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理論之父 C. E. Shannon 曾經提出一個 「信息熵」 的概念,即總信息量與有價值信息的比值。比值越高意味著信息混亂程度越高,人們在單位信息里獲得的價值就越少。70年後,用 「信息熵」 來描述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過載狀況,仍然十分貼切。

互聯網連接萬物的同時,帶來了信息過載的負面效應,成為下一步效率革命的阻路迷霧。如何看待以及解決這個從信息學到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共同難題?你我都需要一個答案。最近,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在知乎「互聯網洞見者」活動上,提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科技使社會進步,但人類個體也在面臨信息過載,怎樣解決這個矛盾?你覺得哪些好的技術和產品能給我們啟發?」

信息過載解決方案背後:人類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張鵬的提問一經發布,便吸引了諸多知乎用戶前來作答,大家身份各異,觀點也極盡多元。例如,知乎法律話題優秀回答者王瑞恩用一個法律界的著名案例,來說明一個觀點:「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再成為區分高下的決定因素;篩選信息的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據相關統計,2015年全球的數據總量就達到了8.6ZB(1ZB=1萬億GB),而且還在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了今天,數據總量應該已經超過20ZB。現在的信息爆炸一方面源自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也在社會層面上改變了信息發布與傳播的模式,人人都是信息源頭和介質,爆發出的信息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降低信息熵。

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對信息進行進一步過濾,提高有價值信息的比例。不同於過去權威信息源的過濾,個體的人工智慧可以為每個不同的用戶定製化過濾。

實際上,通過人工智慧解決信息過載問題本身就是樹立一個新的權威的過程。現代生物學發現,其實人的意志只是在基因和環境作用下生化演算法的產物。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基於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智能將超越傳統人類基因的有機演算法,成為人類的新權威。

如今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速度已經在放緩,人們也逐漸感受到了諸如信息過載這樣多元化帶來的苦惱。重新追求權威是順理成章的。這種趨勢和《未來簡史》中描述的科技崇拜相結合會誕生出新興的科技權威。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科技人文主義主張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輔助人類進化成更為先進的形態。數據主義則認為整個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大型的數據處理系統。由於人類傳統的基因生化演算法在數據處理上的局限性,人類被迫向計算機求助以獲得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最終,人類很可能將用數據權威取代現行的自由權利。

知乎:激發未來思潮,探尋科技邊界

數據主義者認為海量數據處理就是科學的聖杯,它能把所有學科都統一在一個大一統理論之下。但實際上,如果觀察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發展,我們就能發現數據處理能力給這些學科的幫助還不是根本性的。回歸傳統的人文精神也許是科技權威崇拜之外的另一條道路。

這個關於「信息過載」的問題本身就飽含人文追求,它出現在知乎「互聯網洞見者」當中。這體現了從科學到社會,不設邊界,不斷求索的知乎精神。即使是人類可能擁有一個並不光明的未來,但知乎用戶也要尋根究底。這種普羅米修斯般的認真精神和「我思故我在」的求索意識的結合可能正是人工智慧難以企及的。

已創辦8年的知乎用極客精神帶動人文關懷,成為了一頭狂奔的獨角獸。2018年8月,知乎的用戶數突破2億,這意味著知乎已經從問答社區成長為全民化的知識內容平台,走到了大眾主流面前。

但是知乎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在如今的內容領域,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濫用已經使得網路傳播日趨低俗化。知乎則像一股清流,堅持「不以低質內容換流量」。在創始人、CEO周源看來,內容質量和用戶流量之間並不矛盾。做好高質量內容產品的知識分享社區,並在這種傳播理念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技術才是知乎的歸宿。

在海量知識、信息、數據的背後,更有價值的是人們大腦里的經驗、見解和判斷力。如果人類不堅守這些難以被人工智慧複製的人文精神,就很有可能蛻變成大量數據源的集合。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信息過載會是一個威脅人類進步的問題嗎?或許真沒有那麼嚴重。知乎用戶「甄昊元」的觀點可以代表多數人的態度:信息爆炸的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多次,活字印刷術是其中一次,現代新聞體系是一次、無線電技術是第三次、互聯網技術革新則是第四次。每一次信息爆炸,增加的信息都是上一代人類認知中無法處理的,但是人類仍然很有效地應對了這些信息,並且沒有被炸死炸傷。

原因是大家普遍相信,人類大腦的容錯能力、人工智慧技術的效率革命,再加上知乎代表的信息生產與過濾機制,三者融合在一起的能量輸出,足以應對信息過載的負面效應,甚至在未來某天,提出一個真正的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