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和李廣利都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都投降了匈奴。投降匈奴後,匈奴單于對兩人都很看重,都把女兒分別嫁給了他們。但是,李廣利在匈奴第二年就被匈奴單于殺掉了,李陵在匈奴卻呆了二十多年直到老死。

(李陵劇照)

同樣是投降匈奴,同樣是當駙馬並受到優待,為什麼兩人的結局竟然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要講他們不同的結局,就要講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叫衛律。

衛律本來是出生於胡人家庭,不過他從小就在漢朝生活,其實算一個標標準準的漢人。由於他與李延年的關係很好,因此,李延年把他推薦給了漢武帝。李延年、李廣利都是漢武帝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還是一個音樂家,正是他的一首《佳人曲》,把自己的妹妹成功引薦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不只是寵幸李夫人,還寵幸長得標緻的李延年,封他為協律都尉。

可惜李夫人雖然得到漢武帝的深寵,但是命不長,生下昌邑王劉髆後,很快就去世了。不久,漢武帝也厭倦了李延年,不再把他召進宮寵幸。

這時候,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為「奸亂後宮」被殺,而李延年因為連坐也被滅族。李廣利也是哥哥,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說他受處罰的事情。給人的感覺,似乎漢武帝想趁機除掉李延年一樣。

話說衛律在被李延年推薦給漢武帝後,漢武帝讓他擔任使者,出使匈奴。衛律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後,返回漢朝。不過,他正在返回的途中,就聽說了李延年被連坐滅族的消息。害怕自己也受連坐,趕緊逃到匈奴,投降了匈奴單于。

衛律的能力很強,匈奴單于也很喜歡他,封他為丁靈王,讓他跟隨在身邊,很多事情都會找他商量,聽他出謀劃策。

(衛律劇照)

後來,李陵也投降了匈奴。匈奴單于把女兒嫁給他,封他為右校王。

歷史記載中,衛律和李陵同框的事件,是發生在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以後。當時,輔政的霍光與上官桀等人都很同情李陵,想把他從匈奴接回來。於是派李陵的好朋友任立政前往匈奴,想向李陵傳遞這個消息。當時,匈奴單于接待了任立政,李陵和衛律都在場。當著單于的面,任立政自然不敢直接說,就拿眼睛看李陵,又摸佩刀上的環,摸李陵的腳,表示請李陵「走」和「還」的意思。但李陵一直沒表態。

接著,李陵和衛律又一起宴請了任立政。宴請的時候,李陵和衛律都換上了胡服。因為匈奴單于不在身邊,任立政說話就稍微大膽一些了,他對李陵說,霍光、上官桀都向你問好呢。李陵說,我已經穿上胡服了。這時候,衛律站起來出去了。於是任立政對李陵說,霍光、上官桀請他回去。李陵回答說,回去害怕再受辱,我不想第二次受辱。這時候,衛律回來了,聽到李陵的話,於是說,李陵是賢人,范蠡、由余都可以在多國出仕,李陵當然也可以。

從這個見面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衛律曾故意出去,讓任立政和李陵說真話。但是,衛律肯定是想幫助李陵的。如果他不想幫助他,就會等著他們繼續說,然後到單于那裡去參李陵一本。那樣一來,李陵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李廣利劇照)

李廣利在投降了匈奴後,匈奴單于除了把女兒嫁給他外,還對他非常寵幸。一年後的一天,匈奴的母親病了,於是衛律讓巫者告訴匈奴單于說,這是已故的老單于發怒了。因為老單于曾經說過,要抓到李廣利,就殺掉祭祀宗廟。現在已經抓到李廣利了,卻沒有祭祀宗廟,還那樣優待他,所以老單于很不高興。

匈奴單于聽到這話以後,沒有辦法,就把李廣利抓起來殺掉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陵之所以一直活著,其實是衛律幫了他。而李廣利之所以被殺,是因為衛律想讓他死。

那麼,為什麼衛律想讓李陵活著,而要讓李廣利死呢?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李陵到匈奴後,一般都是行走在外廷,和匈奴單于接觸並不多。而李廣利卻極端受匈奴單于的重視。匈奴單于對他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了衛律。

那麼,為什麼匈奴單于只把李陵放在外廷,而對李廣利卻那麼重視呢?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原因,不過有一個細節可以說明。就是當時漢武帝聽說李陵幫匈奴練兵,於是殺掉李陵的家人。而事實上並不是李陵,而是李緒(也是漢朝投降過去的)。為此,李陵還生氣地殺掉李緒。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雖然投降了匈奴,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為匈奴出過力。不幫匈奴練兵,也不帶匈奴打漢朝。所以,匈奴單于對李陵只有尊敬,但沒有親近。而李廣利顯然是一門心思巴結匈奴單于,同時也奪去了匈奴單于對衛律的寵幸,因此衛律才要殺他。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兩人的品行,決定著兩人不同的命運。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李陵與李廣利是漢武帝後期兩位重要將領,後來均投降匈奴。在匈奴,兩人的命運又是不同的,李陵得以善終,而李廣利死得很慘,這是什麼呢?

