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和負債:簡單地說,資產就是往你口袋送錢的東西;負債就是從你口袋掏錢的東西。

2、學會區分資產和負債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不要怕花錢,關鍵是懂得判斷花錢之後的迴路。多丟回力標,少射穿雲箭,這就是把錢越花越多的智慧。

如果問:你會花錢嗎?

你也許會不屑一顧,花錢誰不會,不就是買買買嘛!

真不是那麼簡單。

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會花錢。他們的錢,會越花越多。不是因為他們花錢的對象,而是因為他們花錢的思維方式——把錢越花越多,就是理財中最重要的一個思維方式——投資的思維方式。

今天我們就講講這種把錢越花越多的投資思維。

從一個概念開始——在理財的第一步,所有人都會先建議你去做一張「資產負債表」,先梳理一下現在的資金狀況。但是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呢?我羅列了一張基本條目:

從資產的角度來看

  • 流動資產:現金、存款、貨幣基金、短期債券、其他短期金融資產
  • 非流動資產:不動產、股票、長期債券、其他長期金融資產
  • 表外資產一一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積攢的人情
  • 從負債的角度來看:

  • 流動負債:信用卡欠款、短期消費貸、股票融資、短期疾病、短期私人借款
  • 非流動負債:房貸、長期私人借款、贍養老人、撫養子女
  • 表外負債:欠下的人情、未來的疾病、未來突發的不利事件
  • 把自己資產負債全部羅列出來,就是資產負債表。跳過這些複雜的條目,簡單來說:

    資產就是往你口袋送錢的東西;負債就是從你口袋掏錢的東西。

    富人思維關心焦點是「資產」,因為資產帶來更多錢,像是回力標,你越是用力扔出去,會越用力飛回來。而窮人思維的關心焦點則是「花錢」或「省錢」,他們會買很多消耗品,甚至是負債。這些錢像射箭,射出去以後再也不會回來,甚至會帶來持續的損失。

    所以,想要錢越花越多,不是要少花錢,而是應該多購入資產,降低負債。多丟回力標,少射穿雲箭。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最大區別——窮人思維的注意力往往會停留在眼前「怕花錢」的短痛之上,所以專註於省錢。他們認為花的錢越少越好,省下來的錢都存起來以防萬一,千萬不要負債。富人思維是對買入資產,毫不猶豫;面對負債,分文必究,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會毫不猶豫購入上十億的股票(資產),卻住在50萬美金的老房子裏,開著並不豪華的老爺車(負債)。

    最常見的窮人思維的例子是家裡的老人。老人經歷過艱苦的年代,所以特別節儉、怕花錢——體檢怕花錢,結果沒及時發現疾病;看病怕花錢,結果病得越來越厲害,最後不得不治。

    舉個例子:我們公司一位諮詢師的母親生病不能動彈,自己卻怎麼都不願意請保姆,因為一個月好幾千,花得心疼。但是她沒有想過,不花錢請保姆,那麼三個孩子就需要輪流請假陪護,損失掉的收益,至少一個月一萬元。

    再比如,我經常遇到有人留言問我——「古典老師你的新書《躍遷》有電子版嗎?」於是,我給他發個購書鏈接。但是他回復,「竟然還要收費,等以後打折再說吧。」這就是一種窮人思維:一本優質的書40元錢左右,而一本真正的好書能帶給你的收益又何止40元?但他為此花了一個晚上去找免費版電子書,甚至等待幾個月去關注打折——這得錯過多少賺錢的機會、學習的時間?

    所以,怕在資產上花錢,反而容易持續負債。

    看到這裡,把錢越花越多的道理似乎清晰了,但為什麼能做到的人這麼少?因為還有一個難點——如何辨別一個東西是資產還是負債?

    我有一個搞建築工程的朋友,他剛買了一輛價值一百多萬的特斯拉M系,當我問他這輛車怎麼樣時,他說,「不錯,但是你沒必要買,因為不值。」我問他,你為啥要買。他說,每次開車去工地談合作,對方會關注他開什麼車,好車有助於他成功簽合同。你看,同樣一輛車,對於他是資產,能帶來更多生意,而對於我則可能是負債。

    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批企業家出國考察,坐飛機上相互打聽:「你們企業養多少人,一年多大收入?」而到了美國,對方的提問都是:「你們客戶是誰?多少人?你們給他們創造什麼價值?」前者關注的是最實際的、能「花」的錢,而後者關注的是未來可能的收益,因為企業最大的資產就是提供多少價值給客戶。

    你看,當你戴上「資產還是負債」這個眼鏡,你的焦點就從花多少錢,轉移到了這些錢花出去到底能帶來正向收益還是負向收益,這就是投資的思維。

    1. 學習

    學習是資產還是負債?取決於能否給你帶來正向現金流。如果你學習有輸出,能夠解決身邊的問題,或者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為團隊中心、社交紅人,你的學習都是投資,值得花更多的錢。而如果學習只是讓你不焦慮,讓你心裡更加舒服,既沒有輸出也沒有增值,再多再好的課程和學習資料,甚至拿到學歷或者證書,也都是一種負債。

