野蠻邪惡風俗 漢人怎會有此風俗????!!!!而且 軍事上不強大的宋軍也沒什麼能力到遼國國土內“打草谷”的 這完全在金庸對宋王朝的誣衊!!!!  另外 漢奸狗書《鹿鼎記》裏他胡說什麼滿清比最強大時的明朝 國土也得大三倍 還說什麼明朝皇帝裏絕對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康熙聖明 這都是無疑的漢奸謬論!!!!難道不是嗎????  ------------------------------------  不看不知道,一看,我還真的嚇一跳。現在才瞭解。。  ----------------------  即使是他的早期作品中 <>裏讚美皇太極 <>裏讚美鐵木真 也都是錯誤 只能給他們打65分 而後期作品天龍八部只能有30分 鹿鼎記0分!!!!!  -----------------------------  如果說1994年他在北大的講話還有外界壓力的話 那麼 鹿鼎記和天龍八部裏的那些文字 沒有任何人逼他寫 是他自己在香港胡寫出來的!!!!!  2006年 金某人還拜祭了狗漢奸施琅 真是無恥可恨!!!!  ------------------------------  小說而已,何必那麼較真,小說的基本創作要求就是結合現實虛構情節!  ---------------------------  那我寫個日你老婆的小說怎麼樣?  老百姓從來不關心真正的歷史怎麼樣,它們只關心娛樂媒體,  所以,寫小說控制了娛樂媒體,就控制了老百姓的心。  你說重要不重要?  這之後,那些關起門來研究歷史的教授一殺,誰都不知道了  ----------------------------  樓上懂得皇漢民族主義思想嗎???不懂就去置頂帖裏去學 這是漢網對新人的基本要求!!!!  -----------------------  春城無處不飛花 小說當然不是歷史 但你看過樑羽生先生的武俠小說嗎???? 那也是虛構的 可是每一部都充滿了漢本位歷史觀 充滿了對契丹遼 女真金 蒙元 滿清的深深仇恨 這是金庸具有的嗎?????都是虛構的小說 歷史觀卻差了這麼多!!!!不是兩人個人思想的問題 還是什麼問題???回答我!!!!!  --------------------------  春城無處不飛花 你無非是想用金庸迷的人數衆多連爲他張目 可在我和我的同志們眼中 只有皇漢本位歷史觀 沒有什麼人數多少決定對錯 以支持某種觀點的人數多少來判斷對錯 是瘋癲 是病態是荒謬 是可笑!!!!!!如果你不認同蒙元滿清是中國亡國史 還認爲那是中國正常內戰 如果你不認爲鐵木真 窩闊臺 忽必烈 皇太極 多爾袞 福臨玄燁 弘曆都是跟東條英機 板垣徵四郎 土肥原賢二 松井石根 崗村寧次一樣的侵略者和戰犯殺人狂 如果你不認爲他們是在侵略中國而絕對不是統一中國如果你不認爲施琅是叛族大漢奸而絕對不是什麼英雄 如果你不認爲從1980年代以來 在高X考 計X生上對漢人和少X民的不同標準是對漢人的大不公是自虐自殺 是在重走蘇聯解體 甚至是亡國滅種的道路 如果你不認爲滿清完全篡改和消滅了漢文化 如果你不認爲蒙元時的中國和中亞 西亞東歐一樣是蒙古世界黑暗壓迫的一部分 那麼 就請你離開 就請你走 我是比你早的多來這裏的 跟你比 我算得上元老 我知道這裏的價值觀你如果認同僞中華 反感漢本位 真的請走吧!!!!!!  -------------------  哈哈 30 40年代僞滿洲國滿洲電影放映公司(滿映)的那漢奸女演員李香蘭的那些親X日反X華的漢奸電影也不過只是電影而已 何須我們政府裏的愛國者批判 批判她的人全都是有夠無聊嗎????!!!!!這就是你的觀點????混蛋!!!!!  ---------------------  批判漢奸電影,漢奸文學作品,從來是毛澤東時代的重要工作,就這麼較真。  老百姓不看歷史,只看文學。  ------------------------  我如果英文純熟 那麼我就寫一篇說英國皇室全都不是人 是豬狗雜交的產物的小說 然後再寫上本故事純屬虛構 然後英國人就不會怪罪我了嗎?????然後英國人就不會痛恨我了嗎????直覺告訴我 這根本不可能!!!!  ---------------------------  收集批判金庸-查包衣的文章  我到金庸的一些論壇中搗糨糊  多謝  -----------------------  要注意的滿人多了  講《說岳全傳》評書出名的劉某某  談鋼琴出名的朗某  女排球教練郎某  唱《愛情鳥》,《帶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的流行歌手林某某  ------------------------  蠻人一般都姓關、那、佟、郎。關之琳,那英,郎朗,佟大衛。  ------------------------  自從滿族英若誠擔任了文化部副部長,作爲文化部部屬高校的上海戲劇學院的副教授,餘秋雨一篇《一個王朝的背影》吹捧滿清,馬上得到上面的親睞!  被英若誠任命爲副院長! 不久,餘秋雨公開批評漢服,被文化部扶爲正院長!  -----------------------  碧血劍中大放厥詞,說嗜血成性的多爾袞,皇太極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倚天屠龍記中貶低漢人女子周芷若,擡高蒙古族的趙敏。