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今回头再看这长达14年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真的处于危如累卵的状态。14年的抗战不仅仅要抵御日本鬼子,天灾也是不断。在抗战爆发前和即将结束时,各发生一次大旱灾,致使人口锐减,民不聊生。战争年代,这样的天灾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无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

旱灾情形

一、抗战爆发前的陕西大旱灾

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结束,共14年。1931年往前推10年,早在1920年~1921年就已经有发生一次大旱灾,华北大旱灾造成超过80万人丧生,3000多万饥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旱灾

人们对华北大旱灾还心有余悸,又一波旱灾接踵而来,加之军阀混战,苦不堪言。这次大旱灾始于1928年,持续到1930年,部分地区持续到1932年,范围遍及华北、西北、西南10余省,以陕西、甘肃为中心。旷日持久的干旱,致使田野变成荒丘,生灵化作白骨,出现蝗灾、疫情等并发。

西北重灾区触目惊心,有一位亲见当时惨象的传教士形容当时的景象是「活地狱」。陕西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有300多万人,流离失所的超过600万人,加起来占当时陕西省70%人口。而甘肃死亡人数达到50万人,同样庄稼颗粒无收。

旱灾时逃难灾民

对于此次大旱灾,美国记者斯诺曾写下笔记:中国西北,我目睹数以千计的儿童死于饥荒。。。。一切生长的东西,仿佛被火山岩浆一扫而光。树木树皮脱落,正在枯死,村落归于死寂。

据记载,此次旱灾全国受灾人口将近1.2亿,难民约5000万,死亡人数达到1000万。而此时各路军阀正忙于争权夺利,没有实质性的进行赈灾。

大旱灾时逃难灾民

二、抗战结束前的南北大旱灾

南北大旱灾始于1941年,1942年到1943年间灾害达到极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抗日战争局面极端严峻的时期,真正的内忧外患,多灾多难。这次大旱灾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两岸,南至湖南,北至北京、东接大海、西到甘肃。并且部分地区干旱持续到1945年抗战结束。

逃难时灾民

据调查,地处中原的河南,全省有1000万人成为饥民,接近300万人死于饥饿。而这一数字甚至超高1875年的丁戊奇荒时河南损失人口数。这次旱灾也使得河南灾民在花园口决堤后第二次大迁徙。1944年1月17日《大公报》刊载描述,「哀鸿遍野、饿殍载道」的情形已经过去,此处已经是「百余里人烟绝迹」,成为一片无人区。

除了中心区河南,南方的广东地区也受灾严重,全省面临饥荒,灾民无数,仅当时陆丰地区就有10万人饿死。一南一北均出现大量灾民,很多人死于这场天灾。

大旱灾灾民

20世纪内发生的世界十大严重自然灾害中,有一半都是旱灾,次数高达5次,而发生在中国的有3次。这3次就是上文提到的1920年华北大旱灾、1928年开始的陕西大旱灾和1941年开始的南北大旱灾。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经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300~700万人死于饥饿。此言并非毫无根据,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中华民族面临战争、天灾,真的是一段危险时段。此刻我们看非洲战乱地区难民,与抗战时期的中国何其相似。

你的赞赏是我坚持原创的动力

赞赏共 0 人赞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