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藝術的起源,花藝界和考古界有不同的說法。

花藝界認為:

插花起源於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理由是南北朝時期,出現原始容器插花,並有詳細記載。

南北朝時期《南史》的記載:「晉安王子懋,字雲昌,(齊)武帝第七子也,......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

這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插花在佛教儀式中沿習,在民間中逐漸發展併流行。

考古界則認為:

插花藝術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理由是漢代園藝事業興盛,人們玩賞花木之風流行,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還有用盤子裝花果的行為,說明插花活動在當時已經開始。

兩者的分歧主要在於對插花概念的理解不同。一般來說,用器皿儲水插花,是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人們開始在佛前供花,才開始有了插花的發展普及的。


D1 什麼是插花藝術

插花藝術是把植物體上的(花、葉、枝條、果實等)具有觀賞價值的部位切取下來,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如修剪枝條、彎曲造型等,)以及經過藝術加工(如構思立意後進行配色和造型設計等)重新創作出新的精緻的美麗的具有詩情畫意的作品

D2 插花的發源地

中國-東方式插花發源地

古埃及-方式插花發源地

D 3插花的運用

美化環境 修生養性 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

D4 插花藝術的特點

插花作品具有生命力

插花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力

插花作品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具有新鮮感

插花門檻低,適用面廣

D5 中國插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原始萌芽階段(先秦)-原始插花形式

用於祭祀 借花傳情 裝飾易容(簡單的鮮花,無造型,無立意,無章法。

初級發展階段(漢魏及南北朝)-原始容器插花

裝飾屋子,出現瓶花、盤花

興盛發展階段(隋唐五代)-成為一種藝術

民間、寺廟與宮廷都盛行插花;

對插花的器具講究(籃子,缸,碗)出現固定花材的容器-占景盤;

講究花材的選擇與搭配,對花材的保養也有一定的研究;

出現了插花專著;;

唐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首次東渡日本;

開創了大型專題插花展覽會的先河(南唐後主李煜);

開創了別具一格的插花欣賞方式(酒賞);

鼎盛階段(宋朝)

花器研究有新發展-陶瓷業的發達帶動了插花容器的製作與改良,發明三十一孔華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為花材的固定、構圖、布局做出重要貢獻。

出現「理念花",以花擬人,注重花得;

注重插花的花品花德及寓意,注重內涵,構圖上追求線條美,突出」清「」疏「,風格清麗疏朗而自然。

緩慢發展階段(元代)

心象花 自由花:

元代社會動蕩,文人避世隱居思想滋長,最求清凈和自由自在,借花明志和消愁。

成熟完善階段(明至清朝中葉)-插花藝術系統化

意境與構圖並重,結合詩文書畫,上升為藝術之美;

插花專著之多、內容之廣、水平之高為歷代之冠;

有新的理念花-明代以瓶花為主,創作更崇尚自然、簡潔、注重線條和花德,有別與宋代理念花

衰微階段(清朝中期以後)

繼承了明代淡雅清新簡潔明快的風格基礎上趨於華麗的宮廷氣派

發明了劍山,出現了諧音花,寫景花

劍山

玉堂富貴-花材有玉蘭,海棠,牡丹

盆花居多,發展停滯,衰退

復甦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

改革開放後,市場復甦,出現了專業的插花隊伍


關於插花藝術的起源,目前有幾種說法,並不統一,是個有待繼續查證和探討的問題。一種說法是源自佛教供花 這是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根據有兩點,一是來自日本插花界的觀點,二是從佛經中論證。另一種說法是源自民間風俗。在中國,遠在佛教傳人之前,民間就有用花祭祀和贈花的風俗。最早的傳說是《山海經》稱:東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鬱壘捉鬼的故事。黃帝立大桃人於門戶,畫二人象與虎,葦索以御鬼,後人皆仿之。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