大家都知道,那時候的蒙古人(不是說現在的蒙族兄弟)是嗜血成性的狂徒,怎麼可能像金庸描述的那樣呢。最後,在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義士,成了跳樑小醜!!大家知道,那時中國亡國不久,正如日本侵略中國之時,反賊汪精衛的明朝版吳三桂都還沒死呢,廣大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舉動放在哪個都是再正當不過的了,可是金庸卻不遺餘力的給屠我中華同胞的野人添金。  從此不難看出,金庸心中扭曲,凴他所謂對歷史瞭解,不會不知道史實。可見此人真是老謀深算,處心積慮,以中國人抗擊外國侵略為切入點,卻慢慢給大家洗腦!  我認爲從今開始,應該全面封殺此賊!!  ---------------------  滿族一直宣揚的歷史觀中的融合論,版圖論的確影響了很多人,像餘秋雨那樣赤裸裸爲滿清蒙元歌功頌德的人很多.  --------------------------  金庸的先人是滿清奴才,他的文很早就走歌頌異族的路子。從《書劍恩仇錄》就開始了。  這個人的確擅長寫小說,影響廣大。  到現在爲止,還不知道有多少人以爲東北是滿洲帶來的,以爲尼不楚條約有漢字,以爲滿清稅賦低,都是金庸普及灌溉的。  -----------------------  有“正氣”??  你是涉世未深,思想幼稚吧??  謀略最深的,是隻有最底層、最要害的位置有一絲陰暗埋伏。但從這一點開始,必要你全局如同盡費,如同在瓷器上鑿一小缺口,早晚使你粉身碎骨。  《射鵰》是剛剛開始,所以不能寫得太露骨,那時候還有很多頭腦靈活的漢人沒有死,或者沒有被其他事情迷住雙眼,對他們來說“假裝純粹娛樂”的大聲勢還沒有形成,人們很容易起疑心,所以他們還不敢明顯的寫。  《射鵰》裏面主要是淡化漢人的傳統,殺死漢文化的根,實際上當時內地已經沒有漢文化的根了,只需要輕柔的撫弄,你沒有知覺的就被他們趕入“羊羣了”,如了羊羣你就喪失自我了,很難覺醒了。  辮子戲、篡改歷史、計劃生育、破壞漢文化遺存、使你心存恐懼、敵對民國、否定民國…… 這些都是偶然麼?什麼人才會這樣做?是你一直認爲的那樣麼? 你寫在紙上分析一下。一定要作認真地思考,一定要想清楚,否則你依然是沉睡不醒的愚人。  ---------------------  金庸這個罪人香港迴歸後更加努力的爲滿清歌頌了。  我從來不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只在極度無聊的時候看過一部,其中的描述根本沒有我心中漢家血脈的影子,極度反感。  金庸在香港97前就幹了不少事情,香港人都知道,但不明白他爲什麼那樣做,現在香港也被統戰了,金庸這個賊更加有恃無恐了。  他是最陰險的一種人,悄悄改變你的性格和潛意識,這樣的手段最爲陰險,就好像用去痛片引誘你最終墮落到吸食白麪的人,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最陰險!!!  -----------  漢網早已經覺察到金庸的巨大陰謀了。大家可以看到,金庸根本沒有一個思想變化過程,從頭到尾就沒有變過,只不過是前期隱藏起了真實的意圖而已。  還有瓊瑤,純種的滿族人,清朝那麼恐怖的時代,居然被瓊瑤和現在的編劇寫成皇帝愛民如子的模樣天天在電視上放給漢人洗腦... 哎,中國呀  金庸,瓊瑤,胡適,徐志摩,餘秋雨,老舍……  你們看一看滿族陣營裏的強大陣容,而漢族這邊有誰?現在有誰能對抗麼?沒人!  滿族的教育資源遠遠超過漢人好多倍,它們的文學娛樂忽悠水平遠遠超過漢人。它們的文學不是單純的文學,而是猶太薩滿巫術的因素在裏面,所以能普及那麼廣也不是偶然的。在電視上天天放給你看,你打開電視就是這個,特別現在拍的很多電視電影,裏邊都是這種因素的!  張愛玲,滿族,我們被包圍了啊。  滿族人掌控的影視媒體不是篡改歷史,就是借影視侮辱革命先賢。《色戒》也是一部侮辱抗日女英雄女烈士的電影。抗日女英雄鄭頻茹爲了刺殺漢奸丁默村,接近他,但是最後事情敗露,不幸犧牲。鄭的哥哥和未婚夫都是飛行員,也都是爲了抗日而死。  事後,汪僞政權中的大漢奸胡蘭成的小老婆 滿族人 張愛玲處於漢奸的立場以這個事件寫了色戒。書中她把抗日女英雄描寫成一個愛慕虛榮,最後愛上漢奸的女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作爲漢奸的胡蘭成和張愛玲隨日本人逃到日本。躲過了國家對他們的審判。她在臺灣都被定性爲漢奸作家。後張愛玲在其滿族同胞的保護下,從一個漢奸變成了一個熱門作家。這是改革開放後的事。色戒也是滿族人掏錢贊助的。他們張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想把年輕人對歷史和英雄認知觀搞亂。  翻拍《還珠》席慕容力薦蒙族老鄉阿穆隆出演“五阿哥”?_明星_金鷹網  2009年9月26日 - 席慕容才得知阿穆隆這位來自家鄉的創作歌手,曾經非常高興地向瓊瑤介紹了...阿穆隆的蒙族身份也使得瓊瑤對他非常滿意,傳統上的滿蒙一家,讓阿穆隆...  ent.hunantv.com/y/20090926/4341...html 2009-9-26 - 百度快照  滿族導演陳凱歌  那英 滿族人  辛亥前夕,惡貫滿盈的滿人紛紛爲自己準備後路,大量漢民血汗真金白銀流入外國銀行。