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大敗退至白帝山上的白帝城,東吳方面的部隊跟蹤而至,前鋒已到達白帝城外的南山。這時候如果吳軍一鼓作氣完全可以擊破白帝城讓劉備輸個底朝天,但戰時獨決謀斷的陸遜這時候卻徵求起後方孫權的意見來。

陸遜認為劉備已敗,東吳如今應該防備曹魏背後插一扛子,主力最好迅速回防而不應該「宜將剩勇追窮寇」把劉備趕盡殺絕。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孫權從戰略態勢來考慮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他也認為雖然現在打敗了劉備,但天下還是「三足」鼎立,一強兩弱的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真正要攻取劉備老巢益州,對方以山川險要據守,東吳方面要花費相當大的代價,之後勝負還難料,反而「兩弱」俱傷被曹魏漁翁得利,顯然軍事上如果再突進,戰役上可能成功,但戰略上將是失敗的。

蜀漢那邊也沒閑著,劉備出征前留守江州的趙雲率大部人馬趕到了白帝城,孫權藉機示弱把白帝城周圍的部隊撤回。他臨了還沒有忘記噁心劉備一把,把之前被劉備趕出益州的前益州主人劉璋表奏為益州牧(孫權向曹丕稱臣封吳王),將其移駐秭歸,那意思似乎要讓別人時刻不忘劉備的益州是從同姓手裡搶來的,並不光彩

非但軍事上不能再加勁,還得在外交上努把力,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出使白帝城去見劉備,希望雙方罷兵求和。東吳方面的意圖劉備當然心知肚明,劉備之前可以打的牌被他打爛了,他目前也沒有其它牌可以打。感情上雖然和東吳講和有點接受不了,但這時候理智壓倒一切,劉備也不得不認為接受和局肯定比不接受來得有利,他派和東吳使者同級別的宗瑋回訪,雙方一拍即合。

孫權指示陸遜回軍不能再向西線用兵,是孫權在眼皮子底下遇到了大麻煩。在蜀吳開戰之前,曹丕方面就打算有所動作,謀士劉曄向曹丕獻策,趁東吳著力點在劉備身上,出兵突襲東吳,從合肥方向打開缺口,東吳在西線和蜀漢糾結,我軍在東線和東吳作戰,而且劉備知道我方出兵更會加緊賣力進攻搶地盤,孫權面臨兩頭戰事將很快不敵而被滅亡。

並且劉曄的如意算盤都撥好了,到時候東吳被瓜分,蜀漢頂多取得東吳西邊的外圍地盤,而己方得到的都是東吳的核心區域。東吳一亡,蜀漢得到的一點好處會變得沒有絲毫意義,天下絕大多地盤都歸曹魏所有,蜀漢勢單力孤偏居一隅,更容易被滅掉。

這個計策當初曹丕認為不可行,一來他剛剛登基暫時趨於保守,沒有絕對把握的事他不想干,二來東吳向曹魏稱臣,如果去討伐它會讓人不齒,因此這個方案被曹丕擱置。但曹丕心裡一直對孫權有疙瘩,孫權表面上向曹魏稱臣,但曹丕多次讓孫權把質子送到洛陽,孫權就當耳旁風。東吳取得夷陵大捷後,曹丕派人去催,孫權還是不予理睬,這時候曹丕感到被孫權耍弄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決定發兵征討東吳。

雖然劉曄猛勸,當初別人開打時不趁機打劫,現在人家在勝頭上卻出兵和他打,顯然難以取勝,不過曹丕不聽。曹丕派曹休、曹仁、曹真三路大軍壓向孫權,這時候的孫權當然要急吼吼地讓陸遜撤退和劉備講和了。他也擔心劉備再次衝動加激動去和他算總賬,孫權現在吃不消了。

