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過年還算有些「年味兒」,這是因為有大批返鄉的親人回家團圓。

而今,北京是往世界大都會發展方向的城市,八百多年的古都不過是惟一留下的盧溝橋而已,其它人文建築也不過是就那麼幾個慘淡裝修過的景點兒,生活在京城的人羣從幾輩子的居住區離開成為五環外的邊緣移民,而市中心綻放出中西合璧新鮮過年景象不斷的衝擊著人們,也改變著逐漸被邊緣化的老北京人羣……

且不言鞭炮如何死灰復燃,就是想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匯聚一起,歸結這個喫個團圓飯的機會卻還要進飯店,這是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的表現嗎?其因果應是居住環境的改變,居民拆遷出市中心的緣故吧。與此同時親情以及共同參與過年的禮俗卻少了許多!這是為什麼呢?安居在市區的新北京人又是如何順應舊俗,把原有的風俗取捨改變成新俗呢?歸根結底還是生活在北京城的老人們有著不欺生的好傳統,使得無論那裡的外省人到北京都可以為所欲為,盡情地在自己的生活習慣中借鑒推動著更新的生活習俗。因此,如今這個年月兒的風俗習是那句古話兒:「苟日新,日日新!」

置辦年貨

舊時北京一進臘月的鬧市便擁擠不堪,西城的西單、西四、白塔寺、護國寺,東城的隆福寺、鼓樓、東安市場是最大的年貨市場,還有自東直門一直向西的北新橋、交道口、鼓樓東大街都是最熱鬧的年貨攤。縱向街道由西單往西一直到西四、新街口,東單、燈市口、東四也都是商業最為發達區域,寬街到交道口,地安門到鼓樓,這些地方除了浮攤小販還有固定商鋪招攬年貨生意。外城的崇文門外花市,磁器口到蒜市口,前門外一直到天橋,珠市口到騾馬市,菜市口、報國寺等處也有商鋪和臨時的浮攤兒,琉璃廠的廠甸、火神廟還以經營圖書、古玩、珠寶等著稱。

臘月的稱號是因為在一年之末的這個月祭祀時要醃肉祭祀,因此稱這個月為「臘月」,此時唯有梅花盛開,因此也有「臘梅」的名稱。春節是一系列的家祭活動最高峯時期,之所以要置辦年貨就是在初一到初五的這幾天各個商鋪不營業,因此要把一週所用之物置辦齊整,這些東西都是與祭祀有關係。

如今的年貨就是圍繞一個字的「喫」,不是最近的網路語言把好喫的人叫做「喫貨」嗎!雖不與年貨有關,但這個「貨」字也夠人遐想出其深刻含義。過去採辦年貨多祭祀的必須用品,此時的香蠟鋪會迎來一年中的最紅火時期。地安門的「金驢記」香蠟鋪是北京最著名的香蠟鋪,我曾與其後人牛家瑤先生談起過他家的情況,說每逢過年時他家的生意不知有多麼紅火,看著他的表情總有一種自豪感,可惜的是剛到1950年臘月就被迫歇業啦!其原因不言而喻,移風易俗的新朝是不能允許封建迷信存在,而香蠟鋪這個為祭祀而設置的民俗行業自然不能生存啦!

門神以唐朝名將尉遲敬德與叔寶秦瓊為最後的定製

臘月初八是送信兒的臘八兒粥,自此時就要準備掃房祭竈的諸相祭祀。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竈開始設擺供桌開始,到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則是祭祀最頻繁之時。在《春明採風志》載:「凡年終應用之物,入臘,漸次街市設攤結棚……門神、掛錢、字畫、對聯、佛花、鞭炮、蜜供、元宵、魚蝦……風箏、紙牌、走馬燈、拈圓棋、江米人、太平鼓、童玩之物,買辦一切,謂之忙年。

