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其人

摘要:王戎,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也是最引人爭議的一個人物。有人贊他的早慧,有人鄙他的吝嗇,有人欣賞他的至情至性,也有人瞧不起他的官宦之志,說他是「俗物」。王戎其人,耐人尋味。

關鍵詞:王戎 早慧 至情 吝嗇

王戎(234-305),字睿沖,琅琊臨沂縣人(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晉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可謂家世顯赫。他還是竹林七賢中最小的一個,由長他二十歲的阮籍帶入其中。他結識阮籍的時候年僅15歲,並深得其賞識。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阮籍便說:「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那麼年紀輕輕的王戎是憑藉什麼入了當時名聲顯赫的阮籍的慧眼呢? 我認為,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時的王戎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和膽識。

早慧王戎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這王戎自小就是一個神采非凡的人。更有著過人的智慧。《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來驗之,果然如此。一個七歲的孩子就能這樣通透,果然不負他神童的美名。

他的聰慧還體現在他的善解人意,鍾會曾說「阿戎了了解人意」,並且曾評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戎還有過人的膽識。在宣武場,魏明帝讓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鬥,百姓可以隨便圍觀。王戎才七歲,也來觀看,期間老虎攀著欄杆吼叫,聲音驚天動地,圍觀的人都驚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動,毫無懼色。

其父王渾過世之後,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王戎一概不接受,由此顯名。

王戎善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朝賢嘗上巳礻契洛,或問王濟曰:「昨遊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談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著。」其為識鑒者所賞如此。

這樣一個優秀的少年,有智慧有膽識有雅量,無怪阮籍也欣賞他。阮籍自和他結識,與他的關係一直很好。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者無預焉。」二人交觴酬酢,公榮遂不得一杯;而言語談戲,三人無異。或有問之者,阮答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酒;不如公榮者,不可不與飲酒;唯公榮可不與飲酒。從這裡我們感嘆劉公榮的慷慨的同時,也可以看出阮籍與王戎關係之親密。

至情王戎

王戎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這一點在《世說新語》中有充分的體現。

(1)重父母之情。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牀,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德行第一)

(2)重兒女之情。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傷逝第十七)

(3)重夫妻之情。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惑溺第三十五)在那個時代,「卿」是用來稱呼比自己地位低或地位相同的人的。比如皇帝可以稱大臣為「卿」,老公可以稱呼妻子為「卿」。比如山濤潦倒時就對妻子韓氏說:「我當為三公,不知卿堪作夫人否?」但是王戎卻經不住愛妻的撒嬌,聽之任之。有人說這是王夫人敢於傲視禮俗反抗男尊女卑的傳統道德,但是若沒有王戎對妻子的尊重和愛,又怎麼可能會有王夫人如此大膽的話語呢?

(4)重朋友之情。王濬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傷逝第十七)這就是「黃公酒壚」的典故,現在用來表示見往日景,睹物思人。儘管王戎在整體的志趣上和阮、嵇有差異,但在和他們的交往中,王戎絕對是誠心誠意的,他了解自己的這些朋友,他也不隱瞞自己的所謂俗氣,他表現出來的是真實的王戎,他們是真實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往往就是這樣,未必是相互的仰慕,也不必是彼此的遷就,而是亮出本色,坦誠相對。

可見,王戎實為真性情之人。對母至孝,對子至愛,對妻寬容,對友至誠,以現代觀點視之,實為理想之好男人也。

「吝嗇」王戎

王戎的吝嗇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王戎的名聲也就是因其吝嗇而被毀。「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資治通鑒》描述:王戎「性復貪吝,園田遍天下,每自執牙籌,晝夜會計,常若不足。」王隱《晉書》描述:王戎「好營生,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斂積實,不知紀極。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籌晝夜算計,家資遠及田牧。」 王隱《晉書?王戎傳》也曾描述,王戎生性至儉,不能自奉養欲,飲食取通,財不外出,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

《世說新語》中儉嗇篇共九條,王戎一人就佔了四條,其「吝嗇」程度可見一斑。

書中記載,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別的文人一般在深夜,要麼月下彈琴吟詩,要麼酒酣耳熱地逍遙快活。王戎官至尚書令,擁有大量田產,富甲一方,按理說王戎更有瀟灑的資本,可王戎不僅不享受,每天晚上還拖著他夫人一起用自製的牙籌(一種計算工具)在燈下算來算去,挖空心思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掙到更多的錢。