所以陸遜的退兵和諸葛亮的八卦圖沒有半毛錢關係,那隻神化諸葛亮的傳說。


被諸葛亮八陣圖嚇退,這是無稽之談。但為何趁大勝之勢,陸遜卻不乘勝追擊?很簡單,依然是為了維護孫劉聯盟。

天下三分之後,孫劉自始至終相對於曹魏政權都是弱者。要想存國以求發展,必須聯合抗曹。這是孫劉兩家賴以生存的大戰略。而劉備不管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也好,或者想借關羽之死再從東吳手中奪回荊州也罷,其行為已經影響到了這個大戰略。繼而在不顧諸葛亮反對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對東吳發動戰爭。但是天不隨人願,劉備大敗。而陸遜作為東吳戰時最高的軍事主官,卻有政治家,戰略家的眼光。劉備來犯那肯定得打。至於打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收,這是一門大學問。

劉備幾十萬大軍被陸遜幾乎全殲,這個時候東吳被滅國的風險已經安全度過,但此時我想東吳也損失慘重。如果此時不遺餘力的追擊劉備,置劉備於死地,那麼蜀漢政權必定會視東吳為頭號死敵,因為你殺了他們的主公殺了他們的首領,這個仇遠比殲滅蜀漢幾十萬軍隊要大的多。更有甚者,蜀漢有可能臣服於曹魏,借曹魏的實力來找東吳復仇。而身為大都督的陸遜知道,再殺劉備無異於置東吳於萬劫不復的境地。如果殺了,得利最大得當屬曹魏。兩弱聯合抗強,強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兩個弱的互相殘殺以坐收漁人之利。於是陸遜也就象徵性的追了追,就放劉備走了。

放了劉備這無疑拿出了最大的誠意來和蜀漢繼續聯合,聯合的目的終究還是抵抗曹魏政權。所以,陸遜之所以不殺劉備放其回去,不是諸葛亮的八陣圖起的作用,而是出於東吳自身存亡的利益考慮,才放劉備回去。


劉備夷陵慘敗後被陸遜一路追殺,最後陸遜反中了諸葛亮的計謀,被圍困於八卦圖之中,差點就被困死在裡面了。

那陸遜最後的退兵到底是如他所說的:是害怕曹魏來襲;還是真的就怕了孔明八陣圖呢?

陸遜在八陣圖前的心思

首先我們來看看陸遜當時在八陣圖外的表現:

所以當時的陸遜,一沒有帶齊全部人馬入石陣,二已經聽了部將的意見,準備撤退了(日暮矣,請都督早回),而後面所發生的「八卦圖」效應雖然是在陸遜的意料之外,卻不至於阻礙他繼續追擊劉備。

而且入石陣也只是陸遜偶然為之,並不是一定要進去的,就算此路不通,陸遜也大可轉第二條路,比如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就可以帶他入蜀(黃承彥既然不聽女婿的囑託,也就有可能幫助陸遜找到入蜀的道路),或者找一下別的路程,從水路走也行。

既然這樣,陸遜最後的退兵其實就是受了曹魏方面的影響了。曹丕在聽說劉備連營七百里之後,就安排了三路大軍伐吳:

而陸遜在走出石陣後準備退兵,他是這樣和將領們說的:「吾已令兵拒之」。從劉備在章武元年春天正月出兵伐吳,到六月兵敗夷陵,這半年的時間裡曹丕一直都在準備著伐吳事宜,三路大軍已經調集完成,只等待著陸遜帶人追擊劉備,江東空虛之際再南下吞吳。可陸遜早就做好了準備。呂范駐洞口擋曹休、諸葛瑾守南郡擋曹真、朱桓在濡須口拒曹仁,這些都是在陸遜的算計之中的,並不是臨時安排。而眾人最後也很好地擊退了曹魏大軍,守住了空虛的江東和剛得手不久的荊州。

