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5年前惊心动魄「劫机潮」
2008-03-06 15:41:15来源: 南方周末作者: 吕明合 丁补之 嘉实 王婧

  

  图:大陆方面工作人员正在海峡号底舱对王志华搜身

  王志华被遣返翻过一页历史

  2008年2月28日,中国大陆最后一名在台湾的劫机犯王志华终被遣返。这是一个危险人物——15年前,他利用肥皂和铁丝伪装成「炸弹」,将杭州飞往福州的一架民航飞行器劫持到中国台北。而在1999年他第一次被遣返的行程中,其同伙又成功劫持了押载他们的台湾飞机。

  而在1993年,中国大陆民航共发生劫机事件21起,成功10起,目的地均为台湾。家里闹纠纷的、分房不公的、对政府不满的,怒气都发到了飞机上。安检松懈是一个原因,而台湾当局错误的引导,给劫机犯造成了「只要到了那边,金钱美女要啥有啥」的印象。

  15年后,中国大陆最后一名在台湾的劫机犯王志华终被遣返。

  2008年2月28日正午,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海正北马祖福澳码头,台海两岸一项例行的遣返项目在此交接。一位戴著红帽的老者被台方专车押来,他面色平和,气色尚佳,然须发已白——事实上,他只有51岁。在验明正身后,两名台湾「移民署」人员摘掉了他的手铐、脚镣。被移交给大陆方面后,他又被戴上刑具,随即送上从福州市前来的「海峡号」。

  和一同被遣返的两百多名偷渡者不同,王志华被单独关在底舱一个房间,有专人看守。一位随行记者对王志华的印象是,「挺老,无法将其与劫机犯挂钩」。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在他第一次被台湾遣返回大陆时,他的同伙竟然再次劫持了遣返他的飞机。

  有此前车之鉴,王志华被彻底搜身——细到拿出鞋垫检查鞋底。当天下午4时许,船在福州亭江码头甫一靠岸,王志华即由浙江警方带离。「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王志华。」浙江省公安厅下属的机场公安局一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司法程序将很快启动。    「劫机案中案」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的「劫机案中案」,王志华也许已在9年前被遣返大陆。1993年,劫机前往台湾后,他被台北地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后被减刑。

  1999年,王志华在台湾服刑期满。台湾当局按照两岸协议,决定将其与其他劫机犯一起遣返回大陆。

  本报特约撰稿人在台北采访获悉,1999年2月8日,台湾海基会与警方包租了一架立荣航空DHX8-300(编号B-15237)「劫机犯专机」,将王志华、刘保才、师月波等9名劫机者从台北运往金门,准备于次日在金门办理交接。为确保安全,台湾警政单位安排了二十多名警员随机护送。

  但意外发生了——这架从台北松山机场飞往金门尚义机场的包机飞行途中,杨明德用铁刀片胁持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詹志宏,当时,詹志宏负责统筹协调劫机犯运送与遣返作业。他被铁片划伤了脖子,直至多名警员上前才将杨制服。王志华、林文强、师月波3人也暗藏利器,但未动作。

  台湾警方事后调查,王志华等4人在1998年12月底得知要被遣返回大陆时就已预谋,企图在遭遣返时,「挟持人质,搭船劫船,搭机劫机」,并准备好铁片等工具。

  遣返9名劫机犯的行程因此被延误。除未参与再劫机的另5名劫机犯被先行遣返外,王志华等被重新押回台湾。2000年3月30日,王志华被台北地方法院以触犯民用航空、妨害公务等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二个月。

  服刑期满后的王志华,一直被关押在宜兰收容所内等待遣返。台湾媒体透露,王志华获悉即将被再次遣返的消息后,一度在宜兰收容所内吞食大量治疗高血压药物自杀,所幸抢救得宜并无大碍。但在2月28日被遣返回大陆时,则表现相当平静。    有人以为他已死去    王志华家住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此前为哈尔滨中药四厂工人。劫机或与之在大陆的犯罪有关——哈尔滨市司法机关查实,王任职期间涉嫌贪污公款1.8万余元,并有重大盗窃犯罪嫌疑,后哈尔滨市检察机关已批准逮捕。

  虽然劫机案在家乡曾引起轩然大波,但15年后物是人非,王志华早已为当地人淡忘。由于药厂改制多年,哈尔滨中药四厂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甚至根本不知道王志华曾是这个厂的工人。「这么多年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这个人死了。」王家所在的民主街五委委长岳桂云说。

  岳桂云回忆,劫机事件发生后,时任治保主任的她曾和派出所民警一起,在王志华家「守岗」多天,「怕王家来外人里外沟通」。当时,王家只有王志华时年35岁的妻子和4岁的儿子。「今天中午我刚收到信。」2008年3月4日,王志华之妻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而在1993年后,她就再没有过王志华的消息,甚至丈夫被遣返时再度劫机之事,她也并不知晓。直至浙江警方此次向她发来刑拘通知书,她才第一次知道了丈夫的下落。

