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胸痹 ) 治療(含:心梗,心絞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簡稱:冠心病,屬中醫「胸痹」範疇)。

此乃本虛標實,以虛致實性病症。

本虛表現為心之陰陽氣血虧虛,日久則五臟俱損,六腑不和,出現胸悶氣短,脈見陽微或沉遲等證。

標實為氣滯,由痰飲內阻,水邪不化所致,

重者胸痛徹背,背痛徹胸,疼痛劇烈而持續不能緩解,四肢厥逆,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稱為真心痛(心梗)。

如果動脈壁上的斑塊形成潰瘍或破裂,就會形成血栓,使整個血管血流完全中斷,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除冠心病外,西醫學中心包炎,風濕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脫垂綜合征等疾患,出現以胸悶氣短,心背徹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節加減治療。

在冠心病的發病過程中,心是本病之本,肝腎是本病之源,痰濁瘀血氣滯是本病之標,七情六淫是該病誘因。

治療應以補為主,以補為通,通補兼施,使之補不壅塞,通不傷正。

心:《諸病源候論》指出:「心為諸臟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經久不瘥也。」

心主火為陽中之太陽,秉火陽赫赫之威而上居於胸,主神明之變化,又主一身之血脈,無病之時,人體一身之血在心陽的督領下正常運行,循環不已。

陽氣充盛則血脈通暢,一旦心陽內虛,主血脈之功能減弱,再加上一些致病因素,如痰飲,寒凝等的長期反覆侵犯,在心脈盤根錯節,蔓延滋生而影響血脈的正常運行,使血脈瘀阻,最終形成胸痹之症。

腎虛:心陽心氣根於腎氣腎陽,又賴於脾胃之氣不斷化生,因此脾腎虛又是心陽虛的根本內因,故在治療冠心病在溫陽益氣活血的同時兼顧脾腎。

平時心火下濟而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滋而使心火不亢。人體陽氣衰減以後,心陽不足則無以下濟,再加之腎陽不足而使腎水更寒,此時下焦陰寒之氣便隨腎之經脈上衝心胸,而與上焦之邪氣相伍,使胸痹之症更甚。

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腎主一身之氣。人至老年,腎氣漸衰。

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則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而閉阻不暢,發為胸痹,脾氣不足,脾失健運,痰濁內生,阻礙血脈運行而成痰瘀交結,痹阻心脈。

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火偏旺,灼津為痰,痰濁內生,血行不暢,痰瘀交阻,痹阻心脈,也發為胸痹。

脾虛:冠心病病位雖然在胸,但其中由脾胃病變而誘發者也不在少數。

脾胃為後天之本,所運化水谷精微,上可充養心肺,下可滋養肝腎,脾胃損傷後,不能正常的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臟腑經絡,反而變生痰濕,壅滯胸部,致使心陽受阻,脈道不通,終成胸痹。

由於脾虛生痰,復感寒邪,陰寒痰濁上乘陽位,導致胸陽不振,閉阻心脈。而心脈痹阻者,皆從中焦脾胃入手,可用《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治療。

肝鬱: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冠心病患者多有情志不遂的病史,臨床以胸中悶痛,脅肋脹滿,氣息短促,善太息,抑鬱寡歡,或急躁易怒等肝氣鬱結表現,且病情可隨情緒波動而變化,因此郁也是冠心病病情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

情志內傷已成為當今社會冠心病首當其衝的致病因素。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疾病譜發生了重大改變,醫學模式也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已是人們所公認的。

因此,情志內傷致病已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中醫認為,肝屬木,喜調達而惡抑鬱,主疏泄,為氣機之樞。

而情志內傷的基本環節是氣機郁滯,所以,情志內傷首先犯肝,引起肝氣鬱結,氣鬱日久,累及血、津液的運行和輸布,產生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停滯脈中,氣鬱,血瘀,痰濁互為因果,交互為患而發病。

另外心肝兩臟關係密切,為木火相生的關係,心病往往有肝病引起,由此可知,冠心病原發於肝,波及於心。

痰濁:中醫認為痰濁由津液凝聚而成,都由水谷精微化生,根據「津血同源」「津血同病」的理論,脾主運化,腎為水臟為痰濁形成的內因;長期恣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濁而成為痰濁形成的外因。

痰之性質重濁粘膩,隨氣而至,無處不在。痰濁一旦形成上犯於胸,致胸陽痹阻,又可壅滯脈道,使氣血不能暢行,致心脈瘀阻而成胸痹。

所謂治痰求本即求生痰之因,脾胃為生痰之源,故求痰之因當責之於脾胃,治以調理脾胃。包括補脾氣和調氣機兩方面。所謂心胃同治即是治痰責之脾胃的同時應該顧及心,這是因為脾與心有經絡聯繫,同時宗氣積於心中。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心,宗氣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治痰要心胃同治。

