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一篇文章聊一款車大賣或者如何先進如何有競爭力,尤其談到日系車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互動區有人直呼:「抵制日系,咱們得愛國。」並由此在評論區引發各種派系之爭,最後會窮盡我中華文化之大成問候各自的列祖列宗,在這一片火熱當中文章的熱度也是蹭蹭的往上漲,編者肯定也是樂開了懷,然而今天我要擺的是一副嚴肅臉,要談的也並不是要不要抵制日系和」愛國「之間民族大義的問題,而是談真正要」愛國「,或者說想讓自主車型全面崛起,最應該抵制的到底是什麼。

談到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當然不是僅僅指的口碑和聲量,就像老途觀,在換代之際還有兩萬多的月銷量,著實算的上是名利雙收的一款神車,要崛起就得在有口碑和認知度的同時還得有銷量做保證,然而自主品牌在去年的反攻僅僅還是20萬元以內的SUV市場,轎車業務可謂是一片狼藉,緊湊型市場僅僅吉利帝豪GL、帝豪EC7、奇瑞艾瑞澤5、長安逸動、比亞迪F3等等幾款車型實現了突圍,而中型和小型車市場表現更加可憐,唯獨吉利博瑞和寶駿310寥寥幾款產品能夠與對手形成真正的競爭,其餘大部分轎車銷量榜基本都是被合資車型所佔領。

尤其是年度總銷量前十名中,全部是合資車型,而其中超過半數還是中國特供或是多代同堂中的老一代車型。這一類車型在銷量榜上屢見不鮮,比如緊湊型的朗逸、桑塔納、朗動、悅動、福瑞斯、凱越,緊湊級+的408、K4、凌派、凌渡,介於A+與B級之間的名圖,中型的帕薩特、邁銳寶等等,而正是這些特供車和老一代車型的存在,讓自主品牌轎車車型幾乎沒有了生存空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直以來,既算是較為理性、中肯和客觀的分析,也難免落入國內汽車市場中的一個俗套,因為絕大多數人買車或者談車,是逃不開品牌和派系的討論的,而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合資的優勢顯而易見,幾十上百年的傳承及悠久的歷史確實是自主品牌沒法比的,由此很多時候直接跳過了具體產品的對比分析而只看品牌,在加上國產曾經給人留下的比如大件功底不行、調校一般、穩定性較差、品牌影響力也矮人一截的固有印象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擁有的優勢也無非是便宜、配置高而已,合資品牌則佔盡了各方的優勢,尤其是面子這一關直擊國人的軟肋,即便價格稍微高一點,配置稍微寒酸一點也沒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甚至讓很多人不經考證就直接放棄了自主品牌。

而這些中國特供或者是本應該停產的老一代車型的存在,把合資車這兩方面劣勢進一步縮小,因為像飛度、卡羅拉、思域、速騰、邁騰等等全球車型和新一代車型,它們如果和自主品牌同級車型對標,其實兩者完全是處於不同價位區間的,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但如果是特供車或是老一代車型,它們幾乎已經無需去平攤平台和大件上的成本,這方面的成本早已經收回,所以它們依靠官降或者終端優惠,完全入侵了自主品牌車型的售價空間,進行了同價跨級競爭,合資全球型新車覆蓋不到的市場和價位區間已經被這些特供車和老車所全面覆蓋。

並且由此還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合資產品是越做越火,還擺出了一副憐憫的姿態進一步打壓自主車的生存空間,比如在配件方面,合資品牌仰仗著自己巨大的銷量可以讓供應商乖乖的亮出最低價,由此可以在配置上多做文章,比如加一點成本很來就非常低的配置,以此掩蓋其平台技術落後的短板,壓根沒打算給自主品牌留半點喘息的空間。

面對這種狀況,自主品牌只能採用大放血的辦法才能保住銷量。舉幾個例子,比如去年上市的吉利帝豪GL,動力用1.8和1.3T的,車長4725mm,軸距2700mm,配置上也是相當豐富的,如果是合資品牌,它少說也得自稱是A+級,然而它7.88-11.38萬的售價對標的卻是合資小型車的定價和A-級的終端價,比如指導價7.59-14.69萬的大眾polo,比如指導價8.49-13.89萬、終端優惠一萬左右的桑塔納;再例如指導價為5.89-9.79萬之間標準緊湊型奇瑞艾瑞澤5基本對標的都是合資小型車,可以見得自主品牌真的是得把牙咬碎了才有希望和合資競爭。