  接受采访时,王妻不断咳嗽。她的身体出了不少毛病,3月4日下午因心脏病刚刚输了液。而王志华「失踪」后,儿子小学读完就辍学了,目前,母子二人靠打零工为生——有时候给生产队做农活,有时去作坊帮零工,有时卖些自己屋前地里种的小菜。2003年起,母子俩开始拿「低保」,每月160元。惟一让她安慰的是,并没有来自官方的政治压力。

  按劫机前王志华贪污情节,刑期不过数年。而一朝劫机去台后,而今已过15年,由于两岸政治现状,大陆方面目前并不承认台湾的「司法管辖权」,劫机犯的刑期不能抵消。按此前多起判例,王志华在国内仍将会被判处12年左右的刑期。    十五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时隔十多年,看过王志华照片的浙江省民航管理局前局长罗强仍印象深刻。「高高的,戴个眼镜,比较瘦弱。」1993年劫机发生时,罗强正在民航管理局局长任上,他同时兼任被劫持飞机所隶属的浙江航空公司总经理一职。

  罗强回忆,当年11月8日13∶04,这架隶属原浙江航空公司的「冲八」飞机——5903航班——开始了从杭州到福州的旅程。机场上载有5名机组人员,53名乘客。而即将飞抵福州时,劫机突然发生。

  有关乘务员回忆,「他把自己关到厕所里,手里拿著一只包,以威胁的口气告诉机长,他要去台湾!如不从就引爆。」

  「乘务长对他传达了机长的话,要他不要胡来。此时,乘务长看到他的手在发抖。」罗强说,「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家伙劫持飞机的『炸弹』,不过是纸包肥皂,外面缠点电线。」

  劫机发生后,机长在第一时间向福州地面做了报告,福州立即通知了杭州机场方面。

  「当时我正在杭州笕桥机场开会,第一时间跑到了塔台。」罗强说,「当时,我感到非常突然,脑袋都快空了。」

  在塔台,罗强通过福州方面给机组传话。「告诉他们,保障安全,见机行动。从后来看,机组都非常坚决地贯彻了。」

  罗强立即通知了浙江省有关领导,召集「反劫机」领导小组全体人员作出应急反应。罗强带著一个机组人员坐飞机飞往厦门。这时,机组人员的劝说已失去作用,飞机正被迫按王志华的意愿一点点接近海峡对岸。

  「飞机还没到海峡中线,台湾方面的电台就打开了,一直不断呼叫。」罗强说。飞机最终获许从四千多米的高度下降到台北桃园机场落地。两架台湾战斗机一左一右紧紧跟随,一直监视到飞机落地。

  王志华随即被台湾警方扣留,而机上人员则安然无恙。

  「除了王志华,其他人都要求回来。」罗强说。在与台湾当局的交涉中,5903航班机长提出两点强烈要求:一是保证乘客及机组人员安全,补加燃油后,尽快飞回大陆;二是必须立即遣返劫机犯,以从根本上杜绝劫机犯罪事件。

  台湾当局同意了机组的要求,放行飞机飞回了厦门。劫机发生的当天,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还特意致函台湾海基会,要求台湾有关方面立刻遣返劫机人。

  1993年11月9日19∶31,除王志华被台湾警方扣留外,机上52名旅客和5名机组人员均随机安全返回厦门机场。「大部分旅客在福州的公安部门做了笔录后顺利散去。」罗强说,「飞机由我亲自飞回杭州。浙江省民航局党委连夜和机组人员座谈,了解劫机事件经过及与台湾当局交涉的情况,最终肯定了机组人员的做法。」    什么导致1993「劫机潮」?    王志华制造的这起案件并非个例。1993年前后,中国劫机事件频发,震惊了国际航空界。这一年中国大陆民航共发生劫机事件21起,成功10起,劫机目的地均为台湾。

  「什么原因都有,有犯罪受通缉的,有家里闹纠纷的,个人欲望达不到的,有怒气都发到了飞机上。」罗强说。

  现在看来,劫机频发,和当时的飞机安全防范措施缺失有关。以王志华案为例,当时乘务员已看见王手不停地发抖,却没有引起应有的怀疑。

  「那个乘务长才二十多岁,是浙航首批乘务员。年纪既轻,也没接受过反劫机训练。」罗强说。假如乘务员发现后及时通报机长,机长第一时间报告地面,机组成员慢慢稳住他,当时很有可能反劫机成功。

  地面上的安检程序同样存在隐患。当时的安检措施,宽松得让现在的人可能有点不敢相信,「除了枪支外,什么都可以带,包括水果刀。」

  劫机频发,让中国紧急加强了安保措施。最初是刀具不准带,后来发现饮料也有危险。「买票前要严格审查身份证。当时我们花了很多钱购买了安检设备、X光检查仪还有手提设备,还引进了一批武警组成安检队伍。」