據清人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慶親王奕劻一次就將將120萬兩黃金送往東郊民巷英商滙豐銀行存放.....辛亥後,滿族親貴仍然享受貴族待遇,並未遭到清算。那麼滿族人搜刮近300年的財富落在誰的手裏?  華誼兄弟起家的資產是80萬美元,90年代中期,這筆錢就是其族人自助的!  所謂的“國學大師,”“國畫大師”以及各地書畫協會滿人很多啊。滿人人均文化水平高於漢民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我也注意到了,我有個朋友古琴老師是滿族正黃旗。我聽了很傷心,怎麼漢人要向滿人學古琴?  即使技術可以學到,那裏面的神韻和祖先的浩然正氣能學到嗎?  [原創]滿人是怎樣通過演義漢人的歷史來奴化醜化漢族的(以胡軍,吳京爲例)  進來我常想去看過的一些有滿族人演出的與漢人有關的戲。發現了一些現象現列出來與大家一起品評。  滿人不會在劇目中打出自己的族別。  對歷史胡說嚴重,吳京《少林武王》中出現了戚繼光被奸臣殺害的劇情,事實上戚繼光是在家老死的。還有明朝政府滅北少林的橋段,這惡行明明是滿清乾的!  《太極宗師》中反清復明的義士主動洗手不幹,還說什麼誰當家都一樣,可歷史上卻是一個大屠殺的時代。太極成了滿清推廣的,可歷史上滿清卻在殺戮武術家,罰不禁武令。還燒了少林寺!  胡軍《大漢風》演項羽,卻穿左衽的胡服,褻瀆漢族服飾文化,無意的嘛?我不信!  《朱元璋》中胡說八道,每一個人物都是扭曲的,卑鄙又無恥,歷史上的主角蒙古人出場的次數少得可憐,全是無恥的義軍在內鬥,陳友諒和張士誠像狗一樣被侮辱。將軍們全是奴才相。  《天龍八部》宋人武功低微只會內鬥。  不光是滿人這麼有意識的搞,目前滿人控制的中國文藝界,漢人拍電影也被迫醜化漢族,否則根本就不能放映,就像《大英雄鄭成功》一樣被禁播。  梁羽生先生的《俠骨丹心》,本來是反清立場,現在拍電視劇,被改成了明朝背景,成了抹黑明朝的片子。  -------------  這些不過是演員而已。編劇如何編,導演如何導,他們也只能跟着做。但不排除編、導都是滿人。  但這些滿人演員是由滿人編,導專門指定的.一個願演,一個願指,沒什麼本質不同。胡軍和吳京都是如此。演藝圈最大的反中反華反漢的黑據點就是華誼滿人王正軍王正磊兄弟倆的邪惡韃靼公司。這個滿人公司專門放謬論放毒氣。宋祖德倒是可以揭批一下。  王正軍連維族女人也搞,整個一娛樂圈的靡爛病毒。  -------------------作者:浩然之氣 提交日期:2013-05-06 20:29  近現代(滿人)名人:  羅常培: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  舒慶春(老舍):字舍予,著名文學家、劇作家,中國大陸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的一位  啓功:愛新覺羅氏,著名國學家、文物鑑定家、書法家、畫家、文物鑑賞家  常書鴻:近現代美學家,美術史學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  金毓黻:近代著名史學家,曾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研究員  彭興業:海淀區政協主席,黨委書記  金啓孮:著名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前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  赫崇本:海洋物理學家,中國海洋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前山東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秉志: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元士,中國動物學會前理事長,我國現代生物科學的奠基人  英斂之:(英華)近現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天津《大公報》的創辦者  英千里:英斂之之子,近現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前輔仁大學教授  黃廷樞:前國民黨海軍上校,新中國時任前大連海事學院(今大連海事大學)航海系主任、研究生院導師,中國海事商務法的奠基人之一  關嚮應:原名致祥、治祥,又名應稟,著名抗戰將領,中央軍委書記,紅二方面軍政委,八路軍120師政委,晉綏軍區政委、晉綏分局書記,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  佟麟閣:[6]著名抗戰將領,前國民黨陸軍29軍副軍長,盧溝橋事變抗擊日寇的核心將領,中國抵抗軍實際指揮者  金永緒:又名伯陽,中共滿洲省委委員,是東北工人運動著名領袖,東北抗日民主聯軍著名將領  