    2. 健康

    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其他的所有東西都建構其上,而重大疾病是極其糟糕的負債。在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上增加投入,非常值得。到了30歲以後,可以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如果你還有很多既損害身體健康,還挺花錢的愛好,比如抽煙、酗酒,那就是大負債。

    有數據顯示,中美中產階級花在健康上的投入都是20萬左右,只不過美國人傾向於每年花5000元,而中國人都花在了生命最後的半年。前者是持續投資,而後者是關鍵時刻去還債。

    3. 好的人際

    一定要「重倉」(見下方注釋)優秀、勤奮和懂得回報的人,這些人是人生重大資產。他們成長迅速,懂得回報,如果還年輕,絕對是比股票還要值錢的人生資產,在關鍵時刻要盡全力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

    反過來,我見過很多人經常吹牛皮說,「我有一堆兄弟,四海朋友,誰誰誰都給我面子,平時喫飯一個電話隔著5個環都能出現」,但真的出了事情,這羣朋友跑得比誰都快。這種兄弟、小弟其實都是負債,越少越好。實在是有一些礙於情面不能不去的場合、不得不交的朋友……仔細斟酌一下,儘可能降低甚至放棄這些負債吧。

    4. 父母

    父母在早期是我們的資產,但是父母到了60歲以後,則需要你越來越多的財力和精神支出,於是從資產慢慢變成了負債。做兒女的,自然是要承擔好這個債務,但是一定別忘了幫他們更好地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購買好的保險(如果保險足夠好,能報銷,他們就捨得花錢)、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這在財務上叫優化債務結構。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你則需要照顧好自己,不要成為兒女的負債。

    注釋:重倉是指某基金買入某種股票,投入的資金佔總資金的比例最大。

    當然,人生不僅僅只有財務目標,還要有人生目標。一段寧靜的時光、一份真摯的友誼、一個助人的機會、一段美好的經歷,這些都無法列入資產負債表,卻都是人生的寶貴資產,會列在更大的一張人生資產負債表上。一個事情重要與否,絕對不僅僅只看財務標準。

    區分資產和負債對我們最重大的意義是——不要怕花錢,關鍵是懂得判斷花錢之後的迴路。多丟回力標,少射穿雲箭,這就是把錢越花越多的智慧。

    在電影《1942》裏,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金錢從來不是真正的資產,我們唯一的資產是我們的頭腦。

    今日思考題

    今天你學會了資產和負債的區別,你生命中間有什麼東西是資產,讓你越花越多的?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23 歲到 35 歲該如何實現資產增值?如何不陷入結婚生孩子買房的惡性循環中?」其中,「李艾維」的回答非常精彩,推薦你看一看。(複製下方鏈接至瀏覽器打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44019/answer/28015933

    點擊圖片可收藏在手機裏,也可分享至朋友圈

    首場線下大課來啦

    互聯網時代加劇了兩極分化,只有少數人能獲得影響力和資源從而迅速崛起,一個人想要成為少數人,最關鍵的就是要懂得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

    人生設計的實質就是人生經營戰略設計,就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想要效益最大化,就該把未來的發展都規劃好。

    9月24日,北京,我將用一天時間講講人生設計的5個心法,幫你找到發展方向,get最實用的人生設計方法論。

    同時,課程當天還會有一場「私享晚宴」,專門與私享會學員直接探討你最關心的個人發展話題。僅限8個名額,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跳轉至報名頁面。

    若點擊無法跳轉,請升級至最新版「得到」App。

    推薦工具:

    最後,我給你列了一些做簡易資產負債表的軟體和教程,大家可以使用這些App和教程,做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一定會對你很有好處。

    隨手記理財App :可以建立各類資產戶和負債戶,記錄每筆收支,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

    製作「資產負債表」教程:

    選擇理財記賬App:隨手記、挖財、網易有錢等。然後,在左邊寫下你目前擁有的資產,像是存款、理財、房子、股票等等。(注意,要寫它目前的價格,而不是你買入時的價格。)

    在右邊寫下你的負債,比如房貸、車貸、信用卡債等等。

    然後,用左邊的資產總額減去右邊的負債總額,你就得到了自己的凈資產總額,也叫凈值。

    比如,你目前在北京有一套1000萬的房子,首付300萬,貸款700萬,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資產負債。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你的資產是1000萬,負債是700萬,凈值(資產-負債)是300萬。

    這種做法,是顯示某個時點(比如現在)資產和負債的狀況,屬於存量概念——讓你清晰地瞭解自己在那一個瞬間,擁有多少資產,欠著多少債。

    明日預告:

    明天會講一個稍微深入的話題——我們都希望自己投資很穩健,那麼怎麼讓自己投資穩健地成長呢?明天見。

    今天是古典陪伴你成長的第 320 天,一起加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此內容歸「得到」App獨家專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