第一,李廣利威脅到衛律的地位

當時匈奴對待漢朝降將的政策是不錯的,一般都會加以重用。在投降匈奴的將領中,除了李陵與李廣利之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這個人就是衛律。李廣利之死,就是被衛律陷害。

我先來說說衛律這個人。衛律的父親本是長水胡人,他打小生活在漢帝國,與著名音樂樂李延年是好朋友。後來衛律作為大漢使團成員,出使匈奴。從匈奴回來後,他聽到李延年被誅殺的消息,他擔心受牽連,索性逃走了,投降匈奴。衛律這個人是挺有本事的,匈奴單于很重用他,封為丁靈王,成為匈奴手握實權的人物之一。

李廣利投降匈奴前,是大漢帝國軍隊的一號人物。李廣利當時謀立外甥劉髆(李廣利妹妹李夫人與漢武帝所生)為皇太子,犯了大忌,又被告巫蠱,全家下獄。當時他正指揮七萬大軍與匈奴作戰,得知全族下獄的消息,方寸大亂,被匈奴打得大敗。想到回去也是死,李廣利最終選擇投降匈奴。

李廣利的投降,使狐鹿姑單于大喜過望,因為他乃是中國降將中地位最高的,他在中國軍界屬最高級別。李廣利投降後,家人盡遭屠戮,他與李陵一樣,歸路堵死了。狐鹿姑單于因此大膽重用李廣利,將女兒嫁給他,並且將李廣利的地位,提升到李陵與衛律之上。李陵行事低調倒無妨,衛律怎麼咽得下這口氣呢?

第二,衛律設計剷除李廣利

李廣利嚴重威脅到衛律在匈奴的地位,衛律決心除掉李廣利。

李廣利投降一年後,匈奴太后(大閼氏)染上疾病。衛律便以太后的病為由,想出一條致李廣利於死地的毒計。

匈奴人比較迷信,狐鹿姑單于也不例外。衛律買通巫師裝神弄鬼,說大閼氏之所以得病,是因為前任單于且鞮侯發怒了,他的靈魂附在巫師身上,對狐鹿姑單于發怒說:「我們匈奴人以前在進行戰爭祭祀時,經常說要活捉漢朝的貳師將軍,殺之以祭天,現在你為何忘了呢?」貳師將軍就是指李廣利。

狐鹿姑單于聽巫師一番胡說八道,當真以為是父親的亡魂降臨來責備自己,嚇得臉色蒼白,忙叫人把衛律喚來來商議。衛律假惺惺地說:「看來是先王發怒了,單于還是要了卻先王的心愿,殺李廣利以祭天。」

狐鹿姑單于忙下令逮捕李廣利。李廣利倒霉透了,躲過漢帝國的巫蠱之禍,卻躲不過匈奴人的巫蠱之禍。他被綁赴匈奴人的祭壇上,塗上牛油羊血,象牲畜一樣被宰殺。堂堂大漢貳師將軍,這種結,真是令人長嘆。李廣利死前最後一句話是:「我死後必滅匈奴!」早知如此受辱而死,何必投降,不如在戰場上往脖子上一刀,成就英雄結局,豈不痛快!

第三,李陵得以善終,主要是低調

李陵投降後,匈奴單于把女兒嫁給她,封他為右校王。他的地位,與丁靈王衛律相當,不過,他與衛律的矛盾並不大。

其實匈奴單于也知道,李陵投降匈奴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是此時的匈奴是個大國,單于還是很有胸襟的,明知你李陵不是真心歸降,但還是給予無上的尊榮,以博取招賢納士的美名。李陵與衛律雖然地位相同,但衛律是直接參与國政,而李陵則是居王庭之外,只是有大事時才入議。

對於投降這件事,李陵一直內心充滿慚愧與內疚。特別是在見到蘇武后,他更是無顏以對。單于派他去勸降蘇武,遭到蘇武的斷然拒絕,李陵深深自責說:「李陵與衛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於天!」

