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才能不及漢相蕭何是假,名氣不如蕭何是真。

李善長和蕭何兩人都是皇帝身旁的重要管理者,而且是主管後勤。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這兩位能被評為開國第一功臣自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元璋常把李善長比作是自己身旁的蕭何,單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李善長絕對不比任何人弱,若真要分個高低,那隻能打個平手。

漢朝宰相蕭何、明朝左相李善長

蕭何在楚漢相爭時鎮守後方,負責劉邦的兵員和糧草的補給儲備,蕭何在漢中施以新法,恢復生產並設立新的秩序統治機構,穩定因接連戰亂而殘破不堪的漢中地區,給漢軍留下了穩固的後方。在漢朝建立之初,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擬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

李善長在朱元璋征討時同樣留守後方運輸糧草,之後斟酌元朝制度提出賣淮鹽、立茶法、複製錢、開礦石、冶銅鐵、定魚稅等等,給朱元璋帶來了大量軍資。明朝建立後又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

所以功績上看,李善長絲毫不輸蕭何,可為何還會經常聽到李善長才能不如蕭何的話語呢?學生認為,主要原因是朱元璋身旁少了一位「韓信」。

「後世」蕭何,「無人識」李善長

說起蕭何,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而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然後就會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再細想就是「漢初三傑」,很少有人會想到或者提起蕭何給漢朝建立做出的貢獻,因為關注點全在韓信身上,說來也不奇怪,因為劉邦在現代的某些人眼中還沒楚漢兵仙「韓跳跳」的名氣大,更何況蕭何?

當提起李善長的時候,最多想到的應該是李善長雖名字中有「善」字,但卻未能善終,若再細想一些,則會想到李善長的「學生」胡惟庸,可知曉胡惟庸的人本身就少,又有幾人能知李善長?稍微懂些歷史的也就罷了,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可能連李善長的名字都未曾聽過,就算有所聽聞,他也會認為這人完全不如漢相蕭何,因為未曾聽過「名氣」太小。

歷史病態

這種病態和學生剛接觸歷史的時候一樣,學生剛接觸歷史的時候曾和自己的老師探討過戰國名將,學生提的是殺神白起,並認為他是戰國第一名將無人能及,但學生的老師告訴我,戰國名將頗多,真要分出第一戰國當屬吳起。學生當時一直堅持吳起不如白起,因為學生未曾聽過吳起是誰,還不懂裝懂的認為吳起雖強,但遠不如白起,而學生的老師也僅是笑了笑沒反駁。

不過現在想想他當時應該是在嘲諷我,就像有人告訴我上官婉兒比武則天厲害,因為遊戲里上官婉兒能「秒」武則天,不是一個頻道的人終是無法溝通。

若是以後多拍幾部關於明朝的影視作品,再給李善長找幾個年輕帥氣或者有超高人氣的鮮肉,到時候題主的問題就要反過來問了。

以上就是學生的愚見,我是見青山嫵媚丶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愚以為,李善長才情可以比肩蕭何。

欲問明開國時誰最甚,當文臣第一之善長者,畢竟為明初起家相,李善長之能、功皆大者。

一、都是從草根起來的。

初之亦無名之,而及其後,來拜於其門者將愈,而李善長以人道是亦見矣。其先驗其能,然後會於太祖舉其最有才能之人,復為太祖禮之,使之盡忠國效,若有人事與事之力等事情,莫不誰使,善長遂往解之。

二、皇帝的親信。

後太祖當上了吳王,其以右相國之位與之善長,善長於史例知,裁斷,又善屬文及辭。太祖平日里發之中,皆其草與書與之,太祖每征幾,其居營自守,狀似於劉、蕭二人。

李善長之經之微,將士多服之,後稍稍安。吳元年九月,太祖以功賞眾,冊為宣公,在其後,其改制,以上左,又使善長復為之左相。

三、極致的尊寵。

太祖即位後,以帥覲之禮,社稷郊祭之禮,六官之屬皆與善長治、核,太祖嘗召修《元史》,又輸寫《祖訓錄》此書。至於賞功臣等較細者,太祖皆當令李善長掌,而善長集部大臣會,大家商量著來,遂請帝決。

洪武三年,亦1371年,太祖獎勵有功之臣,其曰:「善長雖無汗馬之功,然亦在吾左右久矣,軍餉由其供奉,後定是他管著,功大矣,宜冊封為大國公,以為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金陵少年評曰:時封國公者,有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遇春及其子茂,次則病矣,為國六公。然李善長必第一,後世多以比蕭何以比,以其足比肩何。