高錦明:八路軍129師團政委,建國後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區委副書記  吳克仁:國民黨陸軍一一七師師長、六十七軍軍長  伊俊山:關東抗聯第二方面軍第一軍政委,建國後曾任中國礦業部冶金設計公司任副經理  李春潤:關東抗聯第一方面軍第三軍副司令  白乙化:八路軍晉察冀軍分區副司令員  洪麟閣:著名抗日英雄,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一路總指揮,1938年10月15日於天津薊縣馬伸橋戰鬥中壯烈殉國  趙洪文國:抗日英雄,被譽爲“游擊隊之母”“民族之母”,民間稱之爲“雙槍老太婆”,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解放戰爭後期組織“中國國民反共救國軍”,成立“晉熱遼邊區第二綏靖總指揮部”,以“總統府留守”自任,策劃“反徵糧”暴動,一九五O年被捕。時年七十歲  郭維城:張學良原機要祕書,八路軍新111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鐵道兵副司令員,鐵道部副部長、部長  鄧鐵梅: 原名鄧古儒,字鐵梅。著名抗戰將領,東北抗聯發起人之一  烏鉞:前國民黨政府空軍總司令,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  舒宗鎏:前國民黨海軍華南艦隊司令,建國後曾任中國國務院參事  誠靜怡:字敬一,前國民黨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會長  傅涇波:前國民黨時期著名社會活動家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梨園界青衣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京劇藝術大師,梨園界四大名旦之一  侯寶林:相聲藝術大師,現代相聲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北京大學藝術語言學教授  常寶堃:相聲藝術大師,常氏相聲代表人物  唐圭璋: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詞人  愛新覺羅·溥傑:著名書法家,溥儀之弟,曾任中國人大代表  全佑(吳全佑):烏佳哈拉氏,吳氏太極拳宗師  吳鑑泉:全佑兒子,吳氏太極拳宗師  樊志湧:著名武術名家,樊氏八卦掌始創者  牛春明:著名太極拳名家  何鏡涵:著名畫家,學者  華忱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  蕭軍: 原名劉鴻霖,文學家,“關東作家羣”的著名代表  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畲,著名書畫家  金連經(愛新覺羅·連經):著名書畫家,北京畫院專職畫家、藝術室主任  端木蕻良:文學家,前首都文聯副祕書長  金家瑞:愛新覺羅氏,北京財貿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學術委員會委員  金長文:核共振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童詩白:微電子技術專家,清華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  童村:抗生素藥劑學家,中國國產青黴素的最早研製者,前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佟國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前副主任,中國海軍水警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中將軍銜  萬毅:原名萬頃波,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炮兵學校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前裝備計劃部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55年授中將軍銜 丁秋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前政委,浙江軍區副政委,1955年授中將軍銜  白希清:病理學家,前中國醫療科學院副院長,中央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白春禮: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  吳英凱:心血管外科專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吳建民:著名外交家,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前駐法大使  曾昭科:原廣東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賈作光: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編導藝術家,中國現代民族民間舞的奠基創始人,北京舞蹈學院創建人,有“東方舞神”之譽。  