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七月十七日,并不太平的大清朝又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大事,咸丰皇帝去世了。这给外患未弭、内乱正炽的清朝平添了几分悲凉。咸丰是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里离开的。当他病入膏肓、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留下了三项遗命:

第一项,立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为皇太子;

第二项,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位宗室和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位军机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处理一切政务;

第三项,赐给慈安"御赏"印,赐给载淳"同道堂"印,朝廷颁行的各项诏令,必须加印"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印章,方具效力。

这三项遗命,前两项都好理解,第三项就有点儿奇怪了,既然有顾命大臣,为何还要添上两颗印章呢?

先来说说这两方印章的来历:

这两颗印章是咸丰皇帝日常所用的闲章,"御赏"就是看过了的意思。除了咸丰,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这三位皇帝都刻有"御赏"印。"同道堂"本是一个殿的名字,紫禁城里有同道堂这个殿,圆明园也有同道堂这个殿。咸丰皇帝曾在这个殿里居住过。用殿堂的名称来作印文,这在清朝并不稀奇,最著名的当属乾隆的"三希堂"了。

再来说说两方印章的用处:

根据咸丰的遗命,这两方印章是发布谕旨的凭证,御赏印为印起,盖在需要发布的谕旨的前端;同道堂印为印讫,盖在需要发布的谕旨的末端。顾命八大臣如拟"上谕"或下"诏旨",必须加印"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印章,才能施行,否则就是无效的。

最后说说咸丰赐印的目的:

咸丰之所以把这两方印章分别赐给载淳和慈安,主要是为了互相制衡。《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这里所谓的"弊端",指的就是顾命大臣权力太大压制年幼的小皇帝,有了这两方印章,就可以牵制八大臣,从而达到彼此掣肘的目的,不至于一方独大。

咸丰的用心可谓良苦。但是,这却是一项治标不治本的糊涂决定。

首先,咸丰的这一举动破坏了清朝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为日后垂帘听政和慈禧掌权奠定了制度基础。御赏印是给慈安的,慈安深得咸丰赏识,但是虽然贵为皇后,却没有子嗣。慈禧只是贵妃,但是她给咸丰生了儿子,继承帝位,母以子贵,所以慈禧得以和慈安"两宫并尊"。同道堂印是赐给载淳的,但是载淳还小,这方印就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忠厚老实,性格懦弱,在权术运用上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而且她的权力欲望也远不及慈禧那么旺盛。所以,慈安的御赏印后来也基本上被慈禧所左右。

在慈禧之前,清朝后宫干政的例子只有孝庄太后,但是人家也没有明目张胆地搞垂帘听政啊。咸丰死后,有御史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大臣合议的结果就是"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后来,通过祺祥政变,顾命八大臣被除掉。而这两方印,实际上给了她们垂帘听政的制度基础。既然我们可以决定圣旨的颁行,为什么不可以听政呢?就这样,慈安和慈禧就顺利实现了垂帘听政了,而大权,则逐渐倾斜到慈禧手中。

其次,咸丰这样的制度安排,彻底激化了顾命大臣和两宫之间的矛盾。咸丰希望能通过这种安排在顾命大臣和两宫之间确立平衡点。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处理更加激化了矛盾,八大臣以皇帝遗诏自重,加之肃顺行事霸道专横,自然不会把两个寡妇放在眼里。慈禧则害怕自己会失去权势,这种情况下,恭亲王成了她必须争取的一股势力,加之胜保等人的加入,肃顺就必死无疑了。

咸丰皇帝曾担心自己死后慈禧专权,于江山不利,欲效法汉武帝行"勾弋故事",但终究下不了手。最终还是被慈禧得逞了。

1861年的那个秋天,慈禧有惊无险地实现了过渡,登上了权力的宝座。这是她个人的幸运,却是清朝的厄运。而埋下这粒种子的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咸丰帝自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