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後曾評價蕭何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充分闡述了蕭何對於大漢王朝建立所立功勛,並成為新朝首位相國。一千多年後在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有一位和蕭何類似的人物那便是李善長,幫助朱元璋籌糧徵稅、招賢納士、制定律法等,被人貼切的稱為朱元璋的後勤部長,也被朱元璋自己誇讚為自己的蕭何,並在大明開國後成為首任丞相。其實他們對於新朝建立所起到的作用差不多,但是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都會感覺蕭何才能比李善長高,歷史的探客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造成的。 一、二人最終的結局不同 李善長和蕭何都被皇帝封為開國第一功臣並身居丞相要職,入則與皇帝商量國家大政方針,出則統領百官治理天下。可差別是蕭何終其一生劉邦對其都極為信任,再殺韓信、除英布後從來沒有想過殺蕭何,相反每當遇到國家大事都找蕭何商議並安排其去處理,劉邦每次出征在外也是安排蕭何留守。反而李善長在朱元璋稱帝後逐漸對其防範起來,朱元璋先是敲打起違規擴建府邸,後又多次說他懶政怠政,明知道其和劉伯溫不對付,反而經常利用劉伯溫來處出制衡他。更為要命的是,年老退休後的李善長因為弟弟的牽連被朱元璋定為謀反並滅九族,辛辛苦苦為大明奮鬥半生缺落下如此。 二、招賢納才的手段不同 蕭何與李善長同為後勤部長在幫助主公推薦人才時,蕭何選擇推薦韓信為大將軍,為此是親自反覆的勸說劉邦,並甘願屈居韓信之下。李善長卻不同,推薦人才首先要是忠於自己且甘願在其之下,本來劉伯溫的才能是高於自己的,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反覆的與劉伯溫鬥法,就是採取各種策略和手動阻止劉伯溫上位。後來終於給劉伯溫推薦了一個幹才胡維庸,結果此人卻專營取巧、驕橫跋扈,導致朱元璋以此為借口徹底廢除丞相制度。 三、為官之道不同 蕭何為官不去結黨營私,劉邦吩咐的任務自己都積極的完成,選舉官員也不會只看重自己人,制定法律和律令要是基於國家治理上,與各個開國功臣保持友好關係但不會私下結盟。李善長在大明沒開國就開始利用自己淮西人生的身份結黨,朝中大部分將領和官員本就是淮西人生,李善長利用家鄉觀念把大部分同僚籠絡到自己的旗下,非要和劉伯溫的浙東黨對抗,在官員選拔和政策制定上往往偏向於自己人,從而為大明埋下了兩百多年的朋黨政治,很多時候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加快了大明國力的內耗。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讓我們全面鮮活是了解了李善長,由於缺乏史料或者年代太遠,亦或者當時環境的不同,後人並沒有從蕭何身上看到這些特點,從而感覺其才能不如蕭何的感覺。


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有一位和漢朝蕭何相似的人物李善長。他幫助朱元璋籌糧徵稅、招賢納士、制定國法等,被世人稱為朱元璋的後勤部長,朱元璋自己把李善長比作蕭何!李善長在大明開國後成為首任丞相。漢朝的蕭何與明朝的李善長對於各自的新王朝建立所起到的作用都幾乎一樣。然而,在多數人看來,感覺李善長的才能不及蕭何。

李善長和蕭何都被皇帝封為開國第一功臣並身居丞相,內與皇帝商討國家政策方針,外則統領文武百官治理天下。不同的是劉邦一直對蕭何都很信任,劉邦經殺韓信、除英布以後,就沒有殺蕭何的念頭,而且每當遇到國家重大事情,都會找蕭何商議並派其去處理,每當劉邦外出征戰時也很放心安排蕭何留守京城。而李善長在朱元璋稱帝之後便逐漸對其防範起來,朱元璋先是講李違規擴建府邸,後面又多次找理由說他懶政怠政。朱元璋明明知道李善長與劉伯溫關係不好,卻反而經常利用劉伯溫來制衡他。相當悲哀的是,年老退休後的李善長因為弟弟的牽連被朱元璋定為謀反並滅九族。(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因胡惟庸案被株連,在獄中經不住嚴刑拷打竟然謊稱自己曾替胡惟庸勸說李善長謀反,雖然被李善長嚴厲的斥責但卻沒有告發。這個情況對朱元璋的震驚很大,他本以為誰都有可能對自己不忠,自己的大管家李善長一定會對自己忠心不二的,沒有想到的是其在被人規勸謀反的時候竟然不主動上報實情,朱元璋想想,李善長確實有謀反之心吧。於是怒不可竭的朱元璋立即命令錦衣衛連夜把李善長及其家人關入大牢,只經過簡單的審訊之後除駙馬李祺一家免於死罪外,其他內外親戚共計70餘口全部被處決)。

蕭何與李善長同樣都是「後勤部長"時都幫助主公推薦人才:蕭何選擇推薦韓信為大將軍,而且親自反覆勸說劉邦,自已甘願屈居韓信之下。而李善長則不同,他推薦人才時首先考慮的要是對自己忠心而且對方必須甘願在自已位置之下。如劉伯溫才能本來就高過李善長,但李善長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覆與劉伯溫鬥法,採取各種策略和手段阻止劉伯溫上位。後來給劉伯溫推薦了自已的學生胡惟庸,結果此人卻專營取巧、驕橫跋扈,導致朱元璋以此為借口徹底廢除丞相制度。

蕭何為官不結黨營私,劉邦分派的任務自己都盡心盡職積極的完成。選舉官員也很公平,不會只看重自己人,制定法律和律令都是基於國家治理上,同每個開國功臣保持友好關係但絕不營私結盟。反觀李善長:在大明還沒建國時就開始利用自己淮西人的身份拉幫結派,朝庭之中大部分將領和官員是淮西人,李善長利用家鄉觀念把大部分同僚籠絡到自己的旗下,總是和劉伯溫的浙東黨對抗,在官員選拔和政策制定上大都偏向於自己人,由此而為大明王朝埋下了兩百多年的朋黨政治,很多時候為了反對而反對,加快了大明國力的內耗。

這些原因使我們全面了解了李善長,其人孤高傲慢,權利慾王霸。而蕭何比較公證,不玩權術,非常懂得為官之道,所以其沒被劉邦殺,其結局比李善長好。因此人們感覺李善長的才能不及蕭何。


如果李善長得以善終,沒有太致命的名聲污點,是完全可以比擬漢丞相蕭何的。但是輔助的朱元璋是個狠人,為了給繼任者鋪平道路,對功臣大肆打擊,不像漢高祖對功臣那樣信任。所以結局悲催,史書上沒有給予蕭何一樣的評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