穆家麒:原名木庫,索綽絡氏,著名畫家,前民國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教授,前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研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長白書畫會理事  劉瀾波:原國家水利電力部部長  李景田: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傅履仁:美國華裔百人會會長,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少將  鞠抗捷:計量學專家,前國家計量局副局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于永波: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現授上將軍銜  鈕茂生:水利學家,原水利部部長,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  關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金溥聰:原名愛新覺羅·溥聰,前臺北市副市長,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重要幕僚  倉恩利:中醫骨科專家,黑龍江中醫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傳統醫學委員會委員  愛新覺羅·文蓬(字瀛生):翻譯家,語言學家  金默玉(愛新覺羅·顯琦):翻譯家,外語言教育家  陳麗華: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CAD校董,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創辦人,中國紫檀學會會長  英若誠:英千里之子,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戲劇文學翻譯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長  富育光:著名民俗學家,我國當代薩滿文化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之一  何遲:姓赫舍裏,原名赫裕昆。著名戲曲劇作家、曲藝作家  常莎娜:常書鴻之女,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烏拉熙春:金啓孮之女,當代著名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現任日本國立太平洋大學教授  趙玫:著名作家  王朔:著名作家  胡可:著名劇作家  曹又方:本名曹履銘,字光虹,著名作家  吳季松:當代經濟學家,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銜副代表  欒恩傑: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  胡絜青:著名作家及書畫家,老舍夫人  胡松華:嘉木湖覺羅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佟鐵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鄧玉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關牧村: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王立平:著名音樂家、作曲家  小柯:原名柯肇雷,著名作曲家、歌手、音樂製作人、詞作家  巴俊宇(巴蘭):當代著名詩人、經濟學家。  