投降匈奴後的李陵,形同行屍走肉,既不與人爭權,也不與人逐利。也正因這個原因,他與衛律的關係還是可以的。

在漢武帝去世後,大將軍霍光派任立政出使匈奴,希望勸說李陵回國。任立政抵達匈奴後,衛律還當著任立政的面說「李少卿賢者」,李少卿就是李陵,說李陵是個賢能之人。可見衛律對待李陵,與對待李廣利是不同的。


李陵和李廣利的投降有所不同,李陵乃是在兵少將寡的情況下遭遇匈奴主力,一番血戰之後力竭兒降;李廣利卻是因為參與立儲之事導致妻兒被抓,立功心切之下遭遇大敗後投降。在投降匈奴之後,事實上兩人都做了駙馬,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李陵似乎有些心灰意冷,因而不是很受重用;而李廣利則是備受尊崇,但這卻遭到了另一個「漢奸」衛律的嫉恨,最終被其陷害而死。

兩人投降有所不同

在漢朝內部,李陵的地位便顯然不比李廣利,一方面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和弟弟李延年分別是漢武帝的寵姬和寵臣,另一方面他經歷過破大宛、敗匈奴兩次淘金,雖然戰績平平,但畢竟是勝了,因此李廣利顯然要更受重用一點。而從投降的過程來看,李陵的投降顯然要比李廣利更加悲壯一些。這些應該也是造成兩人之後在匈奴所受待遇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陵

1、李陵的投降。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奉命統帥三萬騎兵,攻擊盤踞在天山一帶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召見李陵,原本想要讓其為大軍押送糧草,但李陵卻說「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於是漢武帝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命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結果李陵卻在浚稽山遭遇到了單于主力,五千步兵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如果硬拼雙方兵力差距明顯,如果撤退人腿根本跑不過馬腿,因而這幾乎就是必死的局面。但李陵這一仗卻打出了氣勢,初戰便斬殺匈奴兵數千,迫使匈奴單于召集左賢王、右賢王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先後對匈奴造成了數萬傷亡,甚至迫使匈奴作出了撤退的決定。然而卻不想李陵軍中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投降匈奴,並將李陵軍中的實際情況告訴了匈奴單于,這才使得匈奴下定了消滅李陵軍的決定,一番血戰之下,韓延年戰死,李陵無奈投降,而李陵所率領的五千步兵,僅有400餘人逃了回去。

△李廣利

2、李廣利的投降。前文說過,李廣利在漢武帝後期深受重用,甚至被認為是衛霍之後漢朝的又一位戰神。可事實是,李廣利的上位有著漢武帝愛屋及烏的因素在內,其所為的戰績實際上也只是戰績平平。而李廣利的失敗,源於他參與了立儲之事,當時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而死,新的儲君還未確定,李廣利便想趁機讓他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兒子昌邑王劉髆成為太子,於是在政和三年(前90年)出征匈奴之前,李廣利和兒女親家左丞相劉屈氂商議,讓其向漢武帝進言。李廣利出兵之後,初始階段確實取得了一定的勝績,匈奴不斷敗退,根本不是漢軍的對手。但在同年六月,劉屈氂因立儲之事多次遭到漢武帝責備,其妻因對武帝不滿而以巫術詛咒武帝,致使劉屈氂被腰斬示眾,其妻兒也被斬首,李廣利的妻兒也因此遭到逮捕囚禁。李廣利得知消息後,便想通過立功贖罪救出妻兒,於是便以七萬士兵的性命為賭注,盲目進軍,意圖擊敗匈奴主力,取得大勝,結果卻在燕然山(蒙古共和國杭愛山)遭遇大敗,其所率七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戰敗之後逐投降匈奴。

李陵和李廣利在匈奴享受待遇不同,因而結局有所不同

如前文所述,李陵的投降頗有些被迫的意味,漢武帝在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後,起初極為憤怒,司馬遷甚至因為替其求情而遭遇腐刑,很久之後醒悟過來,明白李陵的投降乃是因為突圍無望、外無援兵所致,於是派因杅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境內接應李陵返回。

△李陵乃是被迫而降

公孫敖無功而返,卻對漢武帝說「聽俘虜說,李陵在幫匈奴單于練兵,意圖對付漢軍。」事實上,當時替匈奴練兵的並非李陵,而是另外一個投降匈奴的漢將李緒,結果就因為這個錯誤的消息,導致漢武帝將李陵的母親、兄弟和妻子全部斬殺。

得知此事之後,李陵怨恨李緒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於是派人刺殺了李緒,而他自己也就此斷絕了返回漢朝的心思。匈奴單于對於李陵則是極為佩服,對其禮遇有加,並將女兒嫁給了她,立其為右校王。不過李陵雖然從此再也沒有返回漢朝,在匈奴享受禮遇,但也就此遠離朝堂,不再參與政事,直到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李廣利投降之後仍受重用

