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幾點

一、西方近現代先進軍事體制和技術的傳入,使得戰爭模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屠殺,更多的是路過的軍隊除了例行的燒殺姦淫以外,大量裹挾或者招誘民眾隨軍遷徙,丁壯充軍,老弱負糧。人口大量集中在一地,很容易爆發瘟疫,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又會導致農耕失時,水利失修進而饑荒。這種擄掠民眾的行為又會使戰區的人民大量聞風逃難,途中又是九死一生。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往往能夠使地方人口減半。

古代的戰爭中,交戰各方尤其是起義、叛亂的一方,動輒聚眾數十萬,其實很多都是這種被裹挾而來的農民。漫山遍野的人眾,到處流傳真假莫辨的謠言,很容易使得缺乏訓練和鬥志的軍隊在龐大的人數面前陷入恐慌,真正的「人海戰術」。而爆發大規模起義叛亂的時候,往往朝廷已經腐朽不堪,除了少數訓練有素的軍隊以外,一般都不敢與之交戰,甚至一觸即潰,比方說我大清的八旗綠營「見賊而逃者為上勇,望風而逃者為中勇,誤聽而逃者為下勇」。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戰爭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聚眾號稱幾十萬,在洋槍洋炮面前,再也沒多大用處。李鴻章的淮軍剛到上海不過六千餘人,改用西洋槍炮和戰術以後,很快戰鬥力突飛猛進,大敗李秀成號稱數十萬的太平軍,從上海一直打到常州,故意留下天京給曾國荃。後來的義和團,人數雖多,但是在八國聯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真正還能夠和八國聯軍打一下的是董福祥、馬福祿、聶士成等部正規軍。

到了民國,幾萬幾十萬的烏合之眾,在槍炮面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比起幾萬沒有訓練的烏合之眾,任何軍閥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機槍大炮。過去那種裹挾幾十萬人漫山遍野湧來的蟻附之眾,在槍炮面前只能是被屠殺,毫無勝算,人海戰術徹底失效。戰爭進程也大大加快,軍閥混戰,一般的戰鬥幾天幾周就可以分出勝負,軍糧及轉運消耗也大為減少。

不論前清走過來的舊軍閥,還是國民黨新軍閥,都已經深刻知道了軍事上翻天覆地的變革,過去的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等都沒用,必須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戰術、引進西方武器。各路軍閥都知道要捧洋人大腿,大力從國外進口或者國內仿製先進武器,大力舉辦軍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評書小說中那種羽扇綸巾的軍師徹底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專業的參謀人員。西方軍事體制強調紀律性,受此影響,軍隊好歹有了一些紀律,除了必要的拉夫徵糧以外,兵油子至少在長官眼皮子底下不敢公然燒殺姦淫。即使是偏居青海的馬步芳,到了四十年代也開始扶持在國民黨中央軍校軍訓班學習過的長子馬繼援上位,馬繼援大力搞軍隊的正規化,嚴禁軍隊騷擾平民,青馬軍紀和戰鬥力都比肆意騷擾民眾的胡宗南強很多。軍閥和國民政府徵兵雖然仍然是舊式的拉壯丁,但至少通過地主土豪把持的保甲來拉壯丁,比起古代動輒悉發丁壯充軍的做法從比爛的角度來說到底是「文明」了一些。

二、民族意識和人權意識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長期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是不同於過去元清的那種單純的上層更替,而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民族意識覺醒,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逐漸深入人心。

古代的戰爭中,統帥激勵士氣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城破之後,大搶三天」,「賊過如梳,兵過如篦」,最典型的就是清初的屠城。吳三桂、尚可喜、金聲桓、李成棟等各路軍閥,在和滿清作戰的時候要麼一觸即潰,望風而降,要麼出工不出力,而降清以後,從中原一路殺掠到嶺南,個個奮勇爭先。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淮軍也多靠殺掠地方來維持軍心。

而到了民國,清末新政以來,各地組建諮議局、興辦教育、建設電報郵政系統,軍頭們的胡作非為很快就會被當地士紳通電譴責,臭名遠揚,失去大義名分而遭到其他軍閥的圍毆。馬廷賢、馬仲英等人在甘肅屠殺民眾,立刻全國輿論大嘩,遭到了千夫所指,馬廷賢很快被西北軍和川軍聯合打敗,本人投降寧夏的馬鴻賓以後,也立刻被收繳武器、遣散部眾,再也混不出頭;馬仲英遠走新疆,最後被盛世才勾結蘇聯打敗,轉進南疆打敗了沙比提大毛拉的東XXXX以後就交出武裝後前往蘇聯「學習」,最後可能消失在了古拉格。禹縣屠城、長沙大火以後,真正的罪魁禍首雖然沒有被追究,但是都有重量級替罪羊在輿論重壓之下被槍斃。

