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行,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同時,無論是秦武王舉鼎,還是項羽舉鼎,這兩件事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惡名,而不是令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秦武王舉鼎的事。

(秦武王舉鼎)

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孫子,秦惠王的兒子。

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生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力空前強盛起來。同時,軍功獎勵制度的實行,讓秦國的軍隊戰鬥力也變得空前強大,在諸侯國中異軍突起。

接著,秦惠王誅殺商鞅,避免了權臣之亂,穩定了政局,並且讓秦國繼續按照商鞅變法的道路向前挺進。接著,秦惠王滅掉巴蜀,讓秦國不但具備了秦川之地的大糧倉,還具有了巴蜀之地的大糧倉。秦國雄厚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其它六國一大截。

再接著,便是秦武王上臺。秦武王上臺以後,便開始逞武力,希望用武力來打敗其它諸侯國,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

他一生所做的好幾件事,都與他的這個願望息息相關。

比如他喜歡武士,重用武士,就是尚武,且想通過尚武來圖強的表現。

比如他驅逐張儀,就是不想通過政治手段,而是想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

比如聯魏伐韓、聯越制楚,都是他想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表現。

包括秦武王最後到洛陽,舉周鼎,被鼎砸死,也是充滿象徵意味的。

(大禹定九州)

為什麼說秦武王舉周鼎被砸死,具有象徵意味呢?

我們知道,大禹在平定天下以後,鑄大鼎以安九州。「鼎」是國家的象徵。秦武王撬動周鼎,其實就是想替代周天子,自己成為天子的意思。而他最後被周鼎砸死,則是表明,他通過逞武的方式,是不能實現這個願望的。或者說,在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到取代周天子,統一天下的時機。

司馬遷說:「武王有力好戲。」司馬遷明顯以戲謔的口氣來評價秦武王,顯然就是對他的做法極為不肯定。

再說項羽舉鼎。

很多人覺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項羽「力能扛鼎」,是肯定他的表現,後世也有一些人把項羽奉為英雄,甚至最後他自刎於烏江邊,都獲得不少讚賞。連李清照都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舉鼎)

而對於項羽最後的失敗,在項羽自己看來,是時運不濟。比如他自己說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當下的網民,很多人也認為,項羽之所以被劉邦打敗,是君子敗給了無賴,是英雄敗給了政治家。

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對的。項羽和秦武王的做派是一樣的,都是逞武。別的不說,項羽剛起義的時候,衝進官府,不問青紅皁白,一個人殺掉一百多人;以及後來,項羽在鉅鹿之戰後,一口氣坑殺了20萬無辜的降卒,就是證明。

我們還是來看看司馬遷怎麼評價項羽吧:「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所以說,無論秦武王,還是項羽,舉鼎之事,所揚的,其實是惡名。

(參考資料:《史記》)


在中國的史料中,記載了兩個力能舉鼎的王:一是秦武王趙盪(後人誤為嬴盪);一是西楚霸王項羽。不過兩個王舉鼎的結果不同:秦武王在洛陽王室,舉雍州鼎而亡;項羽「扛鼎」則天下聞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1、秦武王舉雍州鼎,天下無二

秦武王趙盪舉的是雍州鼎,在歷史上除了他,再無第二人舉過。雍州鼎是九鼎之一,安置於洛邑的周朝太廟中。公元前307年,秦軍攻佔韓國宜陽,趙盪同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趕到洛陽,進入太廟。

面對九鼎中的雍州鼎,趙盪說,這是我家的,我要帶回鹹陽。守鼎官員說,九鼎千斤重,無人能舉,怎麼帶走呢?爭強好勇的趙盪不服,奮力舉鼎,離地半尺時失力,鼎墜下壓斷右腿脛骨,血流半夜而亡。

九鼎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落不明,一說被沉入泗水河底,一說被周赧王隨葬,一說被秦始皇燒鑄成銅人……總之,秦武王是唯一舉過九鼎的人。