年菜供品

北京城舊時的範圍不大,但是南北城的風俗卻有所不同。一般是北城好鋪張、講排場,南城多是會館文化,既細膩又含蓄,平民們則是帶有關廂農耕文化的習慣。清代的北京城區滿、蒙、漢三族旗人與南方人和京畿四處的北方人五方雜居,各種風俗的交融就體現在不同風俗的祭祀中。因此像什麼鹿肉、江魚、榛子、松子、幹香菇、幹猴頭、松蘑、關東糖等都是來自東北關外的關東貨,這些客商們都在朝陽門外的關東店兒批發這些貨物,久而久之這裡便有「關東店兒」地名。祭祀菜品中必要的水磨年糕、糖年糕、冬筍、玉蘭片之類屬於江南,必須在前門外或菜市口等地批發的才地道,其它如瓷器、南紙、竹器、漆器等亦是如此。

關於年菜也是有講究的,總結起來是:雞魚豬羊肉,海蜇、大蝦錢兒,素鹹食、豆醬、酥魚、甜醬瓜兒。晾肉劈兒、排骨、魚凍兒、鹵煮雞什件兒,芥末墩兒、酥海帶、甜菜是炸棗兒扦兒。這都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一般人家必備的菜餚,在這幾天裏婦女不拿刀鏟做新菜,只是將年前制好的菜餚加熱而已。年菜必須要在除夕前準備好,製作年菜的材料也必須是隔年的「年貨」。府邸、宅門兒的年菜由葷素兩大類構成,葷菜除各種新鮮肉類、山野珍味、軟炸食品外還有山雞絲炒醬瓜絲、肉丁炒鹹黃瓜丁、肉絲炒幹佛手絲等葷鹹食。貧民過年必備的應景菜和富貴人家應上的四碟年菜相同,這些年菜就是生活條件再差的北京人家也能對付著做出來,這四樣是:芥末墩兒,炒醬瓜丁,豆豉炒豆腐,豆兒醬。除了這四樣小菜以外,其它的年菜就有什麼上什麼了。

如果說春節的主題是祭祀,其實就是人羣家族之間的情感問題。情感與親人的情誼還要有一部分寄託於信仰,舊時北京城區與近郊開放的廟會多達五十個。從此種商業與信仰有關便可以看出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且還是異彩紛呈的信仰。在這五十個開放的廟會中有三十四個道教廟宇,在這十六個佛教廟會中,有些還是名為佛教廟宇實為道教的廟會。在這些廟會中出售祭祀用品也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線香、錫箔、門神圖、竈王馬兒以及供佛的紙花和上供的月餅、蜜供等。如今能看見自己寫的對聯或是門神就算不得了啦!天津楊柳青木板水印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門神年畫,一般家庭在福、祿、壽、喜、財諸神像前供品羅列五六層,幾乎在春節期間每日祭拜香火不斷。

祭祀品種中的「百分」神馬兒最為重要,如今在雍和宮附近的佛教用品店中卻難得一見。這是一張印有天地三界諸神諸佛法相的神馬兒,臘月除夕的大年夜迎接諸神下界,就是這張「百分」的力量才能接神。家中有佛堂自然順理成章的祭祀,要是沒有佛堂的在院中放上錢糧盆和天地桌,上面擺各種錢糧黃錢、千張以及百分神馬兒。為了生財還要在桌上供上自己行業的勞動工具,瓦匠擺上瓦刀、生意人擺上算盤賬本等……除夕的子時一到便開始接神,主祭者就是家中最高輩分的家長,怹把敬神錢糧焚化,再把百分神馬兒從供桌上請下,放到錢糧盆中燒盡並點燃引著鞭炮。

無極之年

1950年以後,北京春節的風俗驟然變化,特別是在1957年以後的春節。街道家委會要求各家各戶要用「艱苦樸素,改造自己的世界觀」過春節,在大年除夕演出或播放歌劇《白毛女》成為春節必要的標準節目。此時還要求文藝工作者們對春節的習俗批判,揭露舊社會的惡俗倡導簡樸過春節移風易俗。老舍在《北京的春節》描寫道:「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臘紙馬兒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大家勞動終歲,也應當快樂的過年。」從這段話裏我們有一種無奈,或許在任何歷史事實面前都難以回答。在「文革」中的春節簡直就是一段煎熬的長夜,有時連鞭炮都是按照人口限制出售的,其它生活必需品就不用說有多麼緊張啦!