李廣利在漢朝之時便是位高權重,投降匈奴之後自然也是深受重用,單于同樣將女兒嫁給了她。從李廣利的一貫作風來看,他顯然是個不願輕易放棄權利之人,以匈奴單于對他的態度來看,他應該是存在於匈奴權利中心的人物。

當時還有一個漢朝投降匈奴的人物,這個人便是衛律。衛律曾經與李廣利的交情還比較好,然而在李廣利投降匈奴之後,衛律見其受到的尊寵還在自己之上,於是心生嫉妒,意圖殺害李廣利。而當事李陵雖然也備受恩寵,但由於其內心不願為匈奴效力的原因,則並未與衛律產生衝突。

△衛律

於是乎,在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多以後,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之際,買通巫師,謊稱病因是已經去世的單于在發怒,而發怒的原因便是其曾經發誓一定要捉住李廣利來祭神,而如今李廣利正在匈奴,卻備受禮遇。匈奴單于對於巫師的話信以為真,於是李廣利便被殺了,用以祭神。


李陵和李廣利都是漢武帝時期漢朝的著名將領,後來也都投降了匈奴,但是他們倆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李陵能夠率領漢朝部隊出征匈奴,靠的是自己的本事,他與匈奴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戰就是他的最後一戰。當時他率領五千步兵,與匈奴八萬騎兵主力展開了持久戰,取得的戰績是「殺數千人……斬首三千餘級……復殺數千人,復傷殺虜二千餘人」,並且,此時的漢朝軍隊「尚三千餘人」。兩千步兵消滅近萬匈奴騎兵,完美詮釋了什麼是「一漢敵五胡」。在沒有可以使用的兵器、沒有援兵又被困山谷之中的情況下,李陵選擇了投降,在自己「母弟妻子皆伏誅」之後,李陵非常生氣,說:「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此後他徹底成為了匈奴的人,甚至還曾經勸北海牧羊的蘇武不要再傻呵呵地效忠於沒良心的漢朝了。

而李廣利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武帝時期的「名將」,完全是漢武帝不計後果地捧

出來的,原因是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有寵於上」。而李廣利第一次出征就遭遇了慘敗——他率領六千騎兵和數萬步兵討伐大宛,漢武帝給他定的目標非常簡單,到貳師城奪取優良馬匹就行了,啥也沒幹呢就給他一個「貳師將軍」的稱號。但是呢,李廣利實在是不爭氣啊,基本上沒打仗就損傷慘重(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決定撤軍了。漢武帝得知之後大怒,實在是太丟人了啊,於是下令「軍有敢入,斬之」。李廣利這才嚇得不敢入玉門關了,老老實實在敦煌待著。

後來的李廣利也確實曾經立下過功勞,主要還是因為李夫人受寵啊,漢武帝給他的兵力足足的。正在此時,「巫蠱之禍」爆發了,太子劉據自殺,李廣利瞅准機會,與自己的親家丞相劉屈氂籌劃,他們一文一武共同努力,讓自己的外甥劉髆當上新的太子。但是劉屈氂本人也被捲入了巫蠱之禍,最後被腰斬,同時,李廣利一家也都被囚禁。

此時在外出征的李廣利慌了,急著在外立功(欲深入要功),卻被匈奴擊敗,最終選擇了投降。

由此可見,李陵的投降多少有點不得已,而李廣利則根本就不是當將軍的料,他的投降,完全是被漢武帝逼出來的啊,人家本來可能跟著哥哥學學音樂,是漢武帝非得要給他封侯,讓他當將軍的啊。

另外補充一下,李陵和李廣利都是匈奴單于的女婿。《史記》中記載:「單于既得(李)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書》中記載:「單于素知其漢大將貴臣,以女妻之」。


阿獃覺得,要弄懂這個問題,首先看看兩個人的身世。

李陵,李廣的孫子。李廣的名氣多大啊,抗擊匈奴的名將啊。「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千古留名。遺憾的是,李廣的爵位與戰績不符合,一直沒能「封侯」。李廣也一直為封侯在努力,但是由於戰爭中迷路失去機會,自殺了。

李陵的爵位是比較低的,在漢代等級森嚴的制度下,他只是個拚命殺敵建功立業來完成祖父的遺願「萬里覓封侯」。

李廣利呢?漢武帝的大舅哥,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寵臣李延年的哥哥。李廣利就是貳師將軍。他最大的功勞不是打匈奴,而是遠征大宛國。前後兩次,第一次還沒到就被人給滅了。第二次是帶領全國的死囚犯,去報仇,順利地收拾了大宛,帶回了汗血寶馬。