2、項羽舉的鼎,比雍州鼎輕

《史記》記述:「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項羽高八尺,力能舉鼎。解釋一下:項羽名籍,字羽,應稱之為「項籍」,後世習慣稱為「項羽」。文中「扛鼎」的「扛」,是雙手共舉之意,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用肩或背扛東西。

根據這個記載,項羽身高185釐米,民間道「人大力不虧」,沒有一把力氣,是舉不起鼎來。但項羽舉鼎與秦武王不同:項羽雙手共舉,應該高過了頭頂。秦武王舉鼎,離地半尺,沒有高過頭頂。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份量不同。

我國目前出土最重的鼎是後母戊鼎,重1600多斤。雍州鼎是九鼎之一,如果達到這個份量,秦武王不要說舉,想搬動一下也是不可想像的。而如今的舉壇,100以上公斤級的挺舉世界紀錄是263公斤、526斤。

因此,秦武王所舉不會高於500斤。但秦武王並非舉起,只是離地半尺。據此推測,雍州鼎的極限重量還會高於500斤,但不會高於600斤。項羽舉鼎時,九鼎已失。秦始皇燒鑄銅人後,民間能遺留下的鼎不多,更不會留下超過九鼎重量的鼎。

據此推測,項羽舉的鼎比雍州鼎重量輕。至於輕到何種程度,比照如今的世界紀錄,大家心中應該自有答案……最後說一下,秦武王為啥叫趙盪,而不是嬴盪。因為秦王室姓嬴,氏趙,秦時的男子稱氏、不稱姓,秦武王應該叫趙盪。


秦武王

先說秦武王贏盪,大家知道秦武王這個頭銜是謚號,就是他死後後世的人對他生平的一種評價,看到這個大大的「武」字,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漢武帝劉徹。古人有雲文治武功,這裡的武指的不是持勇鬥狠的武夫,而是指在開疆拓土武力征服方面極有建樹。

很多時候,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為了烘托主角,會對於其他的人物進行弱化,甚至把一些其他人做的事情都加到主角的身上,對於這種現象我稱之為主角光環。秦武王顯然是沒有主角光環的人,對於他大家最津津樂道就是秦武王好勇鬥狠喜好武力,好大喜功舉鼎而死,似乎秦武王就是個來搞笑的人,後世對他的評價和認知並不客觀全面。

一、文開武承,血脈傳承

秦武王在位只有四年,但他是秦惠文王贏駟指定的王位繼承人,也是秦國的第二位王,秦惠文王則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秦惠文王是十分慎重的,作為一個能力出眾的王者,在位期間重用了大批他國的人才,並委以重任,做為有識人之能的明主,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估計看重的是秦武王的武勇之能。

二、尚武好戰,重用勇者

秦武王天生神力,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秦武王對大力士和勇者十分重視,秦惠文王時的勇將都得到了重用。齊國的大力士孟賁聽說秦武王尚武,便來到了秦國,秦武王考覈之後確認孟賁確實有能力,便加封孟奔為高官,委以重任,時常陪伴在自己左右。

三、驅逐張儀,連橫衛秦

秦武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因此繼位後並不重用張儀,加之大臣們嫉妒張儀之能,總是在秦武王的身邊說張儀的壞話,這讓張儀很擔心自己的安全。秦武王沒有像自己的父親對待商鞅一樣除掉張儀,樹立自己的威信,而是驅逐張儀到魏國擔任相國,利用齊王對張儀的仇恨,造成了魏國和齊國的交惡,趁著齊國伐魏的機會拉攏魏國,既粉碎了諸國利用秦國新君繼位謀秦的圖謀,又達到了驅逐權臣張儀的目的,連橫衛秦一箭雙鵰。

四、息壤之盟,問鼎中原

提到息壤之盟以前,我要先說一下秦武王的政治改革,他改變了諸國設立相國的傳統,設立了左右丞相,甘茂擔任左丞相兼任上將軍,叔父樗裏疾為右丞相。實現了分權制衡,這是防止權臣當道軍權旁落的高明做法。