雷振邦:阿克佔氏,著名作曲家,中國前電影音樂協會副會長  雷蕾:著名作曲家  傅庚辰:著名作曲家  關峽:著名作曲家  金子燕:當代畫家,中國詩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裕德隆:著名相聲大師,相聲八德之一  郭啓儒:著名相聲藝術家  楊少華:著名相聲藝術家  楊議:著名相聲演員  于謙:著名相聲演員  黃鐵良:著名相聲藝術家  侯耀文:著名相聲藝術家  侯耀華:著名錶演藝術家  劉蘭芳:著名評書藝術家  連闊如:著名評書藝術家  連麗如:著名評書藝術家  欒榮年:著名民族舞蹈家  關肅霜:著名京劇藝術家  關學增:著名北京琴書大師  李萬春:著名京劇藝術家  李玉茹:著名京劇藝術家  厲慧良:著名京劇藝術家  金少山:著名京劇藝術家  趙葆秀:著名京劇藝術家  關紀新: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副所長  金鐵霖:著名民族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常寶華:著名相聲藝術家  常貴田:著名相聲藝術家 趙佩如:著名相聲藝術家  榮劍塵:著名單絃大師  蘇文茂:著名相聲藝術家  佟守本:著名相聲藝術家  常寶霆:著名相聲藝術家  王鳳山:著名相聲藝術家  連笑昆:著名相聲藝術家  武魁海:著名相聲藝術家  白全福:著名相聲藝術家  王平:著名相聲演員  英達:著名導演、演員,影視劇作家,中國情景喜劇之父,導演了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愛新覺羅·恆山:美術鑑賞家,中國書畫學會研究員,遼寧省藝術學院教授  關之琳(關家慧):香港著名演員  關山:關之琳父親,本名關伯威,香港著名演員  那英:著名歌手  曾格格:著名歌手  馮曉泉:著名歌手  佟大爲:著名演員  英茵:早期著名演員  關悅:著名演員  柯巖:著名詩人  胡軍:著名演員  姜大衛:香港演員  凌子風:著名導演  富潤生:著名配音演員  謝園:著名演員  張山:著名演員  朱潔:愛新覺羅氏,著名演員  白慶琳:著名演員  果靜林:著名演員  傅淼:著名演員  東方聞櫻:著名演員、製片人  英壯:著名演員,英達之弟  吳京:著名動作片演員、北京武術隊助教  肇俊哲:著名足球運動員  惠天賜:香港著名動作片演員  惠英紅:香港著名動作片演員  周海媚:香港著名演員,滿族鑲白旗  敖國珠:臺灣著名主播及主持人,民間全民電視公司主播及主持人  亞寧:原名楊亞寧,央視著名主持人  金越:央視著名主持人  常楓:臺灣著名演員  馬景濤:臺灣著名演員  庹宗華:臺灣著名歌手、演員,滿族鑲黃旗[4] 庹宗康:臺灣著名主持人、歌手、演員,滿族鑲黃旗[4]   那維勳:葉赫那拉氏,臺灣著名演員  張拉拉:滿族名納蘭格娜,著名歌手  柏寒:著名演員  於又川:著名演員  江漢:香港著名演員  郎雄:鈕祜祿氏,本名郎益三,臺灣著名錶演藝術家  胡茵夢:本名爲胡茵子,胡茵夢爲其藝名,臺灣著名演員  郎祖筠:臺灣著名演員  那威:現爲旅遊衛視主持人  王中軍: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王中磊: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副總裁  彭興業:海淀區政協主席,黨委書記  戴嬈:著名歌手  火風:著名歌手  富大龍:著名演員  李宗翰:著名演員  李斯羽:著名模特、主持人  關琦:著名模特  徐德亮:著名相聲演員,德雲社前創始人之一  黃海波:著名演員  傅衝:著名演員  金巧巧:著名演員  關凌:著名演員  富敏:著名導演  張元:著名導演  佟瑞欣:著名演員  佟瑞敏:著名演員  溫海濤:著名演員  汪正正:著名歌唱演員  李志希:臺灣著名演員  鈕承澤:臺灣著名演員、導演、戲劇製作人  楊靜: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  楊童舒:著名演員  沈傲君:原名趙燕,著名演員  曾黎:著名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畢業,中戲“八大金釵”之一。  佟童:著名演員。  左巖:浙江衛視著名主持人。[11]  林依倫:著名歌手。  王麗坤:著名演員。[4]  金正昆:CCTV百家講壇特邀專家。  蒙曼:CCTV百家講壇特邀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  郎朗:華人著名鋼琴表演藝術家  文章:內地知名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2002級)。  曹炳琨: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內地實力派青年演員。  於今:知名學者,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十一五” 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發展觀叢書負責人。  詹福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與評審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任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國家圖書館館長。  