各路軍頭大部分自己都有點那個啥數,奉軍、川軍、滇軍、馬家軍、晉軍等各路軍閥都知道及時改旗易幟、歸順中央。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乾的是內戰害民的勾當,只是混世魔王,混一天是一天,早晚會有一天氣數用盡得帶著搜刮的民脂民膏去京津滬等地做寓公。軍頭們多少都知道殺人不能太出格(相比曾剃頭來說),以免臭名遠揚不被中央接納(比如吳佩孚殺罷工工人),或者下野以後被仇家報復(比如張宗昌、孫傳芳被複仇)。軍閥混戰,屠殺戰俘的事情雖然也有,但是規模比起古代大為減少,各路軍頭多少知道手下留情積點德,尤其是對高級戰俘(彼此很多人還有同學關係),殺戰俘的事情多半都是民團、紅槍會等地方武裝對軍紀敗壞一方潰兵的報復。

到了抗戰時期,各路漢奸,除了極個別死心塌地的以外,大多數人心裡也都有那個啥數。偽滿、德王、汪偽等各路偽政權的高官甚至首領本人,多半都和國民政府有暗中聯繫,尤其是日本和英美開戰以後,都知道日本人喫棗藥丸,爭相對重慶暗送秋波了,不敢太過分以免被暗殺或者國民政府最後嫌自己名聲太爛不要自己(張嘯林、傅筱庵、李士羣等被軍統暗殺,陳公博、梅思平等抗戰勝利後被槍決)。在淪陷區出任偽職後摸魚划水、玩無間道大家都能理解,畢竟這樣還可以從那裡走私軍需,但是拿了五日元就進入角色為日本人鞍前馬後、殘害百姓的貨色,很容易被國共雙方的鋤奸隊盯上,死得很難看(傅筱庵被最親信的僕人剁了腦袋)。

三、共產黨的根據地建設

在民國年間,戰爭最頻繁、激烈的地區,莫過於華北的共產黨根據地。而共產黨不同於歷代紀律鬆懈、組織渙散的造反者,每開闢一個根據地,都能夠建立起鞏固的政權,恢復秩序,組織生產,這就是被很多大V激烈反對的所謂「集權體制」。

在八年抗戰中,日寇對華北的各路抗日武裝進行了殘酷的掃蕩,國民黨和其他派系的抗日武裝多半被日軍擊潰或者乾脆做了偽軍,只有共產黨的武裝生存了下來。極度諷刺的是,八路軍新四軍要能夠更好的發展,前提往往是日軍將國民政府的抗日武裝徹底擊潰,這樣八路軍新四軍纔能夠順利填補日軍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的空缺,在當地建立政權,發動民眾。在共產黨的穩定根據地,從清朝遺留下來的匪患都能夠得到根除,保證了最起碼的社會治安。

日軍雖然三光政策極為殘酷,但是畢竟人數有限,面對八路軍新四軍,幾十人的小部隊往往不敢離開據點太遠,不敢深入鄉村殺掠。太行山、呂梁山、太嶽山深處的縣城,日軍即使佔領了,也會被人民戰爭包圍,比如沁源圍困戰。

華北抗日根據地在抗擊日軍的同時,在軍事形勢最嚴峻的1941-1942年還遭受了旱災和蝗災,在共產黨的強有力領導下,主動減少脫產的軍政人員數量,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即使是貧瘠的山區根據地也最大程度上保全民生,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河南,大規模饑荒以及徵兵導致了可怕的人口銳減。日軍在其佔領區強徵壯丁服苦役造成了至少200萬人死亡,糧食徵購也造成了饑荒。

共產黨先進的動員體制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豫東、魯西、蘇北、皖北貧窮的黃泛區,貧瘠的沂蒙山區,土改帶來的上下一心,科學的總體戰動員體系,在支撐了粟裕大軍四年的高強度戰爭,殲滅了蔣介石的嫡系主力的同時,民生也能夠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解放區的貨幣購買力比國統區的法幣金圓券幣值穩定得多。淮海戰役中魯豫蘇皖四省(蘇皖只有江北部分)動員了500多萬民工和大量的糧食衣被,保障了華野中野兩路大軍60餘萬人,以及幾十萬國民黨傷員、俘虜的基本生活,這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


上面沒人知道軍閥混戰怎麼打仗的?大部分都是嘴炮。如果不是這些「大帥」們地盤不固定,升降不固定。妥妥一個春秋時期的「義戰」。最典型的就是四川內鬥了


沿著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的答案補充一點:

中國的戰亂,是否出現農民戰爭是影響人口的重要因素。

這裡說的「農民戰爭」或「農民起義」,有一定意識形態層面的意思。

實際歷史環境表現中的情況,是在野的有產者帶領農民進行的大範圍暴動。

這種暴動的破壞力極大,經常如滾雪球一般裹挾著大量農民放棄生產而從事掠奪戰爭,由此會對經濟和秩序造成驚人的破壞。

由此一來,就會形成饑荒、瘟疫、人口逃離隱匿等連鎖反應,並最終造成可統計人口有驚人的下滑。

相反,在沒有農民戰爭時,割據戰爭並不會造成廣泛的秩序崩潰或生產停滯,因此人口減少相對少於農民戰爭。

比較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當初慘烈頻繁的兼併戰爭大致在魏文侯後期就開啟(春秋的兼併頻繁時期在前中期,後期頻繁度有所降低),至秦滅六國長達兩個世紀,但並未斷崖式的人口銳減。

這是因為,即使當時的戰爭形式非常野蠻,但人口和農業生產是割據政權的重要戰爭資源,必須進行保護,因此不存在長期持續的人口殺戮和生產停滯現象——但農民戰爭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脫離流寇的性質,就會造成廣泛的殺戮和持久的生產停滯。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

清代的農民戰爭為太平天國戰爭,除此之外一些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的農民戰爭,因此在同治中興之前確實存在大幅度的人口下滑。

但清廷滅亡以後,主要是割據在相互兼併,因此不存在類農民戰爭的人口下降。


古代信息統計極其簡陋,戰火一旦導致交通通信中斷且資料焚毀、秩序失控,那就會導致大量人口脫離官方統計。也就是說古代人口損失存在很大的水分。

從另一個方面說,古代生產力落後雖然導致殺人效率低但人羣承受力也低。一個地區一旦秩序混亂了,農田拋荒馬上就會引發大規模饑荒,當時的儲藏技術、賑災體制根本無法應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或者是戰亂。很快就可能導致系統性的經濟崩潰。

近代,不要看維持了四億人口就覺得那個時代不是很慘。在《中國人口史》中,曹樹基估計太平天國戰爭中蘇、皖、浙、贛、閩五省人口損失大約達到了7000萬人。戰爭爆發時的1851年,中國人口大約為4.3億,太平天國戰爭使中國人口損失了16.3%,即人口損失了六分之一。若以五省計,戰前人口約為1.57億,人口損失了大約45%,幾達戰前人口的二分之一。其中反人類屠夫曾國藩更是嗜血成性,製造了近代第一次南京大屠殺,死傷者超過數十萬(有說法稱50萬)。

在近代,我國人口增長模式依然是高出生率的;但能長期不增長,主要就是死得多。如果說古代戰亂和盛世循環交替使得人口大增大減,那麼近代則是人口一直被戰亂、瘟疫、屠殺、飢餓壓制在世代更替水平線,甚至凈減。


瀉藥,這個維持說,是不太準確的。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時,因為高產農作物的普及,人口就相對穩定在3億大幾到4億這樣子了。

而民國及之前的人,結婚都比較早,相對後邊現代,25年左右一代人,那可就提前七八年了。新中國時期人口爆髮式的增長,除大幅增長的平均壽命以外,就是大幅下降的死亡率了。短短70年時間,都快凈增十億人口了,這還是搞了三十年計劃生育的結果。

而整個從1790年代到1950年代,人口增長為零。。。。。。。。。。不算上人均壽命翻翻,就是打出生開始,不正常死亡人數也超過了十億。恐怖不?分別重點出現在,生育鬼門關,孩子0-10歲鬼門關,和其它如戰爭、土匪、生病等等情況。

同時,三十年軍閥混戰,也並不比1790到1912之間更亂,而且那怕是更亂,整個世界的發展紅利還是有的,不可能到近代了,反而像三國時期一樣,動不動十室九空,因為人這種勞動工具,也是能帶來紅利的,這一點越是在近現代,越是被當權者所認可。另外就是軍閥混戰還有個特點,其勢力盤根錯結,人脈錯落交織,其戰爭的傷亡情況是遠不如抗日戰爭時期那麼慘烈的。這是內部的混戰,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屠城,說白了你搶了別人地盤,還是要當自已地盤經營的,不然你這稅找誰收去,糧和丁找誰供啊?老蔣就在中原大戰使用過金元攻勢,錢一到位,對方馬上交槍受編。

在沒有科學節育方式的時代,以四億人為基礎,每年人口不增長,也就相當每年有4-500萬人不正常死亡,因為一個普通人,從16歲左右性成熟到45以上慢慢才失去生育能力,你按這大概的模型算吧,這話題可就一點輕鬆不起來了吧。

這些歲月,如果你瞭解一下人性之惡,晚上睡不著的。有些地方,是風俗性的批量處理60以上老人,和多生下來的孩子的。不是大家想像中,四五世同堂,家家都是七八個孩子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