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專項治理,全國校外培訓機構第一次有了基本的規矩,基本的名冊,基本的秩序,但是,隨着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距離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校外培訓還有很大差距,一些培訓機構違規行爲更加隱蔽,鞏固治理成果、堅決防止反彈任重道遠。”日前在第八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辦公室主任陳東昇說。

  自從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展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已經一年有餘,其間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教育部也印發多份通知部署治理整改工作。當前的治理工作到了哪一步,遇到了哪些難題,今後的治理工作又當有哪些趨勢呢?

  無證無照、安全隱患基本得到管控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指出,校外培訓機構必須經審批取得辦學許可證後,登記取得營業執照,才能開展培訓。已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如不符合設置標準,應當按標準要求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吊銷辦學許可證,終止培訓活動,並依法辦理變更或註銷登記。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2018年的時候有各類培訓機構327家,經過整頓,現存的260家已經全部證照齊全。西安市碑林區教育局職成科科長趙江社介紹,由於教育部門人手不足,該區的整治實施屬地化管理:“屬地化管理最大的好處是,主要工作由熟悉情況的社區和街道辦來做,工商局、公安局、民政局等十四個部門參加。公安局審覈信息,教育局看有沒有辦學資質,工商局看廣告宣傳是不是合法,一套綜合執法下來之後,一個無證機構往往會接到四到五份的整改通知書。”趙江社說。

  在整改過程中,碑林區堵疏結合、分類施策。“一是對無證無照但辦學條件基本達標的機構,包括有證無照,無證無照但辦學條件基本達標的機構,我們簡化流程,無論有沒有工商部門的營業執照,只要沒有辦學許可證我們就認爲是無證經營,但是條件基本達標就很快給批下來。對辦學場地合規但其他條件存在問題的機構,我們會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問題的糾正。有些機構辦學場地合規了,硬件達到了,但在軟件、教材、教師、消防上有問題,我們給時間讓他們整改。對辦學場地不達標,辦學面積不達標,辦學行爲極不規範的我們給予取締。”趙江社介紹。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摸底排查校外培訓機構40.1萬所,存在問題機構27.28萬所,完成整改26.99萬所,完成整改率98.93%。陳東昇說:“在去年無證無照、安全隱患等問題基本得以管控規範的基礎上,2019年,教育部門將嚴格規範學科類培訓管理,使其將培訓着眼點聚焦在實施素質教育上。”

  細化學科培訓治理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分類管理的原則:鼓勵發展以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的培訓,重點規範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爲。雖然已有規定,但據媒體報道,一些機構仍以思維創新、啓智等名義開班,輔導內容也不乏應試的內容。

  如何界定學科培訓?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學科考試和非學科考試要進行分類登記。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主任王烽認爲,有兩個判斷標準:“第一個就是以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作爲基本依據,因爲很多學科類考試沒有國家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是辦不下去的;第二個就是以升學考試爲目標。有這兩個,就可以比較清楚地區分學科考試類的機構。”

  “《意見》提到了學科不能超綱超標,但是各地在治理超綱超標這一塊是最難操作的,也是推進最慢的。”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室副主任王蕊說。培訓機構治理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治理的主要方面,一個是安全隱患,另外一個是對證照的要求,其實最主要是想糾正校外培訓機構學科培訓的超綱等問題。依法規範、分類管理,目的就是把中小學培養興趣愛好創新精神,把以實踐爲目的的培訓機構與學科考試類培訓機構分類進行管理。她建議,實行一套協同治理的長效機制,組建備案審覈的專家隊伍,對具體課程進行評估認證。

  陳東昇表示,治理超綱學、超前學還需要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專項治理以來,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委會等行業組織在政策制定、社會動員、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行業組織繼續多做行業調研摸底、研製監測模型,爲政府決策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合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據北京市教委基礎二處副處長馬可介紹,北京市教育系統從內部發力,釋放學生學習需求。2018年北京市參與課後服務的學生98.25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86.7%,參與課後服務的教師達到8.96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數的75%。“專項治理既要考慮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合理需求,又要堅決治理不合法、不合規的問題。目的是規範發展,通過鼓勵素質拓展類培訓,規範學科類培訓,以及提升學校資源供給的能力和豐富程度,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馬可說。

  “方向比努力重要,培訓有若干方向,但離了兩個軌道寸步難行,一是按培訓自身規律辦事,一是按有關法律和規定辦事。”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坦言,吃透教育規律,研究法律規定,培訓才能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曾天山看來,培訓教育的存在主要是爲了解決教育資源不充分的問題:“學校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爲學生成人奠定基礎。培訓機構則是側重一個方面而提供多樣化選擇。比如有些機構提供馬術課程,這是學校教育資源難以覆蓋的,可以滿足一些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二者是相互補充的關係,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當前校外培訓正逐步走向規範管理、健康發展的道路。合理需求足夠多、服務空間足夠廣闊,培訓機構要加快轉型,堅決不能圍繞應試做文章,而應將重點放在優化教學方法,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服務上,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陳東昇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