那麼,從地位上看,李陵是個在一線戰鬥的將軍。李廣利是皇帝身邊的親信。

天漢二年(前99年10月),李廣利為主帥,帶著李陵等和八萬漢兵,出征匈奴。李陵的五千步兵在浚稽山被匈奴圍困,李陵詐降匈奴。漢武帝聽別人說李陵幫匈奴操練兵馬,於是大怒,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絕望了,真的投降了匈奴。

征和四年,李廣利在出征匈奴。又傳來長安城中的消息,李廣利的妻兒受到皇位爭奪的牽連,遭逮捕囚禁。李廣利心思不定,遭遇大敗,七萬漢軍損失。李廣利投降匈奴。

李陵被匈奴召為駙馬,那是李陵沒了退路,絕望了,加上李陵的才能。

李廣利的身份和地位高,為人又圓滑,實際才能一般,匈奴對他始終不放心。加上衛律的嫉妒和誣陷,被殺死自然的。


方圓論壇觀點!

李陵和李廣利兩個人有本質的區別。兩人雖然同為漢朝名將。但是兩個人的品行卻是截然不同。李陵雖然被逼無奈投降了匈奴,但大漢的很多人對李陵充滿了同情。匈奴對李陵也充滿了敬佩。而李廣利純粹是赤裸裸的背叛。他的背叛更多的是為自己的野心買單。匈奴對然很樂意接納李廣利引起漢朝內混。但是匈奴人內心是鄙視李廣利的為人的。看歷史評價就知道,歷史對李陵的評級是漢朝名將,匈奴名將。但李廣利的介紹就是漢朝中期將領。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李陵,漢朝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善騎射禮賢下士,有仁愛之名。漢武帝認為李陵具有其祖父李廣的風範,想要培養李陵,所以派給李陵八百騎讓他熟悉帶兵。天漢二年李廣利率軍出擊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想要李陵作為李廣利的運輸隊。李陵跪求漢武帝希望可以獨領一軍出擊匈奴。並表示不需要馬匹,只需要五千步卒直搗匈奴王庭。漢武帝被李陵的勇氣所感動。所以就容易了李陵的請求。

李陵率軍五千出擊浚稷山遭遇匈奴主力。被匈奴三萬騎兵包圍。匈奴欺李陵兵少且是騎兵,所以主動進攻李陵。李陵從容指揮士兵還擊,以五千步卒大破匈奴三萬騎兵。並且斬殺數千匈奴騎兵。匈奴單于被李陵嚇壞了,連忙召集左右賢王,聚集八萬多騎兵圍攻李陵的五千步卒。李陵率軍且戰且走,連戰了8天8夜,後由於叛徒出賣,李陵雖力戰不能取勝。最後力竭投降。李陵五千步卒僅有400餘人突圍成功。

著名史官司馬遷就是為了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漢武帝施以腐刑。後來漢武帝才醒悟過來李陵是因為無援救助才會失敗,李陵投降一年之久才派兵前去救援李陵。救援無果之後,軍中風傳李陵在為匈奴訓練士兵。所以漢武帝大怒滅李陵三族。之後很久之後才搞清楚為匈奴練兵的是漢朝降將李緒,而不是李陵。李陵原本就是詐降想要找機會逃回漢朝。結果三族被滅李陵深恨漢武帝。就來匈奴單于極為重視李陵並且把公主嫁給了他。封他為右校王。

後來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由於昭帝年幼。霍光和上官桀總領漢朝大權。他們倆勸李陵回漢朝。但李陵雖然十分想回去,但是怕再度被侮辱,所以拒絕了回去。李陵在匈奴一呆就是二十來年。最終由於思念漢朝病逝。李陵一生充滿了家國讎恨的矛盾。但是歷朝歷代不管是詩人還是君王對於李陵的評價都十分的高。認為他是一個傑出的將軍。對於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同情。

