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碟中諜》《諜影重重》無法比較誰最好看的原因

來自專欄隨便影評36 人贊了文章

1962年10月5日,第一部《007之諾博士》公映,帥氣特工加長腿美女讓特工電影有了不一樣的氣質。

1996年,《碟中諜》上映,場面宏大,動作驚險,更加註重觀賞性的特工小組誕生。

2002年,《諜影重重》上映,史上最真實特工出現。

從1962年截止2018年,56年的時間內,《007》系列共上映影片24部,《碟中諜》上映6部,《諜影重重》上映5部。這35部系列特工影片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電影體驗。相信大家都各有偏愛,為什麼說無法比較最好看,下面我談談個人看法。

1. 根源時間維度相同,風格不同

我們都知道,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成也時代,敗也時代。電影作為意見表達的媒介之一也是不可避免。

《007》

英國小說家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在1953年至1964年間,以自己的間諜經驗創作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11部,1962年第一部《007》被搬上銀幕。

19世紀60年代,世界大格局處於「冷戰」中期,而不管是歐美還是亞洲各國,都處於動蕩之中。尤其歐美「垮掉的一代」正處於「反」的高潮之中,反對一切既有教條,女權,人權,時尚,藥物和性便興起與此。這一時代也被稱為「時髦放縱的六十年代」。而英國就是當時音樂和時尚的中心。

因此,當一個英倫範十足的帥氣特工,和一個高挑貌美的美女聯合執行任務,再配上高科技的特工產品,衣著時尚而考究,就連座駕也引領著潮流時,一股別樣的風氣打開了觀眾的眼界。有別於為了政治宣傳的安撫電影,有別於陳詞濫調的慰藉電影,英國特工和他身上的潮流一起昭示著英國的貴族地位。而這種優雅的氣質和時尚風格在後續的系列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據說,第一部《007》中,邦女郎身穿泳衣出現在鏡頭裡時,已經是當時社會的最大容忍尺度。

《碟中諜》

《碟中諜》電影雖然是1996年首次搬上銀幕,但來源於1966年美國CBS電視臺播出的同名電視劇。電視劇也是19世紀60年代製作,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但原電視劇中的設定被電影延續至今:接取的任務來自於錄音帶中的聲音,小組團隊作戰,分工明確,每次執行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美國經濟領先,出現了全球化,信息化,提出了「新經濟」的概念,通俗來講,有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產業。

而《碟中諜》電影中,我們便發現了很多凸顯美國優勢的特色:挑戰高技術難度的動作場面,領先的高科技間諜產品,先進的科技工具,IMF小組也可以去其他國家執行任務,雖然每次都拯救世界,但每次所爭奪的東西無非都是高精尖的生化或者軍工產品。

從片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及每次全球到處救火的使命感,不難看出美國藉以表達自身世界領袖的意圖。

《諜影重重》

很巧其實也有必然性地,《諜影重重》電影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羅伯特·魯德魯姆創作於冷戰期間的同名原著。同樣,原作曾經在1988年拍攝成電視劇上演。

羅伯特·魯德魯姆是現代國際驚悚小說之父,開創了「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架構,無疑這一點對後來不管是文學還是影視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作者擅長的是複雜的國際政治勢力,嚴謹的歷史文化資料考證和神祕精準的間諜行動。這些優點,都充分地出現在後來的電影中。

而原作誕生的背景也是在冷戰時期,可以參考上面的介紹。在當時戰後舊思想的保守,新思想的叛逆衝撞下,作者能讓伯恩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來追尋「自己」,這是一個超前的設定,即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有別於邦德的貴氣,區別於伊森的花樣,伯恩是最不帥,最接地氣的特工,而他所做的事情,重新找回自己,認識自我,帶著巨大的神祕感,也帶動著觀眾對社會和世界的解讀,風格鮮明。

