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即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北宋宰相﹑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19歲的寇凖考中進士。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等官。

寇凖是宋朝極言直諫的名臣。他奉詔言北方邊事的利與害,無所顧忌,深得宋太宗賞識,被任命為樞密院直學士。史學記載,寇凖曾奏事切直,搞的宋太宗聽不進去,很生氣,起身要離開。寇凖卻扯住宋太宗的龍袍,勸他再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情有了結果,皇帝才得以脫身。宋太宗也算是個明君,他很欣賞寇凖的耿直和膽識,事後曾高興地對左右朝臣說:「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寇凖為人耿直,一些臣僚為之折服,但也開罪了一些同僚。淳化4年,就因得罪同僚,而被貶到青州。當然,第二年就被太宗召回,拜為參知政事。

太宗死後,真宗繼位,他十分信任寇凖,不斷提高寇凖的地位。這也引起了一部分官僚的嫉恨。寇凖做宰相,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喜歡進用出身貧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臺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當御史臺官員有缺額時,他就讓平時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去擔任。這又引起其他官僚的不滿。真宗得風疾,劉皇后參預朝政。丁謂誤國,寇凖乘機向真宗進言,應選擇正大光明的大臣來輔佐太子監國。病中的宋真宗批准了寇凖等人的上奏。寇凖密令楊億祕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並且準備與楊億一起輔政。但「性豪侈,喜劇飲」,酒後失言,泄露天機。寇凖被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後來,寇凖又被奸佞小人所害,被逐出京城。這次被貶,據說真宗是不知道的,據《宋史·寇凖傳》記載,寇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乾興元年(1022年),又再次被貶為雷州司馬。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寇凖病死在雷州,後歸葬洛陽。

至於,題主所說的拒絕赴宴的事情,我覺得應該是「寇準罷宴」這件事。相傳,宋淳化年間,寇準因功被提升為參知政事,管理大理寺。不久,太宗又將皇姨宋娥嫁給了他。宋娥是趙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國公宋準的幼女,美貌聰慧,賢淑多才。娶得嬌妻之後,他高興的 日日酒宴,夜夜歌舞。一天,寇準與宋娥正在歡宴,忽然家鄉老舅趙午來訪,寇準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見。誰知老舅卻大哭起來。寇準忙問原委。老舅長嘆一口氣,叫著寇準的小名,說:「牛娃,我進了這相府,見你這麼榮華富貴,又聽你手下人說,你每日每夜都是這樣,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憐的老姐了。他一輩子受苦受難, 沒過一天好日子!」寇準聽舅舅說起母親,慌忙跪倒,說:「都是甥兒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老舅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說:「這一桌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裡喫的這麼好,可知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不收,一斗米漲到一千錢。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饑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我怎麼能喫下這樣好的飯呢?」寇準從舅舅的話語裏感覺到了自己的失職,愧對鄉裏。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並以此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他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並請旨回陝西督賑和詢察民情。他回陝西後,為家鄉辦了很多好事。


有沒有,這事,這人誰也不能做屬實的鑒證。歷史除了更替年代國號以外,都不真實,隨便編?。都是新立朝的文官給前朝編歷史,所以說新立朝的文官,為了給自己的後世留美名,他們是不會寫前朝的文官全部都是,禍國殃民的敗類漢奸的,皇帝只有治國的手段高低,是否能殺住大臣的滅朝思想而已,那有一個皇帝自想禍國殃民的,只有他的天下被大臣而且都是文臣禍害的殘廢了無奈投降了。還有就是奸臣篡權早就通敵了,篡權後無法敢和外敵作對和抵抗和怕自己的投敵行為被外敵揭穿,所以投降和外敵一道禍害本國的奴隸。古代留下的沒有幾個向聖旨一樣的文物,但是就是聖旨誰也不知道真假。等到清末就有了一些真實向聖旨文件,合同等等到的文物了。到了國民黨開始就有了向全國下發的文件,文稿等等的記載了,即使有水分也能知道他們大致政策法規等等記載,完整的多了,民間記載也多了起來,所以他的歷史人物的一些事,沒有官方記載也有了民間的記載了。到了現在了,甚至每天都有無數人自己記載著,隨時發生的事。所以說,真假事實都不容瞎編亂造了,人們也從根本上不相信什麼小說什麼上層的說詞文獻等等了。

所以說,寇準,的人和事,後來,和其它歷史人物一樣,朦朧,朦朧,朦朧,一人說一樣隨便。


一個高級官員如果因為拒絕赴宴被罷免,只能說明兩件事:第一件事,皇帝對你已經很不滿了;第二件事,皇帝小心眼發作了;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基本都是一次小挫折,沒什麼大的影響,過後就會重新復起。

寇準最後的結局是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比較直;第二個,參與皇儲之爭;但其快速上升也是因為給宋太宗的建言,立趙恆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所以,在宋真宗當皇帝的時候,其一直受重用,即使遭到很多人的排擠和詰難;並且其一手促成了御駕親徵,在對遼的戰爭中取得了優勢,別忘了當時宋真宗可是無心抵抗的,想的是議和,而且很多官員也想的是議和,包括宰相;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對寇準的態度,雖然最後其要堅持要趁著現在的優勢繼續攻擊沒有得到採納,反而簽署了澶淵之盟。

之後,因為這次親徵被人利用,加上寇準又在不斷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然後遭到陷害,被貶去地方做知州了。

接下來朝政就開始被他們引導,引導宋真宗各種搞,甚至來了一次泰山封禪,直接把這個檔次拉低。最後又到了關於皇位的傳承的時候,又把寇準請回去了,接下來,不出意外,寇準回去以後,得罪了參政的皇后,然後呢,又被陷害,最終被貶到雷州。最終就在這裡病死了。

所以,準確來說呢,其被貶和拒絕赴宴關係不是太大。只能說他得罪的人有點多,在朝堂被陷害,然後呢,又捲入皇儲之爭,所以,就被罷免了。


就是這個寇準,造成河北農民起義。金朝趁機南下。滅亡了北宋政權。。他幹了什麼呢?河北出現小規模蝗災。他奏報說,蝗蟲感念聖上恩德,自行消滅了。結果小蝗災變大蝗災。北宋朝滅亡了。


因為澶淵之盟之前主張御駕親徵,終於逼迫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宋遼成為兄弟之國,和平相處。其後因功傲上,私下說的話被人報告給皇上,加之當初皇上並不想御駕親徵,雖幸戰勝遼國,皇上還是有些後怕,所以對主戰派進行清洗,寇準首當其衝。


皇帝大都是喜怒無常的人,稍有不滿便會動殺機,放逐算是輕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