李廣利漢朝外戚,靠著裙帶關係當上的將軍。數次出擊匈奴大宛等地,但均無任何功績。李廣利首次出擊西域無功而返。二次出戰大宛,大勝之,並且俘獲了戰馬無數。三次出戰匈奴雖有斬獲但自身損失也很大,戰損達到十之七八。四次出擊匈奴,李廣利領騎兵六萬,步卒七萬。與匈奴單于鏖戰十餘日才脫困而回。本次會戰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征和三年李廣利領兵七萬出擊匈奴。離京之前李廣利夥同丞相劉屈氂意圖立儲之事。想把自己的侄子昌邑王立為太子。在此期間劉屈氂妻子利用巫蠱詛咒漢武帝,有人告密漢武帝說劉屈氂和李廣利利用巫蠱在詛咒漢武帝早死。漢武帝下令將劉屈氂及其全家殺死,李廣利全家也沒能倖免。李廣利為了贖罪不顧全軍將士的死活攻擊匈奴想要以軍功為自己贖罪。後來李廣利因為急功近利導致大敗,其本人也投降了匈奴。李廣利投降匈奴後匈奴單于也把一個女兒嫁給了李廣利。李廣利投降後按照漢朝法律夷滅三族。後來李廣利被同是漢朝降將的衛律設計害死。原因就是相互之間為了爭寵。

李陵的叛變起初是詐降,而且李陵失敗的原因也不是自身的過錯。而是被漢武帝誤會殺掉全族的時候才不得不真正投降。而李廣利純屬是因為自己的野心,導致觸怒了漢武帝。而之後李廣利又希望以犧牲士兵的生命來拯救自己。最後兵敗又徹底偷襲。最終也是因為爭寵導致被害身亡。兩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說法,應是「時也運也命也。」

兩人的不同人生經歷,決定了兩人的不同人生結局。

首先了解下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爺爺——飛將軍李廣。

李陵年輕時候擔任過侍中、建章監,因擅長騎射,對士卒仁愛而有著不錯的名聲,漢武帝看好他,讓他帶領八百騎兵。之後,他又升任為騎都尉,帶領兵馬五千。李陵曾跟隨過已經升任為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過大宛,算是李廣利的部下。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奉命統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李陵被漢武帝安排成為運糧官。當時,心高氣傲的李陵卻是不想做李廣利的下屬,向漢武帝要求,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帶著五千步兵下屬與匈奴交鋒。

漢武帝見他勇氣可嘉,也就同意了。

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到達浚稽山後駐紮。

正是在這塊「傷心地」,李陵的部隊遇上了匈奴單于主力兵馬三萬多騎兵。

起先時,因為李陵指揮得當,單于損失了不少人馬。單于摸不清李陵部隊的真實實力,將左賢王、右賢王部召集到八萬多騎兵,對李陵部隊進行圍攻。李陵部隊且戰且走,與匈奴激戰了幾天幾夜,最終戰敗不得不投降。

李陵歸降匈奴事件,在當時漢朝廷引起極大的震動,大多大臣們站立在他的對立面,認為是李陵失職,知名史學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倒是求了情的,結果是被下了獄施了腐刑。李陵的家族也受到牽連,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

李陵在匈奴這邊日子其實過得不差,單于將他提拔為了右校王,還將女兒嫁給了他,算是招了駙馬。當時,匈奴中能夠與他平起平坐的漢朝人,也就只有丁靈王衛律。

這位衛律還會提及到,他當年是因為協律都尉李延年的推薦而出使匈奴,等他回來途中時,聽說李延年被抄了家,因怕株連,投降了匈奴,很是受到單于信任。

漢昭帝時期,漢朝還想著派人去說服李陵歸漢,然而地,李陵不想再次蒙受羞辱,沒有回歸。

元平元年(前74年),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的李陵病死,結束了他的悲情故事。

再來看李廣利。

李廣利(?-前89年),中山人,他的妹妹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姬,弟弟李延年是漢武帝的寵臣,與生具有著標準外戚的賣相。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廣利被漢武帝任命為貳師將軍,出征大宛。李廣利帶著部署出師不利,連大宛王都城都沒看到,就回了敦煌。同年,漢武帝給李廣利加派了人馬,命令他第二次出征。這次,憑藉著人海優勢及漢朝的強大實力,李廣利拿下大宛王城,順利班師回朝,而這時候已經是四年後。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也就是李陵投降匈奴那年,李廣利奉命帶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這一回,他在右賢王那裡嘗到了甜頭,然而,自身損失也極為慘重。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李廣利帶著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再次與匈奴交戰。這一回,他的表現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亮點。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入侵,李廣利帶領七萬人出戰。這一回,又出了幺蛾子!