才利民: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富妍(kiki):牛奶@咖啡主唱  文夢洋:著名演員,《醜女無敵》中飾演 小艾  王守宇:著名舞蹈家  愛新覺羅·啓星:影視明星  李依曉:電影演員  張萬臣:河北豐寧人 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職畫家  化蝶飛阿爾薩蘭·李爾佳 :李如玉的藝名   汪小菲:俏江南集團執行董事  柯炳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農村經濟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沈曉海:  張牧笛:著名90後作家  富佳琿:美國華裔說唱歌手,德國滿族混血  郎平:著名排球運動員、教練,有“鐵榔頭”之稱  宋熙東:音樂人,滿語原創歌手,祖籍遼寧  沙洲:說唱歌手,祖籍北京  趙奕歡:影視演員  舒耀宣:影視演員  汪蘇瀧:嗓音獨特的著名原創歌手,形象紳士而可愛。  常遠:開心麻花簽約演員。[12]  袁寶龍:青年視覺藝術家  趙宏博:著名花樣滑冰運動員  吳京:滿族正黃旗,著名影視演員  闞清子:影視演員-  好可怕,竟然雙槍老太婆都是滿族的啊。趙洪文國(1881—1950),女,漢軍旗人後裔,夫姓趙,本名洪文國,遼寧省岫巖縣哨子河鄉紅旗溝人,抗日英雄趙侗之母,人稱“趙老太”,民間稱之爲“雙槍老太婆”,無黨無派。  滿族作家於曉威,曾寫過小說《九月玉米地》《孩子快跑》《厚牆》《一個好漢》等等  滿族作家志銳, 1853年—1912年,字伯愚、又字公穎、廓軒,號窮塞,晚號遇安.  滿族作家詩人楊子忱新詩集出版_中國作家網  滿族著名作家趙大年,代表作品有,《公主的女兒》《大撤退》《九重天》等  林佩芬,滿族,1956年生於基隆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1977年開始寫作,1991年發表的作品主要爲歷史小說。《努爾哈赤》、《天問》  文康,滿族,清代小說家。姓費莫氏,字鐵仙,一字悔庵,號燕北閒人。滿族鑲紅旗人。撰寫了長篇白話小說《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  關仁山,當代文學家。滿族,1963年2月生於河北唐山豐南縣,現爲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創作室主任,與作家何申、談歌被文壇稱做河北“三駕馬車”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福鎮》、《魔幻處女海》、《胭脂稻傳奇》、《天高地厚》等。  龐天舒 女,1964年12月生,瀋陽市人。滿族。國家一級作家。著名軍旅女作家。現爲瀋陽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龐天舒以發表作品最早、創作題材最廣而傲立於當代文壇。  顏一煙(1912-1997),滿族,女,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北京人。1939年,顏一煙擔任魯迅藝術學院藝術指導科教員。1945年調東北文藝工作團做編劇工作。1948年,調東北電影製片廠任編劇。長篇小說《鹽丁兒》(獲1988年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馬加, 男 ,滿族 。1910年2月27日生於遼寧省新民市遼河東岸的弓匠堡子村。  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1942年應邀參加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在延安期間,分別在《穀雨》、《解放日報》發表短篇小說、散文、特寫,並連載長篇小說《滹沱河流域》。  蒙人有斯琴高娃、騰格爾、娜仁花、德德瑪、周恩來侄女婿拉蘇榮、胡松華、琪琴高娃、斯琴格日樂  打籃球的巴特爾,滿族的愛新覺羅.金…  滿族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的是哪位?  [ 標籤:滿族, 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 ] 匿名 2010-06-15 03:46  滿意答案  趙大年  趙大年 滿族,1931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天津市扶輪中學。1949年參軍,復員後長期從事農機科技工作。1980年至今任專業作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影視創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  新時期以來,著有長篇小說《大撤退》、《九重天》、《女戰俘的遭遇》等6部;中篇小說《公主的女兒》、《二七八團》、《青果黃花》、《尚未污染的山林》等 20部;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紫牆》、《西三旗》、《夢裏蝴蝶》、《人生漫記》等6部;電影《車水馬龍》、《琴童》、《玉色蝴蝶》、《當代人》等7部;電視劇《皇城根》(合作)等百餘集。