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石蒜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濕潤,喜陽光充足。水仙花為白色,呈傘房花序。

我國的水仙佳品有:

福建漳州水仙、上海崇明水仙、浙江普陀水仙等。


水仙花主要有兩大品種

一種為單瓣,六片白色花瓣向四邊展開,中間有一個酒杯狀的金黃色花冠,形似六棱白玉盤托起一盞金酒杯,故有「金盞銀臺」的美稱;

另一種是復瓣,花瓣卷皺,上端素白,下方淡黃,層層疊疊,彷彿少女的裙裝,別名「玉玲瓏」或「百葉花」。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著名詩人黃庭堅在荊州見到了水仙花,從此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只有創作的生涯中,黃庭堅創作了不少吟詠水仙的佳作。楊萬裏的《千葉水仙花》一詩中就曾寫道:「向來山谷想看日,知是他家是當家。」「山谷」即黃庭堅的號,楊萬裏在這裡就是誇讚黃庭堅善寫水仙詩。

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暗香已壓酴醾倒,只比寒梅無好枝。

這首《次韻中玉水仙花》就出自黃庭堅之手。詩人從水寫起,抓住了水仙生長環境的獨特性;而水的清澈透明,又能夠突出水仙花的清雅純潔。晶瑩剔透的束鮮花彷彿以沉香木為骨,以美玉為肌,惹人憐愛;而其幽香撲鼻,又直逼酴醾(荼蘼)、寒梅,沁人心脾。同是雪中生長的花卉,梅花傲霜鬥雪,氣概萬千;而水仙與之相比,雖「無好枝」,卻別有一番柔弱的氣質。

===請君來識水仙花===

關於水仙花的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水仙起源於中國,如《御製配文齋管羣芳譜》中所言:

水仙,六朝人呼為雅蒜。此花外白中黃,莖幹虛通如蔥,本生武當山谷間,士人謂之天蔥。

另一種觀點認為水仙起源於地中海一代,在唐初由地中海地區傳入中國,於五代及宋初逐漸傳播開來。現在人們普遍認同的是這一種觀點。水仙花在我國栽培之後,逐漸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並傳入日本等國。至於上述記載,應該是由於有一些水仙花在栽培過程中逸為野生。

古代文獻中關於水仙花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中,其支持後一種觀點:

奈柢出拂林國,根大如雞卵,葉長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條,莖端開花六齣,紅白色,花心黃赤,不結子,東生夏死,取花壓油,塗身去風氣。

這裡所謂的「奈柢」顯然跟我們今天所見的水仙非常相似,這一點,《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也注意到了,並言:「據此形狀與水仙彷彿,豈外國名謂不同耶?」「拂林」在中國古代史書中是對古羅馬的稱謂。這種由古羅馬傳入中國的紅白色水仙花在唐代是稀有的珍品,唐玄宗曾以此為御品,賞賜十二盆給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花盆皆為金玉所制。可見當時水仙花僅限於皇親國戚在宮廷內玩賞,身價貴重,平民難以企及。

「奈柢」應該是音譯名,可能是來自於當時的波斯語「nargi」,至於「水仙」一名究竟是如何確立的,就無處可考了。不過,一般都認為這一名字來源於水仙花與水的密切關聯。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箋》就說水仙花「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李時珍也認為「水仙宜卑濕處,不可缺水,故名水仙」。雖然不知道最早提出這一名稱的人是誰,不過這個名字的確名副其實,因此也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水仙花的外形與樸素的蔥蒜有些相似,但卻與之有著天壤之別,其芬芳的特質,常令人將之與蘭花相比,宋人胡寅就有「只有春蘭僅比渠」之句,因此水仙有又名「麗蘭(儷蘭)」。

水仙花還有許多別稱,除了上述已經提到的以外,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姚女花」和「女史花」了。

傳說有一個姓姚的婦人,住在長離橋附近。十一月的一天,天氣非常寒冷,婦人夢見觀星墜落到地上,化成了一叢水仙花,姿態嬌美,香氣怡人。她看著十分喜歡,就摘下一些水仙花喫了。婦人醒來之後,竟然生下了一個女兒,長得十分美麗,且知書達理,聰敏過人,能文能詩。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就將水仙花稱為「姚女花」,而因為觀星即女史星,所以又稱為「女史花」

北宋早起,許多地方雖然已經開始種植水仙花,但總的來說,水仙還是屬於比較珍貴的稀有花卉。北宋早期詠水仙的幾首詩歌,如《蔥後卿乞移水仙花》、《劉邦直送水仙花》和《王允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等,都出現了「乞」「送」的字眼,說明這個時候,水仙花還不是十分常見,而因此成為饋贈佳品。

靖康之難後,宋人南遷,水仙花也傳播到更適宜其生長的南方,逐漸紮根下來。更多的文人開始注意到這種氣質純凈、香味芬芳的花卉。文人周紫芝七十歲時在江西九江第一次扛到水仙花,一見傾心,興奮不已,於是題詩記此事,題目即為《九江初識水仙》,首句就言「七十詩翁鬢已華,平生未識水仙花」,並贊水仙之純潔:「世上鉛華無一點,分明真是水中仙。」