而且陸遜原先也沒想要把劉備趕盡殺絕,他需要留著劉備來制衡曹丕,就像當年諸葛亮設計讓關羽放走曹操來平衡孫權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陸遜是怕了諸葛亮的八卦陣,但這並不是他不追擊劉備的原因。如何在戰爭中獲取最大的利益?這才是政治高手陸遜的首要任務。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劉備夷陵戰敗西逃陸遜不追反退的根本原因:

1.雖然孫權向曹丕稱臣,但是,曹魏對東吳的壓力始終存在。在夷陵之戰前,劉曄勸諫曹丕,與蜀國一道夾攻孫權,但是沒有被曹丕採納。在這期間,孫權一直以隱忍的態度,對待曹丕。除了曹丕要求孫權派太子到魏國做人質,孫權什麼要求都答應,竭力穩住曹丕。夷陵之戰後,吳國陸遜、朱然等將領,都認為,魏國吞滅吳國之心不死,必須時刻防備。不久,曹丕果然以孫權不服號令為由,三路大軍伐吳。劉備在聽說魏國出兵後,還給陸遜寫信「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雖然陸遜不怕已經大敗的劉備,但是不能不防備勢力強大的曹丕。

2.從蜀地的地理環境看,蜀地易守難攻,地勢乘高就險,水路則是居高臨下,東吳自下向上攻擊十分不易。而且當時趙雲已經駐紮在永安,徹底消滅蜀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然會陷入僵持之中,只能白白消耗有生力量。同時,劉備敗逃時,為阻止吳軍追擊,命人把鎧甲等輜重等點燃,燒毀了棧道。修復進攻蜀地的棧道,勞民傷財,即使等到修好棧道,蜀國早就準備充分,以逸待勞。更何況在夷陵之戰前,劉備伐吳的決策,蜀國很多人不同意,而且諸葛亮和趙雲、魏延等名將都未參戰,如果東吳繼續攻擊蜀國,蜀國置之死地而後生,上下同仇敵愾,全力抵抗,吳國很有可能先勝後敗。

3.從實力上看,吳國沒有消滅蜀國的實力。對雙方兵力數字,專家們雖有不同的說法,但基本可以確定,雙方各自兵力都應該處於5、6萬之間,甚至東吳略多,但是差距不大。劉備雖然被擊敗,但是蜀國仍然有十萬左右的大軍。顯然陸遜如果憑五、六萬大軍攻蜀,其兵力必然捉襟見肘。而曹魏方面的巨大壓力,也限制了孫權抽調兵力,支援陸遜;如果冒然抽調兵力,導致國中空虛,就很有可能重演關羽失荊州的故事。

4.這場戰役從根本上是爭奪荊州的戰爭。夷陵之戰取得勝利,吳國保住荊州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如果進一步擴大戰果,即使僥倖消滅蜀國,就會變成自己獨立面對強大魏國的局面。當時的形勢,不論是蜀,還是吳,誰都沒有能力獨立與魏國抗衡,兩國唇亡齒寒。其實夷陵之戰後,不久孫權就向劉備求和,劉備也答應了他。可見,兩國的君主對當時的形勢都有清楚的認識,誰都不想戰爭進一步擴大。

最後,談一下諸葛亮的八陣圖。八陣圖在歷史上確有實物。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陳圖」。晉朝劉弘到隆中命人作文紀念諸葛亮,提到「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把八陣圖、木牛、諸葛神弩並列,作為諸葛亮創造的神器。杜甫寫過一首《八陣圖》的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可見,在唐朝仍有諸葛亮的八陣圖遺迹。只是八陣圖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妙,應該是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記載,八陣圖有三處:一在陝西漢中市沔縣;一在重慶奉節,古稱夔州;一在四川新繁,其中,奉節者最為著名,也就是杜甫見到的遺迹。陸遜見到的,最有可能的也是奉節的八陣圖了。陸遜到底見沒見到諸葛亮的八陣圖,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猜想,如果陸遜真的見到諸葛亮的八陣圖而撤兵,那麼他就是被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折服,自己感覺與諸葛亮對陣沒有勝算,於是知難而退。