根據當代學者的研究結果,可以確定插花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

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

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複,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彙,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插花藝術是勞動人民長期與自然親近所形成的。人們先出於愛美,折取野花裝點鬢髮,裝飾居穴,所謂「菊花須插滿頭歸」,「插了梅花便過年」,便是這一情景的寫照。這是插花藝術的雛形。後來才漸漸發展到以鮮花和果品供神。南北朝時期《南史》中記有:「晉安王子懋,字雲昌,(齊)武帝第七子也,……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這樣,插花在佛教儀式中沿習,在民間中逐漸發展。唐代是中國繁榮穩定的一個歷史階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於民間的採取閑花野草隨便裝點,也不局限於佛前的供花,插花已進入宮廷,成為宮廷喜慶不可缺少的裝飾物。唐章懷太子墓出土壁畫就有瓶花、石山的圖象,從中可以窺見插花在唐代宮廷以成一種風氣。當時文化興盛,繪畫、詩詞文學已發展到一個為後世所矚目的階段。文人雅士喜愛作畫、吟詩、賞花。文人插花便是在這時開始的。到了宋代,插花更為流行,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時興插花,如楊萬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詩句。這時民間已有插花盛會習俗,有了製作插花用的花瓶的專業,也有了插花養護方面的理論,如《分門瑣碎錄》中說牡丹、芍藥等先燒枝斷處後插瓶,若花現萎便再剪後浸於深水中,則色鮮如初。當時由於寫意山水畫,工筆花鳥畫的影響作用。插花從構圖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國的繪畫藝術理論作為借鑒,特別是文人插花,已從寫實的技法發展到寫意的技法。中國的插花藝術直到現在也是以唐宋以來的插花風格為基礎的。

明代至清代,插花藝術更是得到了普及和發展,已從一般的娛樂性質走向學術性質,漸漸地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出現了不少造詣頗深的人物,這些人物不僅工於插花藝術,不少是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論也是與諸藝術是互相滲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袁宏道的《瓶史》、張德謙的《瓶花譜》、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為後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國的文人插花,是現存早的插花論著,它從選擇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養護,以及到如何評賞等都作了論述,此書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時有被引用。此外,《遵生八箋》、《浮生六記》等,對插花的造型也是論述得十分生動和詳盡的。這些插花理論的問世,為中國的插花藝術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的插花藝術沿習到近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很多大城市紛紛成立了研究插花藝術的團體,掀起了插花藝術的交流熱潮,有的派員到國外去吸收外國插花藝術的精髓。城市裡的花店星羅棋布,流動的攤檔更是數不勝數。廣州每年的迎春花市更是人如潮湧,摩肩接踵,真是「花潮人潮十里長,嫣紅奼紫競登場」,可見人們喜愛插花的程度。中國現代的插花藝術不但繼承了傳統的風格,而且吸收了國外不少新的手法,使傳統的插花藝術更具現代風采。


插花藝術的起源,花藝界和考古界有不同的說法。

花藝界認為:

插花起源於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理由是南北朝時期,出現原始容器插花,並有詳細記載。

南北朝時期《南史》的記載:「晉安王子懋,字雲昌,(齊)武帝第七子也,......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

這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插花在佛教儀式中沿習,在民間中逐漸發展併流行。

考古界則認為:

插花藝術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理由是漢代園藝事業興盛,人們玩賞花木之風流行,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還有用盤子裝花果的行為,說明插花活動在當時已經開始。

兩者的分歧主要在於對插花概念的理解不同。一般來說,用器皿儲水插花,是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人們開始在佛前供花,才開始有了插花的發展普及的。


中國傳統插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起源。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宋代,插花、掛畫、點茶、燃香被統稱為「生活四藝」,是文人雅士必備的修養和高尚生活方式。2008年6月,傳統插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關於插花起源,花藝界與考古界有不同說法。前者認為插花起源於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後者則認為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兩種觀點的分歧主要在於對插花概念的不同理解。狹義上說用器皿儲水插花,是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有了佛前供花後才開始發展普及的。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