王戎對自己吝嗇,對女兒也同樣吝嗇。王戎女兒嫁裴頠為妻時,曾經向王戎借了數萬錢,久而未還。後女兒回孃家,王戎就撥弄他那把心愛的算盤,「(王)戎色不悅」,臉拉得比驢臉還長,臉色要說多難看就有多難看。這數萬錢對王戎來說,其實不過九牛一毛罷了,「知父莫如女」,王戎女兒自然知道父親心裡想的是什麼,於是趕緊想辦法把錢給還了,王戎「乃釋然」。

在侄子成婚的時候,王戎又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侄兒結婚,王戎作為叔叔不得不送點賀禮,他左思右想,挑了一件薄薄的單衣做賀禮。可過了一段時間,王戎越想越心疼,越覺得自己損耗巨大,於是又責命侄子婚後交了回來。

最最荒謬的莫過於「鑽核賣李」。「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中有優良品種的李樹,生產香甜的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種子,於是費盡心思,每次出售前都將李核鑽壞,使他人沒法用來種李。

這些故事聽來都很生動,讓人忍俊不禁。但看過之後,也讓人產生懷疑,這還是那個不收父親老部下一分一釐,對孩子「情之所鍾」的王戎嗎?有人說,他是在官場沉浮中迷失了自我,一味追求名利,陷於世俗。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大家公子,在那個名聲重於天的年代,即使再貪財,再吝嗇,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件單衣,幾個李子讓自己名聲受污吧?

所以,對於王戎的「吝嗇」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另一個觀點,王戎這麼做是偽裝吝嗇,避禍亂世的 「自晦」之舉。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之前的那個例子,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或許還會有人說他是年少為揚名,刻意自苦。那麼我們接下來再看這樣一件事情。

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此時的王戎早已顯名富貴,已沒有「顯名」之憂,他本不必剋制自己,盡可暴露自己的貪婪本性,而他不僅不受,還厚報其書,可見說他青年偽裝慷慨,晚年才見真性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這則故事在《晉書》中也有記載,戎渡江 ,綏慰新附,宣揚威惠。吳光祿勛石偉方直,不容皓朝,稱疾歸家。戎嘉其清節,表薦之。詔拜偉為議郎,以二千石祿終其身。荊土悅服。徵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連武帝都以「不欲為異」為其開脫,可見他在朝是清正廉潔的。但卻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讓他損名,王戎真是比竇娥還冤。

後人也為他開脫。孫盛《晉陽秋》說道:「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以此自晦也。」 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雲:「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戴逵又說:「運有險易,時有昏明。如子之言,則蘧瑗、季札之徒,皆負責矣。自古而觀,豈一王戎也哉!」 南朝人劉孝標則雲「戎性通任」

既然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王戎就此順水推舟,讓其坐實,好在亂世中自晦避禍。當時,世道混亂,政權更替,在驚濤駭浪中,每個名士都有自身的為人方式,作為獨立的個體存活於世道,成就魏晉的一段風骨。王戎這何嘗不是聰明之舉,他最終保全了自己,活了72歲,是竹林七賢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感謝悟空問答。東晉位居三公的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但就是這麼一位才華橫溢的風流才子,卻實打實是一個吝嗇鬼。

王戎小時候就神采飛揚,仰頭看太陽眼睛也不花,當時的大臣裴楷評價他說:「王戎眼睛裡有光芒,所以直視太陽而不暈,絕非凡品。」7歲那年去跟著大人去動物園,籠子裏的猛獸情緒激動咆哮而來,大家嚇得閃身而避。唯獨王戎紋絲不動,大人就很奇怪,問他害怕不害怕,王戎微微一笑:「鐵籠子都不怕,你們有什麼好怕的?」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經拜訪王戎的父親王渾,席間王戎字字珠璣落落大方。阮籍可是當世名流、文化大咖,對王渾說:「與你說話不如和阿戎說話啊!」阮籍比王戎大了二十歲,二人遂成莫逆之交。

王戎腦瓜子靈活,父親死在涼州任上,當時朝廷公卿紛紛前來弔唁,王戎卻將大家送的財帛婉言謝絕,贏得大家一致好評。魏晉是一個講究品評的社會,王戎來這麼一下子,自然聲名遠播。加上父親遺留下來的政治資源,王戎位列三公是遲早的事。