生活無規律,飲食無節制, 加之勞逸失調,形體日漸肥胖的同時,體內日漸增多的積滯痰濁,傷及脾胃累及肝膽,氣血失正常之調達,脂質暗生並壅滯脈道,遂致絡瘀血阻之變而有胸悶憋痛之作。

療此痰當以化痰消積、舒暢氣機為要,單一活血化瘀終難奏效。得效後宜用丸散緩投,因積滯痰濁非一日所為,積滯雖消導可除,但痰濁極易復生。丸散葯常服,以鞏固療效,取得遠期療效。

陽虛:仲景有「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至虛也。」,陽微陰弦是對其病機的高度概括,一方面,痰飲內聚於胸膺,客於血脈,以致血脈阻塞而不通;另一方面,心之陽氣衰微,氣虛則無力鼓動營血,陽微則血脈為之凝澀,而心氣既微,胸陽失展,更無力外祛寒邪,內化痰濁,遂致心脈閉阻,不通則痛,故猝然心痛。

熱:《內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高年之軀,生理機能已經開始逐漸衰退,營陰傷耗,虛熱易生,加之運化失常,治節無權,聚而不散之水濕痰濁,在陰虛內熱之體,久必化。

熱化之邪又無不耗傷陰液,如此反覆,虛者益虛,實者益實。

治療時清熱化痰葯苦寒辛燥易耗氣傷陰,養陰益氣葯易增痰熱,唯有平補平瀉,兩顧其虛,才能顧此失彼之慮。

氣虛血瘀:人依賴氣而生,猶魚賴水以活。人無氣則不能生存,氣能統帥全身血脈運行,以維持生命,氣充足則強壯,氣微弱則衰憊,氣耗盡則身亡。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人的生老病死無不與氣相關,因此臟腑功能就是氣發揮的重要作用。人的衰老源於臟腑功能的減退,是氣的機能衰憊,必將導致生化不足,氣血虧虛是其必然結果。

氣衰憊,必將涉及心氣虛,心臟為一身之主,生命之本,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因心氣虛無力推動血液在脈管中的運行,血流遲滯,積聚成瘀,瘀阻百脈,導致組織器官失養,勢必加劇功能衰退,最終又加重氣虛的惡果。

由此,氣有所病,必及於血;血有所凝,必影響於氣。因此,氣虛致瘀,瘀阻導致氣滯相互影響形成本虛標實的病理機制。故在臨床治療中益氣是阻止氣虛所致血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年老體衰,臟腑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密切相關。發病的原因很多,無論寒濕,痰濁,氣滯,氣虛都可致病,但其病機總不離血瘀。《黃帝內經》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

胸痹一證,雖見證有殊而瘀之病機同,若進一步推究致病之因,一為氣滯,一為痰濁,且血瘀,氣滯,痰濁三者互為因果。如痰濁可阻滯氣機之順行,氣滯必將導致血瘀,血瘀能阻塞氣道以致痰濁停留,三者常形成惡性循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不勝邪,久必損元氣,生化之機日益虛衰,必將導致氣血兩虛,就以氣本身而言,氣虛無力,不但有氣之象,也會有氣滯之徵。可見氣虛導致的氣滯,虛瘀,由虛轉實;血瘀,痰濁,氣滯阻礙生化機能,又由實轉虛。二者往返循環,愈演愈烈。

冠心病臨床癥候雖然複雜多變,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虛和血瘀狀態,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急,是因氣虛遷延日久,血運循環無力,漸成血瘀,血瘀漸著,心脈瘀阻,一旦不通乃卒發心痛。

中西醫結合 辨病、辯症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特色,但長期以來,我們在辨證論治的同時忽視了辨病論治。辨病是對疾病發生髮展全過程的縱向認識,它有助於抓住貫穿於整個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病理變化規律;辨證則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個局部的橫斷面認識,它有助於抓住疾病的某個階段的病理變化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說,辨病與辯證相結合更能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冠心病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管徑狹窄甚則閉塞使血流阻力增加,血液運行不暢,必然會引起血液的淤滯不通,而瘀阻心脈。

在具體臨證時還需要運用微觀的生理病理改變認識中醫「證」的實質,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等都可以認為屬於中醫「血瘀」的範疇,而不必拘泥於傳統的辯證。治療原則:痰瘀同治,宜先調氣,重在溫陽,時佐清熱,勿忘養陰,開郁降脂。

