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歐元的先天缺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被稱為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兩條腿。只有相互協調,這個國家的經濟才能走得穩健,更長遠。在一個經濟區內,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有賴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如果缺少其中一種,或者一種政策乏力,就如同跛腳。對於貨幣政策在經濟中的作用,是在短期內能影響產出,而在長期則是中性的。因此,歐洲央行以價格穩定作為絕對的優先權,促進長期的產出增長不是其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長期來看,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失效,但在短期內,各國仍能夠結合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選擇適當的貨幣政策工具來配合財政政策的執行。

在歐洲央行的成立以及共同貨幣政策的實施之前,原來財政體制下融資風險由各國政府獨自承擔,那時必須考慮自身的承受能力,而在歐元問世之後就轉而依賴其支持,在這種機制激勵下,成員國不再擔心自身的財政政策會對本國貨幣和物價的穩定造成不利影響,所以財政政策會有產生赤字的傾向。通常,一國財政狀況惡化時,其發行國債融資的成本將會上升,這會迫使該國及時鞏固財政,但在歐洲債務危機中,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卻失靈了,比如希臘最先陷入債務危機與其多年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常年超標有關,而歐元卻在一定程度上為這樣不守規矩的赤字國提供了「庇護」。在無法開動印鈔機解決資金來源的情況下,希臘這樣的國家得益於歐元區的低通脹、低利率政策,不用為融資發愁,甚至進一步刺激了過度消費,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巨額財政赤字。並且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陷入危機的國家無法因地制宜地執行貨幣政策,進而無法通過本幣貶值來縮小債務規模和增加本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能通過緊縮財政、增加稅收等壓縮總需求的辦法增加償債資金來源,這使得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由於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周期各不相同,對貨幣政策的要求也不一致,所以難以執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來配合各自的財政政策。在喪失印鈔權之後,歐元區國家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用貨幣政策彌補財政稅收不足的手段。另一方面,削減支出並不能改善財政預算對於這些負債纍纍的國家,增加稅收會降低國民克支配收入,進而降低內需,稅收隨之下降,政府支出越來越少。此外,增加稅收會導致資本外流,投資降低,結果不僅不能增加收入,反而會降低稅收總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消費能力下降、財政緊縮和減少赤字最終不僅不能提高長期的償債能力,反而會使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

總之,歐債危機發生後,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劇烈動蕩,人們對全球經濟再次陷入危機感到擔憂和恐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出招救助陷入危機的國家。但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單純的救助方案並不能成功地解決主權債務的危機,因為債務危機伴隨著大規模的貨幣貶值和債務違約和重組。救助措施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暫時穩定市場的信息,但是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時拮据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因此,最終要解決歐洲債務的問題,還需要建立某種程度的財政聯盟,實現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統一,而這恰恰是歐洲統一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歐元最終的結果,將呈現兩個極端,更加一體化或者像英國脫歐那樣分道揚鑣。

二、歐洲的統一隻是一個夢?

在歐債危機中,歐盟之所以在應對時候一拖再拖,是因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對加盟成員國的債務水平和預算赤字水平都有具體規定,而且也規定了當某個成員國出現債務危機時,其他成員國沒有義務對其進行救助。另外其決策機制導致推行一項存在頗多爭議政策的難度很大,難以達成共識也是一種巨大的溝壑。

與單一國家經濟體不同,歐盟決策機制是兼具國家和超國家特徵的複雜運作過程。成員國雖將部分主權讓渡給歐盟相關機構,但在涉及各國重大切身利益時,仍不可能把更多經濟主權置於超國家機構控制下。以德國為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雖然裁決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合法。但同時裁定未來德國向其他成員國提供援助必須獲得下院預算委員會批准。這將會極大限制德國政府採取危機應對措施的能力和彈性。如果每個成員國的立法機構都對永久性救助機制提出限制條件,從整體上看,歐元區控制危機的能力必然會受到削弱。