多部作品獲全國和報刊文學獎,被譯成英、法、日、韓文在國外出版、發表。是著名的京味小說家。日本出版的《現代世界文學全集》單設一章(中國,3,趙大年)評介其描寫滿族生活的多篇作品。  蒙古作家  鮑吉爾.原野 《今年秋天的一些想法》、《譬如朝露》、《羊的樣子》、《青草課本》、《每天變傻一點點》 黑鶴《草地牧羊犬 》 瑪拉沁夫《科爾沁草原的人們》  滿族古琴老師是不是李祥霆?吉林遼源人,滿族,現在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彈琴很空洞,他的?流水?在網上被人笑稱是洪水。但是我們漢人的絕世名琴,唐朝的“九霄環佩”在他手上。現在只能被他一個人彈,真不知道那琴怎麼想 -  《無字碑歌》重蹈《貞觀長歌》覆轍,爲滿清遺毒唱讚歌!  最近的明星嘔像劇《無字碑歌》,演過孝莊的高娃來裝扮武則天,演過乾隆的鐵林來裝扮高宗李治,可謂浪翻天了。整部劇充斥陳詞濫調,就像滿清的皇帝一家闖進了我大唐社會,天天急噪不安,聲色懼厲,獸性大發;又像唐朝的臣民被強行帶到滿清圈禁起來,面對咆哮的野獸,只能搖頭嘆息,無可奈何。  尤其鐵林裝扮的高宗李治最爲倒胃口,原本文雅仁厚的高宗李治皇帝,後世稱爲“貞觀遺風”,結果呢?拍成了好色專權、道貌岸然的“滿清遺毒”!  侮辱完唐朝,估計下面就是漢宋明瞭,一個都不少,統統變成辮子朝代  噁心死了!真他媽的浪費錢?多拍點現實題材的好不好?好鋼不用在刀刃上!那些成天萬歲,奴才的垃圾片有什麼好拍的?  ---------------  早就瞭解大陸娛樂圈被滿人把持  可這下也有點過了吧  在慶祝香港迴歸中國十週年文藝晚會上  大陸代表和香港代表共唱一首《東方之珠》  香港方面是徐小鳳、譚詠麟、還有一箇中年阿姨  大陸代表是沙寶亮(回族)、韓紅(藏族)、孫楠(遼寧人,可能是滿可能是漢,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當重要嘉賓參加過“大商之夜滿族風情節”。)  我就不明白了 少數民族在中國人口中所佔比例也就比同性戀的比例多一點,怎麼出現概率就這麼高??  我很疑惑十幾億的漢人到底在幹啥  也是在這個晚會 表演漢族母親河“黃河”那一段時 出現了鋼琴  我就擔心了 肯定是朗朗(滿族)上去彈 果然不出所料  ----------------  華誼兄弟是中國大陸實力最強大的電影投資與演藝經紀公司,他的老總王中軍、王中磊就是滿族,公司在提拔明星上,也是滿人優先。關之琳、夏雨、佟大爲等滿族人都屬該公司。電視劇《七品李剃頭》也由該公司投資。華誼著名導演馮小剛怕別人懷疑他是親滿包衣,故意放話說:“清朝的建築和漢唐比是一個退步,和清朝的服飾連起來就是一副妖魔鬼怪的圖案”。他敢這麼說,是和王中軍事先商量好的。因爲周星馳在喜劇電影《鹿鼎記》中讚揚了康熙,華誼就很看好他,積極投資星爺的《功夫》,拉攏周星馳。千萬別覺得我在胡扯!挺遺憾的,我喜歡的香港演員周星馳和吳君如都跟華誼扯上關係了。不過也沒辦法,華誼畢竟是大陸最強的電影公司。  有心的人都很容易會發現,華誼兄弟所出的電影大片,在細節上、陳設上都要體現滿文化。  一部分滿人想糊弄大家,讓大家覺得明清關係、宋金關係與商周關係、吳越關係是一樣的。所以《新封神榜》、《臥薪嚐膽》等戲陸續推出。先說《新封神榜》,商紂王是滿人演的、姜子牙是滿人演的、姜皇后是滿人演的、蘇妲己是華誼兄弟的范冰冰。  再看《臥薪嚐膽》,越王是康熙皇帝陳道明、吳王是滿人胡軍。說起胡軍,我又想起來了,導演張元拍第一部戲就是找胡軍,導演關錦鵬也挺照顧胡軍。張元和關錦鵬也都是滿人喔。  針對滿人的這套名堂,我只想說一句:政治性是時效的,民族性是永遠的。戰國時代,其他國家的能人跑到秦國效力,算是政治叛徒吧,但是後代從來不罵這樣的人;相反,秦檜、吳三桂這些民族叛徒就被一代一代罵下來。古時的三國、現在的兩岸...統一之後,沒有人會去追究互相間的“國奸”。但是做“漢奸”,你在歷史上就永遠別想抬頭!  現在的選秀節目很多,是吧。儘管好男兒、快男這些名堂,我從不愛看。但裏面總有那麼些少數民族脫穎而出,甚至名列第一,比如去年的藏族蒲巴甲,今年的扎西頓珠。大家知道爲什麼嗎?兩個字“民族”!四個字“民族團結”!當藏族人都投自己族人的票時,沒有民族意識的漢人能OK?如果哪個藝人說自己是漢人,希望漢族同胞支持,所有人都會覺得他是神經病吧。我經常光顧滿族網站,只要一有他們民族的藝人要上路,他們網站就馬上號召同胞都去支持這個藝人。  要說滿人的互助,真的是值得佩服。英達和齊秦本來沒多少交情,不過英達最近要學王中軍,也開個電影公司。齊秦不遠千里趕到現場助陣。齊秦有那麼多的粉絲,英達的公司一下子就被很多人知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滿人積極入dang,參與執政,增加話語權。還有,就是滿人一直把東北說成是自己的,大家要小心他們的輿論造勢。順便說一句,東北大學校長也是滿人。 (待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