而且超過十萬元希望更加渺茫,例如達到中型車標準的吉利博瑞、傳祺GA6,在起售價格上也只能和優惠後的標緻408、起亞K4、本田凌派這種A+級車對標,自主與合資之間的成本和利潤差距可想而知,況且就算如此自主在銷量上依然明顯處於下風,就算是跨級的帝豪GL也難以和朗逸在銷量上去爭鋒,因為合資品牌營造的那種高人一等的逼格確實已經讓很多人因為面子而非產品直接放棄了自主品牌,超過十萬果斷放棄自主轎車的想法變得那麼的理所當然,空間更大、配置更強、級別更高、價格更低的自主轎車銷量依然輸給了平台更老、配置寒酸、尺寸一般的合資車,難道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面子么?

另外,合資品牌也仰仗著自身的體量和銷量在營銷上完全打壓住了自主品牌,並很好的掩蓋了自身的平台老舊的短板,比如採用Polo PQ25平台的桑塔納,以及底盤懸掛來自第四代海外版捷達的PQ34平台,車身電氣來自Polo的PQ25平台的朗逸,但這種還是採用上世紀平台和技術的做法卻基本是它們各自車主所不知情也不會願意去了解的,再比如上市至今時隔多年,在平台和技術上已經全面落後的帕薩特、朗動等車型卻靠大降價和已經耳熟能詳的名號在繼續收割著喜歡合資用戶的信仰,因為深入這些車主內心的是合資的名聲,而非真正的性價比和技術,就像不少合資新一代車型很多時候還賣不過老一代車型就證明了許多消費者其實就是奔著逼格和名聲去的,至於產品本身,夠用即可,真正追求合資新技術的用戶並不多。

而朗逸、帕薩特、朗動、名圖等等車型名字太過於深入人心,依然就像魔咒一樣被印在許多不太了解車但是準備買車的用戶心中,相比之下GA6、GA8、D50、D70、550、750、950、A9等產品卻更少提及,就像一部分出身顯貴的人稍稍炒作成為網紅,出身相對普通的人就註定被埋沒甚至成為屌絲。

當然,自主品牌也正是深刻體會到了合資的全面打壓,才找准了20萬元以內合資品牌還未全面進駐的SUV市場進行反攻,以緊湊型對小型、中型對緊湊型,並在大件、設計、配置、質感、供應商等多方位全面提升才實現了突圍,找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目前對於轎車市場被合資品牌牢牢把控這一局面,著實難以找到突破口,就算是有那麼幾款表現出色的轎車存在,這些車型因為相對更高的投入和更低的利潤率也讓自主品牌依然有所畏懼,自主品牌是很難下這樣的決心去冒這個險的,在轎車市場,自主品牌面對這些老車和特供車,卻依然主要因為牌子和面子而非產品的因素敗陣,對於這個平常老百姓經常光顧的家用車市場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小結:所以對於「愛國「人士,真正想要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並不是去糾結所謂的民族大義,更不是僅僅去攻擊日系,也不是去戲虐「德原朗」,而是樹立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具體車具體分析的風向,別再去糾結所謂的派系,因為雖然自主品牌自身確實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但至少對比這些已經要停產的老車和某些特供車,它們並不差,甚至更加的實惠,某些合資車可能幹爹是朝中重臣但很有可能親爹就是個居委會大叔,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端,因為你買的是車,是具體某一款產品而非品牌,辛苦掙的那幾萬十幾萬大可以多體驗一下民族工業如今的成果,別一窩蜂的為了面子去買一些大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老古董。

就像現在你有錢了確實可以買個新潮的iphone 7,但如果把iphone5甚至4和華為、OPPO等等同價或者同配置機型擺在一起的話,勸你還是多考慮一下,因為這種重產品而非品牌的做法才會讓所有品牌和車型能夠更平等的去比拼技術和產品力,才能讓廠家真正把精力放在產品、技術、研發而非一些對於家用車來說並不是多麼重要的逼格或者面子上。當然自主品牌也可以說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合資品牌雖然全面壓制但不是你自暴自棄的理由,所以許多自主品牌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生存空間更大利潤更高的SUV市場,在轎車業務上應當拿出自己的魄力來。

想成為汽車專家,吐槽一些汽車看法,想知道買什麼車最靠譜?又或者要維權投訴,請加汽研社微信公眾號:qiyanclub。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