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小额现金贷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超高利率、暴力催收、逼人跳楼等负面新闻,各现金贷平台年利率动辄50%-60%,有的超出正常贷款利率的几十倍,高达500%甚至1000%.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条利率红线来规范现金贷平台的行为。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法律上的正式条款,银行早已扎紧口子,停止提供资金给年化利率超过36%红线的平台,蚂蚁金服等大平台也停止了和「高利贷」平台的合作。


这个红线的来由,主要是根据2015年9月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为什么说现金贷36%利率红线是合理的呢?小编就说以下四点:

1.红线过低并不会让现金贷行业无法经营

有人说36%红线过低,会导致行业里很大一部分平台无法立足,更会导致成百上千家现金贷企业的退出。

从表面上看,道理是对的。但著手实际,很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一直控制在红线之内,也能经营的风生水起。而像腾讯微粒贷和蚂蚁金服借呗这类头部玩家综合利率同样在红线之内(日息万分之五以内),反而还能赚得瓢盆满钵。所以,当然不会让现金贷行业无法经营。

再者说,现金贷利率可以低到什么地步?工行融e借甚至可以低到日息万分之一,招行闪电贷做优惠的时候不到万分之二,这些产品门槛并不算高。至于微粒贷和借呗,万分之三的日息很常见。

2.中小平台会活不下去导致市场乱套?

恰恰相反,这不正是监管部门乐意看到的吗?当前金融监管走的第一步大琪就是设立准入门槛,规定必须持牌经营,将一切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如果这一形势都无法看清,那在金融行业的立足也并无多大可能性了。

比起企业盈利与否,监管部门更关心金融稳定与消费者保护。

3.对金融可获得性而言,基本无影响。

当然,也有人说,36%的利率红线会干掉非常大的一部分平台,导致很大一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因此,红线与普惠金融原则相违背,必定会减少金融可获得性。可是,这个理由同样站不住脚,这类小平台并非市场主流,占据的市场份额极小。哪怕他们都倒下了,对市场的影响也只是微乎其微。

而像腾讯、阿里等这样的科技巨头以及极少数技术领先的现金贷平台更有能力和资源去做好这个市场。

很好理解,由于数据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模型与演算法的不断成熟,巨头们得以不断将客群下沉。尽管总会存在一部分人群数据很有限,没关系,正因为没数据,所以才需要通过现金贷交易填补信息。

事实上,巨头们只要控制好额度和节奏,凭借他们的反欺诈能力,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将坏账率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不难;哪怕出现坏账,用很小的借款金额换来用户信息,不亏。

4.超出36%红线的现金贷怎么办?

也就是,退出现金贷市场,回归线下高利贷市场,一个相对灰度的空间。这个红线并不是说超过36%就不能做。可以做,但是不能公开、全网地去放贷。如此一来,这类业务就不属于本文所探讨的现金贷范畴——面向个人的、无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小额无担保贷款,而是回归到民间高利贷形态。

在小编看来,这才是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36%红线以内的,属于可以彻底公开化、阳光化、互联网化的,外部性很强,容易引发舆论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必须要强监管。

36%红线之上的,回到民间,只要不出乱子,没人会管你。一旦惹事,地方有关部门会介入,大到一定程度还会惊动央行和银监会,等待你的罪名,大概率是非法集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