加減細論:一般輕者李氏全息湯(芍藥用赤芍,白朮易為蒼朮20克)加瓜蔞30克,薤白10克,丹參20克;乏力或不耐久勞者加黃芪30克,氣虛甚者合補中益氣湯;脅肋部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克;偏右胸部疼痛或情緒波動加重者加鬱金10克;後背痛加羌活20克;頸部僵痛加葛根30克,麻黃10克;腰膝酸軟加山萸肉,山藥各15-30克心絞痛放射至肩胛加薑黃20克;伴有任何部位積液(如心包積液等)加澤蘭、澤瀉各15克;血壓不穩或久治難愈,心絞痛發作不定時,不成規律者加防風20克;高血壓或伴高血脂去甘草陳皮加生山楂,鉤藤各30克,嚴重者合導龍入海湯;心動過緩明顯者以李氏全息湯基礎方(桂枝加量)加附子,細辛,淫羊藿,麻黃;早搏或室上速加苦參10-30克 甘松15克 龍骨牡蠣各30克冠脈粥樣硬化,栓子附著血管壁,視為增生可加桃仁或再加白芥子各15克,其他活血藥水蛭,紅花,五靈脂,蒲黃等都可以酌情添加。《難經》曰:損其心者,調其營衛。而調和營衛即首選桂枝湯,桂枝通陽降逆,溫補元陽心陽;柴胡有降壓作用;香附行氣開郁,舒肝理氣,蒼朮既燥濕醒脾又行氣解郁;生地、制首烏有強心作用,補血益腎降血脂,能阻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減輕動脈硬化的作用;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桃仁、赤芍、丹參,當歸,鬱金均能改善微循環,降低血黏度,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解除紅細胞的聚集,且能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而降低血壓。丹參,赤芍又能利於清除局部缺血,損傷,炎症引起的異位自律點,抗心律失常的發生;心主血,肺主氣,二臟同居胸中,肺朝百脈,黃芪、人蔘既補心氣,又補肺脾腎之氣,心氣充沛,則能主血脈暢行而強有運動治理,即「大氣一轉,其瘀必散」,黃芪益氣運血生肌,恢復心肌細胞活力;全瓜蔞為主葯,開胸滌痰,豁痰下氣;薤白宣心陽,輸滯散結,但其辛苦滑利,易刺激胃粘膜,年老胃弱者難以耐受,則可不用;藥理研究表明,瓜蔞,薤白能增強冠脈流量,改善心臟血流動力學,減少心臟負荷,改善心肌缺血;香附,鬱金祛逐痰飲。當歸,其性味辛溫,溫中有潤,陰中有陽,為血中之氣葯,既通又補,化痰養血;丹參,當歸,鬱金條達肝氣,降低情緒波動的頻率和幅度;仙靈脾,附子補腎助陽,上煦心陽以通血脈,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另有試驗證明益氣培元助陽之葯,可促進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臟功能。紅花有增加冠狀動脈血供、降脂抗凝等確切療效;水蛭破瘀血而不傷新血,專入血分而不傷氣分,能增加股動脈和冠狀動脈流量,並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對冠心病能改善癥狀,改善心電圖的異常變化。

諸葯合用,使胸中陽氣宣通,痰濁得散,瘀血得化,氣機得暢,臟腑和合,胸痹諸症自除。

其他療法:

足浴:在使用內服藥的同時,使用中藥煎液足浴進行外治,祖國醫學素來重視上病下治,內病外治。祖國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精氣的源泉」又有「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人體足部有6條正經和4條奇經通過,共有126個穴位,占人體總穴位的1/3還多,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可在足部找到相應的穴位。通過中藥煎液足浴,能使全身血脈流暢,調動臟腑功能,促使機體自身調節功能,達到「營衛調和,氣血通暢」,其具體方法為:將口服中藥渣加水煮沸,煉藥渣帶水倒入盆中,每晚臨睡前泡腳,水量以完全浸沒雙足為準。先熏後洗,待水溫下降後再加熱水,直到頭部蒸蒸汗出,甚則周身汗出為止,時間大約為30分鐘。一般來講,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後面的加藥法是必記的,基礎方的調整一般是為了減少藥味或排除藥物配伍<冠心病、心絞痛>

加速血液循環,增加心肌供氧量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方葯組成: 靈芝30克、五靈脂18、血丹參20、三七參10用法:水煎2次藥液混合早晚服,連服10天。

功效: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