魏晉流行清談,王戎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精準掌握清談要領,成為各界爭相吹捧的網紅大咖。當時朝廷要員們散朝以後三五成羣去洛陽的酒肆名廊清談,最流行的就是尚書張華談《史記》、《漢書》,裴危談論街頭巷議,當然都比不上王戎談論子房、季札,超脫玄妙。

王戎位列三公,家境殷實,卻仍然巧取豪奪貪得無厭。利用職務之便,在全國各地放貸,放貸的利息用來置辦田莊。王戎還建了很多水利磨坊,因為這項投資較大,一般人沒這個實力,所以光這項收入就很可觀。王戎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著自己的算盤,半夜躲到被窩裡噼裏啪啦的算計。

王戎祖上就做高官,門生故吏遍天下,但是這些門生一聽說王戎就來,避之而唯恐不及,生怕王戎又要搞攤派。王戎的女兒出嫁,借了父親一筆錢很久未還,王戎一直寢食難安。等到女兒回來省親,王戎面色很難看,女兒知道父親那個德行,就東湊西湊把錢還了,王戎的老臉上終於有了笑容。

侄子結婚的時候,王戎送套西裝,婚禮剛辦完,王戎就親自要了回來。院子裏有一顆李樹,果實很甜,王戎一個都捨不得喫全部拿到集市上出售。但是害怕別人拿這個做種子,那樣的話自家的李子就不緊俏了。遂把李子的核去掉,王戎家賣的李子無核,王戎聲稱是為了方便大家食用,成為當時天下的笑柄。

晉朝宗室在漢趙劉曜的逼迫之下東躲西藏,王戎也跟著皇帝逃難到鄴城,期間談笑自若頗有古大臣遺風。永興二年逝世,年七十二。


王戎,最有爭議的東晉重臣,嗜錢如命,與世沉浮。

小時候,不肯摘路邊的梨子。王戎,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為尚書。從小就表現出眾。一次,他和一羣孩子在路邊玩,看到一個梨樹上結滿了梨子,夥伴們便紛紛去摘,只有他無動於衷。別人好奇地問他,他說,梨長在路邊,卻沒有人摘,那一定是苦的了。

十幾歲的時候,他和嵇康等人任性放達,常在竹林喝酒,被成為竹林七賢之一,他是年齡最小的一位。嵇康每次到他家玩,看他說話很有意思,總是喜歡和他說話。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天,王戎也跑過去湊熱鬧,嵇康就說他,你這俗物又來了,王戎機智的反擊道,你們這樣的高士還容不下俗物嗎?惹的眾人大笑。

他父親去世,朋友們都來弔唁,對於大家送來的財物,他一一謝絕,人們對這位天才少年的品行更加敬重了。

但後來,他卻被稱為錢癡。當司馬昭稱帝的時候,對他很器重,很快他就位居三公了。可他財迷心竅,一心想著購置產業,多賺錢財。田地,宅院,遍佈京城各處。每天晚上都忙著和結髮妻子算賬,數錢。雖然他富甲一方,但對自己,對親戚卻非常吝嗇。侄兒結婚,他只送了一件外衣,侄子嫌禮薄,他就順手又把衣服拿了回去。她女兒向他借了一些錢,沒有及時歸還,他便給女兒臉色看,等女兒還了錢,他又和顏悅色了。

更離譜的是,他家的梨子賣的非常好,他怕別人也栽種這種樹,影響了他家生意。就把梨核破壞了。

細想想,這三件事,放在現在,就是一般家庭,也不會這樣做,況且,在梨核上鑽洞,那梨還怎麼賣?多半是人們編造的故事來取笑他。

因客人說了三個字,他便率性地任命對方為屬官。一時,人們便稱其為三語掾。

他在為官任上,還出現過一次特別不著調的奇葩事。有一次,他問自己的客人,孔子重名教,老莊尚自然,他們有什麼區別嗎?對方用反問的口氣說,將無同,也就是說,有不同嗎?看來,曾經崇尚道教的王戎認為,儒家和道家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再看看當時的社會,司馬昭去世後,繼位的新皇帝,曾經問身邊的人,青蛙呱呱叫,是為公也,是為私也?他根本就是個擺設,沒有能力執掌朝政。於是,宮廷內出現了血腥的爭奪權位的政治鬥爭。先是託孤大臣楊駿被殺,賈后弄權,後來又是八王之亂。

