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宣州詩歌的意義和內容

——兼論唐代宣州地域詩史

計 熠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8期

摘要:

“宣城重鎮,陪京之南,制天險之津樑,據三楚之襟帶”,歷代遷客騷人皆因其境內山川秀美而吟詠不輟,斯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美譽。盛唐時中國國力達到封建時代的巔峯,而宣州亦隨着南方經濟的逐步開發,成爲當時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這一階段來宣遊歷的李白等唐詩大家和宛陵本土的詩人羣體共同鑄就了當時宣州詩歌的輝煌。此一時期是宣州地域詩史研究上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對後世宣州詩歌影響深遠。

關鍵詞:

盛唐宣州詩歌 宣州地域詩史 謝脁 李白 杜牧 詩風

李白與其留寓宣州期間的創作

談到盛唐宣州詩歌,就決不能不提李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人士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這位一生命運多舛的詩仙,不僅因其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神來之筆流芳百世,同時也因他與宣城結下的不解宿緣,讓宛陵這座千年古城成爲後世遷客騷人尋覓太白遺蹤的人文勝地。

李白在整個盛唐宣州詩歌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他決定了盛唐宣州詩歌的文學價值和發展方向。前面已經提到,盛唐時代宣州經濟較初唐繼續發展,人文日盛,但從前文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盛唐宣州詩歌,無論是詩人還是詩作的數量,和前面的初唐時期相比,都沒有一個大的飛躍,和晚唐相比,還要遜色許多。初唐時期與宣州有關的詩歌僅9首,盛唐時也不過才30首,而晚唐時卻達到了63首之多。盛唐宣州詩人數量也僅比初唐多出6位詩人,晚唐宣州詩人則達到了28位。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宣州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這點其實是和整個江南經濟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一致的。包括宣州在內的江南經濟雖然終唐之世均呈上升趨勢,但其在盛唐伊始經濟剛開始起飛時,尚不能和北方黃河流域相伯仲。由於此時江南作爲國家經濟中心的地位尚未確立下來,同期文化的發展就沒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基礎作支撐,就很難完全跟上江南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樣一來,江南地區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迅速騰飛相比就略顯滯後。中唐以後,國家的經濟中心迅速南移,江南以絕對的優勢奠定了作爲中國經濟中心的地位,自此,在穩固的經濟基礎、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重視文教的傳統等一系列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宣州在內的江南文化纔有了一個空前的大發展,這一趨勢無論是從中唐以後江南各地詩人數量還是詩作數目的迅速增長中都能夠明顯的看出來。這樣一來,我們對於盛唐時期宣州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詩人詩歌數量的相對稀少所呈現出的不均衡狀態,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李白這個天才的到來,就不可避免的使得同一時期宣州本地爲數不多的詩人詩作相形見絀,那麼讓李白一人來代表整個盛唐宣州詩歌的最高水平也就無可厚非了。

李白自天寶十二年(754)在求仕不得的憂慮處境中首度來宣,自此,至詩人仙逝採石(762)的十年內,他在宣州這塊鍾靈雋秀的土地上共留下約52首詩歌(包括宣州治所在地宣城縣及附近的轄縣如涇縣、當塗、南陵等),這其中不少是李白的傳世佳作。

李白在宣所做的詩歌大致可分爲獻贈詩、寫景詩、抒情詩、敘事詩、悼亡詩和樂府詩六類,這其中以獻贈詩爲主。下表是在全唐詩中搜索到的李白在宣州留下的詩歌及其分類,其中李白在宣州州治所在地宣城縣所作的約28首,在其他宣州下轄縣內所做的詩歌約24首。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在宣所作的詩歌中,獻贈詩佔了極大的比重,寫景詩數量也比較可觀,抒情詩則寫得相對較少,不過這其中他在宣城所作的悼亡類的抒情詩倒是值得一提,因爲這在李白的傳世詩歌中並不多見,頗惹人注目。太白在宣的敘事詩表現平平,倒是其留下的兩首歌行讓人耳目一新,其中以《陪侍御叔華登樓歌》爲代表,淋漓盡致的展現出詩仙的奔逸灑脫之情。

由於宣州是當時江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諸多機構均設置在州治所在地宣城縣。宣城既是宣州和宣城縣的治所,同時還有管理幾個州的宣歙觀察使的治所,因此在這些機構的幕府中謀生的文人也非常多,如晚唐的杜牧和許渾均曾在宣州幕府供職。由於當時的許多詩人都是幕府僚屬或者與幕府有一定聯繫,因此這些詩人都有詩作獻贈各級行政官員,以求得到賞識和重用,或是對其表示感激之情。

