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強監管就成為金融業的重要主題之一。

如何理解各項金融監管政策?金融監管政策是無序的嗎?

東方證券分析師潘捷團隊認為,金融監管的思路和脈絡是清晰的。

潘捷團隊認為,金融監管的核心目的是引導資金進入需要支持的產業和企業,配合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和製造業升級。

其一,限制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如加強對銀行同業業務約束,防止銀行監管套利。

其二,防止資金流向違反宏觀調控政策的領域(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及「兩高一剩」等行業)。如加強對錶外業務監管,對委託貸款的資金來源和投向進行嚴格約束。

從分業監管到協同監管:本輪監管的兩個步驟

從節奏上來看,潘捷團隊認為本輪監管以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為標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分業監管,三會各自加強業內監管力度;第二階段是協同監管,去年7月,「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之後一系列政策大都涉及多個部門,進一步搭建整個金融體系的監管框架。

第一階段主要指 2017 年上半年,三會各自加強對業內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風險防控。

在監管第一階段中,對市場影響的最大的是銀監會的「三三四」檢查,其主要制約的是銀行間的同業業務,對近兩年大幅擴張的「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這一同業套利鏈條產生較大衝擊。

監管第一階段整治初見成效, 銀行同業資產和負債均大幅縮減,同業理財驟降。

但監管第一階段仍有不足,表現為同業存單的餘額以及銀行對非銀的負債增速仍維持增長,銀行廣義同業負債(同業負債+同業存單)的規模仍持續增長。銀行和非銀之間的套利模式並未被切斷。

去年7月,「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一行三會從「分業監管」階段逐步進入「協同監管」階段。

中美金融監管的相似之處

潘捷團隊認為,這輪金融監管, 與次貸危機後美國金融全面改革方案《多·弗法案》有相似之處。

從核心上來說,中美的金融監管改革均是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擴大監管範圍和內容,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

具體做法有,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計提要求,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加強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防火牆的設立,加強信息披露與共享,強化對交叉性金融業務的風控,加強對場外交易的標準化、統一化監管。

同時,進一步提高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中美均對貨幣基金的監管進行了改革。

此外,中美均由「分業監管」 走向「協同監管」體制。

本輪監管影響幾何?

首先,本輪監管對銀行表內表外業務都有影響。

潘捷團隊認為,表外資金的去向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部分派生貨幣消滅;部分資金流向代表「剛兌」的貨幣基金,但貨基限制或將進一步加強;部分資金流向類理財類的產品,如保險等;部分資金回歸表內存款。

銀行表內面臨收縮壓力,業務回歸本源。

政策導向引導銀行回歸傳統存貸款業務,對同業類投資實行強監管,銀行廣義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的規模或將進一步收縮,負債端對存款的爭奪預計將加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