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30年:普及、解读与追忆

和运超

1987年的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曾被称为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最近,《红楼梦》开播3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纪念馆举行,再次引起众多观众的感叹和追忆。

这次活动重聚了百余位主要演职人员和主创成员家属。总导演王扶林、作曲王立平、编剧周岭、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演王熙凤的邓婕、演秦可卿的张蕾、演元春的成梅、演赵姨娘的战爱霞、演鸳鸯的郑铮等以及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妹妹陈晓阳等都在活动中重聚。

30年来,几代观众对87版《红楼梦》的认同度极高,该剧从正式筹备到最后播出历时5年有余,据邓云乡的《红楼梦忆》,1984年2月开始试拍,至1986年底全部完成,一部36集的电视剧拍摄长达两年零八个多月。而整个剧组演职人员一聚就是5年,与现在几个月就能拍三五十集电视剧的「效率」天壤之别。但30年来,亿万观众多次重温《红楼梦》,几乎都会公认他们是敬业,并高度认可全体人员对待这部中国名著的敬意。试想,参与《红楼梦》前后5年多,耗费的心血足够相当于上了一回「大学」了。

这一版《红楼梦》剧本是由刘耕路、周雷、周岭根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意见进行编写,看过片尾顾问名单的都知道,网罗了王昆仑、沈从文、曹禺、启功、王朝闻、林辰夫、吴世昌、钟惦棐等泰斗级人物。八十回后的情节,没有根据高鹗的续编,体现了当时红学研究的一些成果。1983年3月剧本起稿到1986年1月最终定稿,也耗时两年有余。

当时主创和演员们全接受了专业的「红学」课程,研读原著:编剧周雷总起「红学概论」,胡文彬续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朱家溍讲述「《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邓云乡讲「南方生活习俗」,周汝昌辨析「《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王朝闻分析「怎样正确理解《红楼梦》的角色」,李希凡描绘「《红楼梦》的历史背景」,编剧刘耕路赏析「《红楼梦》的诗词歌赋」,编剧周岭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还另外有古代游戏、诗词格律的授课。这样的课程与师资阵容,放到现在也足以让人羡慕。正因为严谨,才能够有出类拔萃的角色塑造,例如至今让人念念不忘的林妹妹陈晓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任何文艺形式的《红楼梦》,黛玉这一个人物就几乎能决定其成败。

当年《红楼梦》的演员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但黛玉这个角色更强调一种独特的气质。而且,黛玉这个人物想要成功是不能完全依靠演技来进行修补的,这也正是陈晓旭能够把握黛玉的根本原因。试想,至今演过的林黛玉的演员也不算少了,只有陈晓旭算是接近大多数观众心中的那个标准。

熟悉《红楼梦》和红学研究内幕的一些人知道,由于这一版剧情是在周汝昌影响下完成的,周先生却是不怎么喜欢黛玉的,红学界传出过他认为史湘云才是真正女主角的逆天观点。直到周汝昌去世,学术界和网路界对他的争议从没有停息过。黛玉的小心眼、脾气坏、不好相处、任性、甚至无情等负面评价,周汝昌一直是「推手」,加上87版电视剧的巨大影响,的确影响到不少观众和读者对黛玉的印象。可以说,如果不是陈晓旭依靠自身的「本色」多少保全了黛玉的形象,如果换作当今那些自诩有演技的演员照当年剧本发挥,想必黛玉会朝「古言」「宫斗」式的画风走得更远吧。

只有深入了解《红楼梦》才能体会,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作者一生血泪浇灌的「灵魂」,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长住贾府?黛玉的小心眼、斤斤计较本质上只针对贾宝玉一个人,稍微脑补一下书里黛玉和宝钗、湘云、香菱等人的交往就能明白,黛玉根本是一个毫无机心纯粹的人,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周汝昌主导的解读,是把某些特定环境下的情况放大处理了,造成对黛玉性格为人的误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最高造诣,说是剖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当之无愧,笔者也多次表明一个观点,一段林黛玉进贾府和一段元春省亲就写透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只不过小说运用了许多「正话反说」方式,设置许多谜团制造「障碍」,这些技巧与西方现代小说相比都不逊色,也让这部名著有了许多的解读可能。当然有一些解读离本质接近,也有一些解读过于离奇,成为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例如开篇有「作者自云」的一大段,表明这是一本「忏悔录」。今天的读者大多基于对主人公贾宝玉的深深同情,认为他是「反封建」形象,但我们容易忽略,在曹雪芹用《红楼梦》来哀叹古代封建家族衰亡的时候,那些书中的家族亲人如贾政、宝钗、湘云等对宝玉的「批评」「规劝」可能的的确确是曹雪芹后来真心「忏悔」的写照!好比《红楼梦》是「自传」性质的观点中,周汝昌也是一个核心人物,尤其他对曹雪芹的考证几乎是他最主要的红学成就。