秦武王志向高遠,有問鼎中原之意,但是打通到這條路就要「伐宜陽,定三川」,核心就是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打通秦國出函谷關東進的通路。對此樗裏疾並不贊同,認為風險太高,且勝敗難料。左丞相甘茂表示支持,並出使魏國和魏國結下盟約,消除了伐宜陽的後顧之憂。為了防止秦武王變卦,甘茂和秦武王簽訂了息壤之盟,不攻下宜陽絕不收兵。

經過了半年多的苦戰,秦軍終於佔領了宜陽,打通了三川之地,秦武王實現了打開秦國東進大門的設想,甘茂居功至偉,不過也依賴有息壤之盟,因為中間秦武王也曾經動搖過。

五、聯越制楚,平定蜀亂

秦武王繼位後,利用越國和楚國之間的矛盾,和越國簽訂了密約,聯合對付楚國,對楚國形成了夾擊之勢,讓楚國無暇謀秦而要全力越,穩定了秦國新君繼位後不穩定的外部局勢。

秦武王即位之初,蜀國相國陳莊叛亂殺死了蜀侯,秦武王派遣左丞相甘茂,殺死陳莊,平定了蜀國的叛亂,並派兵攻打義渠和丹黎。

六、舉鼎身亡,疑團重重

對於秦武王的死描寫的非常少,只說他是因為和力士孟賁等人舉鼎,由於體力不支力竭而亡,事後孟奔等人被處死了事,看似簡單其實疑團重重。

通過前面的分析,大家應該看到,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秦武王做了很多前人沒有做的大事,且志向高遠雄心勃勃,堪稱有勇有謀,就算自己喜歡比力氣,也不至於幹這麼危險的事情,因為君主關係國本,這個道理秦武王不可能不知道。

第二大家要記住秦武王身邊的大力士有一個人叫做孟賁,這個人是齊國人,提到齊國我就想到了孟嘗君田文,這個老辣的黑社會頭目。孟奔投奔秦武王,本身可能就是孟嘗君的一步棋,既能起到監視的作用,又可以找機會把你幹掉,夠厲害吧。

第三宣太后可不是一般的女人,魏冉更是權傾一世的權臣,他們對秦武王下手也是有可能的,還有政見不同沒有得到重用的樗裏疾等人和宣太后合謀的可能。

我推測秦武王實際上死於謀殺,至於是誰下的手,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如果從秦武王之死誰會獲益的角度看,宣太后和魏冉可能最大,如果從國家之爭的角度看,齊國的可能也不小,如果說秦武王是自己沒事閑的自己作死,我是萬萬不信的。

項羽

再說西楚霸王項羽,他舉鼎也是有原因的,說到底他也是被迫的,沒事誰願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呀!起因是叔父項梁讓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桓楚沒把項羽這個毛頭小夥子放在眼裡,但是他也聽說過項羽有萬人敵的能力,因此便說:「都說你有萬人敵之能,我不相信,如果能你能把我家裡重達千斤的鼎舉起來,我就加入你們的對於一起反秦!」

項羽知道桓楚這類人不能用空話就懾服,只有用實力讓他屈服,因此他先讓四個壯漢去抬鼎,結果大鼎紋絲不動,項羽來到鼎前,單手就把其舉過頭頂,並做到了三起三落,桓楚看呆了,滿口答應合兵反秦的要求。從此項羽舉鼎讓他名揚天下,這不是項羽自己想的,說是被人逼出來的不為過。想想很多時候人的能力就是被逼出來的,而不是養出來的。

秦武王和項羽舉鼎都一樣,只是秦武王做為秦君,不該弄險動搖國本,因此我總是對這段歷史心存疑惑。而項羽則通過舉鼎讓世人知道了自己的威名,讓自己從默默無聞的青年,一步步成為了西楚霸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西方人經常對中國人能夠保留數千年不間斷的歷史的做法感到非常驚訝,這也成為了中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標誌之一。對於這些浩如煙海的史書,有國家編修的、有私人編纂的,但不管如何,這個羣體有一個共有的名稱:史官。