厲害的是不管社會多麼動亂,他總能與時沉浮,朝廷要員中,除他之外,很少能得到善終的。也許,大家看他一心為錢,胸無大志,便不屑一顧吧。儘管他位居三公,沒有能對時弊匡扶,但他也有拿出三百斛救濟百姓的善舉。我們又該怎樣評價他呢?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大家族,可謂是兩晉時期的名門大族。宗親族人,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有時候甚至可以左右晉朝的江山。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竹林七賢之一。琅琊王氏可是名士輩出啊,書聖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王戎因參與西晉滅吳之戰,立有戰功。更是在任荊州刺史時,政績卓著。被司馬家族賞識。

二任司徒,位列三公。這麼顯赫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說他吝嗇?

吝嗇於何處

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中說王戎,非常吝嗇。

有四件事可以表明王戎非常的吝嗇。

其一,王戎的家裡,有一顆很好的李子樹,結的李子非常多,王戎就想拿著多餘的李子去賣,但是又怕別人喫了李子,得到果核種子,於是王戎,就把李子的果核穿破之後,再去賣。

其二,就是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時。裴家向王戎借了數萬錢財,遲遲未還,因此惹惱了小氣的王戎,女兒回來孃家探親時,王戎故作神色不悅,給女兒臉色看,直到女兒家把錢還過來的時候,才慢慢和顏悅色起來。

其三,王戎侄子馬上就要結婚了,富甲京城的王戎,只送一件單衣。被世人恥笑,更甚的是在侄子完婚後,又要了回來。

吝嗇有原因

二任司徒。政壇不倒翁,這麼吝嗇。難道大家就認為,他真的是這麼吝嗇嗎?東晉戴逵這樣評價道,

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王戎這是藉此舉,毀壞自身名譽,從而達到避禍於亂世的目的。和高祖李淵的自保之舉如出一轍,當年高祖李淵鎮守太原時,私下裡非常喜歡結交英雄志士,於是隋煬帝懷疑李淵有謀反之心,於是李淵開始肆意收受賄賂等不法之舉,讓隋煬帝一位李淵就是一介腐官,胸無大志,李淵就這樣成功避世。

浮人結語

王戎就算不為官,也是富甲一方的貴族,襲父爵為貞陵亭侯。大家也想到,王戎本身就是官宦之家,祖父王雄官至曹魏幽州刺史,地方大員。怎麼會淪落當街賣李。王戎的年代,是三家歸晉的時代,更是司馬氏篡曹魏的時代,唯有自毀名譽,才能保全於亂世。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麼,歡迎關注。


當高貴鄉公曹髦被司馬昭暗指成濟殺死於街頭,如同殺豬屠狗,娶了曹操曾孫女的「竹林七賢」嵇康因不肯屈從也被司馬昭處死。

嵇康死後,與他齊名的其他六人各散西東。

有始終對司馬氏不辭顏色,借疏狂避世的阮籍、劉伶,有終於還是向世俗投降的王戎、山濤、阮咸。

其中的王戎更是以其鄙吝的行至為時人嘲諷。

《世說新語》的儉吝篇中,對他的吝嗇成性做了詳細的描述。

侄兒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過後還要了回去。

女婿跟王戎借了錢,在女兒回孃家的時候擺臉色,直到女婿還錢,他才高興起來。

最奇葩的還是王戎好李這個段子,說的是,王戎家裡有果子很好喫的李子樹,賣李子的時候,怕別人拿著李子核去種,就把李子核鑽個洞再拿出去賣。

可謂吝嗇到讓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然而,這真的是王戎?

他是琅琊王氏的族人,學問淵博,門第高貴,其堂弟王衍還讓金錢多了一個別稱——阿堵物。同一家門,子弟會有如此兩個極端?