隨著水仙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盆栽水仙也逐漸普及開來。楊萬裏《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就言:

舊詩一讀一番新,讀罷昏然一欠伸。

無數盆花爭訴渴,老夫卻要作閑人。

可見水仙是作為盆栽放置在文人的書房中的。想來嚴寒冬日,書房中一盆清澈的淺水,幾塊形態各異的石頭輕壓一簇白色鬚根,翠葉婀娜,淡花雅緻,還有幽幽清香徐徐飄來,真是清雅非常。

除此之外,水仙也與臘梅一樣,被文人用來插瓶,且常與臘梅搭配使用,如范成大《瓶花》一詩:

水仙攜臘梅,來作散花雨。

但驚醉夢醒,不辯香來處。

後代也十分推崇這種水仙和梅花的組合,明人王世懋所著《學濮雜疏》中就曾言:「水仙宜置瓶中,前接臘梅,後接江梅,真歲寒友也。」

事實上, 宋代文學也確立了一種水仙與梅花合詠的模式。黃庭堅就有「山礬是地梅是兄」之句,將梅花稱為水仙花的兄長。而清人宮夢仁所編《讀書紀數略》中則將玉梅、臘梅、水仙、山茶合稱為「雪中四友」。

明清時期,紮根於南方的水仙花重新興盛於北方。明崇禎年間,北京郊區豐臺的草橋一帶曾經是繁殖水仙的基地。《燕京歲時記》一書中記載了光緒年間北京冬日花市中水仙花受歡迎的情況:

春日以過目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冬日以水仙為勝。

乾隆皇帝對水仙花情有獨鍾。據統計,他吟詠水仙花的詩歌多達五十九首,可謂歷代單個作家吟詠數量之最。

===分明真是水中仙 ===

「水仙」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最早的意思是水中之仙人。唐人司馬承順所著《天隱子》有言:

在人謂之人之仙,在天與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

水仙花得「水仙」之名後,也受到這一層意思的影響,常常被形容成與水相關的仙人:「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這兩句詩出自黃庭堅的《王允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其化用了三國曹植《洛神賦》中的「凌波仙子」之美名。洛神,即上古大神伏羲氏的女兒宓妃,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淹死於洛水之中,化成洛水女神。曹植所作《洛神賦》,極言洛神之美。

自黃庭堅此詩以後,水仙花就與洛神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聯,而「凌波仙子」也成了水仙花的代名詞。宋代文人高似孫就曾仿曹植「洛神賦體」作《水仙花賦》,更有無數詩詞藉此吟詠水仙花:

可但凌波學仙子,絕憐空谷有佳人。(張孝祥《以水仙花供都運判院》)

記洛浦、當年儔侶。羅襪塵生香冉冉,料徵鴻,微步凌波女。(韓玉《賀新郎·詠水仙》)

仙姿艷玉肌,輕拂五銖衣。羅襪凌波去,香塵蹙步飛。(鄭元祐《子固水仙》)

其中,最後一首鄭元祐之詩乃是為贊南宋畫家趙孟堅所繪《水仙圖》而作,趙孟堅所繪水仙,飄然多姿,純凈清雅,多為後人所稱讚。

還有傳說認為水仙花由娥皇女英死後幻化而成。娥皇、女英都是堯帝的女兒、舜帝之妻。南巡駕崩後,她們雙雙殉情於湘江,據說後來她們的魂魄化成了江邊的水仙花。

這個傳說的出現,大概是由於在宋代以後,水仙花主要分佈在湘鄂、閩越一代,而其在水邊雅緻純凈的風姿也特別容易讓人聯想到湘江之女神。宋吳文英的《花犯·郭希道宋水仙索賦》即有言:「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雲沙遣恨。」

高觀國的《金人捧露盤·水仙花》則一開首就連用三個「湘」字,「夢湘雲,吟湘月,吊湘靈」,將水仙花比擬為湘水之神,朦朧空靈,悽美婉轉。

還有文人將水仙花與江皋解佩的傳說聯繫在一起。

傳說漢代有一個叫鄭交甫的男子,一日在漢水邊上遊玩,遇見了兩位美麗非常的神女(「江妃二女」)。他們一見如故,交談得十分愉快。神女應鄭交甫的請求,解下了隨身的玉佩相贈。鄭交甫得了玉佩,欣喜萬分,連忙放在懷中。可是才走出去十多步,他再看懷中的玉佩,卻不見了;回頭看那兩位神女,也已無蹤影。

多情的文人們在搖曳生姿的水仙花身上,似乎看到了那江邊神女縹緲的身影:

得水能仙,似漢皋遺佩,碧波涵月。(趙以夫《金盞子·水仙》)

不記相逢曾解佩,甚多情,為我香成陣。(辛棄疾《賀新郎·賦水仙》)

玉盤金盞,誰謂花神情有限。綽約仙姿,彷彿江皋解佩時。(韋驤《減字木蘭花·水仙花》)