李廣利與丞相漢武帝的侄子劉屈氂向來交好,李廣利的女兒是劉屈氂的兒媳,兩人成了兒女親家。李廣利想著讓妹妹李夫人所生的兒子昌邑王劉髆立為太子,自己好當國舅,也就在私底下和劉屈氂搞串聯。

正是在這第三次出征匈奴期間,劉屈氂因請巫祈禱詛咒漢武帝而被處以腰斬,李廣利因此受到牽連,妻子兒女被囚禁。正在前線的李廣利聽到家中消息後,急於立功贖罪,盲目進軍,落入匈奴人圈套,致使兵敗,損失慘重,至此,李廣利再也回不去了。

再將手中的好牌完全打爛後,李廣利十分識趣地投降了匈奴,可以預知地,他在漢朝的家人全都被誅殺殆盡。

當時匈奴單于對李廣利還是蠻看重的,如對待先前投降的李陵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廣利,也是招了駙馬。然而地,好景不長,李廣利的提升,讓匈奴單于面前的另外一位紅人很是不滿,這位就是衛律了。

衛律覺得李廣利的受寵,完全威脅到了自己在匈奴的地位和威望,因而地,也就串通匈奴巫師,誣陷李廣利。匈奴單于信以為真,也就把李廣利給殺了。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二人都是匈奴單于的女婿,一為且鞮侯單于,一為狐射姑單于。李陵李廣利雖然同是姓李,李陵先祖為秦將李信,祖父李廣雖比李廣利少了一個字,卻是西漢世代將門之後,李廣利只不過是因為武帝的裙帶關係而上位,二人的軍事才能高下立判,而李陵之降,是在力竭援絕的情況下投降,李廣利是在打了敗仗又收到壞消息投降,二人雖然同是降敵,給對方的感覺卻全然不同。

魏徵曾評價說「匈奴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一個崇拜強者鄙視弱者的民族,李陵在武帝因為蘇武等使節被押,決意再次興兵攻打匈奴時主動請纓,配合李廣陵酒泉主力,以五千弓步兵深入敵境,探查形勢和牽制敵軍,在地形勘查完畢回師路上,遇到且鞮侯單于主力,強弱懸殊,李陵軍且戰且走,以大軍結營,弓弩殿後,連戰八天八夜,單于召集大軍圍攻,李陵一路突圍,到離漢境幾十里的地方,糧食援絕,弓箭盡壞,無奈之下投降匈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陵之降,初心是要假投降,最後因武帝誅殺他的全家老少而迫成真投降。匈奴單于也沒有看輕他,李陵的戰力戰績有目共睹,在匈奴人中間受到較大的尊重,連胡人漢奸匈奴的丁靈王衛律也很敬重他,匈奴單于深相結納,把女兒嫁給李陵,封他為右校王,掌管堅昆部。李陵自此出於種種原因,再無回漢,子孫在胡地繁衍,唐朝時李陵後人與唐中宗認親,現代的吉爾吉斯據說還有其後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蘇武出使被扣押,流放在北海牧羊,李陵感於故情,還多次前去看望照顧,從個人品行,為國為家的情懷上,李陵之降易為人們所接受。

李廣利因妹子李夫人被武帝寵愛而上位,個人能力一般,只知逢迎主上,打仗並無策略,遠征大宛慘勝,國內罵聲四起,對陣匈奴毫無勝算,不為敵人看重,他的降敵,也是出於走投無路。武帝晚年昏庸,奸人用事,巫蠱之禍株連甚廣,太子劉據身死,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是兒子樣家,二人暗約扶助李夫人的兒子昌邑王劉髆,事發劉屈氂被武帝全家抄斬,李廣利帶兵在外,得知大為恐慌,不顧軍情與形勢,帶大軍全力與匈奴,想要以功贖罪,兵敗投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陵投降時匈奴是且鞮侯單于在位,而李廣利投降卻已是狐射姑單于了,狐射姑之立是衛律及其妻顓渠閼氏則在單于死後矯令而成,待到李廣利投降,衛律見單于對他寵信猶在他之上,又把女兒嫁給李廣利,心中憤憤不平,衛律本是胡人長在漢朝,與李廣利弟弟李延年交好,出使時得知李延年出事才投匈奴成為謀主,二人具有相似歷程和背景,因此衛律嫉恨的心更加迫切,便買通匈奴巫師,利用單于母親生病的機會,謊稱去世的且鞮侯單于因為沒有誅殺李廣利而降罪給單于母親,在強大輿論壓力下,狐射姑只得殺了李廣利祭神謝罪。


李陵是「李廣」之孫,也很善騎射。

到了壯年之際,他就任「建章營羽林軍」長官。曾率800騎,深入匈奴2000餘里,過了「居延海」(今甘肅酒泉境內),沒遇到匈奴人,視察地形後返回了。被封「騎都尉」後,多年在酒泉、張掖一帶,教射5000名士兵,屯田防備匈奴。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奉命配合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歸程途中,偶遇匈奴單于,慘遭8萬匈奴兵包圍。經殊死戰鬥,射光了所有箭矢,傷亡過半。而匈奴的傷亡竟過萬了,達到1:4的比例,可見李陵部隊戰鬥力的強悍!且戰且退,連續8天,在距居延百餘里的地方,被匈奴堵住峽谷,截斷歸路。

