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安史之亂是唐朝玄宗時期有名的重大兵變事件,這場兵變的發生,直接將唐朝從興盛轉到了衰亡,兵變平息之後,唐朝的經濟漸漸的下滑,到了後來唐朝和周朝各佔一般的疆土。而且唐朝的疆土也被各個藩王分封,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安史之亂並非是安祿山一個人的叛變,還有一個我們不為人知的史思明,他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史思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安祿山是個典型的大胖子,雖然身材很是肥胖,但很是遭玄宗喜愛,更是被玄宗收為義子。安祿山有著這種背景,那史思明是怎麼發展,又是怎麼成為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呢?

這還要從史思明的出身說起。他本是一名突厥人士,和安祿山從小一起長大,兩人的性格也是相差無幾。後來,兩人被張守珪看中,被封了一名小將。安祿山發動兵變的時候,史思明也跟隨在了其中,加入了反唐的軍隊之中。但是,他並非作為一名將領,而是作為安祿山手下的一名謀士,為安祿山出謀劃策。而安史之亂中,安祿山作為安史之亂的主角,史思明只是一個幕後工作者。

之後,安祿山成為皇帝,卻因為太過寵愛自己的小兒子,使的大兒子心生嫉妒,更是不滿。最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安祿山的大兒子將安祿山殺害了。大兒子安慶緒繼承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在這段時間將安祿山的殘餘舊部收攏到了一起,準備對安慶緒開始鬥爭。但是當時史思明的勢力十分的弱小,沒有和安慶緒的軍隊正面對抗。反而是寫了封信,交給了李唐王室,表示願意歸順唐朝。李唐王室收到史思明的信之後開心不已,覺得一個反賊歸順自己,說明李唐王室還是有威嚴的。面對史思明的歸順,他們很是高興。但是,讓李唐王室沒有想到的是,史思明並不是真心的想要歸順於唐朝,而是在唐朝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後反出唐朝,建立了大燕政權,自己做了應天皇帝。

史思明做了皇帝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勢力擴充。史思明帶領自己的軍隊攻打長安,但是沒有想到長安的逞強太厚,史思明對此沒有了信心,便轉身去攻打洛陽。當時洛陽的守城將軍是李光弼,他知道史思明的軍隊人數眾多,憑藉洛陽城內的士兵根本就抵擋不住,便將洛陽丟下,帶著大軍和糧草逃走了。當史思明進入洛陽之後,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史思明得到洛陽之後,想著休息一下,但是城裡什麼都沒有。史思明看著諾大的洛陽城很是無奈,想要放棄但是心有不甘,便下令讓眾將士在城內安營紮寨,少許的將士前去尋找糧草。

而此時的李光弼正在洛陽城外駐紮,史思明的軍隊正巧發現了。之後,史思明便派兵截取李光弼的糧草,從他們手裡奪取糧草。李光弼發現之後,迅速對此做出了應對,守著糧草不被敵軍搶走。李光弼猜到史思明會在晚上對自己發動襲擊,便準備好埋伏靜等史思明到來。史思明派來的將士根本沒有發現埋伏,便被抓獲了。之後,史思明手下的大將聽說自己的兄弟被抓,還投降了唐朝,他也跟著投降了。自此,史思明兵敗。

打了敗仗的史思明很是生氣,他的性情也是暴躁起來。他身邊的兒子都開始害怕他,會有一天將他們殺死。其中有個將領害怕被殺,便對史朝義進行挑唆,讓他殺了自己的父親。後來的一天晚上,史思明正在睡覺中,他手下的將領邊將史思明綁了起來,史朝義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父親。自此,安史之亂中的最後一位,被自己的兒子無情的殺害了。

史思明聰明不假,但是他缺少一個將領應有的冷靜。而且戰敗之後,他對與手下的將士十分的殘暴。最後,他和安祿山的下場一樣,都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他們這兩個難兄難弟也在黃泉之下團圓了。要是史思明可以在戰敗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或許他會成功吧!