在三國時期隨著諸葛亮的加入,整個蜀國開始蒸蒸日上,但是關羽的一個不小心把自己的性命扔在了荊州,隨後身為兄弟的張飛為了給自己的二哥關羽報仇,開始跟自己手下過不去了,所以在某個晚上被手下拿了人頭逃到了東吳,這下劉備是真心坐不住了,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直接發動了大軍攻打東吳,可惜結果不太理想,整個大軍被東吳的新生小將陸遜一把大火給燒了精光,於是劉備在夷陵戰敗後只能西逃,當時的陸遜手中可是有著幾萬的生力軍,但是看到諸葛亮所罷下的八陣圖之後果斷沒有出兵追殺劉備,難說諸葛亮的八陣圖果然有這麼大的威力嗎?

其實可能這個結果並非我們所想的這麼,要說諸葛亮的八陣圖在歷史上也是相當的出名,說白了這個八陣圖也就是八卦與五行之間的各種相生相剋,屬於攻守兼備的一種類型,讓不明白這種陣法的人看起來一頭霧水,強行破陣損失又比較大,所以大家都會尋找陣中的弱點,畢竟再強的陣法都需要一個支點,而這個支點也就是陣法當中的弱點。

但是八陣圖雖說聽起來相當的強大,可是也要有足夠的士兵跟地形來配合,也就是說你用陣法擺出來一個萬人大陣,但是怎麼也要一千以上的人來陣裡面裝樣子吧,其實就是嚇唬敵人而已。

當時的劉備大軍已經成了逃兵,戰鬥力幾乎降到了冰點,這個時候大家就一個想法,活著回到蜀國,所以誰在後方斷後幾乎就是死路一條,於是所謂的八陣圖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守在其中。

諸葛亮雖說隨事如神,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他也只能弄出一個空架子來嚇唬一下敵人而已,可是這些都不是主要問題,而是這個八陣圖其實就是諸葛亮想要告陸遜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現在就是一個空架子了,而北方的曹魏大軍可不是像蜀國一樣也是一個空架子。

自己這一方需要足夠的時間回去休養生息才可以再次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員,如果現在陸遜打破了這樣的一個局面,直接所面對的就是北方的曹魏大軍,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次的戰鬥其實並不在諸葛亮的計劃當中。

要知道以諸葛亮的腦子,雖說陸遜也是一個聰明人,但是火攻這計謀諸葛亮一定會想到,可是這一次夷陵之戰,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出力,為得就是不想讓曹魏中北方坐收漁翁之利,雖說這次劉備非要給自家的兄弟報仇,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大的陣勢,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雖然傷了筋,骨頭卻還完好無損,也就是諸葛亮會想到這一次會失敗,可是沒有想到會敗的這麼快而已,而且損失也超出了諸葛亮的心裡撐受範圍。

所以在劉備敗了之後,果斷就在退路上擺下了八陣圖,說白了就是讓陸遜看到自己這一方已經失敗了,如果東吳還要再次追殺已經成為敗軍的劉備,很有可能諸葛亮就會出手了,那個時間等待陸遜的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兩敗俱傷,可能站北方的曹魏會笑得相當的開心。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時的陸遜在看到己方已經有了這麼大的優勢之後,果斷沒有派出己方的大軍前去追殺劉備。

說實話三國時期就是一個很大的怪圈,蜀國與東吳和曹魏,不論他們哪一家強大起來,另外兩家就一定會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強大的那一家,但是他們相互之間又不信任對方,也就是說除非你的實力已經強大到可以直接把兩家一口全吞掉,不然這個仗就能一直打到地老天荒。

