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薊縣遊之三白塔、鼓樓、魯班廟作者:天翔128古蹟

走出獨樂寺,白塔就在對面不遠的衚衕裏。遠遠的在衚衕裡面就看到了白塔。白塔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單獨門票2元,獨樂寺套票包含景點。

天津市保-文保牌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經幢

其四斜面則浮起如碑形,每面大書偈語十字;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東南)  因緣盡故滅 我作如是說(西南)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其因(西北)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東北)  碑頭則刻小佛像一尊。

2005年夏天,在薊縣就發生了一起本市建國以來最大的文物盜竊案,十幾名不法之徒竟用挖地洞的方式,鑽到薊縣白塔寺下,打開地宮,洗劫了裡面大量遼代寶貴的文物,其中有金屬舍利塔、佛坐像、白釉瓷立獅、青銅法器、瓷器及水晶玉石、珠子等大量文物。 主犯有山東大學教師,有天津市薊縣小學教師,有天津市薊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目前,已變賣的文物無法追回,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分別被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和3-13年左右不等刑罰。遼代文物保存至今,在和諧社會裡就被盜了,真讓人可嘆呀!法律應該嚴懲收贓,從源頭堵死,沒有收贓,就沒有盜竊。除了白塔,沿小路前行,到了大街左轉,就看到了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的前方就是漁陽鼓樓。

古老和洋快餐交相呼應,構成了不和諧的景象

薊縣古稱漁陽,天津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在秦朝時,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 途中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將尉,發動兵變,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鐘鼓樓建築。原有鍾、鼓二樓,明天順三年(1459)合建為一樓。明正德、嘉靖和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最後一次重修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通高7米多,上為青瓦九脊大頂的木結構建築,墩臺為磚石砌成,四面設有拱型券門通道,巍峨壯觀。前檐正中是"古漁陽"三字匾額,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薊州知州張朝宗所題。後檐門額"畿東鎖鑰"為道光十四年(1834)薊州知州華浚手跡。

再向前行,路右手就是魯班廟。一個小廟三個文保牌。

魯班廟位於天津薊縣城區中心的「鼓樓」北側、以工精料實、彩繪精美著稱於世。現存建築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的,木料均為鐵糙木,與定東陵(慈禧陵)用料相同。據口碑資料說,這些木料確實是修慈禧陵的餘料 魯班廟佔地一畝三分,除山門外,是典型的民居佈局,且空間尺度把握合理,院落搭配協調,建築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做法,現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馬路對面有薊州文廟,門票20,是個縣保,趴門口看了看好像就欞星門是舊的,其他的像是新建的,一下子就沒了興趣。

陽光透過梧桐樹的斑駁光影映在欞星門上別有一分趣味。

走了這麼遠人困馬乏,打個小摩的,3元回到獨樂寺,下一站福山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