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開始,以山東、河北為主體持續和大規模向東北三省移民,在歷史這被稱作「闖關東」。近日,有網友提問:為什麼叫闖關東而不叫闖東北?關東又是指的哪些地區?

1、「關東」戰國時就已出現

作為一個地域性的專用詞,「關東」早就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只不過古時的關東並非現在的關東。戰國時期,遠離傳統中原地區,偏居一隅的秦國日漸強大,並且不斷與東方六國發生戰爭。

秦國兵出渭河平原,進入中原地區時,必須要經過一道關口——函谷關。久而久之,戰國七雄把函谷關視為地理、軍事、政治的分界。函谷關之西的秦國被稱為「關西」,與之相對的函谷關之東廣大地區被稱為「關東」。

2、「關東」明朝時被重新定義

明朝自成祖朱棣起,向有"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其來歷最初是為防範蒙元勢力,後期則主要防禦女真鐵騎、滿族八旗兵。既然北京是「國門」,那麼「門樓」在哪裡?

於是,就不能不提到山海關。山海關是明長城東起第一關,更重要的是:它距北京僅280餘公里,是擋在北京身前的一道屏障,失去山海關意味著不出5天,八旗軍就能兵臨北京城下。正因為山海關軍事、政治意義極其重大,纔有了「天下第一關」之稱。

因此,「關東」明朝時被重新定義:山海關把滿族八旗兵和北京城分隔開來,處于山海關之東的白山黑水被稱為「關東」,因此清末這次大移民被叫做「闖關東」。那麼,為什麼不叫「闖東北」呢?

3、「東北」出現時闖關東潮已過

「關東」在山海關建立前統稱「遼東」,這一稱呼最早可上溯至周朝。用「東北」或「東北三省」專指遼寧、吉林、黑龍江則是在民國,也就是說在闖關東的年代裡,「東北」一詞還沒有發明,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闖東北」的說法。

關東地區在普通民眾眼裡,主要指現在的東北三省。但因為滿清與蒙古的特殊關係,至少在民國初年,關東還包括有蒙古西北的大部分地區。隨著日本侵入,遼寧、吉林、黑龍江相繼淪陷,人們才開始用東北來特指這三省。


「闖關東」中的「關東」,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也就是指現在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以及內蒙古東部這一大的區域。

在不同歷史時期,這一區域有著不同的稱謂。如在明朝時被稱為遼東。在清朝時又被稱為關東。其之所以得名為關東,則是因位於山海關以東而得名。

闖關東,是我國近代歷史上一次聲勢浩大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移民大潮。具體是指清朝末年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時期內,山東、河北、河南等省向關東地區遷徙謀生的移民大潮。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闖關東這股移民大潮呢,其實,這主要還是與人們的經濟生活有關,也就是因為窮的緣故。在這三百來年的闖關東歷史中,大致經歷了四次移民大潮。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民國初。第三次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最後一次則是在抗日戰爭期間。

根據有關統計,當時,遷入吉林省最多的是山東人。從清人入關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期間,先後遷入吉林的人口據說超過了一千萬。這些移民主要分佈在吉林省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區,主要從事農耕與畜牧,也有一小部門人則以經商為生。當然,對於多數闖關東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謀生的主要方式就是挖煤、挖人蔘、淘金。

闖關東整體而言,有著複雜的歷史社會背景,若是可以誰又會願意長途跋涉,背井離鄉呢。但在另一方面,闖關東的移民大潮也為關東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當地的社會文化等的發展,乃至是當年的抗擊日寇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闖關東,關,指的是山海關的「關";關東,泛指山海關以東地區,又被長城關口一山海關以內的華北諸省份人稱之謂:關東。

闖關東,一詞:源自於1646年清朝入關以後,清政府於1651年的初次移民政策。

開始於東北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通過海上乘水陸引民移往遼寧一帶,同時通過山海關陸陸通道徒步移向遼吉黑三省。此間移民大部分以山東籍人口為主。以後官方又實行了幾次有組織有計劃的大批量轉移人口。由於山東人多地少,在農耕年代,走親投友自然流入東北的山東人口越來越多,有的家族羣中幾個兄弟結伴舉遷東北的現象越聚越多。由先落腳遼東沿海地區,後又逐步向東北延伸,最終延伸至黑龍江、烏蘇裏江岸邊。在今天東北三省的村屯中姓氏之中不難發現其規律。在黑龍江的農村村屯中,由一個家族兄弟立屯名的不在少數。探尋其歷史,大都在10O一200年上下。在山東人的習慣稱謂:闖關東。