但是李白作獻贈詩的目的顯然不是“摧眉折腰事權貴”,也不是表示對大小官員的感恩戴德之情。他的獻贈詩多爲寄贈官宦朋友、送別友人或者是唱和之作,表現了他以文會友、暢遊山水的快樂之情以及與親友別離的相思之感,而絕無阿諛諂媚之作。他首次來宣,就風塵僕僕的和宣城宇文太守、堂弟李昭遊覽了他魂牽夢縈的敬亭山,並與靈源寺仲浚大師交上朋友,詩文相贈,同寫敬亭之美,他在《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遊因有此贈》寫到 “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冰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在《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中稱讚:“敬亭白雲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詩人以簡明俏麗的句子,飽含感情墨水,爲我們勾勒出一幅妙趣天成的山水畫。

他在和宇文太守、崔侍御同遊敬亭後,心情倍感輕快,因此他在《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寫道“時遊敬亭上,閒聽松風眠。或弄宛溪月,虛舟信洄沿。”在《遊敬亭寄崔侍御》中寫道“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向同在宣城客居的遊人崔侍御表白自己尋蹤懷古的情趣,把詩人對宛陵山水的無比熱愛之情表現得無以復加。

至於李白的獻贈詩中表現朋友之間真摯友情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贈汪倫》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爲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宣城友人的厚待,敬亭山的靈秀,使李白暫時忘卻了自己仕途的不快,把全部的身心寄興於宛陵的山水中,心情舒暢,這時他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這在他來宣初期的寫景詩中充分表現了出來,如《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詩風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田園一派。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各種愁緒依然在他心頭縈繞,這種寂寞而又無奈的心情集中體現在《獨坐敬亭山》一詩中,“衆 鳥 高 飛 盡,孤 雲 獨 去 閒。相 看 兩 不 厭,只 有 敬 亭 山。” 這是一首寫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獨坐時的寂寞心情與寂靜的山景突然冥會,感受到與自然親近的溫暖,人與山剎那間靈性相通、渾然一體了。詩人將這種心領神會的感受信口說出,彷彿毫不費力,但是在相看兩不厭的人與山的冥會中,似有未曾說出的且不必說的無限情思在其中。⑾這時候景不再僅僅是景,而是和作者的思緒渾然一體了,所謂“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這首詩和前面單純的寫景詩相比,層次又高了許多。

李白在宣城所寫的抒情詩的亮點則是 《哭宣城善釀紀叟》和《宣城哭蔣徴君華》這兩首悼亡題材的抒情詩。縱觀李白一生,其傳世的悼亡詩只有6首(《哭晁卿衡》、《自溧水道哭王炎》組詩三首和上述兩首),而其中居然有兩首系在宣城所作。後世學者皆知太白系性情豪放之人,其詩作多充斥大丈夫之風雷之氣,而他又如何肯似小女子所爲,將自己掩袖長涕之情景再現於卷集之中呢?箇中緣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這兩首詩作於李白五十九歲那年,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爆發,兵革四起。此時李白卻因爲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兵敗被流放到夜郎。本詩就是李白遇赦後最後一次來宣城時所作的。當詩仙再度踏上宛陵的土地時,曾和他相伴遊玩的宇文太守和李昭長史都已經不在了,新任刺史季廣琛情愫較之二人相去甚遠。詩人感慨之極,想到了當年盛情款待他的友人---閒居在敬亭山下的蔣徴華,可惜天不佑人,他已作古西去了。詩人回想當年他熱情招待自己的場景,熱淚不住奪眶而出,“敬亭埋玉樹,知是蔣徴君。安得相如草,空餘封禪文。池臺空有月,詞賦舊凌雲。獨掛延陵劍,千秋在古墳。” (《宣城哭蔣徴君華》),不單單是蔣君離詩仙遠去了,當年善釀老春美酒的紀叟也駕鶴西去了。想着這些昔日的老友一個個都走了,只剩下詩人獨自面對風景依舊的敬亭山,李白不禁老淚縱橫:“紀叟黃泉裏, 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 沽酒與何人?” (《哭宣城善釀紀叟》)沽酒與釀酒是李白與紀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觸,然而,這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是最令人難忘,最易引起傷感。詩人善於抓住這一點,並賦予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摯自然,十分感人。