都說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安祿山起兵造反的背後也有一個離不開他的「女人」—史思明。

那麼為什麼安史之亂,這次動亂中,都是發起的主角,叛軍之首,為什麼史思明不出名呢?

1.兩者的官位差別

首先安祿山是唐帝國最大的節度使,一個手握重兵兼具實力的封疆大吏,又兼具河北採訪使,御史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而史思明只是靠自己累計軍功升職到將軍,負責一些軍事管理,再者是因史思明跟著安祿山討伐,被安祿山向朝廷舉薦的為兵馬使,試若沒有安祿山,想必史思明也並未有今天的地位之席。

2.背景不同

安祿山除了有多個頭銜在身,同時還有楊貴妃這個靠山,安祿山什麼都敢做,最奇葩的是竟然成了楊貴妃的乾兒子,說來實則荒唐,可是因這個噓頭也為自己添加了一些影響力。

而史思明背後也就只有安祿山,史思明只不是安祿山手下的頭號幕僚,並且可以為安祿山出謀劃策,作為一個謀事的幕後玩家。

3.安史之亂出場地位

在安史之亂中,出頭露面的安祿山,作為統帥,當然自帶光環,而史思明只是副帥,大家當然記得這個主角了。

安史之亂,之所以有史思明在裡面,那只是開始帶頭反叛的是安祿山兵拜,而史思明只是後來居上。還有就是,史思明和安祿山一樣,被自己的兒子無情的給滅了。

不算怎麼樣,不管是政治地位,軍事地位,還是朝廷的影響力來說,安祿山都比史思明強,進而只知叛軍之首安祿山,卻忘了還有一位史思明啊!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文史的小青年!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說明瞭作亂的主要人物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同樣是安史之亂叛軍之首,安祿山被大多數人所知道,到為什麼史思明卻不怎麼出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史思明是安祿山的手下,在安祿山佔據範陽之時,史思明只是安祿山身邊的頭號幕僚,為安祿山出謀劃策!雖然是安祿山隊伍當中的二號人物,但始終不是最大的領導。在反叛過程當中,出頭露面的是安祿山,被人們廣為知曉的是安祿山,現在經常被提到的最多的當然也是安祿山了!

 安祿山是唐帝國的最大節度使,一個手握重兵頗具實力的封疆大吏,又兼任河北採訪使、御使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可以說位高權重,還有就是楊玉環的乾兒子這個噱頭,又是叛軍的罪魁禍首,這個安祿山頂著太多的光環!而他的得寵是天下人皆知的,但史思明只是隱藏於幕後的一個陰謀家,一些擺不上檯面的事不能說,安史之亂的前期史思明也就沒有那麼出名,史思明真正當家的時期是安祿山死後。

安祿山死後,他的兒子安慶緒繼承了他的身份和地位,但手下並不服他。後來史思明回到了範陽,這個充滿了安祿山搶來寶貝的地方!史思明想要獨佔這些財寶,於是又設計殺死了安慶緒。此時,史思明才成為了叛軍的最大首領!

總的來說,史思明為什麼不出名呢?因為造反前期的所有事情都讓安祿山做了,安祿山就成了叛軍的代表!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關注我哦,謝謝您!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兩者在"安史之亂「前的官職地位

安祿山是唐帝國的節度使,一個手握重兵頗具實力的封疆大吏,又兼任河北採訪使、御使大夫、左羽林大將軍、封東平郡王,可以說位高權重,還有就是楊玉環的乾兒子這個噱頭

史思明只是安祿山手下一線打手,而且很有軍事才能,

所以安祿山是叛軍的統帥,安史之亂罪魁禍首,。史思明在叛軍中擔任副統帥之位,其實史思明的才能遠在安祿山之上,安祿山死後史思明也殺死了他根本瞧不起的安慶緒。這就導致安祿山盡人皆知,而史思明不出名。


安史之亂。出了二個人,安祿山,史思明,為什麼第一個出名,第二個不出名呢?幾個原因:

1、安祿山是胡人,故事多,歷史上造反的,記載說是外族的比較好聽,說自己人造反,多少面子不好。

2、安祿山和楊貴妃的事傳聞太多,有緋聞就有名,現在娛樂圈也一樣,民間演義成份多。

3、安祿山曾是史思明的上司,自然安祿山更有名。

4、安祿山是三地節度使,號稱統兵20萬,,而史思明是一地,統兵13萬,實力相差大。

5、安祿山對唐室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大,安祿山主攻,攻下洛陽、長安,關鍵戰還是安祿山打。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發動20萬軍,在範陽起兵。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攻入洛陽。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唐玄宗說要親徵,最後卻帶著貴妃、皇子皇孫出逃。後來發生馬嵬坡兵變,六月安祿山就佔領長安。

後來安祿山兒子安慶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不願臣服於安慶緒,降唐,封歸義王,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肅宗怕其再反,想殺他,史思明乃起兵再叛。759年,史思明稱大聖周王。後進兵殺安慶緒後稱帝,改國號大燕,761年,史思明也被他的兒子史朝義謀殺。

所以說,史思明比安祿山活得更久,而且經過更曲折,反叛投降唐室,但被唐皇懷疑,被逼反判,對這樣的人,史說很難把他它列為頭頭,只能是安祿山。但歷史上,確實有很多人認為,史思明其實更有能力,他懂得沉浮,等待時機,算計功利利害,但到頭來還是被兒子所殺。


唐代初年休養生民,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經過多年的邊疆戰爭與經營之後,所採取的策略以「羈縻」為主,也就是依然任用各部族原來的首領,讓他們實行自治管理。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並不保險穩固,中央統治也是鞭長莫及,如已經被打敗的東突厥死灰復燃又成為禍患,其他一些邊境民族也多生事端。在這種邊疆形勢之下,唐朝政府為了守土保境與安民,不得不大量增加邊防駐軍,由此便形成了若干大軍事區域建制,其長官稱為「節度使」或「經略使」。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邊防上已經出現這樣的十大「軍區」這十個地區的節度使、經略使,本來只掌管軍事事務,但由於當地往往形勢複雜,所以後來又兼管財政與民政,這便導致邊將權力過重的弊端。

唐玄宗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楊國忠主攬朝政大權。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一場歷時7年又2個月的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造成了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因此得名「安史之亂」。安祿山,我們都很熟悉,他是一個體重330斤但卻可以跳胡旋舞的大胖子,是楊貴妃的養子,最終被自己的兒子殺害;而發動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始作俑者史思明則不為人們所熟知

安祿山(703—757)與史思明(703—761)都出生於營州柳城(今遼寧瀋陽)地區,其血統為粟特胡人。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巫師,他從小與母親在突厥部落長大,精通多種民族語言,最早還當過市場交易的中介人,從軍之後因軍功累積而升遷到平盧節度使,又兼領範陽、河東節度使等。因為其早年的特殊經歷,再加上有勇有謀,使得他特別善於對上逢迎(他甚至曾多次故意製造邊境事端,然後擺平,為自己邀功),從而得到玄宗的賞識與信任。根據統計數字,天寶元年(742)唐朝全國總兵力約為57萬,其中邊防兵力就有49萬,身為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手上所掌握的便將近20萬,而且軍中多是驍勇善戰、經驗豐富的老兵。而當時唐朝中央已經完成兵制改革,造成將領與軍隊關係疏遠,又因承平日久而荒於武備,導致整體戰鬥力大幅下降。最為嚴重的是,全國的精銳兵力基本都集中在邊疆,內地臟腑空虛,守衛國都的兵力嚴重不足,業已形成中央難以制衡四方的危局。