如果看看曹家的背景,都知道康熙年间曹寅担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掌管江南丝绸生产供应,还任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康熙帝六次南巡,有五次住在曹寅家中。《红楼梦》中贾府造大观园迎接省亲,还曾提过祖上接驾的花销犹如流水一般。恰恰曹寅有腐化痕迹,亏空饷银。想来曹寅本人的品行应该并不坏,亏空的原因就是接待康熙南巡耗费巨大。皇帝也知道这一点,居然以堂堂帝王之尊指派接替官员为曹寅设法弥补亏空,这表面上是曹寅受恩宠的证明,但同样也是后来雍正要清算曹家的关键。因为康熙对曹寅太过徇私,完全置法纪不顾,这当然也是对康熙一代明君形象的严重损害。

由于丝绸和盐政历来是封建王朝的经济支柱,《红楼梦》写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担任巡盐御史,祖上几代列侯,显然林家也不是一般人。偏偏曹雪芹故意正面去写「林黛玉进贾府」是出自贾母史老太疼爱女儿贾敏,趁林如海送黛玉到京师就趁机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幼女。当时林如海虽然有病,但还没有到快死的地步,林如海究竟为什么要急著送黛玉进贾府,这其实是红学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重要话题。书中后来提到贾琏去苏州处理林如海病故之事,一些研究已经意识到,这里可能隐瞒了贾家借机吞没黛玉家产,然后才导致林妹妹成为孤苦无依的事实。

《红楼梦》整个故事都是基于贾府为中心,尤其关于林黛玉的很多情节甚至是出于贾宝玉的「主观视角」。就像侍女紫鹃刺激宝玉时曾透露,姑苏林家尽管不能和贾家相比,但也不是毫无根基,所以,黛玉入贾府背后隐藏著许多让人猜疑的细节。

林如海家中人丁单薄是事实,但他本人的才干相当出色,能以探花的资格钦点盐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办到。对比贾府同辈的贾赦、贾政都是什么样的货色就更清楚了,贾府的掌上明珠贾敏会嫁给林如海,不完全是身为书生的林如海走了大运,反而像是贾家想要攀林家的亲。

可以看到,贾政时常也爱以书生自居。但除了和一帮食客清谈,根本毫无本事。前一个儿子贾珠似乎比较有才学,可惜早亡。贾珍、贾琏等全都是纨绔子弟(写出八旗子弟的堕落,所以雍正才会大刀阔斧改革旗籍,可见《红楼梦》的笔力千钧)。贾家祖上的阴德已经倒了,之所以还能保持地位尊崇,根本原因在哪里?正是元春入宫为妃在苦苦支撑,元春最悲哀的一句话是:「把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足以让天下为父为母的感到痛彻心扉。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世上想要依靠子女攀龙附凤的人不少,但贾府早就是大富大贵的豪门,现在架子已经快倒了,但又想继续维系门面,才不得不牺牲元春。元春入宫显然不受宠,不过就是皇帝保持与功臣贾家的一点门面功夫而已。这和金陵四大家族之间联姻是为了壮大利益集团的情形不同,也和纯粹指望嫁个女儿巴结豪门的小市民心态大不一样。越是有地位的贵族家庭越好面子,在旗人来说更加显著,到晚清时那些已经破落的旗人子弟都是如此。就像八十回结尾写堂堂二小姐迎春竟然因偿还抵债而嫁给孙绍祖,最后被虐待致死,就是贾家想要保全所谓面子。所以,笔者才说,黛玉进贾府和元春省亲是《红楼梦》最经典的两大段落,深入骨髓地写透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虚伪的本质。

当时贾府的一伙男人加一起恐怕都和林如海不在一个级数,贾敏排行最小,最得疼爱欢心是第三回里贾母自己所说,贾府把贾敏嫁给林家林如海,显然是指望将来有所回报。林如海不负众望,积极经营,很快出任巡盐御史,这恐怕才是贾家和林家联姻的首要背景。黛玉进贾府时,林如海正在任上,因此一大理由是公务繁忙。