李白在宣城的歌行《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則成爲其不朽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的開頭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直截了當地抒發了一腔憤懣之情。爲加強起句的語勢,第一句十一字中詩人連用九個仄聲字,第二句又用三個平聲字來救轉,恰到好處地揭示了詩人滿腔怒火的內心世界。這樣的開頭 ,給人的大氣的豪放感,開門見山的吐露胸懷,使讀者迅速瞭解詩人的內心從而產生共鳴。而詩的結尾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亦顯得灑脫豁達 ,它不僅把詩人懷纔不遇的內心激憤鮮明地表達出來了,而且還能發人深省,去思考詩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詩中史實的活用,讓人們很容易從謝朓樓聯想到漢魏六朝著名詩人的業績,追昔撫今,尤顯今日“天生我才”之不逢時。“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大膽想象和誇張 ,也愈見詩人抱負的高逸、不凡;“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顯出詩人悲愁的似水難斷,煩憂的深重無邊。“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中“水”、“愁”等字的重疊複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強了詩歌格調的憤懣蒼涼感和流轉哀深、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正是通過這絢麗多姿的衆多表現手法的變幻運用,才使得這首詩的感情跌宕起伏,境界極富立體感,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量。這首詩歌幾乎每一句都是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名句,被人們在日常生活和詩文創作中多次使用,可謂字字珠璣。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盛唐宣州詩歌的確是李白一人獨佔鰲頭,讓他來代表當時宣州詩歌的最高水平是當之無愧的。

盛唐宣州詩風在宣州詩史中的地位

謝朓是宣州詩歌的鼻祖,他在宣城任太守期間,政事清閒,對宣城山水頗多引用,他的詩常常通過對山水景物的描寫,抒發情感意趣,喻情於景,情景交融,形成了清新流利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在宣城秀麗山水的影響下形成的,併成爲了一條貫穿宣州地域詩史的主線,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始之宣城郡》《宣城郡內登望》、《郡內高齋閒望答呂法曹》、《遊敬亭山》等詩歌充分展現了謝朓清新流麗的“永明體”詩風,其中《遊敬亭山》堪稱其代表之作,“茲山亙百里,合沓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上千蔽白石,下屬帶回溪。茭藤荒且蔓, 樛枝聳復低……”,敬亭山的清資麗質,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從此名不見經傳的敬亭山揚名於海內外,“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唐劉禹錫《九華山歌並序》),慕名來遊者絡繹不絕。

如果說謝朓開啓了宣州詩歌清新優美的詩風,李白則給這種詩風注入了豪放浪漫的意蘊。李白一生追慕謝朓,“一生低首謝宣城”(清王士禛《論詩絕句》),他晚年漫遊宣州各地,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由於李白才思極高,他對謝朓的追尋並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繼承和發揚,並形成了自己晚年詩歌俊秀飄逸的風格,爲後世的宣州詩人所借鑑,所以說李、謝二人共同構成了宣州詩風的源頭。

正因爲如此,以李白詩作爲代表的盛唐宣州詩歌成爲宣州地域詩史上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這爲宣州詩歌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宣州地域詩歌在盛唐以後得以在謝朓和李白開創的清麗詩風和浪漫氣質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在這種文風的催生下,宣州詩歌在晚唐時期直接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高潮。

晚唐的宣州詩歌,無論是在詩人還是作品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晚唐詩人在繼承李、謝二人的傳統時,將宣州詩歌在內容上大大拓展了,有寄獻詩友、上級、處士、僧人、歌姬的,有懷古傷今的,有遊歷山水的,涉及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山水的各個方面。他們大致可以分成兩派,杜牧的詩風俊爽,主要沿襲了李白浪漫的氣質,如 “兵符嚴重辭金馬,星劍光芒射鬥牛。筆落青山飄古韻,帳開紅旆照高秋。香連日彩浮綃幕,溪逐歌聲繞畫樓。可惜登臨佳麗地,羽儀須去鳳池遊。”(《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和李白的《陪侍御叔華登樓歌》的風格就十分接近,而《念昔遊》其三“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和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極爲相似,都是非常生動活潑的民間語言;而許渾的詩風平淡清幽,則沿襲了謝朓清麗的詩風,如《登凌歊臺》“平蕪望已極,況復倚凌歊。江截吳山斷,天臨楚澤遙。 雲帆高出樹,水市迥分橋。立久斜陽盡,無言似寂寥。”前四句氣勢高遠,但結尾卻以蒼茫景色加以烘托,表達內心的空虛孤寂之感。不過其詩亦清麗工細,長於偶對,又表現出晚唐詩人重在寫意的特點,代表有《題青山館》“亂花藏道發,春水繞鄉流”。

由盛唐詩風直接催生的晚唐宣州詩歌高潮對後世有重要影響,唐代以前,宣城詩歌幾乎全部都由外籍詩人書寫,唐代宣州僅產生過劉長卿、劉太真、許棠、汪遵四位稍有影響的詩人。在從李白開始的盛晚唐宣州衆詩人的推動下,唐以後,宣州詩歌史逐漸由本地詩人書寫,唐五代後更是產生了諸如宋代的梅堯臣、郭祥正,元代的貢師泰、汪澤民,明代的梅鼎祚、沈壽民,清代的施閏章、高詠等一大批頗有影響的詩人,從這樣的發展過程看,盛唐宣州詩歌功不可沒。

(作者系宣城市國家稅務局工作人員、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