綜上所述,三部系列的根源,都源自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和二戰後經濟飛速發展下,人們對自身的思考,思想的變化,以及國家的政治立場影響。在這一時間維度上,它們的根源是同時期的,但每個系列的風格迥然不同,並且,這個風格一直被後續的系列作品延續。

2. 「間諜」和「動作」風格不同

《007》系列的間諜戲份也透著高貴和優雅。邦德通常以迷人的氣質百分百地俘獲美女身心,一起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期間雖然會經歷危險,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而且這個過程優雅中透著美學。

在動作戲方面,邦德的動作戲最不動作,當然,要看大家怎麼對動作戲定義。當一個優雅的人打鬥時肯定不會動作難看,這一點就將真實性隔絕在外,所以,邦德的動作戲在於凸顯主角的優雅氣質,其次纔是能力。

《碟中諜》系列的間諜戲份多以故事性的反轉為主。同樣是拯救世界,但伊森是小組作戰,分工配合,面對的敵人不僅有外國勢力,還有本國組織。但故事性並不是系列影片的重點。

動作戲份纔是本部系列的彩頭。伊森就像一個挑戰極限的狂魔,不斷地挑戰各種極限。不管是懸崖峭壁,還是飛機,跳樓,這種打鬥一般但場面宏大,觀感刺激強烈,能讓觀眾瞬間燃爆的搭配,更加凸顯了伊森的牛逼,也更明顯地區別於邦德動不動的轟隆爆炸,當然,更彰顯了投資充足。

《諜影重重》系列的間諜戲份更多的是服務於主線,動作戲也是。但主線並不是牛逼主角拯救世界,而是一個失憶特工找回自我。失憶之前,他是一個一腔為國效命的熱血士兵,接受訓練,殺人,拿愛國來說服自己。而當他失憶後,慢慢揭開身份,揭露組織嘴臉的時候,思想上的碰撞和想回歸普通人而不能的艱難,更接地氣,也更能引起思考。

本部系列的動作設計開啟了歐美電影動作的新里程。在此之前,中國武指尤其袁和平的武指在好萊塢很喫香,《非常人販》《黑客帝國》《殺死比爾》等都深受影響。但《諜影重重》採用手提攝影,快速剪輯形成的打鬥畫面讓全世界驚艷無比,之後,好萊塢動作擺脫了中國武指的影響,有了新的變化。

單從影片來看,作為殺手,伯恩的動作戲完全符合人設,招式以殺敵為主,簡單直接暴力,這種快速更加加劇了緊張感,加上本身劇情的神祕和緊張,對觀眾更有吸引力。

3. 感官體驗和表達不同

《007》的感官體驗重點在於英倫範兒的瀟灑和時尚秀。《碟中諜》的感官刺激重點在於伊森挑戰極限。

關於表達,《007》和《碟中諜》一樣,拯救世界,都是賦予了本國世界大哥的形象。只不過,一個是舊時代的大陸霸主,一個是新時代的國際霸主。

《諜影重重》的感官體驗在於劇情緊湊和氣氛的緊張,觀眾和主角一樣未知,一起揭開謎題,而觀眾對伯恩的同情和期望會更加劇伯恩遭受痛苦時,觀眾自己的情感體驗變化。

當伯恩追求找尋自我的時候,某些方面類似於「尋根文化」,也是一次重新自我認知,當知道自己身份時,要完成的是一次自我救贖。伯恩關心的是保護,不再殺戮,而組織給予的是壓迫,讓他回歸殺手本身。政治對於士兵的摧殘,人性對人性的摧殘,政治到底是服務民眾還是奴役民眾,等等,可以有很多解讀。在這一點,它優秀與前兩個系列。

總體而言,在以上三點比較下,這三部特工電影從系列整體無法比較出誰最好。它們各有不同,各有優點,但在個人心中,應有高低之分。單從電影本身來講,我更喜歡《諜影重重》。

它們都有兩個個共同點,就是演員很努力,系列越拍,電影質量越不盡人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