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多不愁

 圓形貨幣圖_美元  

196070年代美國持續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其中尤其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言辭最為激烈,他認為,美元享有過分囂張的特權,它的國際收支赤字實際上無需糾正、債多不愁,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可以用印製美鈔的方式來彌補;而其他國家,一旦發生了赤字,只能採取其他經濟調整措施,蒙受失業和經濟增長下降的痛苦,又只能省吃儉用地節省外匯,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68年後的今天,情勢又如同於美國與新興市場的中國、印度等,這接迎頭趕上的經濟發展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歷經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後,為了挽救經濟,提振景氣,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以量化寬鬆的政策,面向全球狂灑美元,造成美元的大幅貶值,全球政府及投資人又開始對美元失去信心了。果不其然,在20092月,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講話中提及國際儲備貨幣存在的特裡芬難題,進而提出以超主權儲備貨幣替換主權儲備貨幣的構思。從這一刻開始,人民幣國際化的議題漸漸的浮出檯面,特里芬教授的話,現在總算是全球都在聽了。

當今的情勢相較於1960年代,最主要的差異在於:1960年代美元獨強,其他貨幣別無選擇,只能唯美元馬首是瞻。而今日全球現有較多的強勢貨幣得以選擇,歐元、日圓、人民幣,甚至新興國家的印度盧比等,各國外匯存底的資產不在侷限於美元儲備,而以通稱一籃子貨幣取代了。因此,在國際貨幣穩定機制以不影響匯率的巨大波動之下,各國中央銀行可以漸進式的調整外匯儲備,以達到最佳資產組合的目標。

美國在布雷頓森林協議上的意氣風發占盡優勢,想必是未來享用不盡的財富。對於這些不滿情緒,美國始終置若罔聞,不願意為此付出調整國內經濟的代價,來減少國際收支的赤字,依然對發行美鈔樂此不疲。其原因在於,美元可以用於國際貿易收支,因此,只要印鈔機一轉,不但能夠輕而易舉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國家的商品和勞務也可以跟著滾滾而來。這樣的好處,倒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60年代,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沒有較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黃金成為繼美元外的最佳資產,但是黃金時時處於供應不足的情況。在 1960 年代的末期,美國在越戰的軍事動員花費很大,不得加印美元以應付日益升高的軍費。而在 1970 年時,美元真正能兌換黃金的比率降低到只有 22%,各國對美元的前景都不是很看好。假如其他國家共同約定不將美元兌換成黃金,國際貨幣機制或許可以維持一定時間的穩定,等待後續解決之道。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黃金的匱乏,各國對於美元兌換黃金的價值,開始產生懷疑,認為這是種美國政府的欺騙行為,果不其然黃金開始大幅上揚。196010月,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大家都在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這可是攸關國家利益,當然是會先搶先贏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