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巴黎聖母院被燒了。

  只見電視臺畫面上,熊熊大火籠罩着巴黎聖母院,消防的水龍感覺杯水車薪,隨後哥特式建築標誌性的一個塔尖,在大火中坍塌。

  有着850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巴黎地標性建築的巴黎聖母院,因爲雨果作品在文學史上永遠璀璨的巴黎聖母院,就這樣籠罩在一片大火中。

  打個比方,盧浮宮在巴黎的地位,相當於北京的故宮;那聖母院在巴黎的地位,絕對不亞於北京的天壇。但現在,“巴黎的天壇”被大火吞噬了。

  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用“心碎”、“我的心也被焚燒”來表達悲傷。

  一直對法國冷嘲熱諷的特朗普,還很不尋常地發推特支招說:看到巴黎聖母院大火燃燒太恐怖了,或許空中滅火可以撲滅,但必須儘快行動!

  特朗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法國方面卻毫無猶豫拒絕了,因爲不靠譜。

  顯然是迴應特朗普,在一則特意用英文發的推特上,法國內政部門這樣解釋:已採取了所有手段,除了用飛機發射水炮,因爲如果這樣做的話,(水的重量)會導致聖母院所有建築倒塌。

  法國總統馬克龍火速趕到現場指揮,他也不忘在推特上說:和所有同胞一樣,我今晚也非常悲傷,眼睜睜看着我們的一部分在燃燒。

  電視畫面上,眼淚在馬克龍眼眶裏打轉。唯一讓人感到寬慰的是,雖然巴黎聖母院被焚燒了相當部分,但畢竟沒有完全被燒燬。馬克龍更承諾,將集合全世界的智慧,重建巴黎聖母院。

  只是新的聖母院,還是那個聖母院嗎?一個這麼重要的建築,怎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具體原因還有待調查。但這不由讓人想起了墨菲定律(Murphy's law)。

  美國一空軍基地的墨菲上尉在研究事故中發現: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就是“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星際穿越》的話,對“墨菲定律”或許並不陌生。

  這其實都說明一個問題:事故肯定存在隱患,應該也出現過異常現象的苗頭,只要一個隱患被堵住、一個徵兆被提前發現,往往就能避免整個事故的發生。

  這個世界,來不得半點僥倖的。很多時候,最糟糕的事情總會發生。

  (二)

  在法國,最近糟糕的事情似乎一件接着一件。

  最新的,自然是這次巴黎聖母院火災;還在繼續的,則是黃馬甲抗議,每一週都有新花樣;另外,恐怖事件雖比以前少了一些,但隔一段時間仍會發生。

  總有一種感覺,法國病了。

  這一系列的悲劇,其實暴露出法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的大國表面繁榮下存在的種種問題。至少一大治國軟肋,那就是太過疏鬆隨意的治理方式。

  很簡單,如果防火措施足夠到位,如果能把小火扼殺在點燃之時,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

  但這個世界,是不存在如果的。

  這種鬆懈,其實還表現在法國最近幾年的安全防範上。恐怖主義確實防不勝防,但前幾年,恐怖分子能拿着AK47和炸彈在巴黎繁華街區如入無人之境,這種安保漏洞也真讓人歎爲觀止!

  一位曾長期在法國工作的記者朋友說:

  爲什麼是法國?法國人,呵呵,傲慢,作死,真沒有辦法。此前,有個加拿大殺人狂魔,在巴黎呆了幾天,法國警察愣讓人跑了。可他一跑德國去就被抓住了。警戒太鬆懈了。法國人會說,呵呵,我們自由,警察不管我們。但是恐怖分子管啊!

  我理解他對法國的喜愛和無奈。但至少有時,這還真就是法國的現實。

  所以,我們看到,法國人閱兵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隊伍往往歪歪斜斜,士兵有時還鬆鬆垮垮。你可以將這理解爲一種錯落的美,也未必真反映到戰鬥力上。

  但軍隊總要有軍隊的樣子,太過隨意,何嘗不是一種國民性的折射。

  法國人是最浪漫的民族,這一點似乎也是全世界的共識。但浪漫過度的另一面,其實就是隨意,是享受。所以,哪怕是黃馬甲運動,一星期也就抗議一天,抗議示威其實也挺累的,所以還要週日休息一天,這樣才能緩過勁來去上班。

  這個世界,怕就怕認真二字。

  不認真,難免就出大錯;不認真,就不會好的回報。天上畢竟不會掉餡餅,高福利是好,但高福利也養懶了很多人。太過疏鬆的治理方式背後,悲劇就會不斷髮生,墨菲定律不僅僅只是一個定律。

  這兩天出差,手痛劇烈,就不長篇論述了。

  總是很心痛,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也不僅僅是法國人的痛;穿越了800多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就這樣被大火吞噬,總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悲哀。

  警鐘必須長鳴。法國的慘痛教訓,也值得很多國家認真反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