1978年以後的春節傳統過年習俗逐漸鬆動,此時舊俗革除已久不但沒有恢復到位反而由打著民俗旗號的策劃者們瞎出主意,結果舉辦了諸多沒有廟的「廟會」活動,這一偽民俗卻成為北京經典過春節的代表風俗啦!

1980年以後的電視春晚儼然成為全國性的新年民俗,大年夜除了喫喝就是圍著電視節目看熱鬧,除了開心逗樂兒就是歌曲、魔術,挺好的大年春節就這麼著稀里糊塗地過去啦。因此,近年來北京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家庭祭祖儀式風俗的取消是沒有年味兒的根源!而今的春節只剩喫喝玩樂,在如今物質豐富的今天喫喝玩樂也不一定非要留在在春節呀?可是呢?我們普通的平民們房屋一間、地無一壟,雖有物權法存在卻不能從祖上承襲產業,我想當今沒有祭祀的必要亦不為過。

現在,廟會策劃者們搞了什麼傳統儀式和仿古表演,許多大城市的寺廟在臘八兒節恢復施粥,但這些並沒有建立在虔誠信仰以及自然成俗的基礎上,料應是試圖吸引公眾作秀出風頭而已。

如今購買年貨網購又成了新時尚,超市為了招攬生意把傢具、電器等歸納到年貨做廣告真是豈有此理!過去「年貨」的定義應該是初一到破五基本沒有商鋪開店,因此要提前準備生活用品與禮品。再有就是在除夕守歲就是度過「年」,而年是個不吉祥的聖獸,因此纔有大年初一新見面就要拜年一說。既不能早拜,也不能晚拜,必須要在年前貯備上供的食品,過年後食用的祭品稱之為「年貨」。宗教廟宇也趕著過年準備年貨,並且在廟口舍粥念經祈福消災,在年前貯備的供品食物也稱之為「年貨」。

無祭年貨

春聯也應該也在年貨之列,當時稱之為「書春」。寫春聯多是私塾的老先生,他們一進臘月就找好合適的商鋪請求在門前設攤,通常不會收費只是為此商鋪寫幾幅春聯代替筆潤罷啦。攤位多是在陽光充足避風的地方,支上桌子擺放文房四寶以及牛角片製作的裁刀,再把不同尺寸的大紅紙裁好,還要有個招子或是在桌前寫上「書春」、「換鵝」、「點染年華」、「翰墨結緣」、「借紙學書」等文眼招牌。北京的春聯攤子最集中的在鼓樓以及東四、西單一帶,前門大街、琉璃廠的南紙店前也有不少。春聯的內容很豐富,但最重要的是以俗為俗,春聯撰寫的不宜太文雅或是乖張。東西城的平民人家雖然生活平平,大多追求書法清秀、詞義文雅的對子,一般是:「一榻清風書葉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以及「光前須種書中粟,祿後還耕心裡田」。在關廂以及廟會等處書寫對聯是為了迎合進城辦年貨的農民以及手工業者,以「抬頭見喜」、「立春大吉」、「肥豬拱門」、「人壽年豐」等一類俚俗熱鬧的文辭大受歡迎。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私塾的老師率領學生書寫對聯,還有人專門喜歡用小孩兒寫的對聯,這也是意味著生機盎然。

聽說今年中央臺春節聯歡晚會搞得新創作很為難,四下堅固的文藝政策以及層層審批的麻煩,使得有些節目拍攝後還不能通過播出,這應該是年年要出新的結果吧。其實,年年的春節習俗都會有著微妙的變化,這就是傳媒大發展後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越來越淡化的必然!此時方知《道德經》中的:「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社會風俗的發展規律是誰都不可阻止的,我們心中的年味兒何時回歸亦是周而復始,恐怕只有回到中國原來的那種農業社會才會找回原來年味兒的那份情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