此時的安祿山,其實還未決意謀反。按照一般的情理,既然他在地方上有如此大的影響,那麼,無論是出於論功行賞,還是為了便於控制,都應當讓他「出將入相」,進入中央政府擔任核心大員。如此既能滿足他膨脹的野心,也可以將他與其大本營的勢力相隔離。但這時的繼任宰相楊國忠卻與安祿山極不相投(此前李林甫與安祿山起碼還能保持一種政治夥伴的合作關係),他認為不能讓粗鄙野蠻的外族將領進入中央政權,而安祿山對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楊國忠也十分不屑。李林甫剛去世,楊國忠便誣告安祿山謀反,後來又不斷向皇帝告狀,蓄意排擠他。此時玄宗昏庸、朝政混亂、內地空虛,再加上楊國忠咄咄逼人慾置人死地而後快,這些都成為安祿山謀反的誘因。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偽造詔書,以「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名義正式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同為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史思明為什麼沒有安祿山出名?因為安祿山是唐朝最大的節度使,還是楊玉環的乾兒子,是唐朝名噪一時的大人物,而相比之下,史思明則是站在安祿山身後的男人,被安祿山這個「耀眼」的大胖子擋住了,所以人們大多隻知道安祿山的事蹟,而不知道史思明的事蹟。

雖然史思明和安祿山都是安史之亂的發起者,但是實際上安祿山在這場反叛中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且無論是從野心、智謀還是軍事實力上講史思明都是稍遜安祿山一籌,這也是為什麼安祿山一死安史叛軍便羣龍無首很快敗亡的原因。

史思明,原姓阿史那,初名崒幹,「史思明」為唐玄宗賜名。史思明跟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老鄉,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成年以後,二人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而到了天寶初年,史思明累計軍功升到了將軍,負責平盧軍鎮的軍事。這時他的機遇來了,在跟著安祿山討伐契丹之後,安祿山向朝廷舉薦史思明為平盧節度使的兵馬使。史思明受安祿山的舉薦之恩,加上又是同鄉,自然以安祿山馬首是瞻。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史思明與安祿山一道,詐稱奉密旨討伐楊國忠,在範陽起兵,率大軍15萬南下反唐,很快席捲河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第二年安史叛軍攻下了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大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封他為範陽節度使,也就是說直到造反以後史思明才被安祿山封為一鎮節度使,之前僅僅是平盧的兵馬使,而起兵時安祿山已經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了,而且還成了楊貴妃的乾兒子。

因此,無論是從朝堂影響力、官職大小還是軍事實力上,史思明都無法與安祿山相比,基本上就是安祿山的附庸和手下。

既然史思明是安祿山的手下和附庸,那麼為什麼後來這場叛亂又被稱之為「安史之亂」呢?

這是因為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以後,很快便敗退到鄴城,史思明眼見叛亂失敗已成必然,便選擇投降唐朝,被封為歸義王,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但是唐肅宗又擔心他還會造反,打算設計殺之,但是消息泄露,史思明起兵再叛。

反叛以後,史思明先是攻下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大聖周王,年號應天。後進兵解了安慶緒鄴城(今河南安陽)之圍,後來又殺了安慶緒,返回範陽,在此時稱帝,變更國號為大燕,建元順天。從乾元二年(759年)開始,到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與部將謀殺為止,史思明又禍亂大唐三年。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之所以由安、史並稱,是因為這場動亂分為了兩個階段,前期以安祿山為主導,後期史思明為主力。故名「安史之亂」。而這也是為什麼史思明名氣不如安祿山的原因,安祿山一死,史思明如秋後的螞蚱,垂死掙扎而已。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我覺得史思明還是挺出名的,畢竟安史之亂,總要給「史」一個名分(滑稽臉)。那麼,為何史思明沒有安祿山呢麼出名呢?下面請聽日航君分解。

一、長相問題

在歷史上,你想要有名氣,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長得有特色。例如劉備「雙耳垂肩,雙手過膝」,關羽「面如重棗」,張飛「豹頭環眼」。

安祿山就是一個長得很有特色的人,安祿山有特色的點在於他是個大胖子,具體如下:安祿山十分肥胖,肚子掉到了膝頭下邊,體重三百三十斤,每當走路只有用兩隻手向上提起自己的肚子,才能動腳。就沖著安祿山這胖的「異於常人」的樣子,就是一副不同尋常的樣子。另外,一般來說過度肥胖的人在歷史上總給人一種殘暴、昏庸的感覺,如董卓等人。