而且陸遜因為自己家族的原因,也不太敢冒險,畢竟當時的陸家人丁方面一直都比較單薄,所以這個世家一直以保命為主,出不出風頭是另外一回事,先保住命才是最主要的。而東吳的孫權看起來各種的聯盟和結親,其實骨子裡一直就希望三個國家就這麼相互牽制著,而自己也可以平平安安的過下去。

陸遜很明顯知道孫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這場戰鬥一定要勝,但是勝了之後就不要去再擴大戰果了,因為哪樣的話曹魏就開始出手了,說實話不到萬不得已,孫權真心不想跟曹魏進行戰鬥,實在是傷不起。

當然了還有一個很硬性的原因,那就是東吳的主要兵力以水軍為主,而蜀國的地方全都是山地,看起來東吳得到了勝利,可是如果陸遜敢把這些兵馬全部派出去追殺劉備,一旦進入了蜀國的地盤,很難說這些水軍精銳能不能活著從山區之中走出來,畢竟水土不服在古代實在是太明顯了。

也就是說不論是北方的曹魏在後方的虎視眈眈,還是諸葛亮在八陣圖上面所留下來的信息,又或者本身的水軍不適合在山區戰鬥,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都是陸遜不敢輕意的派出大軍追殺劉備的主要原因,所以當時已經戰敗劉備在夷陵戰敗並西逃後,陸遜不但不去追殺劉備,並且還主要退兵,雖說跟八陣圖有一些關係,但是真要說被一個八陣圖嚇到直接退兵,那就不可能了。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奠定了三國後期的基本走勢。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為報關羽之仇,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戰,雙方對峙於夷陵一帶(現在湖北宜都附近),為避蜀軍氣勢,陸遜堅守不出,如此相持快1年,劉備軍氣勢消耗殆盡,陸遜果斷出擊,火燒連營,劉備全軍覆沒,隻身逃回白帝城。吳軍乘勝追擊,但是趙雲的後軍已經趕過來,堅守永安,吳軍無法攻破,遂退兵。

至於題目中說的諸葛亮八陣圖那是《三國演義》中為誇大諸葛亮的智謀而安排的情節。話說諸葛亮入川之前,在奉節魚腹浦布下八陣圖,預言未來可以抵擋東吳的進攻,果然夷陵之戰後東吳軍隊被八陣圖所阻,不得不佩服羅貫中先生腦洞大開。默默誹謗一句,不知道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有沒有預料到夷陵之戰的慘敗。

那麼東吳為什麼退兵呢?兩個原因

1、夷陵之戰已經贏了,當初出兵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至於能奪取多少城池都是意外之喜,所以一開始東吳軍隊是乘勝追擊的,一直打到永安,從永安的地形來看,兩側崇山峻岭,易守難攻,此時劉備收攏殘軍加上永安原有駐軍已經有2萬多人,後備部隊趙雲也快要抵達永安,如此東吳軍隊就沒有把握拿下永安,撤退也是必然的選擇。

2、三國之間是相互牽制的關係,而且東吳和蜀漢都是弱勢的一方,他們有共同的大敵曹魏。呂蒙攻打荊州已經是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破壞了孫劉聯盟,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雖然東吳是贏了,可是在大局來看這是孫劉集團的內耗,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劉備攻打東吳時,孫權先是派遣使者求和不成,便向曹魏稱臣,說明孫權是清醒的,他和劉備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如果戰事無法避免,他也要先穩住曹魏,避免兩面受敵。但是他也清楚曹魏不會放棄這個機會,所以夷陵之戰一結束,大軍就要撤回提防曹魏,果不其然,2個月後,曹魏大軍來攻,因為東吳準備充分,並沒有佔到便宜,只能退軍。

所以夷陵之戰,雖然東吳大獲全勝,但是他們及時撤軍,一方面是前進受阻,一方面是後方不穩,而非傳說中的八陣圖。


窮寇莫追,陸遜心裡明白此時不是打滅國戰的時候。從吳到蜀地域縱身太廣,追擊很容易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更大的可能就是進入敵軍腹地全軍覆沒。不管怎樣對吳國沒任何的好處!