他敏銳,早在很久前就道「天下將亂」。

他收到別人的賄賂,拒絕了之後又故意寫了一封感謝信,有人彈劾他,一方因為他沒收無法定罪,一方又鄙夷他寫信的舉動。

他是那一羣魏晉名士中難得善終的人,活到了71歲,歷司馬氏兩朝而不倒,即便被免職也能很快起複。

王戎的一生總是讓我想起春秋時扶助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

范蠡也曾經「佯狂倜儻負俗」,在他裝瘋賣傻,騙的時人真以為他生了瘋病的時候,文種卻慧眼識才。

「吾聞士有賢俊之資,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

如果文種生在魏晉,也必能從王戎鄙吝而匪夷的行止中看出某些真相來。

范蠡是幸運的,他生在春秋戰國時,遇到了能夠讓他施展才華的時機,他的疏狂僅是少年高才的意氣;他也是明智的,在越王復國的時候請辭而去,保存下了性命。

而沒有聽從他的忠告的好友文種卻沒有逃過此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范蠡留下的這段千古名言至今仍然振聾發聵,道破了多少真相,又有多少人明知這個真相卻也戀棧不去,最終身死道消。

歷史上,很少能見到「范蠡」,這關乎人性或其他,我以為王戎就是另一個「范蠡」,他比范蠡不幸的地方在於,四顧之下,竟沒有避世之處。

天下之大,哪裡去?哪兒能去?

王戎只能自污以存世。

可他畢竟是個名士,他看得清也想得透,用一種自我嘲諷的態度面對著眼前無力改變的荒誕世界。

唯有隻言片語中才看得到一點他的心跡。

「自嵇、阮雲亡,吾便為時之所羈紲。今日視之雖近,邈若山河!」

欲乘明月而去,卻為濁世之身,餘光同塵。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閑話和你一起說腦洞大開的歷史。



王戎出身士家大族,祖上是著名的瑯琊王氏,魏晉時代盛極一時,史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戎受魏明帝賞識得於步入仕途。後又於晉武帝時代伐吳之役立下戰功,步入三公之列。

置身官場日久的王戎漸漸沉迷於孔方兄而不自拔,以至阮籍地譏諷他為俗物。

他在尚書令任上熱衷於做各種生意和買賣。一次他得到了一種很稀缺的杏子,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為了能獨家專營,王戎讓手下用針將每個要售出的杏子核扎破。這樣一來,別的商家即使拿著那些果核去種,也不能發芽,王戎鑽李的典故也由此而來。

王戎雖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這些經營理念,手段,卻是現實版的壟斷市場、利益最大化的體現,甚至都可以用反壟斷法來制約王戎的商業活動了。


關於王戎吝嗇的故事主要記載在《世說新語·儉嗇第二十九篇中》,此篇主要記載豪族高官一些表現為吝嗇的故事,共有9篇,其中4篇是關於王戎的。

第一篇原文: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

 翻譯:王戎很吝嗇,他的侄兒結婚,只送一件單衣,過後又要回去了。

第二篇原文: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

 翻譯:司徒王戎,既顯貴,又富有,房屋、僕役、良田、水碓之類,洛陽城裡沒有人能和他相等。契約帳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燭光下擺開籌碼來計算。

第三篇原文: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

 翻譯:王戎的女兒嫁給裴 ,曾向王戎借了幾萬錢。女兒回到孃家,王戎的臉色就很不高興;女兒趕快把錢還給他,王戎這才心平氣和了

第四篇原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翻譯:王戎家有良種李子,賣李子時,怕別人得到他家的良種,總是先把李核鑽破再賣。

 

另外,關於王戎還有別的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旁,卻有這麼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們)一嘗,果然是這樣。

魏明帝在宣武場上弄斷老虎的爪牙,讓百姓們來看。王戎也前往觀看。老虎在籠子裏爬在籠桿上吼叫,它的吼聲使大地也在顫抖,觀看的人沒有不害怕躲避的,只有王戎站在那裡不動,臉上沒有恐懼的樣子。

有此可以看出,王戎並不是貪鄙小人,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東晉人戴逵就評論王戎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其儉嗇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王戎死孝

王戎在晉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柺杖。中書令裴楷前往憑弔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母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賣李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其儉嗇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東晉人戴逵評論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今人餘嘉錫則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

卿卿我我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遊樂,我也參預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看到這酒壚雖然很近,卻又像隔著山那麼遙遠。」

璞玉渾金 瑤林瓊樹

王戎盛讚山濤說:「山濤就像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一樣。人們往往都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而對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卻不知道它們內在的高貴質地。」認為王衍「神姿高徹,就像瑤林瓊樹般出眾。」認為裴頠不擅長運用自己的長處,荀勖擅長運用自己的短處,陳道寧剛勁嚴峻好像被長竿一樣。

二王當國 羊公無德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與徵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兄弟銜怨,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語:「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