孔子編纂《春秋》,微言大義,以明明德,闡述王道思想。後來的史官,無不有春秋筆法,在史實中弘揚王道,貶抑霸道。

(孔子編纂春秋以明大義)

秦武王和西楚霸王,這兩個人都是天生神力,因此以此自矜,從小就養成了霸蠻的性格。生在戰國亂世,這霸蠻的性格在表面上卻與國家興亡之道有暗合之處。戰國時,國家之間已經無春秋之義,奉行法術詐道,以力服人。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他在見齊宣王時,決口不提齊桓晉文之事,以表明「貴王賤霸」的政治立場。

可是,史官們以《春秋》為師,多是儒者,因此,對秦武王與西楚霸王的行事做派,就有了指摘之處。

(秦惠文王是一代賢君)

武,是一個謚號,歷史上能夠以「武」為謚號的國君一般都是大有為之君,比較有名的漢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可見這秦武王雖然年紀輕,卻不見得是一個頑劣少年。

秦武王在位4年,做了好幾件大事,都符合他的霸蠻氣質。比較有名的是聯越制楚(秦武王這下把越國坑了,本來是雙方約好共擊楚國。結果趕上秦武王去世,秦國內亂,楚國趁機滅越,殺越王無疆),可見其得縱橫之道;息壤之盟(甘茂掛帥攻打韓國重鎮宜陽,是秦國東出第一大戰,河西之戰只是收復失地),可見其識人之明;分設左右丞相,可見其有權謀之道;至於克定叛亂,更是符合其「以武靖邊」性格。因此,秦武王在位的4年,秦國磨刀霍霍,君明臣賢,國力強大,東出以爭天下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秦武王攻取了宜陽,很高興去前線勞軍,回師時路過洛陽。大軍得勝還朝,觀兵於周郊,秦國何時有過這等霸氣?因此秦武王欲效仿楚莊王,問鼎輕重。楚莊王養在深宮,而秦武王以力聞名,因此意圖舉起赤紋龍鼎,大有力抗天下之意。這既符合秦武王以力服人的霸蠻性格,也符合秦國東出的霸道國策。

(秦武王舉鼎是戰國的重要節點)

所以,秦武王舉鼎也就水到渠成,他周邊沒有儒家子弟告誡他「君子不履險地」。秦武王舉鼎身亡,山東諸國彈冠相慶,秦國進入內亂時期,直到公元前295年纔再一次東出。

司馬遷評價秦武王,說「武王有力好戲。」按照儒者記史「微言大義」的傳統來看,這句話是十足的貶義。有力,說明其行的是霸蠻之道;好戲,說明其將國事當做兒戲。至於身死,那就是不尊天道的懲罰了。司馬遷對秦武王的評價不高。

很多人對秦武王的名字感興趣,也因為取名「嬴盪」有諧音「淫蕩」,聽起來就不正經。其實先秦時貴族男子稱氏以別貴賤,女子稱姓以別婚姻。嬴姓,趙氏,名盪。因此他的名字應該是趙盪。

(司馬遷著史)

說說項羽。

項羽也舉鼎,但是他舉的肯定不是赤紋龍鼎,應該是貴族家庭的烹鍋,鼎鑊就是古人們煮飯用的,所謂鐘鳴鼎食之家,意思就是貴族之家,都用鼎來煮飯喫。項羽時九鼎已失傳,因此項羽舉鼎,肯定不會是象徵九州那樣的鼎,而只是一般貴族家庭用的鍋。但是項羽能夠輕鬆舉起來,從此以力聞名,成為軍中的霸王,也足以說明,項羽與秦武王一樣,都是以力服人的霸蠻性格。這種性格最大的特點,即是剛愎自用,好力用強,逞威施暴。

(項王舉鼎)

項羽的這種性格也被用在了軍隊管理和國家施政上,體現出來的即是殘暴不仁。新安坑降、焚燒關中、坑殺義帝、齊地屠城,到處都是破壞。所以,項羽的「霸王」在史家眼裡實在算不得一個好名聲。司馬遷寫史,雖然生氣自己受了刑,給了項羽以悲情英雄的待遇,濃墨重彩。

可是到最後,司馬遷也不得不承認:「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之敗何其速耶?)