由於各國在決策上不統一,任何一個國家的決策都會引起市場的波動,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成為驚弓之鳥。只要有諸如重債國難以兌現減少赤字的承諾、援助國推遲撥付款或成員國評級變動等情況,基本上都會引發市場的恐慌。在歐元區各成員難以達成一致政策的背景下,從短期看,歐洲央行可以擔負起提振市場信心的重任,以購買債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成員國的融資成本。但從長遠看,必須建立統一的財政政策,嚴格遵守財政紀律。之前已經說過,這是解決歐元區先天不足、根治頑疾的不二選擇,但同時意味著成員國需要放棄部分國家主權。拿希臘來說,為了借債,政府不得不實施緊縮財政政策,意味著國內工作機會的減少,稅收的增加讓經濟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但是希臘又必須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才能保證償還巨額外債,進而陷入兩難境地。

希臘政府如同風箱里的耗子一般被夾歐盟和民眾之間,但是目前也只是採取一種被逼妥協的姿態,而並非主動放棄財政主權。萬一哪天領導人扛不住了,希臘不願意繼續忍受對公共服務支出進行大幅削減及增稅來償付國外債權人的時候,就會導致債務違約並重新使用本國貨幣,其銀行體系將崩潰。葡萄牙將緊隨其後,歐元區的資金將撤離各銀行,歐洲央行不得不大規模購入債券以避免危機發生,這將會導致德國等財政強國失去對歐洲央行的信心,進而退出歐元區重新使用本國貨幣。由於得不到來自政府的救助資金,歐洲主要銀行將破產。世界金融市場將迅速崩潰,就如同雷曼兄弟破產時的情形,但這一次各國政府將失去有效應對的能力,會發生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這也是歐元最壞的結局。

而實際上,歐洲諸國都有著深厚的民族主義傳統,歐洲一體化僅僅是表面上的,另一層面卻是碎片化。與1988年相比,現在的歐洲多了16個國家,並且國家內部的分裂趨勢也愈演愈烈,比如法國有科西嘉、德國有巴伐利亞,英國有蘇格蘭獨立等等。因此是不可能完全捏合在一起的,讓充滿獨立自由精神的歐洲小國放棄主權,等於是讓他們做奴隸。例如希臘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再讓一隻德法設計的「木馬」進入城門。於是,理想化的歐元其實只是一種帕累托優化(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企圖融合歐元區各國,但只會導致更深刻的分裂。自打歐元問世,歐元區走向融合就障礙重重,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僅僅是利益——給多少錢,說多少好聽的話。當看到貨幣聯盟對自己有利時,大家都想加入這個聯盟,而當很多國家看到這個聯盟已經沒有油水時,就拿出「不希望放棄部分主權」的幌子來(比如英國脫歐),或者是拿財政政策說事兒,這是歐元區走向分崩離析的根源。

三、走向更加一體化的歐盟

按照上世紀90年代拉美、亞洲地區發生的金融危機的經驗來看,當危機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後,經過一段痛苦的經濟整頓,可能重獲出口競爭力,靠出口維持經常項目平衡,然後恢復資本市場對危機國經濟的信心,重新舉債,恢複發展。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重新啟用自己的貨幣德拉克馬,勢必會導致貨幣大幅貶值,未來一段時間後,匯率可能回歸長期均衡,競爭力會提高,出口會增長,從而增強希臘支付外債的能力。但是,這需要希臘必須能在資本市場上籌到錢,才能夠讓經濟逐漸恢復正常,再談發展。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就意味著違約,其國家信譽會遭受極大損害,繼續在歐洲資本市場上借錢就會難得多。要麼仍然以天價利息去借高利貸,這就重蹈覆轍了,所以希臘不會冒這樣的風險,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苛刻的財政緊縮條件,留在歐元區內。只不過,這更多地是一個政治選擇,而不僅僅是一項經濟選擇。