1937、7、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東夷鬼子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全面開始。蔣介石為了抯擋日本侵略者的進攻步伐,下令炸開了河南段黃河花園口,在阻擋日本鬼子南下速度的同時,也造成了數百平方公里的黃河泛區,大片良田被淹沒、沃土變沙灘,泛區百姓死傷無數、生計無望,大批難民潮形成而湧向關外。建國以後,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由於河北、河南丶安微、山東等省的災情,造成不少村屯出現餓死人的現象,野菜、樹皮、地瓜秧等凡能入口的都喫光啦!自然流入、投親靠友的盲流潮又在東北三省上演。近3O0多年以來,有來自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的多少先人走上了闖關東之路,官方文書無從考證。…

據黑龍江人口統計的媒體報導,全省人口有75%的祖先源自於山東省。吉遼兩省大體人口也更該差不多,再者,從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也可以驗證。說東三省文化源自於闖關東的孔孟文化,或者稱移民文化並不是誇張。


[cp]《悲敘民國闖關東(散文詩)~(2018~16)》

沿著前人留下的足跡,向著東北邊走邊行乞。山東老家實在活不下去,明知東北有小鬼子,也得闖關東,拖兒帶女,到東北找活路去。

老家的房子被小鬼子燒了,地與莊稼被地主漢奸搶去,好在一家人藏在山裡,無家可歸,只好到東北投奔親戚。

走時家裡還有小頭驢,爹爹趕著驢託著他的弟妹和衣被。半路上實在沒喫的,爺爺賣掉驢,與奶奶用擔孑挑著弟妹和衣被。

一路上飢餓與勞累,走走停停幾個月。離家時剛收夏麥,到海城時時己時冰天雪地。

親戚幾年前來到東北,他是乘著帆船闖關東的。臨靠岸時遇上大風,一船人只活了他自己。

老家雖然也有冬天,但沒有東北這麼冷,爹爹小妹經不住,凍死這寒冷的野地裏。

找到親戚時奶奶哭訴著這一切,親戚流著淚勸說著爺爺,"走時五口來這裡還剩四口,不錯了,有多少家人到不了這裡。到現在我連老婆都娶不起。"

這就是民國時的山東人闖關東,大移民有両千萬人。電視劇〝闖關東〞敘說了他們的悲情,可惡的民國時代充満著老百姓的血淚史。[/cp]


關東是關外東北三省還有內蒙地區。

我家是東北吉林的,我爺爺的爺爺就是從山東闖關東過來的,在我們東北每個屯子姓氏都比較混雜,沒有像關裏一個屯子幾乎一個姓氏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都是清末闖關東過來後組建的村子。

當時的東北地廣人稀,每一個闖關東過來的就隨便開闢一片田地,三家一起,兩家一戶,甚至一家也佔有一處。隨著民國以後從山東,河北等闖關東人越來越多,人口越來越密集,隨便開闢田地已經不太容易了,大家就在原住戶旁邊購置建造房屋,慢慢形成一個有管理的村落。所以在我老家目前還有三家子村,兩家子村,還有很多以單戶姓氏為名村落等!


「闖關東」中的「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也就是指現在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以及內蒙古東部這一大的區域。


廣義現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部分區域,狹義主要指黑龍江及吉林部分區域。山東,河南,河北是闖關東主要輸出地。歷史上,大規模人口遷徙有三次。第一次清初,清軍及眷屬大量進關,造成原本就人稀地廣的關東地區大量土地閑置,人丁較少也給邊境安全造成潛在危險,清廷便詔令,促進並鼓勵內地人入關,開墾荒地,繁榮經濟,增值人氣。第二次民國38年,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旱災蝗災嚴重,土地荒蕪,顆粒無收,百姓無奈只好將婦挈雛舉家遷徙關東。據統計,約有近2千萬人之多。第三次上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千里赤地,萬戶蕭疏,便又一次引發了大規模流民遷徙闖關東。


關東,顧名思義,山海關以東。實指今東三省的大小興安嶺以及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區!

闖關東,是指明清時期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關內(主要是山東地區)貧窮困苦的老百姓為生活所迫,集體或單身到關東地區伐木、採參等行為,這也是一種粗重、危險、靠天喫飯、朝不保夕的生活,相對原地來說,或許好些。


東北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