儒家寫史,對以力屈人者,向來都不會給什麼好名聲。只是後世的人,越來越爭名奪利,崇尚霸道,乃至於連表面功夫的儒家王道都不願意做了,赤裸裸的對內剝削,對外掠奪,才將「霸王」一詞看成美言。司馬遷就責備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國有崇高的王道政治理想,雖然世人愚鈍,還從來沒有實現過。


因為項羽比較靈活,武王心眼實在

項羽舉鼎的傳說很多,主要集中在院裏的鼎,鎮上的鼎和禹王廟裡的鼎,按照史書記載是「千斤之鼎」,但秦朝的一斤只有253克,所謂千斤也不過二百五十公斤左右,考慮到中國古代文人寫書一貫愛誇張的尿性,項羽舉的鼎,頂破天200公斤左右,

現代舉重105kg級的挺舉記錄是263公斤,從這一點說,項羽雖然強於普通人太多,但沒有脫離人類的範疇。霸王舉鼎像的人鼎比例應該最為接近真實。

秦武王舉的鼎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九州鼎中最大的雍州大鼎。這種鼎已經脫離實用價值,奔著象徵圖騰而去了,所以它造的很大,至於有多大?

參考一下我國國寶,後母戊鼎,高133cm、口長112cm、口寬79.2cm、重832.84kg

作為象徵天下的九州大鼎,至少不會比後母戊差太多,那麼秦武王挑戰的,就是一個至少應該在五百公斤以上的舉重。下面這張圖是一個大力士挑戰486公斤舉重的後果

考慮到秦武王是膝蓋被壓斷,可見雍州大鼎的重量已經突破了人體骨骼強度的承受力,遠遠大於486公斤。他不絕殯而亡,誰絕殯而亡?

這件事告訴我們,裝逼也是有技巧的,像項羽一樣,稍微比別人強點,渲染後意思一下就行了,別跟嬴盪似的,傻了吧唧的真去舉個五百公斤的東西裝逼,雷不劈你都不好意思!


人與人不一樣,鼎與鼎也不一樣,這兩件事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嬴盪與項羽舉鼎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彰顯其勇武。秦國尚武,江東子弟亦不承讓。

在弄清楚兩個人舉鼎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鼎,先秦之鼎的重量大概有多少。

鼎,首先是一種食器,然後纔是一種禮器。它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會,算是青銅禮器裏的重器了。它直接代表了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等等,任何人不得僭越。

秦國作為一方諸侯,享受著諸侯七鼎的待遇,它的鼎的重量沒有天子的鼎重。有意思的是,嬴盪舉鼎並不是在其封地秦國,而是跑到了天子所在地洛陽。

嬴盪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他就是奔著天子九鼎來的。丫平生素愛舉重,看見重的東西比看見親爹還親,尤其是九鼎這種他求之不得的寶物。故而,嬴盪所舉之鼎,應該是最大的那兩隻的其中之一。

那麼,嬴盪所舉之鼎,到底有多重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出土最重的鼎後母戊鼎一共八百多公斤。在西周時期,最重的鼎是在秦國境內發現的淳化大鼎,重226公斤。

想必,226公斤這個重量,嬴盪並沒有舉起來過。更有意思的是,淳化大鼎並沒有任何記載,完全就是丟失在野地裏,孤零零埋在坑中。它的主人到底是誰?這麼大的分量,這麼高的規格,十有八九它的主人就是周天子。

當年周天子落難,舉家搬遷到洛陽時,因走的匆忙,九鼎中最大的那個帶不走了,只好找個地方埋起來,以便日後取回。所以,在洛陽的那個鼎,一定沒有這個重,而後世出土的大克鼎,也才170多公斤,這個纔是嬴盪所舉之鼎。

170多公斤,那麼大的題記,真的是有點難為嬴盪了。丫不僅把鼎舉起來了,還扛在肩上,估計是鼎上的耳朵壓著肩膀太疼,嬴盪喫不住這個疼的勁兒,岔氣了,然後鼎直接掉落把他砸死。