對於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希臘退不退出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問題。從技術上講,既然希臘人自己願意留在歐元區內並承擔必要的犧牲,再加上希臘經濟規模有限,歐洲央行無限購債行為也基本切斷了希臘危機向其他國家傳染的渠道,因此希臘的危機已經得到了控制,只不過未來如何重組其債務仍然是個難題。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統一。德國、荷蘭等經濟健康的歐洲國家認識到,如果歐元區解體或成員國違約,本國經濟將受重創,因此他們同意退出「歐元區統一債券」,由歐元區17國共同擔保,可以為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提供全面支撐。同時將設立擁有更大權力的歐元區中央財政機構,以確保各國預算赤字維持在可控範圍內。各國同意歐元區所有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支持歐洲大陸的銀行業,而不是由各個國家獨自救助境內經營失敗的金融機構。另外,歐盟的決策機制慢是導致債務危機深化的原因,市場上的投機力量就是趁歐元區決策太慢之機,利用市場時間差賺各國政府救市的錢。另外歐洲央行雖然可以有效緩解債務危機,但要最終解決市場信心的問題,還需要建立起統一的歐元區財政政策,如果能統一財政,那麼其債務水平與償債能力要大大超過美國,歐盟發行的債券將成為世界上最搶手的債券。

隨著債券的發行,支付能力問題也會隨之到來。要對「統一債券」進行償付,則意味著各國需要放棄目前水平不同的主權稅收——這就相當於建立一個大一統的聯邦制國家。這是德國的夢想,也是法國的夢想,但即使是德法兩國,也都不願意將稅收分給別人想用。歐洲這些國家都是民主國家,財政穩健國家的人民不願為鄰國提供補貼,而深陷債務危機國家的人民不願意放棄慷慨的社會福利和工作保護。還有一個由誰來主宰歐元區經濟的問題,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誰想大一統,就要準備戰爭,而且是無休止的戰爭。所以,建立聯邦制的大一統國家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實現起來卻非常難。

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人們發現其設計有不少缺陷,比如只有統一的貨幣政策,而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就造成貨幣政策不可能對強勢的經濟體與弱勢的經濟體都適用。而當強勢個體受益於某種貨幣政策,出口大幅增長,國際收支狀況良好時,弱勢經濟體肯定要出現大幅的逆差。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財政轉移,那麼弱勢的經濟體肯定無法長期維持這種狀態。所以英美的輿論開始批評歐洲統一貨幣的設計者,認為他們不夠聰明。

其實,《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設計者們不是一幫傻子,他們對統一貨幣後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做了預案,可以說他們對今天發生的事情都心知肚明。他們當時預料到,只有統一的貨幣政策,而沒有財政政策,將來勢必會引發危機。但他們認為,歐洲統一的歷史從來都是由危機推動的,沒有危機就沒有歐洲一體化的動力。出現了危機,解決的辦法就是進一步推動一體化,走向統一,建立歐洲合眾國。(感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啊)

被稱為歐洲之父的莫奈在他的回憶錄里對此已經有清楚的說明,也就是說要通過非暴力的手段逐步地、最終建成一個聯盟國家。因此,統一貨幣也必須從這個邏輯上去思考。《馬約》的設計者們是這樣的考慮的:統一貨幣沒有統一財政一定會產生危機,但因為統一貨幣去世沒有退出機制的,解決這個危機的辦法只可能是進一步統一財政。一旦歐元區成員國統一了財政,就會形成一個歐洲國家的基本雛形,後面所有的國家功能的統一隻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

五、尾聲

雖然歐元區的債務危機讓人們擔心歐洲一體化的前景,但是經過數年的磋商、債務重組、貨幣與財政政策並舉,給世人的感覺是歐洲一體化一直是在危機中前進的,一體化、聯邦化往往是克服危機的解決辦法。美國之所以成為聯邦制,也是因為當年獨立後的各州都陷入了債務危機,統一財政是走出債務危機的最好辦法。歐洲發生的事情與當年的美國有些相像之處。

早在18世紀末,華盛頓便預言,歐洲將遵循美國的先例,成立一個歐洲合眾國,歐盟的成立使歐洲向建立聯邦的夢想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但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後,人們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產生了懷疑。如果對「歐洲國家都有著共同命運」達不成共識,歐債危機就無法帶來更層次的一體化。從目前的局勢發展來看,似乎歐洲正步履蹣跚地走在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上。

當然,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只要捧好瓜,然後以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圍觀一下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