  1995年后,劫机现象基本杜绝。

  而当时两岸的对立气氛也给了劫机者遐想的空间。罗强说,台湾和大陆和则两利,对抗两损的关系,在两岸劫机潮中反映最为直观。

  「当时台湾还在搞策反的舆论宣传。错误的引导,给劫机犯造成了『只要到了那边,金钱美女要啥有啥』的印象。」罗强说。在两岸特殊的情势下,大陆劫机犯曾令台当局欣喜若狂。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沈阳劫机犯卓长仁在台湾获封「反共义士」的闹剧,并先后给予了每人超过750万元台币的「生活费」。

  「劫机是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罗强说,劫机犯卓长仁等在台湾当了英雄,国际舆论一时哗然。

  自1993年至1998年,成功劫持大陆民用航空器去台案件共13件,合计18人。而在2008年2月28日当天,台「行政院陆委会」说,「截至本次遣返后,已全数遣回」。

  历史的一页就此翻过。

  (有关其他劫机犯的资料请见www.infzm.com)  

  两岸学者评点「劫机潮」

  褚静涛: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劫机事件集中发生在1993年,有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是从1988年11月「老兵探亲」开始的,但1991年后才逐渐增多。这时,很多人了解到台湾的生活水平要优于大陆。而当时的偷渡者,无论从水路还是通过空中劫机方式,是基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下,台湾又是所谓「自由世界」,希望过去能得到经济方面的改善。

  在政治方面,从1950年代开始,对于劫机这种方式,两岸最初奖励以物质和名誉,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劫机。后来,在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成为主流,并意识到策反并不符合潮流,从而不再鼓励劫机。但台湾方面的一些做法没有得到改善。

  当时,台湾问题依然处在「谁代表一个中国」的层面上。虽然1990年双方已达成「金门协议」,但是该协议是否适合劫机犯还存在争议。台湾当局认为,按刑法「属地主义」原则,如果不对劫机犯进行处置,即是默认了台湾不具备「司法管辖权」——这会伤害台湾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所以认可对劫机者的处置权利,因而并不遣返劫机犯,但刑罚则相对较轻。

  另外,在对劫机犯的认定上,到底是刑事犯还是政治犯也存在分歧——这种模糊状态客观上滋长了劫机空间。

  但随著劫机事件增多,台湾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另外,台湾海峡宽不过200公里,当被劫飞机靠近,台属战机就要升空应对,台军的空防能力暴露无遗;还有,一些劫机者打著政治避难的幌子,其实是因为在大陆方面触犯刑法,或是对生活现状不满。这些因素开始让台湾方面头疼。

  此间,1993年进行了著名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另外,1995年1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负责人曾就「两岸劫机犯遣返」、「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遣返」两项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文本,但因相关原因未能最终签署。

  1997年,大陆率先遣返一名从台湾劫机前往大陆的劫机者之后,双方类似的遣返逐渐增多,遣返的方式则依照「金门协议」。

  虽然1993年后又发生过几起劫机事件,但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劫机事件再没有出现过。这说明劫机问题也与「台独问题」有关,后者会让人产生即使劫机去台,也会被驱逐的意识。

  现在大陆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政治自由度得到改善,和台湾相比不再有以前的明显差距,人们也不再认为劫机到对岸,就能得到政治、经济上的改善。劫机犯在对岸也不会再得到政治庇护而是代以刑罚,被遣返回大陆后还会受到法律严惩,劫机已得不偿失。

  而王志华作为劫机潮中最后一名劫机犯被遣返,标志著一个时代的终结。

  (褚静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五岳:保安全需构建新合作模式

  早期在两岸未开放交流的特殊情势下,出于意识形态考虑,两岸都曾经鼓励对方的飞行器飞过来。后来,台湾当局对劫机采取「人机分离」的态度——劫机犯留下,飞机和乘客返回大陆。劫机犯仍然会被审判、判刑,但只要几年牢狱结束后,就可以留在台湾生活,不必再被遣返大陆。

  当时劫机的原因是,大陆的一些刑事、经济疑犯抱著劫机到台湾可能会减轻刑罚的侥幸心态。他们虽然有刑事案件在身,但都声称自己受政治迫害,需要政治保护。

  根据台湾「陆委会」统计,自1993年至1998年间大陆地区人员涉嫌劫持民用航空器来台案件共13件,合计18人,台湾方面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1年及2007年将服刑假释之大陆劫机犯遣返大陆。截至本次遣返王志华后,业已全数遣回。

  对于遣返刑事犯,两岸目前仅有1990年签署的《金门协议》,已经显得过时,遣返劫机犯都是特案处理。今天,对于很多犯罪形态的认定和承认都需要相互协商,特别是未来大陆游客将到台湾旅游、两岸航空直航等,都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应尽快就两岸共同打击犯罪议题进行协商,建构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打击犯罪。

  这次遣返最后一名大陆劫机犯在岛内媒体并未受到太多讨论。目前正值台湾大选临近,新闻的关注点都在这方面。此外,遣返大陆劫机犯并未引起岛内人权团体等的反应,这也看出台湾社会对劫机这种犯罪行为是非常不认同的。

  (张五岳为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3060105.asp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