相比之下,項羽這個落魄又落難的貴族,他能有什麼好鼎?我估摸著,也就是大夫五鼎裏最重的那一個,這樣的分量,肯定被嬴盪臨幸過無數次了。

再者說了,舉鼎有何難?我也舉過鼎的,雖然沒有他們的重,但是這事兒也夠我後半輩子吹的。

上圖乃是老夫所舉三足兩耳白金大鼎。


秦漢史中能"扛鼎″的至少有三個人。自秦以下:秦武王,西楚霸王項羽,韓太尉信。《史記》載秦武王"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這麼個胸懷大志的人,站在他爺爺秦孝公,他老爹秦惠王的富強國力上,這"富三代″藐視周室,輕看六國。實在是高志雄圖不在年輕。貪玩劣性尤其難改。他喜歡玩,玩得一般人玩不起。啥不好玩,鍾愛舉鼎。這國君有此愛好,時下猛士如任鄙,烏獲,孟悅就來陪練捧場,捧到點子上都做了大官。某次與孟悅打賭對幹。舉得過頭,停幾秒為勝。孟悅過後,武王扛舉,過了,落下的時候那碩大的鼎砸斷大腿。那時的醫療水平,王室也不怎麼樣。武王拖了幾天,駕崩了,連親生兒子也沒留下一個,讓弟弟昭王來座上承襲。

至於西王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簡單地說,這就是幹大事的本錢和影響力。項羽連年徵戰,東奔西突,南征北戰,縱橫九州。力氣才華都用在"正事"上,用在刀口上,所以與秦武王的在宮中娛樂大不同。

至於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漢六年春上"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邁鞏洛,南迫死葉,東有淮陽,者天下動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御胡,都晉陽",簡單地說,劉邦害怕韓信,把他調到北方邊疆去同匈奴作戰去了。後朝廷猜疑韓王信,遂背叛漢朝,成了擾漢邊疆的先鋒。

這三個大王都厲害,都有"材力",有力氣。這些力氣不用在"正事″上,便無所謂成功。偉人是這樣,小百姓亦如比。玩物傷身,秦武王實在是自找的,若不然就沒弟弟嬴稷什麼事了。


秦武王是國君,國君缺少運動,後宮美女有多,本來體力就不行。而項羽還是年輕小夥子,當時估計都沒有結婚,身強力壯。在身體素質方面,秦武王根本沒辦法與項羽來比。

在秦國歷史上出現國很多短命的君主,比如後來的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一個在位三天一個在位三年,都是身體素質太差了。導致這樣的原因,其實都是運動量少,出門有馬車,下車有攙扶,加上後宮的女人太多,沉迷酒色導致的結果。

把秦武王和項羽來比,真的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一個舉鼎而亡,一個舉鼎成名。說明項羽是「力拔山,氣蓋世」,而秦武王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明明扛不起來,還非要去扛,結果出了問題。


秦武王雖然力大無窮,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但是他也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在位三年間,他重用具有深遠謀略的甘茂,讓在他的統帥下,秦國攻克了韓國的重要城池宜陽,共斬首了六萬韓軍,取得了一場大勝。之後又乘勝追擊,奪取了武遂,當時韓國的國君韓襄王被迫到秦國謝罪求和。

雖然最後因舉鼎而亡但也不失是一位大有作為的國君,如果他能夠長久在位說不定更能加快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

項羽舉鼎成名更多的是因為他以後的成就之高,以比稱託他的偉大形象,當然也有世人誇大的成分在裡面!

兩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卻因為都舉過鼎而聯繫到一起,武王舉鼎而死就被當做失敗者來看顯然是不應該的!

一句話告訴你,舉的不是一個!寡人舉的那可是夏禹王所欽命制代表天下的九鼎之一,龍紋赤鼎!項籍那兔崽子舉的是什麼鼎?能和寡人比麼?要知道,在寡人那個年代,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幾個鼎做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