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凈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初果是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在佛法裡面講,他是聖人,雖然他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斷,依舊在三界之內修行。佛在許多經論上告訴我們,證得初果之後,就決定不會再墮三途,他在三界當中,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出了三界。佛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如果他在第七次到人間的時候,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如果遇到佛出現在世間,他一定證阿羅漢果,四果羅漢;假如沒有佛出世,那怎麼辦?沒有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絕對不會有第八次的往來。沒有佛出世,他叫做獨覺,就是辟支佛裡面的一種。他不須要第八次。這是小乘聖者,所以說是入聖流。大師告訴我們,他到人間來投胎,從前的事情也都忘掉了,「昧於出胎」;換句話說,他入胎,他很清楚,出胎就忘掉了。這是講小乘人。

  而菩薩比初果是高明太多,無論是智慧,無論是斷煩惱的功夫,都超過小乘,可是他也有隔陰之迷。隔陰與前面昧於出胎是一樣的意思,在文章裡面是兩個寫法,這是文字之美,意思是一樣。因此大師在此地警告我們,「者裏豈容強作主宰」,者裏就是講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自己做不了主。連初果跟菩薩都做不了主,何況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僥倖顢頇,這是決定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格外的依靠佛力。靠自己的力量確實是有問題,唸佛人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樣。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仗就是仰仗,就是依靠的意思。『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唐捐就是捨棄的意思。『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所以修行,只有唸佛是最穩當的,最可靠的,但是念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持名」,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往生西方條件不是別的,就是你有真信、切願、一心執持名號,這個樣子我們唸的佛號才叫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靠佛的力量。「佛慈悲願」,慈悲願就是指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是願願都兌現,不但是兌現,而且是圓滿的做到,所以說定不唐捐。唸佛人臨命終時,決定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也不會像初果、菩薩有隔陰之迷,而是「彌陀聖眾,現在其前」。這個臨命終的人,這是阿彌陀佛與一切聖眾前來接引。「慰」是安慰的意思。「導」是引導,來引導他,來接引他。因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他臨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由此可知,心不顛倒實在是佛力加持的功德大,這纔能夠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含糊籠統把它看過。「佛見」,這是決定沒有看錯,換句話說,決定是事實。眾生臨命終的時候顛倒錯亂,顛倒錯亂有些什麼苦?這一顛倒、一錯亂,給諸位說,就到三途去投胎,那是苦不堪言!如果一個人,臨終時候不顛倒、不錯亂,這個人縱然沒有學佛,也沒有求往生,但是這個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你想想看:哪一個人神智很清楚,會到地獄、餓鬼、畜生去投胎?這是不可能的。凡是到惡道,都是胡裡胡塗去的,一顛倒、一錯亂就迷糊了,隨著業力牽引,這是非常可怕,非常之苦!佛把這一樁事情,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為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凈土」的法門,而且在這部經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們要發願求生。這就是特為保任此事,「保任」是保證的意思,保證你成就,佛給我做擔保,所以這才「殷勤再勸發願」。這段文是第二次在本經勸我們發願往生,後面還有一次。願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願望,願望就能夠帶著我們生到西方凈土,強烈的願望纔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大家對於這個決定不能夠懷疑。

【轉帖即為法佈施,功德無量】出處參考:http://h.foyuan.net/blog-98140-339371.html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