如果貿然追擊,魏國不是吃乾飯的,他們會坐山觀虎鬥待到兩敗俱傷之時適時出擊坐享其成!

三足鼎立任何一方都不敢貿然發動滅國戰去打破平衡,否則只能自食惡果,強大的曹魏都不敢輕舉妄動,更何況弱小的吳國。三方只能打局部戰爭,搞小摩擦,吳蜀也是在合作中鬥爭。任何一方都不敢造次。這樣的僵局只能等待時機,等待敵國的國君死去,等待敵國的後繼之君是個庸才,又或者敵國內亂!


當然不是了,因為陸遜很清楚地知道,吳蜀一旦分出勝負,曹魏必然乘機偷襲,所以回師防範去了,實時也確如陸遜所料。

(陸遜)

這個問題在《三國志?陸遜傳》中已經有明確說明:

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訖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這就很清楚了。火燒連營後,劉備敗逃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謙等武將都要追殺劉備,陸遜和朱然、駱統等人敏銳察覺出曹丕表面上和東吳聯合共抗劉備,實則包藏禍心。如今蜀漢戰敗,曹魏極有可能對東吳下手,此時最重要的是率軍回防。果然,很快曹魏就發兵攻打東吳,也就是魏吳江陵之戰。

(朱然)

如果只看《三國演義》,你會對魏吳之間江陵之戰毫無印象,但歷史上這是一場規模不小的戰鬥。曹丕親自前往宛城督戰,動用了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等多位曹魏高級將領,三路進兵攻打南郡治所江陵。幸朱然在江陵鎮守,指揮有度,又有孫盛、諸葛瑾、潘璋、吾粲等人援助,成功擊退曹軍,曹丕無功而返。《三國演義》之所以對江陵之戰沒有交代,因為重要人物朱然在演義中追擊戰敗的劉備被趙雲一槍刺死,潘璋又被關興為關羽報仇殺死,所以兩個東吳重要人物都提前領盒飯了,江陵之戰沒法打了,羅貫中就乾脆把江陵之戰刪了。

(曹丕)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劉備敗了,曹丕不攻蜀卻攻吳。吳蜀鷸蚌相爭,曹魏自然伺機而動,這是很明顯的。但是邏輯上應該攻打敗方蜀漢更容易成功,其實不然。雖然劉備戰敗,但是曹魏如果要攻打蜀漢,只有從漢中一線或者走難行的蜀道。而不久之前,曹操正是在漢中陷入僵局,最後抑鬱撤兵,曹軍對漢中有心理陰影。更何況,劉備出兵伐吳時並沒有放鬆北境的防守,有馬超聯絡西涼羌氐,又有魏延鎮守漢中,打漢中攻益州難度太大。

(荊州地圖)

而打東吳,尤其是荊州境內的江陵,難度就要小很多。荊州北部的襄陽、南陽都在曹魏手中,乘勢南下奪南郡治所江陵並不是很困難的,當年關羽就是從南郡出兵進攻襄陽、樊城,幾乎得手,此次反其道而行之,加上東吳剛剛得勝,容易麻痹大意,所以曹丕的決策很高明,而陸遜、朱然等人能料到曹丕的想法更是高明,這是真正的高手過招。


不是八陣圖嚇退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為害怕曹操抄東吳後路滅吳,所以陸遜還是主動和蜀,若無魏國牽制,蜀國在此一戰很有可能被陸遜滅亡。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陸遜只是將劉備集團趕出,沒有深追,主要原因是:

1.深入敵境後勤供應難以保障,地形複雜,面對入侵蜀國必定拚死一戰,勝算不大。

2.北方魏國已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南下。東吳防守兵力不足。

3.吳蜀長期對峙,彼此消耗下去,誰又能抵抗魏國的進攻,到最後不過是為別人做嫁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