斷糧之日,還沒等到援兵救援,「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加之匈奴誘降,李陵說道「沒臉見陛下了」,就選擇投降了。

單于向來聽聞李家善戰的名聲。在交戰中,一睹李陵的英勇善戰,很欣賞、很佩服,招為女婿,貴為駙馬。

雖然一人孤苦伶仃、苦悶惆悵,但至少地位尊貴,也算是種慰藉。

同時,貳師將軍李廣利雖有斬獲,可在歸途中受到包圍,幾乎脫不了身。

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

之後的第二年,李廣利率領6萬騎兵、10萬步兵,從朔方郡(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出發。還有3路人馬,會戰攻伐匈奴。匈奴單于領軍十餘萬和李廣利在「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南岸開打。連戰10多天,李廣利聽聞他的家族被滅,因牽扯到「巫蠱案」。

於是,為了自保,投降了匈奴。剛開始也做了一年多駙馬,遭人嫉妒陷害,被殺祭天。

在西漢的盛威下,他也號稱「一代名將」,實則勉為其難,水分居多,非忠信之人!


李陵與李廣利算是漢朝名將?兩人都是裙帶關係上位罷了。李陵是得封先祖父李廣的蔭德所至,李廣利是當時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這算是皇帝的大舅子,這裙帶關係攀起來那可高起點,高平台。

在當時西漢朝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的盛名之下,這兩位李陵與李廣利可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一、裙帶關係戶李廣利的發家史與滅亡歷程

1.李廣利作為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大哥,二哥李延年這一大幫李家人作為外戚受重視起來,或是漢武帝為了制衡衛家的勢力而扶持,保持這個漢朝朝廷的勢力平衡。從名將衛青與霍去病死後,貳師將軍李廣利可是大大的熱門人物被炒作起來。被炒作起來的流量明星李廣利,翻看他二征大宛,三打匈奴這樣的戰績真的沒法看,當然這是跟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名將相提並論。

2.照看作為外戚與大將軍就不要更多的干涉朝政,不然在漢武帝這樣千古一帝的眼中,那可是犯大忌。想跟丞相劉屈氂一起合夥把自己妹妹的兒子劉髆扶上漢朝皇帝的寶座,這單生意做成了,那是一筆大賺錢與權勢的買賣。但他們沒有想到這筆生意「高風險零收益」的性質,也不看自己的對手是漢武帝,這人一生都在這樣的漩渦中走走出出,這手段可是熟悉的不行。

3.最可恨的是作為國家將領為了一己私慾而贖罪,沒有軍事策略,沒有作戰計劃,沒有保存漢軍的血脈,把七八萬漢軍帶入一條不歸路,全部被殺身亡。這是不顧國家利益,不顧手足之情,簡直就是一位「叛逃者」,最後也連累到自己的家族被滅族。

可是作為享受過漢朝高官厚祿的將軍即使投降匈奴這樣的苦寒之地,他也是難受而且野心從不消逝。最後又是在「權力的遊戲」下,被曾經一起作戰的兄弟衛律誣陷被殺。

二、家族恩蔭戶李陵,沒出頭就結束

1.作為飛將軍李廣之孫的李陵,本身起點就跟普通的軍士所不同,最主要他的外在表現跟自己的祖父有得一拼。年輕人總想獨自外出拼搏「撈世界」。作為先鋒軍李陵率領五千兵馬開始一路深入匈奴境內,打的匈奴幾乎無還手之力。可是這人一出名就麻煩了,本來可以瀟洒在匈奴境內走一回,回到漢朝就可以「封侯」,打破自己祖父一生不能封侯的魔咒。臨門一刻,匈奴單于調撥八萬匈奴大軍在浚稽山與李陵「相會」,最後李陵五千對八萬的人馬,寡不得眾,兵敗投降匈奴。

2.李陵與李廣利一樣都是娶得了匈奴的媳婦,可是他懂得低調與不爭不搶的行事風格,使得他一生在匈奴境內獲得平靜的一生,但也連累到自己家族被滅族。

李陵是愛國者,不是叛逃者,是最後的武俠,不是封建社會體制下的奴僕,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李陵式」人物存活這封建社會下。可悲可嘆。

故小二認為李陵與李廣利這兩位都是「裙帶關係上位」,不過李廣利升得快,坐的久,不過死的也快;李陵是剛冒頭就被抹平,軍事戰績都不明顯,只是他獲得善終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