水神琴高也與水仙花有些緣分。琴高是戰國時的趙國人,擅長故琴,曾為宋康王舍人。琴高有長生之術,在世兩百餘年時入涿水中取龍子,臨行時他與弟子們約好再次相見的日期,並囑託弟子們在河旁設立祠堂,到時候一起在祠堂內等他。到了約定的日期,琴高果然乘著鯉魚從水中出來,坐在祠堂中,每天都有上萬人來看他。大約一個月後,他又復入水中,不再出來了。

將水仙花比作水神琴高,當推韓維《從厚卿乞移水仙花》:

翠葉亭亭出素房,遠分奇艷自襄陽。琴高住處無依水,青女冬來不怕霜。

琴高所代表的,是一種仙人遁逸的瀟灑,而這與初春獨放、亭亭玉立的水仙花正有一種氣質上的相合。

也有詩人將水仙花與楚人屈原聯繫在一起,如韓玉的「煙水茫茫斜照裏,是騷人、九辨招魂處」,劉克莊的「騷魂散落沉湘客」等。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被楚人追思為水仙,二者的關聯既在水,亦在一種高潔的形象。古人認為,有金玉之相的水仙花,也有金玉之質,水仙花的美是一種恬淡的美、安靜的美,而這美與雅潔的代表——屈原是相匹配的。

===山谷笠翁愛水仙 ===

要說愛水仙花的古代文人,首推黃庭堅。而在其眾多吟詠水仙的詩詞中,有一首的創作背景很特別。據說,黃庭堅在荊州的時候,鄰居家有一位剛剛成年的女兒,嫻靜美麗,氣質清純。黃庭堅一邊對她很是讚賞,一邊又嘆息她雖然資質出眾,卻出身在貧寒之家。果然,不久以後,這名女子嫁給了同鄉的一個庸俗貧寒的男子。數年之後,此女生下兩個孩子,家境愈發困頓,丈夫憔悴不堪,而女子仍有幾分顏色。

黃庭堅十分惋惜那名女子的命運,有感而發,作詩一首,以水仙喻之:

污泥解作白蓮藕,糞壤能開黃玉花。

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

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水仙花,正如貧寒之家的美女一樣,雖然資質出眾,卻無法改變自己遭人埋沒的命運。全詩以直白的言語,述說了詩人對美人遇人不淑的惋惜與同情。

除了黃庭堅,自號笠翁的清代文人李漁也是位水仙愛好者,甚至到了嗜之如命的程度。在著作《閑情偶寄》中,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水仙的喜愛:

水仙移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名,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名。無此四花,是無命也;一季缺一花,是奪予一季之命也。

雖然李漁說自己有「四命」,但他花最多篇幅描寫、投入最深感情的,還是水仙這條「命」。

值得一提的是,李漁推重的乃是金陵水仙,他將金陵水仙譽為「天下第一」。當然,這與他家居金陵也有很大的關係:「水仙以秣陵為最,予之家於秣陵,非家秣陵,家於水仙之鄉也。」

有一年春天,李漁家貧如洗,沒錢過年,只得將能典質的衣服都拿到當鋪當了。等到水仙花開的時候,家裡的狀況真如強弩之末一般,想要拿出一文錢都不可能。李漁想買水仙,卻苦於沒有錢,他家裡人說:「要不就別買了吧,一年不看著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李漁卻說:「你是要我的命嗎?我寧願減掉一年的壽命,也不願少看一年的花。而且,我從他鄉冒雪回到金陵,就是為了看金陵水仙。如果不看水仙花,我還不如乾脆不回金陵,就在他鄉過年罷了!」家裡人無法阻止李漁,只能聽任他想想辦法買了水仙花。

李漁認為自己愛水仙花,並不是一種非理智的「癡癖」行為。他盛讚水仙,認為無論是水仙之色、香,抑或水仙之莖、葉,沒有一處不異於其他花卉,而他則尤為青睞水仙之「善媚」。李漁覺得,如果以女子作比較,那些面若桃花、腰細如柳,豐滿似牡丹、芍藥,或瘦比秋菊、海棠的,比比皆是;可像水仙花這樣的,「淡而多姿,不動不搖,而能作態者」,別有一番風情,他實在是從為見過。因此,他覺得「水仙」這個名字實在是取得太好了:

以「水仙」二字呼之,可謂摹寫殆盡。使吾得見命名者,必頹然下拜。

李漁推重金陵水仙,還因為當時金陵水仙的培育技術十分高超。售賣水仙的店家甚至彷彿擁有「造物之權」一般,想讓水仙早開即早開,晚開即晚開;購買者若想要所買水仙在某一天開花,則那一天比開花,未嘗有一天的誤差。而購買之時,只要以盆與石塊相組合,就能隨手佈置,如圖畫圖一般。這樣的技藝,讓李漁欽佩不已,不僅感嘆:「豈此等末技,亦由天授,非人力邪?」

麗芳優選(ilfyx)

用綠植優選你的生活

給你最特別的綠植關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