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上的一些有心人士所提倡,他們希望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一些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甚至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一些看護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這人生中最難忍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

  /取自網絡

  不過,其實在過去的佛教寺院裏,人臨終了,他認爲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出家人對於生死應該放下,沒有什麼關懷、不關懷;你死了以後,弄張毯子包裹起來,然後擡到後山去荼毗火葬,全寺的大衆也都不知道,一個人就已經這樣離開世間了,也沒有人說閒話,因爲大家都是萍水相聚,也不講究彼此之間的你關懷我、我關懷你的。

  當然,也有一些修道的人,他們視生死如遊戲,所以離開世間時,也有種種特殊的異象。如鄧隱峯飛錫禪師倒立而亡;如普化禪師遊戲人間,跟信徒宣佈在什麼時間,將在東門、或南門、或西門、或北門往生,他預知往生的時刻。其他再如:德普禪師讓弟子辦齋祭祀,他要看看祭祀的情況,並且享用過祭祀齋後才安然而逝;船子和尚則吹笛進入煙波,覆舟而逝。

  這些禪師、高僧們,有的人生死安詳,有的人坐化、有的人無疾而終……;在佛教裏有不少宣揚、讚美這許多往生者的異相,卻少有提倡「臨終關懷」的意識。不過現在的社會,講究人我的關係、講究人生的富樂,就是死亡離開世間,也需要給他關懷。就如過去佛教裏也有西方堂、如意寮、塔院,提供對往生者的照護,雖不及今日安寧病房的普及和效用,但其實佛教早就有對往生者的臨終助念,甚至今日佛光山的萬壽園,也設有安寧病房。

  圖說:佛光山萬壽園。圖/資料照片

  說到安寧病房,我認爲理想的安寧病房,應該要有一間淨室,讓病患可以躺臥在牀上,聆聽輕慢的佛教梵唄,讓他能在悠揚的誦經、唸佛聲中,離世而去。患者之外,也有他的眷屬及有關人士,就算是出家人吧,他也有道友,因此應該在往生堂的隔壁,設立一個空間,作爲眷屬們喫住的地方,以便大家輪流照顧即將往生的人。

  離世助念 隨喜隨緣服務

  俗語說:「久病牀前無孝子」,負責照顧病患的人,就是專業的看護吧,爲一個病人,長年累月的辛苦,身體也不容易承擔。所以中華文化提倡子孫孝道,對於父母的臨終前照顧,應該大家輪流看顧,就不會有久病牀前無孝子的窘況了。

  /取自網絡

  現在的醫院和佛教界,也都設有助念團,爲一些即將離世的患者助念,給予護持,給予關懷,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佛教對於世間應有的隨喜、隨緣的服務。

  不過,「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我想第一個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往生以後,現在大部分都是高樓,不方便,醫院也不方便,最好就是有安寧病房。過去的寺院有提供給往生者的靈棺附寄在靈骨塔、納骨堂裏。然而現在一些功利人士,設立葬儀社、殯儀館、公墓,把這樣的服務,當成一種商業行爲,從中牟利;甚至公墓的負責人,爲了節省土地,也運用佛教的塔型模式,讓社會人士接收了佛教千百年來利益大衆的成果。

  /取自網絡

  生亡兩利佛事 普利社會

  不過,佛教今後應該在「安寧病房」的意義之下,在寺院道場裏,設立更周全的往生堂,給予亡者助念,說法安慰。所以,佛光山在臺灣嘉義辦的南華大學,特別成立了生死學系,就是爲了解決人生的兩大問題: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讓生者能夠不感虧欠、不太麻煩、不留遺憾的處理喪葬事情;讓亡者也能在師友眷屬的幫助之下,在佛號聲、誦經聲中,安詳的離世。這種生亡兩利的佛事,就是了生脫死。當今的佛教要普利社會,對於「臨終關懷」這麼美好的意義,也不能不用心,不能不注意。

  /取自網絡

  器官捐贈

  中國人一向保有傳統的想法,認爲人往生後,一定要留得全屍,因此「器官捐贈」的想法,一直無法普及。其實,過去佛陀爲了救度衆生,都肯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可見佛教並未標榜「全屍」的觀念;現在把我們用不上的器官,藉助他人的身體繼續活下去,這不是很好嗎?

  以佛教來講,我人的這個身體並不是「我」的,它是四大假合而有,如旅館一樣,提供我們今生暫時居住而已。在佛經裏有一則故事,非常深奧,值得一說:

  有一個旅行的人,錯過了旅店,行走山間,看到一間破舊的神廟,就在神龕下捲曲而眠。到了半夜,聽到一陣嘈雜的聲音,見到一個小鬼揹着一具屍體走進來,旅人嚇得全身發抖。這時候,後面追來一個高大的鬼,就責備小鬼偷他的屍體。二鬼爭吵不休,突然聽到神龕下傳來聲音,原來下面躲了一個人,小鬼就要他出來作證明,到底這個屍體是誰的?

  /取自網絡

  這一個人心想,今天在劫難逃,不論怎麼說都是死,既然如此,就說真話吧。「這屍體是小鬼的。」大鬼一聽很生氣,走向前去,把他的左膀子折下來喫下去。小鬼一看,這個人幫我說話,膀子給大鬼喫了,很對不起,就從屍體上,折了左膀子接上去。大鬼看了更生氣,又折了右膀子,小鬼一樣又從屍體上折了右膀子接上去。總之,四肢都給大鬼喫了,小鬼也通通都接上去了,就等於現在的器官移植,讓這個旅人還是身體健全。

  在一陣惡作劇之後,二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是誰?」我本來是張家村的張三、本來是李家莊的李四,現在給大鬼喫了,這個身體究竟是誰的呢?他忽然大悟:原來這個身體根本不是我的,那只是假象,我的真如自性,是喫不了,也換不了的,這時候才發覺另外一個真我。

  /取自網絡

  關於器官捐贈,我在年輕的時候就立了遺囑,哪一天離開世間,不要替我火葬,不要想燒出什麼舍利子來,還是把器官捐贈給別人比較好。但是幾十年的歲月過去了,這老朽的器官要捐給別人,還會好嗎?所以我現在也就順其自然。但是如果是車禍或突然往生者,假如你愛他的生命,可以藉助別人的身體來延續他的生命,帶給他人生機,也是功德一件。試想,如果你因爲捐出眼角膜,就能讓人再次獲得光明;捐出一個心臟,就能讓他人生命再次有動力,這不是很有意義嗎?這纔是真正的生命不死。

  當然也有人會擔心,摘除器官是不是會讓亡者因痛生瞋,無法安詳往生極樂淨土?其實一個人有願,有心將自己的身體佈施出來利益別人,就不用擔心、顧忌會因摘除器官而因痛生瞋。

  我覺得捐贈器官含有生命延續、內財佈施、資源再生、同體共生等意義。器官移植讓許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續身體的生命;也讓捐贈者的慈悲精神得以流傳,這種全心喜舍、全願助人的心,纔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