相比之下,史思明本人的樣子並沒有太多的特色,僅僅是「面容瘦削,鬍鬚頭髮稀疏,聳肩駝背,凹眼睛歪鼻樑」並非什麼討喜的樣子,因此從長相上看,安祿山更有故事性。

安祿山劇照

二、個人故事

要說到知名度,就必須要有幾個耳熟能詳,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董卓有「鳳儀亭」的故事,關羽有「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他們纔有了自己的大名氣。

安祿山本人也是故事很多的,流傳最廣的故事就是安祿山任楊貴妃做乾媽的故事,這個故事延伸出了很多故事,包括安祿山拖著胖乎乎的身子跳胡旋舞,並且還「輪轉如飛」;安祿山說自己的大肚子裏裝著的都是對大唐的一片忠心。因為這些故事,安祿山有著比較高的知名度。

我們再看史思明,史思明相對來說故事就少了很多,並且大多數不為人知,因此在知名度上史思明差了安祿山一截。

三、歷史情況

在安史之亂中,其實始作俑者是安祿山,史思明僅僅是一個二號人物。

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擁兵二十餘萬,在叛亂時史思明僅僅是擔任安祿山的先鋒;此後安祿山稱帝,史思明纔算是真正獨立出來,佔有十三郡和八萬人馬。在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曾經投降過大唐,被封為歸義王。

不久後,史思明再次叛亂,自立為帝,稱為應天皇帝。但是史思明相對於安祿山來說,個人能力以及號召力都不如安祿山,因此稱帝後不久被殺。

因此就歷史情況看,安祿山野心更大,能力更強,因此知名度也比史思明更高。

安祿山發家之地

文:日航通鑒 圖:來自網路與站內,侵刪


要問史思明為何沒有安祿山出名,其實我自己覺得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後世之人過多討論安祿山,電影電視劇也都以安祿山為主去演繹,而沒有去討論甚至演繹史思明,所以久而久之就自然的理解成為了史思明本人不出名。各位請看上面的圖片,全上安祿山的,現代電視劇電影根本就幾乎找不到有對史思明形象刻畫的。

其實,當你好好看過唐代歷史,你就會發現史思明本人也上一個非常有經歷的人,論個人經歷其實不比安祿山差,而我們後世之人為什麼多討論安祿山,首先我覺得也是因為楊貴妃的關係。

大家都記得電影電視劇的一段經典橋段,安祿山胖乎乎的樣子去拜見唐玄宗及娘娘,惹了很多笑話,並且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安祿山在朝堂之上叫了楊貴妃「媽」,這就相當於上在歷史上認了個親,而楊貴妃是何等人士,唐玄宗身邊最愛的人,為了她喫荔枝,不知讓多少馬給累死。所以安祿山這一叫就和楊貴妃產生了關係,加深了人對安祿山的映像。

還有一個方面,發生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身兼三地節度使,人強馬壯,主要對唐軍隊作戰是以安祿山的軍隊為主,所以,不管在歷史課本還上在歷史電影電視劇中,史思明的名字都上被一筆帶過。

所以,我覺得基於上述兩個原因,史思明在名氣上面肯定是不如安祿山那麼名氣大,後人也就只知道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共同發起的,而史思明具體是什麼人,他的成長是怎麼樣的,他後來做了什麼事情,後面又是如何失敗的這些也就沒有太多的解了。所以覺得史思明也就不出名了,其實我在沒有認真讀過唐代歷史的時候,我也是那麼認為的。


首先,「安史之亂」這個名字就把安祿山排在前面,就像某些電商平臺一樣,展示位置靠前,大家肯定對排在前面的關注的多一些;

其次,準確來說,「安史之亂」的第一發起人只有安祿山,史思明是他的手下,後來史思明殺掉安祿山的兒子,自立為王;

再次,我們刨除政治等等這些嚴肅的問題,安祿山其實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著名的「食言而肥」就是出自他的典故;

最後,安祿山和史思明,前者具有政治領導才能,後者具有軍事領導才能,從古至今,都是政治人物比軍事將領出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