不过,贾家对林如海的态度也是一个谜团。这涉及到贾敏为何早死,她的为人品行如何?书中全无交代。连开篇出场的香菱父母都有一些性格刻画,但对全书女一号黛玉的母亲贾敏,除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侧面提了一下林如海的家庭情况,以及进贾府后贾母哭著说了一下多么疼爱贾敏,贾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无半点痕迹,感觉很不正常,相当的神秘。

由于双方是利益嫁娶,林如海和贾府的关系可能不怎么样。一个重要细节是,黛玉之前,林如海本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死了。这个儿子多半不是贾敏所生(冷子兴提过林如海另有姬妾,为的是想要儿子),夫妻间至少有一段时间并不和睦。林如海再没其他子女,这才把聪明的黛玉当男孩抚养,请教书先生,一定程度缓解了和贾敏的关系。但没多久贾敏死了,贾府就派人来接黛玉,这要算反映林贾夫妻关系微妙的信号。

儿子死后,黛玉天赋极高,才学过人,林如海把黛玉既当女儿又当儿子栽培,当然极为疼爱,内心也不想黛玉离开身边,但可能另有盘算,才让黛玉去贾府。出于揣测,一来贾府派人来接了,让黛玉去京师看望贾母等亲戚属于人之常情。二来,林如海要为黛玉做好将来衣食无忧的安排。以清朝法律来说,林黛玉是可以享有继承权的。不少人以为出于男尊女卑,女子不能继承是对当时法律的误解。从历史发展来说,清朝对女子继承权是有适当放宽的,户绝女子、寡妻、寡妾都享有相应的继承权利,甚至祖辈死了,在没有子辈继承的情况下,连孙女都可以享有继承权。

林家本支人丁单薄,虽有同族兄弟却是旁支。若黛玉还没有嫁人的情况下,林家就剩她是唯一子嗣,作为「户绝」的情况下,黛玉是绝对可以享有继承权的。林家同族兄弟必定会争执,但黛玉也能够继承相当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可能要分给其他同族兄弟或子侄。心思缜密的林如海送黛玉入贾府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出于让体弱多病的黛玉将来有充分保障,暗中打算转移财产未雨绸缪(因为他自己也已经有病)。他并没考虑将来黛玉结婚怎样,又或者指望贾家出于怜悯而照顾黛玉长大,依靠真才实学平步青云的林如海想来不会这么见识浅薄。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的病情加重,并未处理好就病故,所以书中补充贾琏还是弄到了一部分财产入贾府。但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年轻公子小姐根本不会关心这些不相干的琐事,这体现了曹雪芹「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高超笔法,令人叹为观止。

黛玉初进贾府,上下多次表明她的「远客」身份,从来没有点明林妹妹将要「长住」,直到林如海病死了,黛玉的东西都变成贾府的,这才真正变成长住贾府寄人篱下的尴尬情形。而此时黛玉和宝玉的情感发生变化,所以黛玉才视宝玉为唯一的知己和依靠,而紫鹃才替黛玉著急,要把两人的关系坐实。

再看《红楼梦》安排的甄家与贾家的对应,也侧面反映著曹雪芹的真实心境,希望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个可以「悔悟」的人,这正是开头「石头记」由来和「作者自云」的呼应,寓意全书的宗旨就是「点化顽石」,能够设法改变家族的命运(炼石补天的深层寓意)。但一切只能是虚幻的空想,是一种梦境呓语。真正的命运已经注定,家族已经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封建社会的倒塌是历史必然,八旗子弟的衰败也是无可挽回,所以全书虚空的思想虽然是一种「上帝视角」,但骨子里透著无可奈何的悲凉和遗憾,生于封建豪门家族的旗人子弟曹雪芹思想可以超越时代,但本人毕竟无法超越家庭的纽带,对于曹家的没落,自己半生潦倒于事无补的亏欠和负罪感,所以满腔血泪的《红楼梦》的哀歌之叹才会有震撼心灵的基础。

笔者之前也曾经评价过,写于18世纪的《红楼梦》已经超越了古典和现代的藩篱,它源于中国文化,在美学上却又有先锋前卫的特点,全书笼罩的虚空思想更是古典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体验,在世界文学中也独树一帜,所以才能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对待这样的旷世杰作,想要改编影视化,完全需要一种十分严肃慎重的创作态度,本身要拥有深厚的古典艺术熏陶,了解历史文化的诸多来龙去脉才能接近原著深沉厚重的艺术气质,尚且不说是否真的要完完全全照搬故事情节。87版《红楼梦》虽然许多方面和原著相比也还有种种缺陷,但主创人员抱著严谨的态度对待名著,这正是能够流传多年不衰的原因。

2017年7月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